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华宝证券:《2015年金融产品年度报告》之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系统解读——颠覆理财产品格局

华宝证券:《2015年金融产品年度报告》之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系统解读——颠覆理财产品格局

来源:意榕旅游网


2015年3月26日

《2015年金融产品年度报告》之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

系统解读

核心观点:

 基于积极发展场外市场,包括发展私募市场的

理念,几大机构联手成立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公司。公司目前产品版本新增了在线报价、在线签约等功能,并且整个报价系统也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 报价系统主要定位于私募市场、机构间市场、

互联互通市场以及互联网市场,推出了一系列非常有吸引力的产品,主要包括收益凭证、场外期权、收益互换等三大类产品。

 截至到2014年底,已经有21家券商在报价系

统上面开展产业内收益互换等业务,累计初始名义金额达到4100亿,名义金额的余额是2360亿,较2013年提升非常大。

 报价系统凭借在资产端和负债端产品的设计,

能够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其丰富的产品将对整个理财产品市场形成巨大的冲击,可能会颠覆整个理财产品格局。

主讲人:

王海明

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主管

奕丽萍

金融产品研究员

主办方:

华宝证券

1

会议简介:2014年9月,机构间私募报价与服务系统久经酝酿、重磅推出。在增加现有私募产品流动性的同时,报价系统带来了全新的产品系列,包括收益凭证、收益互换、场外期权等,搅动了理财产品市场的格局。运行至今半年,机构间私募报价系统发展现状如何?有哪些产品已经成为机构追捧的焦点?报价系统将如何改变资产管理的格局?我们将做一定综述和探讨。

此次会议,华宝证券金融产品研究员奕丽萍与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的王海明博士通过3C中国财经会议为投资者解读《2015年金融产品年度报告》之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系统。

奕丽萍:

各位投资者大家下午好,今天借万得的会议主要是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在机构间私募报价系统产品,这一块方面的一些研究进展,今天也是比较地荣幸邀请到了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公司的王海明博士,来跟大家后续做更多的业务,包括研究可能统计上面的一些交流和咨询,王博士也是报价系统从开始的成立,到后期的发展壮大的见证者之一,可以说是报价系统的专家了。王博士,要不您先简单自我介绍一下?

王海明:

好,各位好,我是报价系统机构管理部的王海明,之前的时候,也是在2013年4月份报价系统一成立我就过来了,在此之前,我曾经在东方资产做了两三年,也做过投资。在读研之前的时候,也做了几年的律师,主要是从事金融法务,以及相关的一些工作。在报价系统这边。过来之后,一开始是在业务管理部,负责向产业园区、地方政府这块的开拓,后来调到了技术管理部之后,主要负责产品的开发,简单介绍一下,谢谢。

奕丽萍:

因为我们今天参会者当中,可能有一些投资者对报价系统,这样一个新生事物可能不是特别了解,我想就是有必要给大家做一个简单的介绍。其实,说起报价系统,可能大家第一个联想到的应该是场外市场这一块,其实从海外的基本市场发展来看,因为整个衍生品的发展规模,它发展得非常快,所以海外整个场外市场的发展其实根本就不逊色于场内市场的发展。

我们可能都知道,美国有多层次的场外市场,包括纳斯达克,OTCBB,包括粉单市场,包括Portal系统等等,已经形成了一个非常多的格局的场外市场体系。而且,从数据上里来看,也是可以得到印证,像国际清算银行,它在去年6月份的时候发布的报告就显示,全球场外衍生品的规模已经是场内的九倍多,又因为衍生品在整个产品规模当中是最大的一类产品,所以从这两个结论综合来谈,

2

就是说,全球的整个场外市场发展得益于衍生品的发展,它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概念,根本就是不逊色与场内市场。

但是我们看国内可能就不是这样一个情况,国内总体在场外包括私募这块的发展相对是滞后的,至少在这句话在2014年以前,国内的场外市场主要是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包括新三板,也就是我们所谓的新三板,包括各地的股权托管交易中心,包括各家券商的柜台市场,主要是由这样一些比较零散的市场构成的,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规模化的场外市场。

那么这种格局一方面是不利于场外市场的发展,会打击场外市场的产品规模的扩张动力,还有一方面,其实也不利于投资者资产的配臵,因为场外市场在割裂的里面,它的风险就没有办法做到完全的分散,就会集中在某一块或两块这样一种区域。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去年的时候,基金业协会是让我们的私募资金,包括它的管理人开始做一些备案方面的工作,备案方面的工作有利于我们私募基金全面阳光化,但是如果说私募基金的产品得不到统一的流通平台,那么它的规模扩张应该也是说有一个上限的。

