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原卷版)

2024届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卷(原卷版)

来源:意榕旅游网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高考模拟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请将选择题答案写在答题卷内或者学校提供的机读卡上。每题选出答案后,学校考生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

2.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在答题卷上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的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些年来,国人常以汤显祖与英国莎士比亚并称,除二人都逝世于同一年(1616年)以外,最主要的原因是受汤显祖《牡丹亭》的影响,国人以汤氏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在沈德符《顾曲杂言》中,有此一说:“汤义仍(汤显祖)《牡丹亭》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此断语为《牡丹亭》评论之经典。一是确立了《牡丹亭》在戏曲史上的地位,即上续《西厢记》,下接《红楼梦》之文学经典谱系。二则证实了《牡丹亭》彼时之影响,并确立了后世评价《牡丹亭》的基调。

当代研究昆曲的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陈均认为,在明代中后期充满争辩的语境里,汤显祖的思想趋于“异端”,他师从于明代哲学家、文学家罗汝芳,受高僧达观影响,他提出“情”之说,以对抗主流之理学。这一点,由《牡丹亭》的“题词”可窥见端倪:

“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传杜太守事者,仿佛晋武都守李仲文、广州守冯孝将儿女事。予稍为更而演之。至于杜守收考柳生,亦如汉睢阳王收考谈生也。

“嗟夫,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尽。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在陈均教授的解读里,这段文字是汤显祖《牡丹亭》的题旨,即“情”与“理”的关系。事实上,在

《牡丹亭》中,杜丽娘生死之间的“三生之情”,恰是汤显祖思想的塑造历程。有研究者称,此剧的蓝本,并非“题词”里所言之事,而可能来自话本,如《杜丽娘记》。但话本《杜丽娘记》不过是一出普通的才子佳人的类型剧,其生死转换,也并无惊奇之处。其最终能由庸常的《杜丽娘记》升级为极富艺术含量的《牡丹亭》,全在于汤显祖充满想象力的改写,增添了诸多奇诡细节,从而造就了一部惊心动魄的传奇。

《牡丹亭》大约于万历二十六年写就,之后迅速流传开来。其创作者汤显祖正身处宋明理学的笼罩中,对“至情”的讴歌,似乎是最可行的路径,故而《牡丹亭》特意凸显了因梦生情的爱情线索。但很显然,它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一种来自观众的自然选择。其时的汤显祖已经49岁,艺术思想与理念都已成熟,在此情境下创作的《牡丹亭》,自然不是“爱情”两个字所能涵盖的。譬如杜丽娘破棺而出,死而复生,刚烈且充满抗争的意味。昆曲学家陆萼庭就曾根据《申报》和《字林沪报》上的广告得知,清末上海上演的昆曲《牡丹亭》,尚有《劝农》《学堂》《游园》《堆花》《惊梦》《离魂》《冥判》《拾画》《叫画》《问路》《吊打》《圆驾》十二折。其中《劝农》以老生当行,如今已经鲜少看到;《问路》以净、丑当行;《吊打》以小生、老生当行。这一论述或许可以给《牡丹亭》的后继研究者予以新的启发。

在过去各种版本的《牡丹亭》中,大多剥离了汤显祖笔下另外两条贯穿线,也很少能够令人领悟到杜丽娘和柳梦梅所处具体时代的背景。事实上,汤显祖在《虏谍》《牝贼》《缮备》《淮警》《移镇》《御淮》《寇间》《折寇》《围释》等诸多篇幅中都铺排出金朝屡犯南宋边境、战乱频发的现实背景,此外,《谒遇》《耽试》等还直白地披露了官场的政治生态。

关于《牡丹亭》的流传,汤显祖本人曾有言:“玉茗堂开春翠屏,新词传唱《牡丹亭》。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

