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物态变化
一、单项选择题
1. (2015·江西中考)以下是小明估计的常见温度值,其中合理的是( )
A.中考考场的室温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冰箱保鲜室中矿泉水的温度约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C.洗澡时淋浴水温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D.健康成年人的腋下体温约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2. 在严寒的冬天,需要排尽汽车水箱里的水并注入防冻剂。与水相比,防冻剂不易冰冻也
不易开锅(沸腾),这是因为( )
A.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B.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高,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C.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低 D.防冻剂的凝固点比水的凝固点低,沸点比水的沸点高
3. 在测量液体温度的实验中,如图1所示的四种方法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图1
4. 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体温计在使用前应用力将已上升的水银柱甩回玻璃泡中 B.测量时,应使温度计的玻璃泡跟被测液体充分接触
C.只有当温度计内液面停止上升(或下降)时才读数,且视线必须与液面相平 D.温度计虽然不能用它来测量超过它最高刻度的温度,但对于低温都可以测量 5. (2014·北京中考)下列实例中,为了加快蒸发的是( )
A.将湿衣服晾在通风向阳处 B.把新鲜的蔬菜装入保鲜袋中 C.给盛有酒精的瓶子加盖 D.给播种后的农田覆盖地膜
6. 炎热的夏天,在阳光的烧灼下,柏油公路会变软,这一现象说明( )
A.柏油是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受热后逐渐变软 B.柏油是晶体,受热后未达到熔点,先变软 C.柏油是晶体,受热后达到熔点,已经开始熔化
D.柏油的硬度不够,不能确认柏油是晶体还是非晶体
7. (2014·山东泰安中考)图2是冰雕展中“火车头”冰雕作品。展出当地的气温一直持
续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以下,可是冰雕作品在一天天变小。此过程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图2 A.升华 B.熔化 C.汽化 D.凝华 8. (2015·福建厦门中考) 如图3所示是某物质的物态变化过程图像,以下从图像中获得 的信息正确的是( )
1
图3
A.该物质是非晶体 B.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 C.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段处于沸腾状态 D.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是熔化过程
9. (2014·四川绵阳中考)生活中我们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现象一,剥开冰棒纸时,冰棒
周围冒“白气”;现象二,在寒冷的冬天户外的人不断呼出“白气”。以上两种现象产生的原因分别是( )
A.冰棒局部升华;呼出的水蒸气液化 B.冰棒局部升华;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C.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呼出的水蒸气液化
D.冰棒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户外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 10. ( 2015·湖北黄冈中考) 下列做法利用物态变化放热的是( )
A.运输食品时,为了防止食品腐烂变质,常放些干冰 B.北方的冬天,常在保存蔬菜的菜窖里放几桶水 C.夏天,为了凉快,常在地面上洒水
D.夏天,为了喝到冰凉的饮料,常在饮料中加冰块 二、多项选择题
11. 关于自然界的水循环,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水蒸气在高空遇冷吸热液化成小水珠
B.冰山上的积雪只能先熔化,再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
C.江河湖海中的水吸热蒸发成水蒸气升腾至空中 D.积雪放热熔化成水归入大海 12.下列有关物态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冰熔化过程中冰水混合物的温度等于0 ℃
B.冷冻室取出的冰棍,外表的“霜”是由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而成 C.通常采用降温的方法将石油气液化储存在钢罐内 D.舞台上的云雾是干冰升华成的二氧化碳气体
13. 如图所示是“探究某物质熔化和凝固规律”的实验图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图5
A. 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B. 在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段,该物质不吸热
C. 该物质凝固过程持续了5 min D. 该物质的凝固点是45 ℃ 三、填空题(本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4. 在图6中,温度计甲的读数是_______℃,温度计乙的读数是______℃。
2
010甲0103837乙3837
图6
15. 小明同学几乎每天都要乘公交车上学,善于观察的他发现,无论盛夏还是严冬,在装有
空调的公交车玻璃窗上,常常有小水珠附着在上面。那么,夏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______;冬天,小水珠附着在玻璃的______。(均选填“内表面”或“外表面”) 16. 在探究冰的熔化规律时,小芳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所示,请根据表中的实验数据完成
填空。
时间/min 温度/℃ 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0 0 0 0 0 1 2 3 冰的熔点是_____℃,从开始加热经过2 min,冰处于_______态(选填“固”或“液”)。 17. 北方冬天天气寒冷,人们为了不让菜窖里的菜冻坏,常常在菜窖里放几桶水,这是利用
水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时会______热,而使菜窖里的气温不至于太低。 18. 气锅鸡是云南的名菜之一,“舌尖上的中国”曾播放过。其做法是:将盛有小鸡块和佐