基于怎么去发展场外市场,包括发展私募市场的理念,在2013年年初,由上交所、深交所、上期所、中金所以及中证登,这5家机构当时是全力地中证监测,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公司。

到去年9月份的时候,报价系统的1.0版本就上线,再到12月底的时候,当时2.0版本就上线了,2.0版本新增加了很多功能,包括一些在线的报价,以及在线的一些签约功能,我看到最近报价系统的官网好像又有一些改进的地方,应该说整个报价系统是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那么也是为了配合报价系统一系列完善的过程,所以监管层也先后出台的很多政策。总体来讲,我们可以归纳为“一个办法,多套规则”的这样一个体现,是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和服务系统的管理办法,然后多套规则有两个维度,一个是参与要素的维度,包括数字证书怎么使用,包括参与人的管理规则,发行转让规则等等。

从产品维度来讲,主要是围绕报价系统上面可以发行或转让的一些产品来做的一些规则和指引,比如说收益凭证的规范,比如说证券公司短期公司债办法等等,主要是由这样的规则体系来支撑整个报价系统的发展。

从报价系统定位来看,借助官方的一个口径,就是说有四大定位,一个是定位于私募市场,第二个定位于机构间市场,第三个定位于互联互通市场,第四个是定位于互联网的市场。然后从产品的维度来看,因为报价系统严格定位于私募市场,所以它的产品都是200人以上的私募产品,根据我前面讲到这样一个统一大的规则,就是机构间私募产品报价和服务系统管理办法,根据这样的规则,在

3

报价系统上面可以发行、转让、报价的一些私募产类型是非常广泛,有私募投资基金、资产管理规划、资产支持证券、债务融资工具等等这个方面。

我们也做过一个统计,就是到2014年底的时候,在报价系统发行的产品类型已经涵盖的资管计划、收益凭证、次级债,私募的股权基金、证券基金,以及场外和收益互换等等各种基金,如果再加上各个券商通过跟报价系统的联网,在柜台商场上面做一些展示的产品的话,那这些产品类型还可以拓展到中小企业私募债以及远期。

我们也是看到,在今年1月份的时候,报价系统上面有首只证券公司短期债也是上线了,由中原证券发行了首只证券公司短期债,根据之前出台的一系列的规划和政策,未来报价系统可能还会继续把这个产品先往外拓展,包括并购重组,私募债,包括ABS给我们做资产支持证券,各种产品类型投资者都可以在报价系统上看到。

然后到2014年底的时候,根据报价系统提供的数据,当时是发行了各类产品已经有361只,金额合计已经是达到了186亿,然后在场外衍生品这块,在2014年底的时候,已经有6779笔的场外衍生品交易,累计初始名义金额已经做了5200多个亿这样大的规模。我从今年2月份的数据来看,应该跟去年相比,又是一个非常高的增速,当然具体的我这边就不展开,大家有兴趣看的话,既可以参考报价系统它会出的统计数据报告,也可以参考我们会出的收益凭证月报等等之类的报告,来看具体的数据,现在上面产品的大体的情况。

那么从参与人的角度来看,我是看到,昨天最新数据显示,跟我们年底看到的不大一样,年底的时候,当时应该说,证券公司是报价系统最积极,或者说参与度最高的一大主体,但是我看到昨天的数据显示,私募基金已经赶超证券公司,成为了报价系统的第一大参与人,已经有126家私募基金在报价系统上面占比到了33%,证券公司是101家,另外银行也是相对活跃的,它在报价系统上面参与的机构还有一些信托,公募基金以及保险,证券投资咨询公司,各种各样的类型都有。

从具体的产品来看,我们说报价系统它推出了一系列非常有吸引力的产品,我这边重点就大概讲一下三类产品,第一类是收益凭证,收益凭证应该是对证券公司融资渠道的一种破关,因为它是证券公司的一种债务,但同时它对投资者而言,因为它的收益可以灵活地去挂钩一些股权、债权,包括信用利率这些各种各样的标的,所以它对投资者既是一种好的市场资产配臵工具,同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风险回避工具。

从整个发行来看,应该说收益凭证的发行绝对称得上是非常火爆,所以我们从去年的年报写完报价系统产品以后,从今年开始,还每个月特意编制收益凭证的月报,用来给投资者,我们说收益凭证已经成为的投资者资产配臵当中一个非

