【摘要】总结了蝎子的养殖技术及方法,其养殖方式很多,小规模的有盆养、缸养、箱养,大规模的有池养、房养、蜂巢式养殖等。同时蝎子有很好的药用价值,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国内外对蝎毒进行分离纯化的研究证明,蝎毒中毒蛋白不仅含量高,而且还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临床上主要用于神经系统、脑血管系统,对恶性肿瘤、顽固病毒病和艾滋病等有特殊疗效。在农业生产中,蝎毒主要用于制造绿色农药。 【关键词】蝎子; 养殖技术; 药用价值; 蝎毒
我国是利用蝎子资源最早的国家,以东亚钳蝎成虫整体制成的“全蝎”是我
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近年来由于全蝎由单纯药用发展到保健及提毒、餐饮等新领域,蝎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因此也带动了蝎子养殖技术的快速发展。蝎子的药用价值主要在它的药理毒素成分。在中医学上,共有100多种疾病需要蝎子进行治疗。现在全蝎入药的中西药约150余种。蝎毒以治痛症而著称,广泛使用于心脑血管疾病。国外一些医药机构已将其药效列入攻克癌症的课题研究。由此,蝎子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1、蝎子的养殖方法
蝎子养殖方式很多,小规模的有盆养、缸养、箱养,大规模的有池养、房养、蜂巢式养殖等。不论哪种养殖方式,基本原则是模似蝎子的自然生活环境,为蝎子创造舒适的生活条件。下面分别介绍池养、房养和蜂巢式养殖方式: 1.1、池养法
在室内或室外(室外要搭棚盖,以防雨水)用砖砌池,规格视引种蝎苗的数量多少而定,一般为560条成龄蝎,需建1立方米的空间。普遍的建池尺寸为:高0.5 ~1米,宽1~1.5米,长度可因地制宜确定。
砌好池后,池内壁不必用灰浆抹,以保持池面粗糙,利于蝎子在内攀附、爬动、栖息。池外壁可用少量灰浆堵塞砖缝,防止蝎子从缝隙中外逃。池面内侧近顶中处,在涂抹的灰浆干结之前,可镶嵌光滑材料,防蝎从顶口处外逃。光滑材料可用玻璃、塑料膜等。蝎池可建成数层的立体结构,一般用近地面的1~2层饲养蝎的饵料(土鳖虫或黄粉虫等)。蝎池每层间应有20~30厘米间距,供操作管理用。池内中央用砖、石片或瓦片垒成供蝎栖息的假山,并留出足够的缝隙供蝎栖息。假山周围离池壁应有大约15厘米的间距,以防止蝎借助假山逃跑。 1.2、房养法
房式养蝎有很多建筑式样,一般是建土砖坯的泥房,房高2~2. 5 米,长4米,宽2.5米,墙厚23~28厘米,墙外壁用石灰等三合土密闭加固后粉刷。最好用陈旧的土砖坯,砖坯之间留出宽0.5~2厘米大小不等的缝隙不要抹泥,墙内壁不要粉刷,以便蝎子藏身。或用一特制的模具,自制一侧有孔隙的土砖坯,墙的南侧可开2~3个窗口及一个门。层顶可用细铁丝网覆盖,然后再盖塑料薄膜,薄膜上还须盖竹垫或草垫;或在铁丝网上盖油毛毡,以防敌害侵入及铁丝网生锈。近墙角基部可留一些通向层外的小孔隙,能让大、小蝎子自由出入。在距房约1 米处的四周修一道环形的防护沟,用水泥、沙子、石灰、黄土混匀后砌成。沟宽、
深各60厘米,进水口和出水口距沟底分别为60和40厘米。沟内保持常年有水,这样既可防止蝎子逃跑,又能防止蚂蚁入侵。屋内还需用土砖坯摆几道条形或环形的矫砖垛、形成更多的缝隙供蝎子栖息,但要注意留出人行过道。 场内的设备除了排水沟、活动场地以外,有的还需安置驱鼠、驱鸟设备,在饲养区安装诱虫灯,在活动场地造一些碎石堆,形成适宜蝎子活动的小环境。还需要活动场地中与围墙外堆放一些麦秸、稻草、豆藤,并拌以适量麸皮、米糖及猪、马粪尿,使其孳生一些虫类供蝎食用。 1.3、蜂巢式养蝎法
传统的人工养蝎多采用盒式养殖(即在光滑的盒子里放上多层瓦片),它存在着几个致命的缺陷:第一,孕蝎是混养、群养的,造成雄蝎及待产孕蝎干扰产仔孕蝎,使产仔孕蝎不得安宁,仔蝎不能安全度过吸收蜕变期,而掉下母背大量死亡;第二、雄蝎、待产孕蝎及母蝎也大量残食初生仔蝎,使仔蝎存活率不高;第三,温度与湿度的调控不易协调,往往造成高温带来的高湿(喷水少了,蒸干了),严重影响蝎子的繁殖和蜕皮,致使大量幼蝎因湿度不合适,蜕不下皮来而死亡,许许多多的养蝎者因此而饲养失败。而蜂巢式养蝎法克服了以上缺点。
在蝎窝的构造上,这种蝎窝由内外两层板组成,内板的规格为60厘米×21厘米×4厘米,其上均匀分布着4列15行(60个)4厘米×3厘米×3厘米的槽,外板规格为60厘米×21厘米×2.5厘米,其上均匀分布着4列15行(60个)1厘米×1厘米的穴孔,内外板合起来正好一个穴孔对准一个槽(即单房小蝎室)。用八套内外板围起来(先用水泥把内板固定围起来,再用铁卡将外板和内板卡在一起,使整个蝎窝保持内板是固定的,外板是可活动的便于捕捉、管理)就组成了一个蜂巢式蝎窝, 从外观看,一个蝎窝就像一个蜂巢,周围都是眼。饲养时,把板围起的空心填上土,栽上花草,然后浇水,既养花观景,又使土壤保持湿润。这种方式使孕蝎自然分窝产仔,防止了其相互干扰的母食仔现象,又能保持幼蝎蜕皮所需要的湿度(55%~75%),使它生长发育的环境更加接近于自然环境,大大提高了仔蝎成活率。 2、蝎子的药用价值 2.1蝎子的形态特征
