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_工学一体化_人才培养模式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_工学一体化_人才培养模式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中国电力教育

2008年5月上 总第112期

学科专业建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梁小冰 黄 萍 韩昆仑

摘要:本文介绍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思路与体会。作为地方性院校的一个强电专业,应该如何根据广西的经济发展与市场需求,以及自身的办学基础来进行正确的专业定位,从而制定相应的,体现重视基础、重视工程实践,以强电为主,弱电与强电相结合的培养方案。在实现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强调“工学一体化”的培养模式,这充分体现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环节,甚至在双语教学、对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等各个方面。力图打造一个具有特色并受社会欢迎的优质专业。

关键词: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工学一体化;实践教学

作者简介:梁小冰(1946-),女,广西玉林人,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黄萍(1977-),女,广西德保人,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韩昆仑(1978-),男,河北张家口人,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广西 南宁 530004)

一、专业建设定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广西大学是一个老专业,其前身电力专业始建于1938年。有几十年办学实践的积累,又经历了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它已成为一个成熟的电工类专业。特别是98年以来,根据教育部新的专业目录,该专业由原来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改名为现在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并且拓宽了专业口径,涵盖了原专业目录中的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高电压与绝缘技术、电机电器及其控制以及电气技术等四个电工类专业,从而大大加强了它对社会的适应性。作为广西电气工程师的摇篮,学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正在广西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是国家的重要战略决策,而广西大学所立足的广西在“西电东送”中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它已成为“西电东送”南线的重要基地。特别是随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工作的加快推进,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有海上和陆地通道连接的省区,广西在与东盟国家的合作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而广西电网作为南方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紧紧依托“西电东送”大通道,不断扩大电网覆盖范围。目前,主电网已延伸到中越边境,为开展与越南的电力合作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在这样的形势下,进入“十一五”以后,广西的电力工业显示出较好的发展势头,对本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就比较旺盛,因此专业的建设与发展具有良好的前景。

学校应从为广西经济建设服务,为“西部大开发”、“西电东送”服务这一基点出发,对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做出正确的定位,而且根据市场的变化与需要随时调节。作为广西唯一的本科强电专业,首先要立足广西。另外,要使本专业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毕业生能有更强的竞争力,又必须走出广西面向全国,把专业办成一个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专业。这一定位符合学校的实际以及本专业自身多年来积累的办学基础。由于本专业主要是为广西的电力企业以及大型用电企业输送从事基层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因此其培

80养目标就是:培养从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而专业建设就是要围绕着这一目标展开。

二、培养方案

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是“以强电为主,弱电与强电相结合,对学生进行宽口径的电气工程师基本训练”。这是根据广西的特点及本专业的具体情况而确定的。根据这一目标,学院认真设计了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首先,作为一个电类本科专业,坚实的数理和“三大电”基础很重要,这部分内容在培养计划中占了很大的比例。在专业课程方面,既保证学生毕业后上岗所必需的强电专业知识,又根据电力行业自动化及数字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特点,加强了计算机和自动控制方面的内容。考虑到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提高他们对今后工作的适应性,在培养计划中提供了相当比例的选修课(可选比例大于2:1),且不再提供套餐,由学生自由点菜,即不按专业方向提供选修课,而是柔性地提供较多的选修课供学生按所需学分自由选择。培养计划的一个较大特点是强调实践教学环节,这部分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以下为各类课程占毕业学分的比例。另外要特别指出的是:计算机及自动化类课程的学时占学科基础课及专业课程总学时的比例为37%,在图1没有显示。

图1 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学院课程体系

三、“工学一体化”的理念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因为主要是培养应用型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所以在给学生打好坚实的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强调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紧密

学科专业建设结合,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1.理论课程教学与工程实践的紧密结合

教师在课堂上讲授专业知识时,很注意把它们与电力生产和使用的实际联系起来,有些内容还利用多媒体手段,结合现场实拍的设备及操作过程图片使所讲内容更直观、生动并切合实际。部分课程,如“发电厂电气部分”等,甚至把一些内容放到发电厂、变电站进行现场教学。大多数课程都有其对应的实践教学环节,如“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等有相应的课程设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原理”、“高电压技术”、“电力系统自动装置”等有相应的专业综合实验;就是“发电厂运行与控制”这样的选修课也有相应的专业综合实验。通过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机结合,使学生能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双语教学课程“电力系统导论”也是尽量结合发电厂和电网,特别是学校所处的南方电网的实际来讲授电力系统基本知识和一些相关的前沿理论,以使讲授更生动并更易于理解。