4

常重要的环节,所以就编了这样的月报,供大家去看现在收益凭证发行的情况,包括产品收益的情况等等。

这边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2月份出的收益凭证月报的一些统计结果,截至到3月2号,一共有57家券商,通过报价系统发行收益凭证473只,总的募集资金规模做到了352亿,也就是说,平均每只的规模大概是在0.5亿左右,那么发行规模最大是中国中投证券,其次有方正证券,东莞证券等等,发行规模都比较大。

从结构来看,目前还是以固收类收益凭证产品为主,就是一开始就约定好一个固定收益,而这种浮动挂钩型的,占比相对比较小的。那么从产品的发行数量来看,应该说期限来看,3个月产品和6个月产品是目前报价系统上面期限比较多的一种产品类型,那么重点我们来看一下它的收益情况,应该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一个事情。

我们有做过2月份报价系统上面的收益凭证产品收益率的统计,总体来看,一个月以内的产品,以及3-6个月的产品,它的收益率大概都在6%左右,然后1-3个月的收益率水平稍微低一点,是在5.63%左右,6-12个月的收益率大概是在5.68%左右。然后一年以上,它的收益率是在6.52%左右,这样的收益率数据是个什么概念?我们来跟银行理财产品当前的收益情况来做对比,银行理财产品当前一个月期,1-3个月,3-6个月,6-12个月这四种类型,它的平均收益率是4.43%、5.18%、5.35%、5.68%。所以整个幅度就不一样,一个是在5%-7%之间。一般来说,我们之前讲一句话,收益凭证已经可以全面秒杀银行理财产品,因为从收益率的角度来讲,这句话应该是得到的一定验证。

然后第二大类产品是场外期权产品,这个产品是比较受到投资者的欢迎和认可,目前报价系统上面的场外期权产品主要有指数期权跟商品期权,又因为之前国内这种场内金融衍生工具主要是沪深300股指期货,所以当时大多数的,应该也说现在,多数的指数期权产品大多数是挂钩沪深300指数的,目前在报价系统上面有一个场外衍生品的报价平台和签约平台,现在上线的这样一些指数期权合约主要有单向鲨鱼鳍、双向鲨鱼鳍,欧式以及牛熊市价差期权,以及二元期权主要有这几种类型。

从业务开展角度来讲,就比如说以我们券商的角度来讲,我们会在上面去做场外期权业务的话,主要是基于几个方面,第一个可能是我们外部的一些机构,它有一些特定的需求,我们为它去提供对手方的服务,包括帮它寻找一些交易对手,去设计这个产品结构,或者我们自己来充当这个交易对手,来对冲这部分风险。

第二个就是说,我们是基于主动想开发一些金融产品的角度,去设计一些结构化的产品,利用我们自身的金融工程和金融产品研究来做这样的事情。那么大

5

家也看到,因为上证50ETF期权现在已经上市一个多月,而且最近也看到消息说,上阵50跟中证500的股指期货很快要上了。所以应该说,场内金融衍生品这样的丰富,很快我相信会给报价系统上面的场外期权带来非常大的变动格局。就是说,场外期权产品的类型会趋于丰富化,这个是主要得益于现在场内金融衍生品的丰富化,这是未来我们可以期待的一个事情,这是第二块。

第三块比较重要,就是收益互换这一块,收益互换就是方签订一个互换协议,然后周期性地交换收益的业务。总体来看,其实收益互换业务主要以各种融资类的业务为主,多数是在互换这样一层壳下面进行融资类的活动。

在2014年以前,在报价系统之前,其实收益互换券商也已经在做,当时根据证券业协会的数据,到2013年底,当时一共是有7家券商开展了互换业务,累计了名义本金是155亿。因为报价系统它提供的一个平台是线上的平台,是一个更加电子化的平台,所以这样便捷的方式就极大的促进了互换业务的开展。

我们也看到统计数据说,截至到2014年底,已经有21家券商在报价系统上面开展产业内收益互换业务,累计初始名义金额做到4100亿,名义金额的余额是2360亿,所以这两个数据无论从哪个维度来讲,都跟2013年证券业协会公布的数据相比的话,有一个非常大的提升。

除此以外,我们也看到报价系统上面还有很多的一些其他产品类型,包括次级债,包括证券公司短期债,并购重组私募债等等,而且我们也说1月28号,中证中投平台也是隆重上线,首单中投产品也是募资最后好像是以超募的状态,也是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功,包括2月4号的时候,报价系统也上线了私募股权投资基金项目转让业务,这样子以后,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它以相关的项目转让,定期的发布,包括转让都可以在上面进行。

