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3卷第期深圳教育学院学报031N02991年月1OURNLOFHENZHENEUCTNIOCOELLEC89912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读张志公《语文教学论集》的启示杨祥明摘要语文教学科学化问题不仅是一个历史性命题,更是一个现实性命题。重温张志公先生的精辟论述,结合著名特级教师的成功教例,思考语文教学改革的出路,我们从中得出了一些规律性的认识,即应:按照读的规律教学,重视阅读思维能力训练;渗透学的方法指导,构建新型课堂结构;加强字词知识训练,创设“实”的教学境界;注重点导艺术运用,营造“活”的学习氛围关键词语文教学阅读教学学法指导70年代末,如果说,吕淑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中存在着两个问题,就像发了一枚重型炮弹,震动了语文教育界,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更引起了语文教育工作者对传统语文教学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语文教学发展的期待,那么,张志公先生不失时机地提出并一贯倡导的语文教学科学化问题,犹如一声春雷,唤起了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全面探索和实践,语文教改也从此迈开了坚实的步伐。时至今日,近加年的语文教改,造就了一大批成绩卓著的语文教育改革家,也涌现出为数众多、异彩纷呈、见仁见智的教学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从钱梦龙的“三主思想”到魏书生的“民主科学管理”,从于漪的“情感教法”到宁鸿彬的“课堂引导艺术”,从黎世法的“六课型教法”到蔡澄清的“点拨艺术”,从刘胖排、高原的“作文三级训练”到李元昌的“点改法”等,真可谓百花竞放。但是,从应试教育的困境中一路走来的语文教改,并未给语文教学带来满园春色(即大面积地迅速提高课堂效率的局面还只是一种希望)。课堂效率不高始终是广大语文教师的“心腹大患”。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逐步转轨的今天,语文教学科学化问题又责无旁贷地成为落实素质教育的当务之急,重新思考并探索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出路,又历史地落在了我们当代语文教师的肩上。为此,我们重读了志公先生的《语文教学论集》①,重温了他对语文教学科学化问题的思想和观点,获益良多。透过他的精辟论述,我们在课堂阅读教学方面深受启迪。笔者结合儿位特级教师的典范课例,谈点读书的收益和思考。1按照读的规律教学,重视阅读思维能力训练。①张志公著语文教学论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9158J深圳教育学院学报18课堂阅读教学的模式众多,方法不一,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一致的,最能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就是最好的。按照读的规律教学,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我们知道,阅读教学就是要引导学生学会阅读,在教读中,让学生掌握读的规律,教以读的方法和思路,培养他们的阅读思维能力。教材中的基本篇目被称为教读课文,其原因也在于此。关于读的规律和思维训练与阅读的关系,志公先生有许多精辟的论述。他关于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主要观点之一就是教学语文有其规律当我们认识了这个规律,使我们的教学符合这个规律,并且运用这个规律设计教案,改进教法,这就是实现语文教学科学化。他的另一观点认为,教学方法可以灵活多样,但要遵循一条原则,即要适应和促进学生心智的发展,而不能压制甚至找害学生心智的发展,因此,阅读教学也应该遵循读的规律和学生的阅读认知特点。关于读的规律,志公先生说:“读文章可以这样读法,粗读一遍,想一遍,再细读一遍。粗读一遍的目的在于对这篇文章能够祖知大意,得其梗概。”“想一遍,就是想那个大意和梗概。”“读一遍想一遍,对它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再去细读,才知道哪些地方应当特别注意,应当深入揣摩,这样,收获能更大些。’,①这应当就是读的一般规律,即由粗到细,由表及里,先整体后局部再到整体,在文章中走个来回。至于学生的阅读认知特点,主要表现为由形到神,由浅入深,由局部到整体的过程。所谓由形到神,即由语言形式到思想内容的认识不断深入的过程。学生在阅读中,要完成两个思维过程首先是对谱言的认知和理解,其次是对语言所承载的思想观点、叙事说理经过以及结构层次等的领悟、体会和把握的过程。但许多学生往往停留于第一个过程,即仅仅或主要是完成了对文章语言的孤立的认识。他们感悟语言的成功与否,并非建立在对思想内容理解的基础之上,对作者的观点、情感、说理,只有片断的甚至是支离破碎的印象。通俗一点说,就是脱离语言环境,即离开内容去分析所谓的语言精彩之处。实质上,这种认知过程,严重违背了阅读认知规律,语言文字形式严重干扰了学生对思想的认识和领会,说到底,连文字形式本身也不可能真止的理解透彻。因为,语言是否成功,并不能以它本身的华丽与否来衡量,而只能以思想内容是否准确、流畅、简明地表达出来,让读者易于理解和接受作为标准来判断。