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分析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病原因、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以期提高普外科医生对该疾病临床诊治水平。分析我院近几年来收治的15例浆细胞性乳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15例患者根据不同的病情采取急性期抗炎、脓肿形成期切开引流和病情稳定期根治性的病灶清除术,观察患者术后恢复情况,并总结治疗经验。
关键词:浆细胞乳腺炎;诊断;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15例浆细胞乳腺炎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2~67岁,平均34.5岁, 该疾病均发生在非哺乳期,病程1w~1年。疾病表现为:乳腺肿块伴或不伴局部红肿疼痛7例,乳头溢液5例,乳晕旁脓肿形成2例,乳晕旁瘘管形成1例。全组伴乳头凹陷13例,无乳头凹陷2例。患者术前常规行乳腺超声检查,有乳头溢液者部分进行乳管镜检查、部分患者行钼靶X线和MRI检查。
1.2方法 对于乳晕旁脓肿形成的患者,范围较小,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楚的给予局部穿刺抽吸脓液,脓液进行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来选择敏感抗生素抗炎,局部金黄散外敷,微波照射,口服中药治疗。反复穿刺后仍有脓液者给予
局部切开引流,伤口换药处理;皮温增高、局部炎症反应较重的患者,主要进行金黄散外敷、局部热敷,微波照射,根据药敏试验全身应用敏感抗生素治疗,中医中药治疗,待炎症局限、消退,肿块缩小,病变较局限时再给予行手术彻底处理。单纯以乳腺肿块而无局部红肿、疼痛就诊的给予行肿块切除术。乳头溢液者找到病变导管,给予导管及其所属腺体完整切除。对于有瘘管形成者术中用硬膜外导管亚甲蓝造影标记窦道或扩张的乳管,行病变腺体区段切除术;术后切除标本常规快速冰冻病理检查。术中用双氧水、生理盐水、碘伏反复冲洗创腔后用可吸收线缝合消除死腔。术后常规引流(创面大的给予硅胶管负压引流;创面小的给予皮片引流)、局部加压包扎,术后积极用抗生素治疗5~7d,10d左右拆线。 2 结果
本组患者1例乳晕旁局部脓肿形成者,经脓肿穿刺、局部理疗、抗生素全身治疗后,肿块消失。另1例脓肿经反复穿刺脓腔无法消失,给予切开引流,伤口换药待创面清洁后给予行乳腺区段切除术,伤口2期缝合。5例乳头溢液者,术中按压病变部位,找到病变导管,用细导丝插入病变导管,再顺着导丝置入静脉留置管的外套管,拔出导丝后放入静脉留置管的针芯,缝合固定。再顺着静脉留置管给予病变导管及其所属腺体完整切除。单纯乳腺肿块切除者2例,术后均
复发,表现为伤口不愈合,反复换药后有窦道形成,后重新手术切除瘘管及其病变腺体区段切除术;其余乳腺肿块者均行乳腺区段切除术。形成瘘管患者,术中用硬膜外导管亚甲蓝造影标记窦道或扩张的乳管,手术切除瘘管及其病变腺体区段切除术。12例患者均行乳头外翻成形术。1例患者由于年龄较大要求切除患侧乳头给予切除乳头及其乳晕。全部病例切口愈合良好,乳头无坏死,经术中及术后病理均证实为浆细胞性乳腺炎,随访1~2年无复发。 3 讨论
浆细胞性乳腺炎是一种慢性、无菌性炎症反应。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由于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被误诊为其他乳腺疾病,本组有两例单纯乳腺肿块切除者,术后均复发。最近研究证明,乳头内陷或内翻在其发生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了区别于哺乳期乳腺炎,而将其称之为非哺乳期乳腺炎[1]。浆细胞性乳腺炎发病原因尚不完全清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先天性乳头内陷或乳头发育不良;② 哺乳出现障碍、乳汁潴留乳房内或乳房出现外伤等;③细菌感染,以厌氧菌为主或外伤及手术等造成的感染;④患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⑤自身出现内分泌激素分泌紊乱;⑥ 吸烟等不良习惯损伤乳腺导等,以上的原因均可引起浆细胞性乳腺炎的发生,要引起注意[2-3]。该病的早期无明显症状,患者在就诊时一般属于晚期,多表现为乳头溢液、乳房肿块、乳头