借助这样的丰富的产品,报价系统可能会颠覆整个理财产品格局,因为首先第一点的话,它通过这种资产和负债端产品设计的话,它能够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比如说以我们证券公司为例,首先就是说,从资产端来看,它们的收益凭证、场外期权,包括收益互换、理财产品等等,都能够成为我们自营资金配臵的需求。同时,如果说我们通过互换这种协议的方式,还可以对冲掉我们本身业务当中的一些风险。

从负债端来看,因为刚才也提到了,券商它现在可以发行收益凭证,之前大家都知道,券商可能开这样一些资金消耗性的业务,比如说股票第二次回购、两融业务等等,这种都非常资金消耗,所以现在很多券商都在做增资或者在做发债。但是,现在很多的债务融资工具,它可能门槛是相对比较高的,比如说像公司债、次级债、短融等等,它都有各种各样的一些缺陷在里面。这次收益凭证的推出,应该在很多方面,都对之前的债务融资工具是一个补充,也就是说它的期限比较灵活,它可以在一年以上,也可以在一年以下。

6

再比如说,它的净资本损耗是比较小,按照现在的规定,它最多的发行余额是占到净资本的60%,而我们知道很多公司债,只能占到40%。再比如说它的投资门槛相对比较低,还有它收益形式可以多样,可以挂钩,可以是保本,也可以是非保本的。然后它的资金用途,对资金的用途限制也比较少,还有就是它的发行速度也比较快。各种优势都能够印证收益凭证对券商而言,是一种比较好的债务融资工具,那么这是对券商而言,它在资产和负债端都得到了一定的优化。

那么对私募基金而言,我们所说的现在在报价系统上面,参与人当中位列第一的私募基金而言,首先的话,我们看到私募基金前期可能在很多场内工具上面,已经做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了,但是往往场内的这种标准化工具已经无法满足私募基金现在多样化的需求了,那么这种个性化的需求,就需要报价系统它的这种包括场外衍生品战略的多样化业务来满足它的需求。

比如说通过收益互换业务,私募基金就可以做一些借券,可以放杠杆,可以做空某个股票,可以定増,也可以代持等等,所以就是这样一种场外的个性化业务,是可以化解私募基金在场内目前面临的一些个性化不足的窘境,这是从参与人的角度来看,可以看到报价系统在资产端和负债端都是一个提升。

然后如果从跨市场去比较和分析,那么就这个运行应该说能够得到了更大的印证,比如对公募基金而言,我们都知道,公募基金它可能整个风控的要求是比较高的,然后包括它对一些衍生品的参与,对一些场外市场的参与是比较不足的,那么之前公募的优势就在于说它的流动性可能比较好,但是这次报价系统,它是为私募产品提供了一个统一规范的交易平台,而私募在整个投资,在新生产品的参与度上面是比较足的,所以报价系统的推出,应该说对公募基金而言是一个比较大的挑战。

然后再比如说像银行理财产品,刚才我们也一一列举了两者,收益凭证和银行理财产品之间收益率的差异,也是可以明显体会到银行理财产品的压力,未来可能银行系统会更多地参与到报价系统,或者说更多创设有吸引力的一些产品,才能够在未来的竞争中继续保持竞争力。

再比如说我们所说信托产品,因为大家都知道,现在投非标可能比较受限,因为它的收益率有点下来,所以说信托产品一个很大的弱点,就在于它的流能性是不足的,这样一种不足跟现在证监体系去提供私募的流通平台相比的话,它面临的一个冲击也是比较大的,所以综合各个方面,包括这个流动性,包括产品收益,包括产品属性,包括投资者的一些要求,以及产品的认购门槛,成立流程等等,各个方面来看,报价系统上面产品应该说都对整个理财产品市场是做出了巨大的冲击,我们也是期待未来各个市场都能有一定的反应,也会有更多的进步,那我先大概讲这么一点。

王博士,其实我也有几个疑问,首先就是说,目前因为报价系统上面的产品

7

其实是已经比较丰富的了,我刚才也提到,按照原来的规划,可能后期还会出一些新的产品,比如说并购重组私募债等等之类,最近的报价系统整体对未来产品的规划,包括定位有没有一些新的动作,或者说有一些新的产品在酝酿当中?