《牡丹亭》的传播,也是一部传奇。因其原非昆曲,昆改本甚多,吕玉绳、冯梦龙、沈璟、臧晋叔等都曾做过改编。汤显祖之异于他人处,在于文辞,音律为其短,甚至常有不合律之处。因而,阅读《牡丹亭》之逸闻甚多,《红楼梦》里甚至有林黛玉听《惊梦》之“原来姹紫嫣红”之曲的描写。

《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也使有眼光的出版商获得一个发财的畅销书目。所谓“《牡丹亭》甫就本,而识者已口贵其纸,人人腾沸”。从明代万历年间直到清朝末年,《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在三十种以上。这五花八门的版本,又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全本”,即按汤氏原作五十五出,出目齐全;一类是改窜本,或删或并或改,已经改变了汤氏剧作的原貌。汤显祖生前和身后,之所以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关系。正德、嘉靖两朝的交接时期,王阳明心学兴起。王阳明将“良知”赋予每一个有生命的个体,论证人人都有成为圣人的可能。王阳明心学高扬主体精神,反对盲目崇拜经典和偶像,主张用自己的头脑和灵明去审视一切。王阳明说: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王阳明心学像一颗精神原子弹。由它掀起的个性思潮冲击了思想文化的各个领域。它直接推动了晚明文艺领域尊情崇俗的风潮。在汤显祖生活的晚明时代,俗文艺空前繁荣。小说、戏曲、民歌、说唱等都有辉煌的成果。在嘉靖、隆庆以后,昆曲成了文人雅士们追逐的热门。文人雅士们认真地读《牡丹亭》,一本正经地发表自己的感想和意见,还让出版商把这些感想和意见刻在书里。

(摘编自杨道《<牡丹亭>:原来“姹紫嫣红”曲》)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牡丹亭》影响深远,因此国人视汤显祖为中国传统戏剧之代表而把他与莎士比亚并称。B. 《牡丹亭》凸显爱情线索,但爱情并非该剧的核心主旨,而是观众的自然选择的结果。C. 从明万历年间直到清末,《牡丹亭》行世的版本很多,但这些版本已非汤氏剧作的原貌。D. 汤显祖师承王阳明,讴歌爱情,有那么多的人对《牡丹亭》感兴趣,与王阳明不无关系。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根据沈德符在《顾曲杂言》中给予《牡丹亭》的评价,《牡丹亭》在当时就引起极大反响,其成就已超过《西厢记》。

B. 《牡丹亭》的蓝本可能是庸常的才子佳人的故事,但《牡丹亭》极富艺术含量,可见作者的个人素养在创作中起着极大作用。

C. 汤显祖长于文辞而短于音律,原来不是昆曲,冯梦龙等不少剧作家都曾改编过汤显祖的《牡丹亭》。D. 《牡丹亭》甫一问世,便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出版商大量刊印这部作品获取利益,《牡丹亭》也借此加快传播。

3. 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中,作者旁征博引,既引用古代文献,又引述他人研究成果,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强了说服力。B. 材料第二部分以昆曲学家陆萼庭的事例为论据,论证了其做法可以给《牡丹亭》后继研究者以新的启发的观点。

C. 材料论证语言严谨,如第二部分第二段运用“大多”“很少”等限定词,使表述不绝对化而显得更合实际。

D. 材料三个部分围绕作家的创作理念、《牡丹亭》的主旨、《牡丹亭》的影响依次展开,论证思路非常清晰。

4. 下列对材料第一部分大篇幅引用《牡丹亭》的“题词”原文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论证材料提出的汤显祖以情对抗主流之理学等观点。B. 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让读者了解汤显祖的创作理念,更好地理解《牡丹亭》。C. 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可以彰显材料的人文底蕴,增加材料的文化气息。D. 引用汤显祖《牡丹亭》的“题词”,论证《牡丹亭》的蓝本非“题词”里所言之事的观点。

5. 《牡丹亭》一问世就得到了广泛传播,成为中国戏剧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牡丹亭》的创作成功给我们哪些启示?请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看龙船沈从文

