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共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共育创新创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研究

来源:意榕旅游网
管 理 江巷叙 论 坛 ■--一. 政谈行萄 多是协同其青 创新创业人才的操索与实践研究术 李 一 周彦兵 摘要:高职院校以职教集团的“政校行企”一体化合作平台为组织基础,高度整合、学校、行 业、企业的各方资源,共同打造一个集创业教育、实践、服务、孵化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创业综合服务体 系,构建“政校行企”协同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的创业生态圈.探索出一条培养新型创新创业人才的有 效途径,是“全民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广价值 关键词:“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创新创业人才;共育;探索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一(2015)04C~0066—03 1.“政校行企”多元协同是新时期高职院校有 一、“政校行企”多元协同的基本 效提升育人能力的时代要求 当前.在我国职业 涵义及其共育创新创业人才的现实意义 (一)“政校行企”多元协同的基本涵义 教育已经从规模扩张发展到了内涵提升的关键 阶段.通过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合作利益共同 体的打造.发挥整体优势并提高绩效.是新时期 我国高职院校提升育人能力的时代要求 2.“政校行企”多元协同是我国高职院校深化 1971年德国学者Haken首次在系统沧中提 出了协同创新的概念.其结果是为了产生“1+1> 2”的协同效应。其后。协同的思想在创新系统理 论中不断得到深化。根据研究者的总结归纳.协 改革、机制创新的具体实践。机制创新 是我国高职教育提升质量和深化改革的必然要 求。高职院校以职教集团为组织基础,整合、 社会、学校的资源,充分调动校企合作各参与主 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企业 资源、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无缝对接.共同打 同创新的基本内涵指向“创新主体以利益共赢为 目标.以协同合作为方式.共同构成深度交叉融 合的创新系统,各创新主体组成了一个有机的、 联系紧密的整体 ”[11 在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语境下.“政校行企” 多元协同就是指政、校、行、企各利益主体要以利 益共赢为目标.通过机制创新搭建一体化协 造校企合作创业就业教学和实践平台以丰富高 职院校的特色与内涵.增加其教育吸引力 3.“政校行企”协同创新是培养创新型高技能 创新创业人才的有益尝试 我国的高等教育却常 常由于培养的学生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而 遭到众人的诟病。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生的创新、 作平台.相互结成深度交叉融合的利益共同体. 以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从而在高素 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最大的效用 (二-)‘‘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共育创新创业人 才的现实意义 创业能力已成为我国提高国民素质和提升高等 本文系2014年度广东省教育教学成果培育立项项目…政校行企’多元协同共育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的探索与实践”f课题编号: JXCG201516)与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大职业教育理念的高职教育政校行企协同办学模式的培育机理与实施路径研 究”(课题编号:2013JK269)及深圳市教育发展 十i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深圳市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策略与路径研究”(课题编 号:2014SZSK004)成果之一。 收稿日期:2015—02—03 作者简介:李一,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172)讲师,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 周彦兵,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广东深圳,518172)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学校领导与管理。 管 理 论 坛 大学生创业就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二、“ 校 多雹 展共同打造多方共赢的合作平台 深圳信息职业 萎 萎 竺 _弥篓 ”  案 妻。 信息职业学院以深圳信息职教集团为平台大 兰、 , 以创 ,。三、“政校行企,-多元协同 共育创 创。 才 实践  。 。。。。。。~。 总 第 期 0 臼 0 . 0 67 管 理 (二)具体内容 1.加强与机构联系,在创业培训指导、项 目孵化与贷款等方面寻求支持和合作。学院以深 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创业人才是一个 全新的命题,也是当前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社会 构建的重要命题。高职院校通过“政校行企”多元 协同共同促进技能型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的探 索与实践正是对积极推进创新型城市和创新型 社会建设的有益尝试 (二)以全新的视角探索“政校行企”创业综 论 坛 圳信息职教集团为平台,为创新创业团队筹集资 金,通过的引导广泛吸引金融机构、社 会组织、行业协会及企事业单位为大学生自主创 ■--■■ 业提供资金支持。此外,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还与龙岗区职业训练局等职能部门在创业 培训指导、项目孵化与贷款等方面展开了积极的 合服务平台的构建 以全新的视角和切人点.积极探索“政校行 合作。 2.积极发挥行业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平台 企”合力打造一个集创业教育、实践、服务、孵化等 功能于一体的创业综合服务平俞.考察“政校行 搭建和技术引领方面的作用。深圳信息职业技术 学院通过行业协会提供创业培训、工商登记、融资 企”协同创新在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和水平巾的 地位和作用、方式和途径,是站到更宏观的角度, 服务;发挥协会的服务网功能,帮助大学生创业企 业提供项目对接、解读和在线咨询等服务。 3.扎实推进校企合作创业就业学院建设,吸 引更多创新创业团队的加盟和入驻。 结合中观和微观的实践来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的有效尝试.具有较强的引领性和示范性 (三)借鉴国外“创业生态系统”,“政校行企” 协同合作模式打造创新创业生态圈 4.创新课程体系,将就业导向贯穿于高职学 生学习生涯。根据高职教育特点。将就业指导课 程分为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教育、就业实战 指导三大板块,构筑就业指导全员化、全程化、系 借鉴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生态系统”及 “UCLA的创业生态系统”将创业活动与创业教育 良好地结合起来.通过“政校行企”多元协同整合 项目基础资源与创业中心、学生团体和创业课程 统化轨道,不断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就业导 二 等诸多要素和组成部分;通过、行业、企业的 》耋 创新生向业的创职5能新业.大业力精竞赛 生神锤学涯、创炼规院业积划,在极模贯实组拟穿战全织等中程和实提指。践 高导活创学动业生,着团参力队加培的各创类养新创学 参组素不与织交断创演引互人业作化大活用和可学动.有持生、学力续创生地发业团推展所体动 需活了要动整的个和资创金业和教生技育态术这系:通三统过要的 、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 共育创新创业人才的特色与创新 (一)探索创新型社会的积极尝试 四、“政校行企”多元协同 定位 中国高校科技:韩雁。梁志星.协同创新系统中各类主体的角色及 ,2013(6). (责任编辑:曾鸿华) Exploration and Practical Research on Cultivating 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with Multi-collaboration of Government,Schools,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I Yi&ZHOU Yc 0—6 凡 (Shenzhen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Shenzhen 518172,Guangdong Province) Abstract:For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aking vocational education groups integrated cooperative 总 第 r、) platform of government,schools,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as the organizing base and combining their resources to establish a highly integrated comprehensive entrepreneurial service system with multiple functions such as entrepreneurial education,practice and services, and atl entrepreneurial eco—system 期 o (九 0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ulti—collaboration of government,schools,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 thus exploring an effective way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entrepreneur talents are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times,which have great significance and value. 0 68 ^ Key words:multi-collaboration of government,schools,industries and enterprises;innovative entrepreneurial talents;CO——cultivation;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