王海明: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刚才您也说到了,就是报价系统现在产品的发行量,你之前说的那个数据可能稍微有点早了,今天刚刚突破了600亿,累计的交易数据到目前为止是十万四千多个亿,交易额到了今年是604亿,就是现在基本上每天是保证有一两千笔的交易,大约是在10个亿左右,今天稍微多一些,因为今天是接近30个亿,有二十七八个亿的交易量。

这中间可能大部分就像刚才说的收益凭证为主,最早的时候,我们其实推出收益凭证的时候,最早我们推出的是资管的产品,后来我们隔了一个月之后,就是2014年9月份推出收益凭证之后,突然发现这个产品在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一下就火了。刚开始的时候,因为我们系统也在适应阶段,每天也就是只能够允许一只产品发行,也是怕登记结算各个流程,但是很快,一个月之内,就已经到了每天就得发十几只才能够满足证券公司和发行公司的需求。

到现在为止,我们交易的量每天的增速不断地提高,比如说我们8月18号第一次,第一只资管产品发行,到投100个亿,一直到12月10号才完成了投100亿的标的,用了大约两个多月的时间,第二个100亿就用了一个多月就完成了。现在为止,到目前基本上每10天左右100个亿,所以现在的交易量还比较稳定。

除了收益凭证之外,现在我们还在做的,比如说像证券公司短期债,我们还在继续推的,除了证券公司短期债之外,未来可能是一个是非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就是公司债券的管理办法,在证监会1月15号就已经重新发布修改了,整个非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也纳入,因为以前是公司债券管理办法是公开发行的,在两个交易所发的,现在就是把中小企业私募债,证券公司短期债,以及其他的一些私募债券全部都纳入管理办法里面,而且规定了五个场所,包括两个交易所、新三板,证券公司柜台以及我们系统。

但是在所有五个交易场所里面,发行完了以后,是统一到我们这边来备案的,因此我们跟其他市场不同的是,不光提供转让的服务,而且提供发行市场,另外还是有债券这块,我们这边是发行、转让以及备案的统一的市场,然后现在我们还在主要考虑设计的产品除了这些之外,还有已经发布的资产证券化马上就要上线了,另外还有并购重组债,也是之前跟证券公司短期债同时推出了,刚才讲的衍生品,那一块也已经做起来了。

未来除了我们刚刚介绍的这些之外,我们可能会重点地推非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并购重组债,还有我们刚才提到的中证中投的那个平台,就是股权中投,

8

在股权这块,还会做股权质押融资,以及股权类的其他融资,包括像这种中小企业的私募股权的发行与转让这些产品,应该说我们都逐步地去布局。这是产品体系方面,那我就简单地介绍这么多。

奕丽萍:

并购重组私募债的话,因为我看原来的管理办法里面,也是说主要的非上市公司发行的,然后我看报价系统的话,因为参与人可能是一些金融机构,我不知道我们在推并购重组私募债的话,它到时候的发行主体会我们这些金融机构吗?非上市的。

王海明:

并购重组债应该主要的还是企业为主,当然,金融领域的并购重组也同样适用这个产品,因此在门槛上来讲,都是一样的,而且这个产品也是证监会当时推出这个产品,是跟证券公司短期债同时发出的这个规则,也是想在证券市场,当然最早的时候是因为看债的总的办法出不来,10月份的时候,证监会先出了这两个试点办法,一个是并购重组债,一个是证券公司短期债。

目前来看,证券公司短期债应该市场还是不错的,而且银行对这个产品也是比较认可,那并购重组债现在情况稍微慢一点,但是逐步的交易场所都会去把它推起来,因为我们是觉得未来应该说在中国的市场,并购重组会有一波大的浪潮过来,这个产品应该是有助于企业在并购重组的过程中,去募集到更多的资金,去实现更好的并购重组的推进。

提问环节:

提问者1:我想请问一下,听了这个新的平台出来,感觉就是说,想一下当初美国为什么发生次贷危机,就是因为它的很多产品非常复杂,交易来交易去,最后他们都不知道自己买的是什么,这个消息不透明。我就想说这个平台当时推出来是处于什么样的目的?会不会也会产生由于信息不透明,别人买了不知道是什么东西的东西,最后导致也会发生金融危机呢?谢谢。

王海明:谢谢这位朋友,我们应该说您刚才提的这个问题确实是比较核心,但是我们这边,中国的情况,目前这个市场的情况,跟美国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一个是产品的创新动力以及产品创新性这块还是相当不足,就是整个金融机构,包括券商也好,还有一些其他的金融机构也好,在创新方面,不是创新过剩,而是创新不足,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就是在所有的产品里边,杠杆率并不高,而证监会对杠杆率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因此杠杆率并不是很高,现在还没太有那么大的系统风险,像美国当时的次贷危机那会,说一个机构产品被证券化了,不知道几十次,甚至上百次,谁也搞不清楚基础资产是谁了,现在还到不了这个程度,杠杆率也严格地限