2.充分体现“工学一体化”思想的实践教学环节

从本专业培养计划可看到,实践教学环节(未包括非独立设课的课程实验)有35周共32学分,占毕业总学分比例为17.3%,其学时(按1学分18学时计)占学科基础及专业必修课程总学时的33.6%。这主要包括以下几大部分:

(1)“电路”、“电子技术”及“电机学”这三大电类基础课的实验独立设课,这部分有5学分。

(2)电工实习

考虑到金工实习不能满足对学生进行电工技能训练的需要,而且为了弥补校外实习过程中眼看多,动手少(因电力安全运行要求)的欠缺,更为了提高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际的能力,学校于1998年开始筹建校内电工实习基地。基地的实验方案及设备配置方案完全由本专业教师设计并提出。基地有配电柜45台套,每一个配电柜可模拟一个实际10kV配电线路出线间隔的所有一、二次设备。该基地于2000年建成,当年11月开始接纳第一批实习的学生,这在当时可以说是国内高校中首创。学生实习时两人负责一个配电柜,按要求自行设计、布线、安装接线和通电调试,并在此过程中提出可能的改进方案并随时排除可能出现的故障,最后还要进行分析和总结。电工实习在第六学期后期,学生已学习了相当一部分专业知识后进行,占2~3周。通过实习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程度,充分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及动手能力。学生学习积极性也高,经常主动加班加点干,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许多毕业生在回访时都说:电工实习使他们受益非浅,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与电工实习配套的还有一本由王辑祥教授主编的教材“电气接线原理与运行”,以及相应的1.5学分的选修课。该教材2005年2月由“电力出版社”出第一版,2005年7月出第二版,共6000多册,现正准备出第三版。这是一本很有特色并广受欢迎的实践教学教材,它充分反映了作者丰富的理论教学经验和深厚的工程实践积累。

(3)课程设计与专业综合实验

课程设计是在学生学习了“电力系统分析”、“发电厂电气部分”等专业课程后,给他们提供一个实际练兵的机会。通过

中国电力教育

2008年5月上 总第112期

实际的电力系统程序设计(如潮流程序设计)以及变电站设计等,学生所学过的专业知识、计算机知识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而且也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锻炼了他们的综合能力。

专业综合实验是结合各个不同的专业方向而设计的几套综合性实验,例如利用实验电厂自动监控实验室开设的机组启动、励磁调节、自动并列及测速、测压等一系列实验;利用高压实验室开设的电力变压器全套预防性试验;利用电力系统仿真实验室开设的调度自动化综合实验等。从实验方案的设计到实验接线、实验中各个步骤的操作、问题的发现与排除,以及实验结果分析等,均由学生独立完成。通过实验,学生所学过的专业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验证,而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组织和协调能力均得到了很好的历练。

课程设计和专业综合实验各占两周,均在第七学期后期专业课程结束后进行。

(4)校外实习

学校在广西境内多个大型水、火电厂以及一些超高压变电站有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并签有实习协议。每年实习前,把实习大纲发过去,并跟厂、站教育培训部门讨论具体实习内容及安排。教育培训部门会根据实习大纲的要求安排好现场上课的教师(都是有一定教学经验的熟练工程师),并联系有关部门安排参观和跟班实习。实习过程中及实习后均由厂方或学校分别安排两次以上考核。无论是集中安排的校外实习还是根据一些课程的需要分散安排的现场教学,对本专业的指导教师来说都是一个提高教学水平的机会,而对学生来说,能亲身了解电力的生产、输送过程,能面对面地熟悉各种电气设备,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因此应尽可能地增强校外实习的效果,除做好安排外还要想方设法加强师生与现场工程技术人员的交流。