吃饭时隔溪有人喊过渡,翠翠抢着下船,到了那边,方知道原来过渡的人,便是船总顺顺家派来作替手的水手,一见翠翠就说道:“二老要你们一吃了饭就去,他已下河了。”见了祖父又说:“二老要你们吃了饭就去,他已下河了。”

祖父同翠翠到城里大河边时河边早站满了人。细雨已经停止,地面还是湿湿的。祖父要翠翠过河街船总家吊脚楼上去看船,翠翠却以为站在河边较好。两人在河边站定不多久,顺顺便派人把他们请去了。吊脚楼上已有了很多的人。早上过渡时,为翠翠所注意的乡绅妻女,受顺顺家的款待,占据了最好窗口,一见到翠翠,那女孩子就说:“你来,你来!”翠翠带着点儿羞怯走去,坐在他们身后条凳上,祖父便走开了。

翠翠虽被那乡绅女孩喊到身边去坐,地位非常之好,从窗口望出去,河中一切朗然在望,然而心中可不安宁。挤在其他几个窗口看热闹的人,似乎皆常常把眼光从河中景物挪到这边几个人身上来。还有些人故意装成有别的事情样子,从楼这边走过那一边,事实上却全为得是好仔细看看翠翠这方面几个人。翠翠心中老不自在,只想借故跑去。一会儿河下的炮声响了,几只从对河取齐的船只,直向这方面划来。先是四条船皆相去不远,如四枝箭在水面射着,到了一半,已有两只船占先了些,再过一会子,那两只船中间便又有一只超过了并进的船只而前。看看船到了税局门前时,第二次炮声又响,那船便胜利了。这时节胜利的已判明属于河街人所划的一只,各处便皆响着庆祝的小鞭炮。那船于是沿了河街吊脚楼划去,鼓声蓬蓬作响,河边与吊脚楼各处,都同时呐喊表示快乐的祝贺。翠翠眼见在船头站定摇动小旗指挥进退头上包着红布的那个年青人,便是送酒葫芦到碧溪岨的二老,心中便印着三年前的旧事,“大鱼吃掉你!”“吃掉不吃掉,不用你管!”“狗,狗,你也看人叫!”想起狗,翠翠才注意到自己身边那只黄狗,已不知跑到什么地方去,便离了座位,在楼上各处找寻她的黄狗,把船头人忘掉了。

她一面在人丛里找寻黄狗,一面听人家正说些什么话。

一个大脸妇人问:“是谁家的人,坐到顺顺家当中窗口前的那块好地方?”

一个妇人就说:“是砦子上王乡绅家大姑娘,今天说是来看船,其实来看人,同时也让人看! 人家命好,有福分坐那好地方!”

“看谁人? 被谁看?”

“嗨,你还不明白,那乡绅想同顺顺打亲家呢。”“那姑娘配什么人? 是大老,还是二老?”

“说是二老呀,等等你们看这岳云,就会上楼来看他丈母娘的!”

另一个女人便插嘴说:“事弄妥了,好得很呢! 人家有一座崭新碾坊陪嫁,比十个长年还好一些。”

有人问:“二老怎么样? 可乐意?”

有人就轻轻的说:“二老已说过了,这不必看。第一件事我就不想作那个碾坊的主人!”“你听岳云二老亲口说吗?”

“我听别人说的。还说二老欢喜一个撑渡船的。”“他又不是傻小二,不要碾坊,要渡船吗?”

“那谁知道。横顺人是‘牛肉炒韭菜,各人心里爱’,只看各人心里爱什么就吃什么。渡船不会不如碾坊!”

当时各人眼睛对着河里,口中说着这些闲话,却无一个人回头来注意到身后边的翠翠。

翠翠脸发火发烧走到另外一处去,又听有两个人提到这件事。且说:“一切早安排好了,只须要二老一句话。”又说:“只看二老今天那么一股劲儿,就可以猜想得出这劲儿是岸上一个黄花姑娘给他的!”