成蝎外形,好似琵琶,全身表面,都是高度几丁质的硬皮。成蝎体长约50~60mm,身体分节明显,由头胸部及腹部组成,体黄褐色,腹面及附肢颜色较淡,后腹部第五节的颜色较深。蝎子雌雄异体,外形略有差异。头胸部,由六节组成,是梯形,背面复有头晌甲,其上密布颗粒状突起,背部中央有一对中眼,前端两侧各有3个侧眼,有附肢6只,第一对为有助食作用的整肢,第二对为长而粗的形似蟹螯的角须,可捕食、触觉及防御功能,其余四对为步足。口位于腹面前腔的底部。
前腹部较宽,由7节组成。后腹部为易弯曲的狭长部分,由5个体节及一个尾刺组成。第一节有一生殖厣,生殖厣覆盖着生殖孔。雌蝎可从生殖孔娩出仔蝎,雄蝎可从生殖孔中产出精棒,与母蝎殖孔相交。雄蝎体内只有两根精棒,一生只能交配两次。雌蝎交配1次,可连续生育4年,直到寿命结束。蝎子的寿命5~8年。 蝎子为卵胎生,受精卵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气温在30~38℃之间产仔。 在交配时,雄蝎的精棒刺入母蝎的体内,母蝎感到很难受,便向雄蝎发起进攻,雄蝎此时必须赶紧逃跑,否则母蝎会将其吃掉.传说母蝎会吃自己的孩子,其实吃掉的是病了的小蝎子.
尾刺(sting)是主要药用部位,亦名毒刺、毒针、螫刺,位于身躯的最末一节。
它是由一个球形的底及一个尖而弯曲的钩刺所组成,从钩刺尖端的针眼状开口射出毒液。蝎毒液是由一对卵圆形、位于球形底部的毒腺所产生,毒腺的细管与钩针尖端的两个针眼状开口(毒腺孔)相连。每一个腺体外面包有一薄层平滑肌纤维,借助肌肉强烈的收缩,由毒腺射出毒液,用以自卫和杀死捕获物。《本草衍义》中说:\"蝎,大人小儿通用,治小儿惊风不可阙也\"。有用全者,有只用梢者,梢力尤功,所谓\"梢力尤功\",指毒之效。尾刺只能上下垂直活动,不能左右摆动,掌握此点,可以用大拇指和食指正面捏住尾刺,而不致被蜇伤。 2.2蝎子的食疗功效
蝎子作为一大名菜早已进了宾馆、饭店甚至于寻常百姓的餐桌。常食之不仅有良好的去风、解毒、止痛、通络的功效,而且对于消化道癌、食道癌、结肠癌、肝癌均有疗效。目前,蝎子制品作为良好的滋补和保健食品正兴起于大江南北。蝎子之所以能够被老百姓接受,是因为它体内含有人体所必需的氨基酸17种,微量元素14种,是一种滋补的佳品,具有调节人体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细胞活力,对神经系统、心血管、乙肝、肾炎、胃炎、皮肤病及肝癌等多种疑难病症有独特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具有滋补健康之功效。 2.3蝎子的医疗功效
目前,用全蝎配制的中成蒶已达三十多种,例如,治疗面部神经麻痹的牵正散,治疗蛇伤的南通蛇药片及一些特效药:再造丸、大活络丹、七珍丹、止痉散等;全蝎还可以与其他重要配制出100多种药方,用于治疗急慢性惊风(小儿惊风)、偏头疼、破伤风、高血压、牙痛、动脉硬化、烧烫伤、风湿、淋巴结核等,另外,全蝎还是治疗肾炎、肝硬化、癌症等疑难病的要药。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国内外对蝎毒进行分离纯化的研究证明,蝎毒中毒蛋白不仅含量高,而且还具有独特的生理活性,临床上主要用于神经系统、脑血管系统,对恶性肿瘤、顽固病毒病和艾滋病等有特殊疗效。 3、结语:
在蝎子的养殖技术方面已经越来越成熟,在药用价值方面也越来越得到老百姓的认可,同时对攻克癌症、艾滋病等疑难病症方面也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农业生产中,蝎毒也用于制造绿色农药。但我国对蝎毒的研究起步较晚,应用技术研究相对落后,这已经引起了我国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其应用技术已进入试生产阶段。相信通过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进一步努力,蝎子在我国的应用会取得更大的成功。
参考文献
【1】万德光 药用动物学 上海科技出版社 2009 149~150
【2】郭向荣,马迎革;产蝎及仔蝎的若干生物学特性[J];动物学杂志;1992年02期 【3】孙安甫;人工饲养东亚钳蝎的生态观察[J];动物学杂志;1994年03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