9

定,证监会里面也对证券公司类似的证券期货金融机构,它的杠杆,它的一些风控指标都有非常严格的规定,去年上半年也对此进行了修订的讨论,这是第二点。 第三点就是报价系统这边,在风控方面,以及信息披露方面,有几个比较大的特色,第一个是在信息披露,是有一个分层分类的披露,什么是分层分类?因为毕竟是一个私募市场,公众能够看到的信息,在报价系统官网上看到的信息只是非常有限的,它只能看到有这么一个产品,期限和基本的产品,就是期限、利率、发行人,具体产品的详细情况是要参与人才能够看到,参与人就是我们现在报价系统已经有380来家参与人,参与人只有登录报价系统之后,它才能看到每一个产品具体的情况而这些都是机构。在这个分层分类披露的制度构架之下,我们会要求产品的发行人以及管理人要严格按照说明书,以及相关的规则的要求去披露信息,这是在产品这块。

在风控这块,因为整个的系统是在证监会的指导以下,是由证券业协会这边来推动的,证券业协会这边主要领导都是以前投保基金过来了,可以说就是做风控出身的领导,因此我们在风控这一块还是比较有经验,至少我们有风险处臵这块,都是好多包括我们中层的领导都是从风险处臵那边转过来的。

风控这一块,除了客户资金,以及交易安全这些一系列制度安排之外,我们也做了一个二级风控的机制,包括参与人内部,我们认为每一个参与人都是一个独立的市场,我们只不过把这个市场连起来,而我们报价系统这边也是对相关的,从产品端到交易端,还有风控部门对这个产品都有一系列的把关,每个产品都配套了一个产品业务规则,业务指引出来,这是我们主要的风控这边的一些安排和考虑。

另外,就是说,在报价系统目前的产品来说,比如说现在主要发得比较多就是收益凭证,而收益凭证这一块,发行主体是以证券公司为主,证券公司现在基本的实力、信誉都是还不错的,因此在银行之间也是比较认可,像之前的时候,我们广发证券跟兴业银行曾经做过1:1的18个亿收益凭证的单子,直接一下就由兴业银行吃掉了。但是大部分的这种收益凭证还是由证券公司自己的客户,因为这个产品是卖得比较好的,任何一个证券公司在发这个产品的时候,它都不太希望别的证券公司的客户来买,都希望自己的相对保自己的客户,因此我们大部分的产品还都是自己的客户来吃掉了,而这个产品本身来说,是基于证券公司自己的实力来完成的产品。

那未来比如说其他产品的业务线条,并不是说一个公司过来发这个债或者做众筹,那就是公司直接过来,还是要证券公司等证券经营机构为主,作为承销商和推荐人,前期做完了,按照我们的规则要求去做风险控制,去做内部核查,然后再推荐到报价系统来挂牌交易,那这一层一层风控方面的要求还是比较严格的。因此,到目前为止,报价系统发行的产品还没有出现过违约,以及任何的纠纷或

10

问题。我就简单回答这么多,谢谢。

奕丽萍:王博士,我觉得刚才其实还可以再补充一点,就是说,因为其实我们都知道,美国次贷危机的发生,到最后从监管来讲的话,其实是一个比较分散监管的过程,其实我觉得,就我们目前来看,不会或者是比较小的机率会发生次贷危机化,主要是我们还是有一个相对比较集中的监管。

就是去年的时候,出台了《私募基金监督管理办法》,我觉得那个办法出来以后,包括后期证券机构、金融机构统一的市场管理业务的办法,它就把国内的这种公募和私募,它的分类监管的理念就描述得比较清楚,像我们私募这一块,它相对而言就有一个以证监会,包括基金业协会,包括现在报价系统这样一整条线的,应该说是一个集中监管的平台,然后同时我们这次报价系统也会所有的私募产品都提供了一个集中统一的流通平台,在这样集中监管模式,我个人觉得,对于我们未来防范这种市场危机,应该是比较有效果的。 王海明:没错。

提问者2:老师,您好。我想请老师介绍一下私募债备案的流程是什么样?这是第一个。第二个就是私募债是挂牌转让之后,它能某在交易所市场和报价系统同时挂牌转让?然后在咱们报价系统挂牌转让的话,它是否属于一个标准化的产品?第三个就是报价系统和基金业协会它们之间的功能有什么区别?因为基金业协会有一些私募产品的备案,资产支持证券将来是否会在报价系统上备案?谢谢。

奕丽萍:再重复一下。

提问者2:我第一个问题是私募债备案的流程,因为这块我们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指导意见,私募债在交易所那边取得无异议函之后,然后怎么在咱们报价系统这边进行备案?