谁是激动二老的黄花姑娘? 听到这个,翠翠心中不免有点儿乱。

翠翠人矮了些,在人背后已望不见河中情形,只听到敲鼓声渐近渐激越,岸上呐喊声自远而近,便知道二老的船恰恰经过楼下。楼上人也大喊着,杂夹叫着二老的名字,乡绅太太那方面,且有人放小百子鞭炮。忽然又用另外一种惊讶声音喊着,且同时便见许多人出门向河下走去。翠翠不知出了什么事,心中有点迷乱,正不知走回原来座位边去好,还是依然站在人背后好。只见那边正有人拿了个托盘,装了一大盘粽子同细点心,在请乡绅太太小姐用点心,不好意思再过那边去,便想也挤出大门外到河下去看看。从河街一个盐店旁边甬道下河时,正在一排吊脚楼的梁柱间,迎面碰头一群人,拥着那个头包红布的二老来了。原来二老因失足落水,已从水中爬起来了。路太窄了一些,翠翠虽闪过一旁,与迎面来的人仍然得肘子触着肘子。二老一见翠翠就说:“翠翠,你来了,爷爷也来了吗?”

翠翠脸还发着烧不便作声,心想:“黄狗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二老又说:“怎不到我家楼上去看呢? 我已要人替你弄了个好位子。”翠翠心想:“碾坊陪嫁,稀奇事情咧。”

二老不能逼迫翠翠回去,到后便各自走开了。翠翠到河下时,小小心中充满了一种说不分明的东西。是烦恼吧,不是! 是忧愁吧,不是! 是快乐吧,不,有什么事情使这个女孩子快乐呢? 是生气了吧,——是的,她当真仿佛觉得自己是在生一个人的气,又象是在生自己的气。她挤到水边去,一眼便看到了自己家中那条黄狗,同顺顺家一个长年,正在去岸数丈一只空船上看热闹。翠翠锐声叫喊了两声,黄狗张着

耳叶昂头四面一望,便猛的扑下水中,向翠翠方面泅来了。到了身边时狗身上已全是水,把水抖着且跳跃不已,翠翠便说:“得了,装什么疯。你又不翻船,谁要你落水呢?”

(选自沈从文《边城》第十章,有删节)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借顺顺家水手之口,告诉二老请翠翠和爷爷去他家看赛龙船,暗示二老对翠翠有好感,也突出顺顺热情好客。

B. 乡绅女孩虽然与翠翠是“竞争对手”,但她主动邀请翠翠坐上好位置欣赏赛龙船,这是因为乡绅家有碾坊作为陪嫁。

C. 翠翠看到顺顺家请乡绅太太小姐享用点心,就“不好意思再过那边去”,表明她性格纯朴善良,又有着强烈的自尊心。

D. 翠翠认为“碾坊陪嫁”是“稀奇事情咧”,暗示了她对这种“陪嫁”的不解,也突出了《边城》赞美纯真爱情的主题。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赛龙船的过程写得比较简单,是因为赛龙船只是翠翠与二老故事的相交点,这体现了沈从文小说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B. 第三段写二老在赛龙舟中的精彩表演,既与前文二老“已下河”情节相呼应,又引出下文街坊妇女讨论二老的内容。

C. 选文部分通过翠翠的心理活动描写,补叙了三年前与二老邂逅的故事,交代了这场爱情的渊源,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D. 文章事件集中,无论是正面描写翠翠、二老,还是通过其他人来侧面描写,都突出了两人的爱情这个中心。

8. 选文部分多次提到翠翠的“黄狗”,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黄狗在文中的作用。