(5)毕业设计

毕业设计可以说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综合检验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训练。要使毕业设计能达到很好的效果,除了要求各位指导教师严格要求悉心指导外,专业指导小组对毕业设计题目和内容的认真审查和严格把关也很重要。因此每年专业指导小组都事先对毕业设计的题目和内容进行审核和筛选,除要求一人一题,内容充实、工作量饱满外,特别要求毕业设计与生产实际和科研紧密结合。因此本专业70%以上的毕业设计课题都有工程实际背景。如“XX水电厂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XX供配电及10kV配电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计”、“XX市区电网供电能力评估”、“XX铝业公司用削峰填谷方法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的分析”以及“TCSC及FSC对XX输电系统继电保护整定值影响的仿真计算研究”等课题都有对应的科研课题,技术数据都来自于相关的实际系统,解决的是电力生产与营运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做起来目标明确,而且应用到他们所学过的多方面的知识,获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就比较高。

总的来说,“工学一体化”的办学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不但有较好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大部分工程实践能力相当强。从反馈来的信息看,许多用人单位反映广西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毕业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一点也不比区外重点院校差。学校的培养方针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2002至2006届毕业生一次就业率(统计至当年7月末)分别为96.6%、

81中国电力教育

2008年5月上 总第112期

学科专业建设试析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面临之窘境

杨红梅 张想明

摘要:作为专门培养中学政治教师的机构,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发展依托于学科的建设以及生源和教师状况的全面而有效的改善与提升。然而,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在现实中却遭遇到学科、学生及教师之窘境。本文分析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面临窘境的原因,寻求应对之策,以便切实地推进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学科;学生;教师

作者简介:杨红梅(1974-),女,湖北襄阳人,孝感学院政法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道德教育;张想明(1967-),男,湖北云梦人,孝感学院政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湖北 孝感 432000)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自1984年创立以来,在学科的完善、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各省及其地区师范院校中,几乎都设有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已成为我国高师最大的文科专业之一。然而,在这蓬勃发展的景象背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却面临着现实的尴尬处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发展面临之窘境1.学科之窘境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理论基础、基本范畴、基本规律、学科体系等反映一个学科得以成立的几个重要方面目前都已明确,但其独立的学科地位仍未得到社会的普遍接受和认可。非但学科外的人不愿承认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即便学科内的一些学者专家也常常发出质疑。

学科外的人一般出于思想政治教育承载内容的意识形态性,而否认其是一门科学,认为其充其量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愚民或驭民工具。加上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曾经被扭曲和变异,令不少人谈之面露厌恶之色、轻薄之意,更愿借当前弥漫于世界范围的技术至上主义来拒斥思想政治教育学存在和发展的价值和必要性。

学科内的一些学者和专家本着学理精神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自主性颇多微词。一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形式自主性。一些学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体系内容杂乱,涉及哲学、伦理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教育学、

心理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客观上难以与其它学科较为清楚地“划界”。且思想政治教育学自身理论体系的逻辑结构及其基本范畴、规律、方法等方面都显露出一定的缺憾与不足,作为一门科学在形式上尚不成熟。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本真自主性。由于种种原因,使得学科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一方面,每年都会有大量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出现,但如何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成果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的进步却缺乏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现实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大量的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问题又缺乏理论的论证和说明,显得这

[1]

门学科“空疏无用”。

2.学生之窘境

高师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可以说从入学,到学业过程再到毕业都遭遇挺尴尬的局面。

首先说入学,据笔者了解,近年高考志愿填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几近无人,甚至有相当多学生不知道高校还有此专业。《中国大学生就业》杂志上就曾登录一所重点大学一名迷茫的大学一年级学生的话:我学的专业几乎是“最没有前途,最冷僻”

[2]

大学生们之所以进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

据他们称都是高考志愿允诺调剂“惹的祸”。一些学生进校后,试图抓住各种机会或找各种关系调到其它专业去,留下来的学生也多带着些无奈、失落的心情。

97.5%、100%、99.3%、99.1%,2007届的就业率迄今为止也达到了80%左右。今后,学校要进一步加快教学改革的步伐,加强专业建设,使专业真正成为一个体现“工学一体化”特色的优质专业。

参考文献:

[1]丁坚勇,向铁元,张承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之管见[J].中国电力教育,2000,(1).

[2]张爱玲,韩富春,卜庆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82版),2001,3(l).

[3]韦钢,应敏华,赵玲,杨尔滨,肖鸿杰.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改革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1,(1).

[4]赵玲.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综合教学改革探索[J].上海电力学院高教研究,2004,(1).

[5]谢少军,周波,刘建业,赵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综合性课程设计的设置[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3,(6).

[6]李晓竹,孟庆春,徐建华.电气工程与自动化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