奕丽萍:然后第二个就是说它算不算一个标准化的产品?

提问者2:对,还能否在交易所市场和咱们报价系统同时挂牌转让? 奕丽萍:好像还有一个问题是不是?

提问者2:就是基金业协会有一些私募产品的备案,我弄不太清楚,报价系统和基金业协会之间的功能有什么区别,然后资产支持证券能否在报价系统上进行备案?

奕丽萍:问题有点多,王博士。

王海明:我听清了,那我尝试着回答一下,首先说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的备案,我们办法正在做,但是与资产证券化不太一样,因为大家都是行业内的人士,可能知道,其实资产证券化现在备案还是事前有一些沟通,但是公司证券这一块,就是非公开发行的公司证券这块是没有事先沟通了,完全是事后备案,因此你只要是跟各个交易场所沟通好了,你发完了之后,在我们这直接过来备案就行。而

11

我们目前的备案也没有任何事前的流程要求,基本上算是一个完全的事后备案的安排,本来这个办法里面指定的由证券业协会来做这个备案。

而协会那边现在考虑的就是,做备案的办法也是完全的事后备案,那整个流程也比较简单,比如说要是在报价系统来发这个产品,发完之后再来备案的话,我们倾向于这样,尽量地把一些要素表重叠了,重叠了之后,仅仅说发行完了之后,发行情况再做一个报备就可以,那事前基本的产品要素我们就直接从报价系统导到备案系统就可以了,如果从别的市场发的产品到这儿来的话,可能就要按照备案的要素表,都得填好了备过来,这是第一个问题。

具体的流程等到我们完善完了以后,会有相关的规则发布的,但是我们把握一个基本的原则,肯定是尽量地简化流程,因为毕竟是协会跟其他的几个交易场所,不同的是我们是真正事后备案的主推者,我们是希望把私募产品真的都实现事后备案,事前尽量地把关越少越好,事后的备案流程也尽量越简便也好,这是我们的主导思想,因此在流程方面,肯定会比之前其他的产品都会简便很多,这是第二个。

第二个问题就是跨市场挂牌的问题,我们在报价系统这边,是支持跨市场挂牌的,但是两个交易所支不支持可能就有一定的问题,如果说未来的市场大量需要,说非公开发行的公司证券,需要在我们这和深交所同时挂牌,可能这个情况多了之后,我们可能要跟深交所再去对接这个事,因为毕竟它有一个份额、登记、信息实时共享的要求,沟通起来也会比较方便一些,因为两个交易所都是我们的股东,所以,如果说市场需要跨柜的挂牌交易,我们这边至少不会反对,两个交易所那边如果同意的话,那我们到时候就会根据市场需求在去对接就行了。 奕丽萍:可能会有一些系统对接之类的事情,是吧?

王海明:对,至少会在登记这块会有对接,在份额登记这块会有一个互动,至少每天都有信息交互,不然的话跨柜交易涉及到那边转了,这边转了,哪边有效的问题,这是一个。

再就是关于标准化的问题,这个得看具体的情况,比如说按照银监会的8号文,它那个是很死的,它不是看产品,它是看交易场所,它认为两个交易所和银行间交易商协会的产品,都是标准化的,而在其他地方发行的都是非标的。

但是银行在执行的过程中,也有不同的观点,比如说四大行,它可能严格按照那个标准去执行,就是你报价系统认为是非标的,那要占用它自营的那一部分额度,就是35%,还有4%那两个门槛。但是也有一些银行,它可能就不太在乎这个,它就觉得你在这个发的收益凭证,还有债券类的产品,它觉得已经相当于是标准化,因为对这个我们是不是非标的问题,是不是标准化的问题,也是我们非常纠结的一个事。

从长期的未来的安排来说,我们可能也会逐步地去跟银监会再去沟通,把我

12

们这个市场也纳入到银监会标准化的交易场所之内,因为毕竟我们这个市场刚刚开始做,银监会可能还不太了解我们这个市场,高层之间也还没有进一步深入的沟通,未来这个问题肯定要解决的。