9. 沈从文认为《边城》“对人类‘爱’字一度作了恰如其分的说明”,请结合教材内容与选文部分,谈谈你对这些“爱”的理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善用兵者,当击其乱,不攻其治。不袭堂堂之寇,不击填填之旗。容未可见,以数相持。敌有至弊,吾因而制之;敌人执数,吾动则就阴。虎豹不动,不入陷阱;飞鸟不动,不网罗。物未有不以动而为制者也。是故圣人贵静。静则能应躁,后者能应先,数则能胜疏,博者能禽缺。故良将之用卒也,同其心,一其力,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止如丘山,发如风雨,所凌必破,靡不毁沮,动如一体,莫之应

圉,是故伤敌者众,而手战者寡矣。夫五指之更弹,不若卷手之一挫;万人之更进,不如百人之俱至也。今夫虎豹便捷,熊罴多力,然而人食其肉而席其革者,不能通其知而齐其力也。夫水势胜火,章华之台烧,以升勺沃而救之,虽井而竭池,无奈之何也;举壶盆而以沃之,其灭可立而待也。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兵家或言曰:“少可胜众。”此言所将,非言所战也。或将众而用寡者,势不齐也;将寡而用众者,用力谐也。若乃人尽其才,悉用其力,以少胜众者,自古及今,未尝闻也。夫仁勇信廉,人之美才也,然仁者可夺也,勇者可诱也,信者易欺也,廉者易谋也。将众者,有一见焉,则为人禽矣。由此观之,则兵以道制胜,而非特以人才之贤,亦自明矣。故上将之用兵也,上得天道,下得地利,中得人心,乃行之以机,发之以势,是以无破军败兵。乃至中将,上不知天道,下不知地利,专用人与势,虽未必能万全,胜略必多矣。下将之用兵也,博闻而自乱,多知而自疑,居则恐惧,发则犹豫,是以动为人禽矣。

(节选自《淮南子·兵略训》,有删改)

[注]应:抵挡、抵御。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B. 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C. 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D. 今人之与/人非有水火之胜/而欲以寡制众/靡成其功/亦明矣/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贵,意动用法,与《苏武传》中“反欲斗两主,观祸败”的“斗”用法不一样。B. 一体,指一个整体,与《谏太宗十思疏》中“竭诚则胡越为一体”的“一体”词义相同

C. 特,本义公牛,此处意为特意,特地,与《陈情表》中“诏书特下,拜臣郎中”的“特”词义相同。D. 地利,指地理上的有利形势,人们常将其与天时,人和放在一起,用来概括通向成功之路的三大要素。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整然有序、气势恢宏的敌军,优秀的将领不会轻举妄动,不会轻易主动去进攻;在未摸清楚对方情况时,要采用多种方法与之周旋。

B. 优秀的将领统率,不会让勇敢的士兵只身一人冲锋在前,也不会让胆怯的士兵只身一人往后撤退,他们行动时像风雨一般猛烈。

C. 如果的力量没有一致性,即使统率的士兵很多,其战斗力也很小;倘若交战的双方都极力发挥自己的力量,也有可能达到以少胜多的目的。

D. 依据带兵的水平,把将领分为三类,即上将、中将和下将,其中上将懂得天道,熟悉地利,也赢得人

心,并且能够见机行事,因此不会打败仗。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而人食其肉而席其革者,不能通其知而齐其力也。(2)居则恐惧,发则犹豫,是以动为人禽矣。14. 文中运用章华台被烧的事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 家 傲欧阳修①

暖日迟迟花袅袅,人将红粉争花好。花不能言惟解笑。金壶倒,花开未老人年少。车马九门②来扰扰,行人莫羡长安道。丹禁③漏声衢鼓④报。催昏晓,长安城里人先老。[注]①词人时任参知政事。②九门:都城城门,此处代指京城。③丹禁:帝王所居的宫禁。④衢鼓:街上的更鼓。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上阕以轻快之笔写青年男女暖日游春的喜人场面,下阕以沉重之笔写京城的景象与年华易老之叹。B. “暖日迟迟花袅袅”句中“迟迟”形容阳光温暖,白昼日长;“袅袅”形容花枝摇曳、香气散发之状。C. “花不能言惟解笑”这句将花当作人来写,花儿不会说话,任人品评,而绽开的花瓣恰似美人的笑靥。D. “长安城里人先老”与“花开未老人年少”构成鲜明对比,意思是说在京都谋生立业艰难,使人未老先衰。