但事实上,一方面是学生留于“形”的局限,而另一方面,一部分教师又囿于所谓“实”(针对应试教育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孤立的、静止的、死的传授知识的方法)的圈子,津津乐道于对语言词汇的如痴如醉的品赏,言者谆谆,听者邀邀。学生在阅读中的认知特点和规律,被其自身阅读的缺陷和教师引导的失误所掩盖。这种应试教育卜的阅读误区,当然不会有阅读教学的高效率。所以,志公先生上述精辟论断,科学地揭示了人的一般阅读认知规律,也就是对学生阅读认知规律的正确理解,并指出了科学的符合规律的阅读方法。在谈到阅读认识规律与锻炼思维能力的关系时,志公先生又说:“用这样的一些步骤来读文章,对于锻炼思路是很有好处的’,②特别应指出的是,“读好的文章,用心理解它的层次结构,也是锻炼思路的很有效的方法因为从那里可以领会到作者的思路是怎样展开的,这对我们会有很大的启发作用。”③他在《再谈语文课的儿个问题》一文中明确指出:“如果我们说,全部语文训练和全面的思维训练是同时并进地进行着,相辅相成,相互为用,大概这个话不为过甚。”④他强调了阅读教学必须重视思维能力的训练。在《漫谈语文教学》中说:“过句关,首先要重视学生的思维条理”,⑤“就汉语而论,一个句子通不通,①~⑤张志公著语文教学论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9185:、267、264268、81、9第期2杨祥明: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主要是逻辑思维的问题,是想的问题。”。综合起来说,在阅读教学中,遵循读的规律,重视贯穿全过程的思维训练,对提高课堂效率,是大有裨益的。著名特级教师宁鸿彬的《皇帝的新装》课例②,实践了志公先生的理论,体现了语文教学科学化的特点。教学分两课时,第一课时引导学生粗读课文,做两件事,一是给课文添加副标题“”,据此整体认识主要人物,得到大略印象;二是用一个字概括故事情节—一个什么样的皇帝,以此全面熟悉情节,这两项活动属于粗读课文,整体感知。实际上,这就是引导学生读一遍、想一遍的过程。第二节带领学生精读课文,从局部细节上结合课文语句具体揣摩、认识,分析课文内容,学习5个重要词语。教学中,以一个问题引出思考,对学生进行阅读思维训练:这些人上当受骗的原因是什么?循着这一线索,导析原因,思路清晰,最终水到渠成地理解课文中心:自私是罪恶的根源,只有无私才能无畏。这种自然流畅如行云流水的导析,正是遵循读的规律教学,重视对学生进行阅读思维训练的结果。2渗透学的方法指导,构建新型课堂结构对学法指导不重视或重视不够,仍然是当前中小学语文教学中最迫切的问题之一。张志公先生说:“教师的任务并不单是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自己去学,教给他们怎样学法。对于这一点,叶圣陶曾有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比喻:扶着小孩走路,目的是要使他自己学会走路,而不是替他走路。要是我们辛辛苦苦教出来一些离了老师就走不成路的学生,无论我们曾经传授给他们多少宝贵的知识,我看那教育还是失败的。”③在浩如烟海的百科知识中,伟大的生物学家达尔文认为:“一切知识中最有价值的是关于方法的知识。”④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过:“科学是依赖于方法的进步程度为推动力而前进的。”⑤古人云:“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⑥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指出:“教人当以方法为主。”⑦张志公先生正是在深入研究传统语文教学的利弊的基础上,秉承一代宗师叶圣陶“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的思想,提倡语文教学的科学化,而方法的科学化则是其重要观点之一。他说:“方法问题也是一个十分值得重视的问题,虽然已经进行了一些讨论,似乎还有进一步探讨、研究的余地。”⑧他认为语文课效率不够理想,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向自己所用的教学方法中去找找原因。可见,重视学法指导是志公先生二十多年悉心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他的语文教学科学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仍以宁鸿彬老师的《皇帝的新装》为例。他把学法指导渗透在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从整体教学思路看,先整体认读课文,粗知大意梗概,再具体细致品析语句,咀嚼消化,去粗取精,让学生掌握整体阅读的规律。从导读课前提示看,引导学生抓五个要点,介绍作者的名、时、地、评、作,学生既快又准,可见训练有素,这是预习环节中的学法指导。但最能体现学法指导的是课文的导析。概括故事情节时,学生提了8个字,宁老师指导学生运用排除法、比较法、检验法,筛选正确答案,且指导具体细致。运用排除法,强调围绕情节,明确排除标准。运用检验法,要求逐一试用到人物身上去。如此,让学生在学习①③⑧张志公著语文教学论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5:9、144、194②宁鸿彬《皇帝的新装》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学,1997;5(、)6④~⑦转引自:李大东关于方法的知识最有价值,语文教学通讯,1998;(3):64深圳教育学院学报学法中概括情节们一种方法导析课文后,,,1998。熟知内容,。