不然的话,到目前为止,正好有30家银行加入到我们报价系统,都是30家总行,其中有四大行里面,比如说有农行,有6家全国性的股份商业银行,有14家城市商业银行,比如说北京银行、杭州银行、长沙银行、河北银行、南京银行,还有七八家像农商行,包括邮储也进来了,还有一家外资银行,像这种情况,未来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怎么样能够让其他的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把我们当作一个标准化或类标准化的一个交易场所。

第三个问题就是区别的问题,我们跟基金业协会,因为最早的时候,我们单位的名称是叫中证资本市场发展监测中心,一开始我们这个监测中心是有两个轮子,除了报价系统之外,还有一块是就是私募市场的监测监控以及直接检查。到了去年6月份,肖主席开始调整各个机构,把三个部门,一个是合规监测,一个是产品备案,还有一个直接检查,都统一划到了基金业协会,就是现在资管、私募基金,以及资产证券化备案的那几个部门。

至于说我们之间的区别与分工是这样的,证监会有几个明确的规则,规定了那边是备案机构,比如说私募基金,比如说资产证券化,就是资产支持政券,还有资管产品,都是在那边备案的,但是剩余的,有的是在我们这边备案的,比如说像衍生品,比如说像刚才说的非公开发行的公司债券。

因为衍生品这块,肖主席说,各个市场可以自己做,但是有几个事必须要是统一的,第一个就是统一的报备系统,在我们这已经搭建起来。第二个就是统一的清算系统,我们也在由金正搭建那个系统,也搭建得差不多了。因此这个还是要看具体的产品,我们之间的分工应该大体跟私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相关的产品在基金业协会那边,其他的跟债券类以及跟衍生品相关的是在我们这边,我就解释这么多,谢谢。 提问者2:谢谢。

提问者3:王博士,我想问一个问题,我想请教一下,对于场外衍生品这边,我们目前是一个什么样的推进计划?因为目前的话,基本上有的产品,除了负债类的基本,基本上资管类的,对吧? 王海明:对。

提问者3:衍生品这边的话,咱们这边怎么考虑?后期可能有哪些产品计划要推,可能哪些产品会稍微快一点?

王海明:我们现在主要衍生品还是互换和期权两个产品,未来也会挂钩一些指数类的产品,但是现在因为场外衍生品这块,我们都觉得未来是很大的市场,但是推起来还是要有一个过程,像去年的时候,美国洲际交易所收购了美国证券

13

交易所,去年夏天来过,跟我们这边的领导也谈过。去年12月份,葛会长也带队去回访洲际交易所,双方也曾经就场外的衍生品这块曾经有过深入的探讨,在美国这块是做得很好的,但是中国去年总共行业好像也就做了七八千亿,数量并不是很大。今年也是衍生品交易的推动的重要年度,希望能把它做成衍生品交易的元年。

今年会里边也跟我们这边下达了一个任务,一个指标,就是数量指标,希望我们这边能够做到比较大的体量,能尽快地把衍生品市场推起来。但是,虽然说基础设施都已经搭建好了,包括在线签约,包括清算系统、报备系统等,但是怎么样能把这个产品推起来,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课题,我们也是衍生品部的王霄总(音)也是积极地跟银行、券商在商谈,包括已经加入到报价系统的30家银行,像兴业我们也初步地达成了一些意向,能够跟券商一块推动场外衍生品的发展。像各位机构投资者也好,各位朋友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到时候再跟我联系,到时候对接一下衍生品部,可以详细地沟通一下,在这我就不详细地大概去介绍衍生品的一些细节了。

提问者3:没问题,我想接着问一个问题,就是您刚才说七八千亿成交量的话,主要说的还是场外市场,就是银行间市场这边,是吗? 王海明:对,主要是柜台那块,就是证券公司柜台那块。 提问者3:证券公司柜台的那个衍生品的交易量吗? 王海明:对,那么主要都是一对一的衍生品的合约。 提问者3:这种是吧? 王海明:对。

提问者3:好的,谢谢您,王老师。 王海明:不客气。

奕丽萍:王博士,那您看今天就差不多先这样? 王海明:好的,那谢谢华宝证券。

最新会议动态,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账号:万得财经会议(wdcjhy):

14

版权声明:

未经万得信息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本文内容和观点,包括不得制作镜像及提供指向链接,万得信息就此保留一切法律权利。

免责声明:

本文所引述机构或个人的观点、言论、数据及其他信息仅作参考和资讯传播之目的,不代表万得信息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