16. “车马九门来扰扰”与李清照《声声慢》中的“寻寻觅觅”都运用了叠词。请分别简要分析两者的表达效果。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密《陈情表》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尽忠时间长和尽孝时间短

进行对比,表达作者希望留下来尽孝的心愿。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和“_________________”一句运用叠词,分别形容宫殿里面音乐和舞蹈的效果。

(3)古诗词中常常出现“美人”或“佳人”这个意象,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现代汉语语体类型通常有 ① 。口语是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口头用语,(甲)其特征在于简短、疏放的地方,有较多省略。书面语是一种正式的交际用语,趋于周密、严谨,结构完整,长句较多。书面语用于书籍、报刊、公文、论文、报告等,靠文字来表情达意,交流思想。例如:“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片,亦是社会品格、(乙)国家形象的荣耀写照。”(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就是典型的书面语。 ② :日常会话、书信宜用通俗、自然的口语;而在比较严肃的场合,如举行追悼会、谈判、迎送贵宾,就要用郑重、庄严的书面语。18. 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中画波浪线甲处的句子正确表述应该为“其特征在于简短、疏放”。B. “趋于”“宜用”“比较”等词语的使用体现出本文用语的严谨性。C. “等”字有列举已尽收尾的用法,本文中的“等”字不是这种用法。D. 文中画波浪线乙处的句子标点符号使用错误,应该将句号放到引号外。

19.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字。

20. 请结合前面的理论,从语体的角度分析下面的选文的特点。

他毕生的真正使命,就是以这种或那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设施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事业,正是他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自身的地位和需要,意识到自身的条件。(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相濡以沫”这句话出于《庄子》,鲁迅先生常爱引用它,只是断章取义,与这句话的上下文不大有关系。单就这句话看,是一个悲壮动人的场面。一群鱼失了水,干得要死,大家吐出口沫来,彼此互相沾润,借此延长大家的生命。试想,吐出自己仅有的东西来,不但沾润自己,还要互相沾润,那“生的意志”的强固和“群的联系”的强固,不是够得上悲壮两个字的考语吗?

鲁迅先生引用这句话,为的是他所处的环境正是一片干地,没有一滴水。他又见和他同在的人所处的是相同的环境,于是自然而然记起这句话。说它是口号,不如说它是信念。他奉行的信念,在一片干地上,所吐的口沫非常之多。我想这么说:鲁迅先生的影响所以伟大,就在于他奉行那“相濡以沫”的信念。

21. 试解释成语“断章取义”的意思,并分析它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22. 下列选项中,“不如”一词的用法与原文加点的“不如”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钟扬为什么要用这么大的精力做科普?他的学生认为,与其说科普,不如简单地说是他愿意教人。B.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 不如走罢,明天进城去。福兴楼的清燉鱼翅,一元一大盘,价廉物美,现在不知增价了否?

D. 翠翠同她的祖父,也看过这样的热闹,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总不如那个端午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明代刘元卿的《应谐录》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从前有一对兄弟看到大雁从天上飞过,哥哥一边拉弓,一边说:“射下来就煮着吃。”他的弟弟争着说:“栖息的雁煮着吃最好,善于飞翔的雁烤着吃最好。”兄弟俩争吵不休,最后到社伯那里去评理。长者建议把雁剖成两半,一半煮一半烤。达成协议后,兄弟俩再去找大雁,大雁早已又高又远地飞走了。

这个故事引发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