内陷和非周期的乳房疼痛,一般可分为乳房肿块型、乳头溢液型和混合型[4]。辅助检查有助于本病的诊断,但比较可靠的辅助诊断方法是纤维乳管内视镜检查,最后的诊断要依靠穿刺活检或者术中病理切片。目前国内大部分人将浆细胞乳腺炎分为3期[5]: ①急性期,约2w,乳房肿块伴有疼痛、肿胀、皮肤发红等急性乳腺炎的表现,但全身反应轻,无明显发热;②亚急性期,约3w,急性炎症症状消失,出现乳房肿块,并与皮肤粘连;③慢性期,乳房肿块可缩小成硬结状,乳头回缩,乳晕区皮肤及乳头可见瘘管,此症状可持续数年。不同的病期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6]。急性期:类似急性乳腺炎的表现,乳晕部肿块增大,肿痛,发红和硬结,可先行抗炎治疗和局部理疗,脓肿切开引流,待切口愈合后尽早彻底手术。亚急性期:急性期缓解,局部红肿消退、疼痛减轻,遗留有局限性硬结或肿块。伴乳头溢液者,从乳头根部切除病变导管。无乳头溢液者,有结节或肿块形成的,自乳头根部大导管至肿块的乳腺区段切除术。慢性期:单发的持续存在的乳房肿块,质韧,边界不清。行病变导管区段切除术。对于病变占据整个乳房或有窦道形成,伴反复感染患者,保留乳头乳晕有困难者,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后,可行乳房单纯切除。浆细胞性乳腺炎由于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术前容易误诊,与急性乳腺炎,乳管内乳头状瘤、乳腺癌等鉴别困难,对于40岁以上的妇女更易误诊为乳癌[7]。结合临
床经验,手术要注意以下几点[8]:①选择适当的手术时机,不宜在急性期手术;②彻底切除乳头后方及乳晕下扩张、梗阻的大乳管,并仔细寻找导致病变的终末扩张的乳管,末端残余卫星病灶常导致术后复发;③对于伴乳头溢液及慢性瘘管者,术中用亚甲蓝标记受累乳管及瘘管,切除瘘管、周围炎症组织及扩张导管,可保证术中充分切除病灶;④乳头凹陷者全程切除病变导管同时注意松解乳头后方缩短的乳管及纤维束,保证乳头的充分外翻至关重要。此外,术中仔细止血,不用缝线结扎以减少异物反应;充分引流,加压包扎,术后抗感染治疗。笔者认为凡保守治疗无效的P浆细胞性乳腺炎都应积极行手术治疗,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采取彻底的手术,术中仔细操作。当然早期诊断、早期手术既达到了治愈疾病的目的,又保留了乳房外观,更满足了现代女性的爱美要求。 参考文献:
[1]阮华,杨红健.浆细胞性乳腺炎诊治体会附76例报告[J].浙江临床医学,2003,5(2):108-110.
[2]赵红梅,雷玉涛,候宽永,等.乳腺导管扩张症和浆细胞性乳腺炎差异的探讨[J].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2005,8(4):235.
[3]孙俊平,胡文秀,周先宝.乳腺导管扩张症48例诊治体会[J].中级医刊,1995,30(6):22-24.
[4]高雅军,马祥君,汪洁,等.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研究进展[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12,8(6):792-795. [5]王欣,张安泰.乳管视镜诊断乳管内隆起病变的价值[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6,20(9).
[6]耿翠芝,吴祥德.浆细胞性乳腺炎的诊断与治疗[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08,2(1):20-23.
[7]陈佩祥,崔国忠,王德斌,等.浆细胞性乳腺炎误诊为乳腺癌21例分析[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34(2):58-59. [8]郭智慧,宋爱琳,贺志云,等.浆细胞性乳腺炎的研究进展[J].求医问药,2012,10(4):714-715. 编辑/冯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