料的气锅(如图7所示)放在盛有清水的汤锅之上,再放到火上蒸。为了保持鸡肉原汁原味,主要是蒸汽通过气锅中间的气嘴将鸡蒸熟。汤汁是蒸汽______(选填“吸热”或“放热”)后_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而形成的。
图7 图8
19. (2015·山西中考)如图8所示是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的现象,通过现象可以判定水
_____(选填“正在”或“没有”)沸腾;杯口冒出“白气”,这是水蒸气_____(填物态变化名称)形成的。
四、综合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37分)解题中要求有必要的分析和说明,计算题还要有公式及数据代入过程,结果要有数值和单位。
20. (6分)寒冷的冬天,人们在室外活动时经常会长出“白眉毛”或“白胡子”。请你用
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该现象形成的原因。
21. (6分)端午节,小承和小冬帮妈妈煮粽子。煮粽子的水烧开后,小承认为要继续将
火烧得很旺,使锅内水剧烈沸腾,这样会很快将粽子煮熟;小冬则认为,水沸腾后应改用小火,盖上锅盖,让锅内水微微沸腾,同样能很快将粽子煮熟。你认为谁的想法更合理?请写出理由。
3
22. (7分)(2015·山西中考) 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有水的温度、水的表面积和水表面上
方空气的流动速度。请你利用生活中的物品设计一个实验,对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其中一个因素进行探究,并完成下列自主学习活动报告,在小组内进行展示交流。
(1)写出你选用的物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简述实验过程及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得到的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6分)小英和小芳同学分别在做“观察海波的熔化”实验,使用了如图9所示的实验
装置,小英记录的实验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 温度/℃ 0 40 1 42 2 44 3 46 4 48 5 48 6 48 7 48 8 49 9 50 10 51
图9 图10
(1)海波的熔点是________℃,海波在熔化过程中处于___________。(选填“固态”“液态”或“固液共存状态”)
(2)小芳同学实验时发现海波熔化时间短,不便于观察熔化时的实验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在不改变原来实验装置的情况下,请你告诉她一种延长海波熔化时间的方法。 24. (6分)(2014·湖北荆州中考)在做“观察水沸腾”的实验时,
(1)小全同学用的是如图10甲所示装置,该装置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指出该错误是__________________。
(2)B、C两组同学选用相同的实验装置完成实验,他们分别绘制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
像如图11乙所示。如果操作及实验器材均无问题,则分析图像可知:当时的大气压______ (选填“小于”“大于”或“等于”)标准大气压;B、C组得到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两种不同图像的原因可能是水的______不同。
25. (6分) (2015年湖北宜昌4分)某同学在探究物态变化的实验中,在试管中放入少量碘。
塞紧盖子放入热水中,观察到试管中固态碘逐渐消失,变为紫色的碘蒸气并充满试管。 (1)此过程固态碘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2)在上述实验中,小明同学猜想:固态碘是先变成液体,再变成气体,因为速度太快,液态碘出现的时间太短,因而没有观察到。为验证猜想,他查询了一些小资料:碘的熔点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碘的沸点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水的沸点是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请你根据上述资料分析说明小明的猜想为什么是错误的:____________________。 (3)为了进一步探究此类现象,小明在试管中放入适量温水,然后放入一小块干冰(固态二氧化碳),此时观察到水中有大量气泡产生,同时水面上有大量白雾。水中大量的气泡是由__________形成的。水面上大量的白雾是由__________形成的。
第三章 物态变化 检测题参考答案
4
1. D 2. D 3. D 4. D 5. A 6. A 7. A 8. B9. C 10. B 11. ABD
12. AB 13. AD 14. 错误!未找到引用源。 37.3 15. 外表面 内表面 16.
0 固 17. 凝固 放 18. 放热 液化
19. 正在 液化 20. 人呼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放热,(3分)凝华成小冰晶,形成
“白眉毛”或“白胡子”。(3分) 解析:根据生活经验可知,“白眉毛”或“白胡子”实际是眉毛或胡须上结了霜(小冰晶),霜是在寒冷的冬天人呼出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时凝华形成的。 21. 小冬的想法更合理。(3分)因为水沸腾后,继续加热,不论大火还是小火,只要能保
持水沸腾,水的温度都相同且不变,而且小火烧还能节约能源。(3分) 22. (1)两个相同的碗、保鲜膜、水、勺子(2分)
(2)在两个相同的碗中用勺子加入等量的水,把其中一个碗用保鲜膜封住口,并将两碗
水放在通风过道处,过一段时间后,比较两个碗中水量的变化。观察到没有封口的碗里的水变干,而封口的碗里仍有水。(3分)
(3)在水的温度和表面积相同时,水表面上方空气流动速度越大,水蒸发越快。(2分)(其
他答案合理即可)
23. (1)48(2分) 固液共存状态(2分) (2)增加水的质量(或增加海波的质量,
或调小酒精灯的火焰)(2分)
24. (1)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2分) (2)小于(2分) 质量(2分) 解析:(1)题图甲所示装置中温度计的玻璃泡碰到了烧杯底部;(2)由题图乙知,水的
沸点是97 ℃,低于100 ℃,说明当时的大气压小于标准大气压;由题图乙还可以看出,错误!未找到引用源。两种图像的沸点相同,错误!未找到引用源。加热时间长,所以错误!未找到引用源。的质量较大。 25. (1)升华(2分)
(2)热水温度低于碘的熔点,碘不可能熔化(2分) (3)干冰吸热升华(1分) 水蒸气遇冷液化(1分)
解析:(1)固态的碘变成气态的碘,属于碘的升华过程。
(2)因为热水的温度低于碘的熔点,所以碘不可能熔化,碘是晶体,必须达到熔点且继续吸热,碘才能熔化。故小明的猜想是错误的。
(3)干冰在常温时很容易升华,干冰放入水中,升华为气体,形成大量的气泡。干冰升华时要从周围的水中吸收热量,水的温度降低,使空气中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水时液化成小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白雾。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