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让“硬新闻”软起来

让“硬新闻”软起来

来源:意榕旅游网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新闻出版广角 【文章编号]1O04—5988(2002)09—0047一O1 山西统计 2002年第9期 让“硬新闻”软起来 张文红 (河南省安阳日报社,河南 安阳)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报刊业作为时 代前沿振聋发馈的“中枢神经”,被市场经济掀起的竞争也异 常激烈。作为党的舆论宣传阵地,报刊担负着上情下达,将党 的方针、政策及时传达给人民群众的重要职责。怎样才能做 到“严肃而不呆板、生动而不抽象”,使报刊在竞争中立于不 败之地,收到其应有的良好的宣传效果,克服以往报道一般 化、程式化的生硬面孔,将新闻化硬为软,使之软硬结合,满 面春风,就显得尤为重要。它已成为各界人士关注的热点问 题。也是新闻改革的必然出路。 新闻是易碎品。作为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时过境迁,它 的时效性、指导性也逐渐改变。“硬度”越高的新闻作品,其时 效性越强。如政治、经济等方面的消息、现场短新闻等动态报 道。这类新闻如果不注重社会效应及视角转换,很容易写得 枯燥、生硬,读者不爱看。但也有一些时效性稍差的新闻,如 社会新闻、文体新闻等,可读性、趣味性强,读来妙趣横生,形 神兼备,令人难以忘怀。相比之下,作为“软新闻”的后者无疑 比作为“硬新闻”的前者更使人感到亲切.有人情味。这也是 当前各大、小报刊纷纷使出“扩大版”、“周末版”等层层招数 招徕读者的原因所在。但对于党报、党刊来讲,毕竟不能单凭 这些“生活版”、“周末版”来维持其表面的繁荣,我们同样要 本着“为人民服务”的指导思想,立足于“硬新闻”的写作,找 出新闻报道与群众之间的最佳契合点,使其扎根于生活的土 壤,真正使群众喜闻乐见,发挥党报、党刊的宣传价值。 笔者认为,让“硬新闻”软起来是赢得读者的重要方面。 首先应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要贴近生活,站到读者的角度去考虑新闻题材的筛 选与角度的选择,寻找新闻报道与群众之间的最佳契合点。 将“硬新闻”化硬为软,归根结底是为了赢得广大读者。只有 那些宣传政策、指导生活的实实在在的报道才能深入人心, 而空洞无物的“八股”式的说教只能使读者产生厌烦情绪与 逆反心理。长期以来,公式化、概念化的文章不能完全从报刊 上消失,就是因为我们忽略了群众的需要,缺乏读者意识。因 此,从群众的需求出发,将干巴巴的政策条文化为鲜活无比 的东西是写好“硬新闻”的前提。要善于跳出那些指导性很强 的会议新闻和经验报道的常规写作格式,将新闻内容与实际 工作和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从中抓住有价值和立体感强的 “活鱼”。只有经过视角的这种转换与透视,才能将“硬新闻” 里的“软部位”突出出来,使之化为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好 新闻。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转型时期,在社 会、经济、政治等各领域每时都有大量鲜活的新闻涌现。这些 新闻怎么抓,从什么角度去报道,直接关系着新闻作品的软 硬与报纸在读者心中的分量。读者渴望参与改革开放,渴望 得到更多的信息服务,这就决定了新闻报道应多围绕当地读 者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动态新闻做深入细致的扫描。以立 体感强的目击式新闻抓住读者的视线,将群众关心的新闻事 实做深刻挖掘与阐述,使报道显现出纵向深化的思辩色彩与 睿智的理性光辉,是“硬新闻”闪耀的永恒魅力,也是其成功 的诀窍所在。 其次应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和制作新颖、巧妙的标题改变 “硬新闻”的硬包装,使之展示出逗人喜爱的面孔。 作为党的宣传工具,新闻义不容辞地担负着将党的各项 方针、政策传达给千家万户的重要任务,但这种传输绝非机 械性地照搬照抄,而是把其中的精髓通过新颖的视角转换以 及生动活泼的语言文字渗透到详尽的新闻报道之中,让读者 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 语言是思想的表现形式。长期以来,由于受“左”倾思想 的严重影响,见诸报端的新闻语言充满了陈词、套话及政治 口号。改变新闻语言生、冷、硬的弊病的方法就是要勇于冲破 传统的思维定势、刻意求“新”,软化生硬的语言。要切忌官腔 十足的空话、套话,多用接近群众、平易质朴的语言,让读者 在阅读中感到温馨、亲切,充满人情味,以达到较好的宣传效 果。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好的新闻标题能使人回味良久,从 中获得美的享受。标题制作生动形象,新闻也就格外引人注 目。标题应是文章主题思想的高度概括,体现出很强的立意 美,应调动比喻、对仗等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法,体现出妙趣横 生的形式美。标题新颖活泼,不落俗套,才能使“硬新闻”有一 副可爱的软包装。 做到这些,“硬新闻”才会软起来。 ・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