第二节课的学法渗透,,更是水乳交融,,先告诉学生要教给他,但又不点明设下悬念,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析因阅读法学会发现和总结。待先果后因。师生共同总结阅读方法新型课堂结构令我们耳目为之一新3充分体现了志公先生关于方法科学化带来的高效率实:”—水到渠成这种全方位渗透学法的加强字词知识训练培养能力容量大,。,,创设,“的教学境界落实字词句语言训练和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阅读教学的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基础点多,加强发展智力是我们孜孜追求的,实,”的教学境界。。但是,由子课文知识,,而课时偏紧,因而出现了一些偏向或侧重字词训练而忽视语文课的思想这种畸轻畸重的现象首先性和文学性是认识问题或侧重思想内容分析张志公先生说,而漠视语文课的工具性,:“我们还常常把指导学生理解全篇课文的思想内容和写法跟甚至对立起来,,指导学生学习课文里的字词句割裂开来文讲得支离破碎基于这样的看法,认为注意字词句的教学就会把课。。就会挤掉`分析’课文的时间都足以妨碍学生对全文的理解与掌握”有的教师就在很大程度上忽视字词句的教学。,①其实,“从积极方面去抓词语教学教学,,最容易跟课文思想内容和写法的讲解统一起来、。,’,②所谓从积极方面去抓词语,就是指把词语教学与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结合起来用法等它要求我们教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结合语而是言环境去理解词语的含义以教师为主导,不能简单地把答案端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同时,它要求注重词语教学中的学法指导,努力开掘学生学习语言的潜能积极词语教学法字词句教学的效率章的内容统一起来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进而发展他们的语言感受能力,。只有这种才能使思想内容的理解和词语教学相辅相成相反结果如果”“相得益彰,,从而切实提高、不多从积极方面着眼,,就更不容易把字词句的教学同文③,,词句自词句④,内容自内容。”他认为`“学生学不好字’,词、篇,他就掌握不了语文工具,。“注意了思想内容而忽视或者降低了语文工具本身的,重要性其结果非但完成不了教学生掌握语文工具的目的”更将,事与愿违:连自己所在这方面,重视的思想教育也会受到妨害、、、⑧这实质就是志公先生一贯的观点。,文道统一5。宁老师《皇帝的新装》堪称典范称职不可救药。。在分析人物上当受骗原因时:“很自然引出”个关键词语、:理智”骇人听闻和随声附和,最成功处在于理智词语理解渗透对课文内容的分析教,“理智。一词引导学生讨论后明确词义,,是指辨别是非,利害和控“制自己的能力么都没看见然后让学生判断老大臣是否理智他不能辨别是非,。在学生否定后不能控制自己:“,因势利导,他明明什,回去却说了假话”,,不能替皇帝查明情况”“没有完成皇帝交给的任务对象,继而顺理成章地提问他称职吗?创设了又转移了词语的学习就在这种水乳交融的导析中。完成了字词训练任务实”的课堂境界,达到了文道统一的目标4注重点导艺术运用,,营造、“活”的学习氛围。课堂教学艺术就是引导点拨的艺术,引导、点拨得当、得法、、得力18、,不仅可以节、①一⑤张志公著语文教学论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9815:186901、1912第期2杨祥明:关于阅读教学的思考省许多话语和时间,而且学生学习兴趣大增,学得主动、积极,自己动脑解决问题,课堂气氛也因此活跃起来。志公先生认为:“善于`点’,是一种很好的教学艺术。”①又说:“`点’特别值得提倡,善于准确地抓住应当点的地方而又能切中肯萦、要言不繁地点一下,这是一种很高明的教学艺术。”②在点的同时“引导学生涵泳体会,就是让学生的脑子去活动,”③“在老师的启发下,自己动脑子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得到更深的印象,获得更大的益处,”④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⑤。许多特级教师善于点拨引导,只言片语的精点巧导,或激发了学生的思想火花,或深化了学生的感悟理解,或成为奇妙无形的推进器,在循循善诱、环环相扣的提问中,促使学生把阅读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在阅读中思考,在思考中加深理解,课堂上学生踊跃应答,气氛热烈。上海特级教师程红兵在《我的叔叔于勒》一课的教学中学生答问多达45人次。而宁鸿彬老师的《皇帝的新装》一课学生发言多达78人次。特别是程红兵老师对“盼”的点拨导析过程,行云流水,酣畅淋漓,结末用一幅对联概括导析结果,激发了学生浓浓的兴趣,体现了引导的魅力。对联是:十年思盼,天涯咫尺,同胞好似摇钱树;一朝相逢,咫尺天涯,骨肉恰如陌路人。⑥可见,正如志公先生所说,注重点导艺术,对营造“活”的学习氛围,大有裨益,点导是一种很高明的课堂教学艺术。读罢志公先生论集,深感他的论述博大精深。语文教学科学化任重道远,但我们坚信,只要沿着科学化的道路努力探索和实践,素质教育全面丰收的春天一定会到来。①一⑤张志公著语文教学论集,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9185:152、19一20⑥程红兵《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录中学语文教学,9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