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版二年级上册语文判断题(带答案)
一、 判断题,下列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村居》《咏柳》的作者都是唐代诗人。 (_____) 2.“千人糕”就是一千个人做成的。(_____)
3.“曾、蒙、泞、荆、莹”这几个字都是后鼻音。(____) 4.“失信不立”出自《老子》。(_____)
5.三包围的字,包围部分与被包围部分大小要写得协调。(____)
二、 根据所学知识判断正误。(正确的画“√”,错误的画“×”)
1.从《树之歌》中我们知道了:松树和柏树一年四季都是绿色的。(______) 2.曹冲七岁的时候就想出了称大象的方法。(______) 3.《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宋代诗人王之涣。(______)
4.从《小蝌蚪找妈妈》中我们知道,小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中,它会先长出两条前腿,再长出两条后腿。(______)
5.中外闻名的黄山风景区在我国安徽省的南部。(______)
三、 判断下面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寻找”“明亮”“灾难”这三个词语都是由两个意思相近的字组成的。(____)
2.“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出自《三字经》。(____) 3.《画杨桃》一文中同学们看到“我”的画哈哈大笑起来,是因为“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____)
四、 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1.三毛被流氓骗去干偷窃行当,三毛不肯,最后逃跑了。(_______) 2.三毛在路边捡到了钱夹,他交还了失主。(________)
1 / 5
3.三毛是富人家的孩子。(________)
4.三毛流浪记这本书是张乐平创作的。(________) 5.三毛捡到了钱包还了失主,受到了表扬。(_________)
五、 生活中,我们在说话的时候,使用不同的语气,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把下面句子中你认为语气恰当的画上√,不恰当画上×。
1.我又不是故意的。 (______) 2.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______) 3.把你的笔借给我用一下。 (______) 4.请把你的笔借给我用一下,好吗? (______)
六、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了诗人早晨出门送别友人的情景。(____) 2.“像细丝,像牛毛,密密的,听不到声音,落在脸上真舒服。”这句话描写的是下毛毛雨的情景。(____)
3.沟渠里的积雪,化得快的是南面,化得慢的是北面。(____) 4.航天员在飞船里都穿鞋底带钩的鞋子走路。(____)
七、 根据所学内容判断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老牛不想帮小马过河,所以才说水很深。(______) 2.端午节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艾草等习俗。 (______) 3.“千人糕”得名于它需要很多很多人劳动才能做成。(______) 3.《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为我们介绍了三种天然的“指南针”。 (______)
4.《雷雨》一文描写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不同景色。(______)
八、 根据课文内容,判断正误。
1.不管从什么角度看,看到杨桃的样子都是一样的。(____)
2 / 5
2.河马嘴巴大,长颈鹿脖子长。(____) 3.禾苗越拔会长得越快。(____)
4.大米是农民种的稻子加工出来的。(____)
九、 想一想,分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烤、烧、热”三个字,都和“火”有关。(______)
2.“花朵簇簇”中的“簇”字,用部首查字法,应该先查“⺮”部。(______)
3.“周、屁、肉”三个字,都是半包围结构。(______) 4.“巨”字的笔顺是:
。(______)
十、 根课文内客判断对,对的画“√”,错的画“×”。
1.上课时猴子安安在哇呜老师的床上撒了尿。(_______) 2.鸡太太家里的鬼是花花。(_________)
3.唏哩呼噜看到山羊老汉挨打而路见不平。(________)
4.小猪真的打败了野猪大侠、月牙熊、猩猩老二和象博士。(________) 5.鸡太太家的“鬼”原来是耗子。(______)
十一、 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1.北极星永远高挂在南方。 (_____)
2.中午的太阳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 (_____) 3.阴雨天,大树枝叶稠的一面是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南方。 (_____)
4.雪特别怕太阳,沟渠里积雪化得快的一边是南方,化得陧的一边就是北方。(_____)
十二、 根据所学内容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上册中,讲的五个故事的顺序是唏哩呼噜历险记、小猪当保镖、小猪的生日礼物、小猪和蛇、小猪和橘子。(________)
3 / 5
2.小猪呼哩呼噜用喊救命的办法吓跑了大狼。(_________) 3.唏哩呼噜的第一怕的是困,第二怕的是饿。(______) 4.唏哩呼噜帮助鸭太太捉鬼。(________)
5.在唏哩呼噜的梦里,他被一个极大的蛋糕扣在脸上,惊醒了。(________)
十三、 我会判断,并在正确的后面打“√”,错误的后面打“×”。
1.“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中的“三千尺”是具体的数字。(____)
2.《登鹳雀楼》的作者是唐朝诗人王之涣。(____)
3.“茂密的枝叶向四面展开,就像搭起了一个个绿色的凉棚。”这是比喻句。(____)
4.“火红、桃红、枣红”形容的红色都是一样的,没什么区别。(____)
十四、 根据所学内容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少年是周恩来。
(_______)
(_______)
2.《绿野仙踪》是一部典型的成长小说。
3.《父亲、树林和鸟》这篇课文中的父亲是一位猎人。
(_______)
4.“士人读书”讲究“三要”:一要有志,二要有识,三要有恒。这三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_______)
(_______)
5.乞巧节是古人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在农历八月初八。
十五、 我会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雨、汽、冰雹”都是水变成 的。(_______)
2.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少,所以只有仔细观察,才能得到传播种子的知识。 (______)
3.“作、法、都、别”都是左右结构,都要写得左窄右宽。(______)
4 / 5
4.每次拿到书,都要先看看书的封面,找找书名和作者。(______) 5.“四海为家”意思是四个海洋都是家。(______)
答案
一、 × × √ × √ 二、 √ √ × × √ 三、 √ × √ 四、 √ √ × √ √ 五、 √ × √ × 六、 × √ × √ 七、 × √ √ × √ 八、 × √ × √ 九、 √ √ × √ 十、 × √ √ × √ 十一、 × √ × × 十二、 √ × √ × √十三、 × √ √ × 十四、 √ √ × √ × 十五、 √ × × √ ×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