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第22课《礼记二则》 知识点训练
一、知识点汇总
1.字词积累 2.《礼记》相关知识 3.类比手法
4. 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的特色 5.阐述道理,条理清晰的写法 6.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色 7.运用排比,突出气势的手法 8.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的语言特点 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 1.字词积累
字音、字形:熟练掌握重点字词、易错字词的读音和字形,背诵默写课文。词义:理解文中重点词义,能准确翻译并灵活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弗(fú)学 男有分(fèn) 天下为(wéi)公 ...B.嘉肴(yáo) 教学相长(zhǎng) 不必为(wèi)己 ...C.学(xiào)学半 选贤与(jǔ)能 恶(wù)其弃于地也 ...D. 兑(yuè)命 讲信睦(mù) 矜(jIn)寡孤独 ...(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味美) .B.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反思) .C.大道之行也(宽阔的道路) .D.女有归(女子出嫁) .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B.《兑命》曰“学学半” C.选贤与能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2.《礼记》相关知识
《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戴圣编纂的。《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礼记》全书用记叙文形式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
(1)“四书”: 、 、 、 。
(2)“五经”: 、 、 、 、 、 。 (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是东汉经学家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
B.《虽有嘉肴》是《礼记·学记》中的一段,短文多用对偶句,造成铺排效果,增强了文章的气势。 C.《虽有嘉肴》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在学习上热心帮助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
1
往。 3.类比手法
《虽有佳肴》从“嘉肴”写起,是为了由“嘉肴”“至道”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作类比,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1)什么对比和类比? (2)对比和类比有什么异同点? 4. 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的特色
《虽有佳肴》思路清晰,文势流畅,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给人一气呵成之感。 结合课文具体阐述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的特色?
5. 阐述道理,条理清晰的写法
结合《大道之行也》分析阐述道理,条理清晰的写法。
6.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色
结合《大道之行也》分析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色。
7.运用排比,突出气势的手法
《大道之行也》语言气势强盛,一气贯注,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找出《大道之行也》运用排比手法的句子并简析其作用?
8.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的语言特点
《虽有佳肴》多使用对偶句,朗朗上口。 找出《虽有佳肴》中的对偶句并分析其作用。 三、能力提升
认真阅读《礼记二则》完成下些列题目。
1.《虽有嘉肴》开头运用 手法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再从 与 两方面进行道理阐述,从而得出“ ”的观点,最后又引用“学学半”来深化强调论点。 1.类比、教、学、教学相长
2. 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 .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D.天下为公(动词,为了) .
2.C【解析】A亲是动词,“以……为亲”的意思B闭的意思是“闭塞”D“为”是“是”的意思。 3.下列句子与原文不完全一致的一项是( ) A.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B.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因。 C.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D.虽有至道,不学,不知其善也。 3.D【解析】“不学”应为“弗学”
2
4.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译文:对于财物,人们憎恶它,把它扔在地上,自己不会私藏。 B.曰:教学相长也。
译文:所以说“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C.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 D.《兑命》日“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译文:《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4.A【解析】人们憎恶财货被扔在地上,而去收贮它,并非自己想私藏。
四、拓展运用
1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请参照示例,从《桃花源记》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答案:示例一: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或:“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示例二: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潮泉中学)
3
第五单元第22课 《礼记二则》知识点训练参
二、知识点解读与训练
1.字词积累
1.(1)D【解析】D项中 矜(jIn)应为“guān” .
(2)C【解析】C项,“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3)A【解析】B项,“学”同“敩”。C项,“与”同“举”。D项,“矜”同“鳏”。
2.《礼记》相关知识
2.(1)《论语》《大学》《中庸》《孟子》(2)《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简称:诗、书、礼、易、春秋)(3)A【解析】A项,应为“西汉经学家戴圣”。 3.类比手法
(1)对比是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这种写作手法叫对比,也叫对照。运用对比,能把好同坏,善同恶,美同丑这样的对立揭示出来,给人们以深刻的印象和启示。
类比就是由两个对象的某些相同或相似的性质,推断它们在其他性质上也有可能相同或相似的一种推理形式。就是比较它们的相同之处,通过两个不同类事物某方面的相似处比较,由此及彼地做出推论。
(2)不同点:比较的对象不同,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反的事或物或人拿来比较,达到赞扬或贬低的目的。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对比是一种修辞手法。类比不是修辞手法。类比主要用于说明和论证。议论文中的对比论述与类比论述,它们之间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
它们的相同之处,都具有比较推断的功能,都是两者的一种参照推论。它们的论证功能存在着明显的不同。对比论述,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加以对比,使彼此的本质显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以揭示反面论点错误,衬托正面论点正确的手法。类比:以关于两个事物某些属性相同的判断为前提,推出两个事物的其他属性相同的结论的推理。 4.层层递进,文气贯通的特色
《虽有佳肴》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作比,继而引入“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到“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5.阐述道理,条理清晰的写法
《大道之行也》在阐明“大同”社会政治纲领的内容时,按逻辑关系,由政权归属谈到政权所属的条件,最后谈到在德才兼备的领导者的管理下,所呈现出的诚信、和睦、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在阐明之后,很自然地阐述了在这些纲领维护下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分三个方面展开,从物质生活谈到了理想观念。既全面又条理清晰地反映了作者的思路。
6.结构严谨,说理透彻的特色
文章第一层首先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然后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总括并定名为“大同”。全面具体地展现了古人关于人类美好社会的构想。
7.运用排比,突出气势的手法
4
《大道之行也》一文中通过运用排比手法来做到这一点。如“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等语句,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
8.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的语言特点
《虽有佳肴》多用对偶句,句式整齐,两两相对,很有节奏感,读来朗朗上口。例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三、能力提升
1.类比、教、学、教学相长
2.C【解析】A亲是动词,“以……为亲”的意思B闭的意思是“闭塞”D“为”是“是”的意思。 3.D【解析】“不学”应为“弗学”
4.A【解析】人们憎恶财货被扔在地上,而去收贮它,并非自己想私藏。
四、拓展运用
1.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学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2.示例一: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或:“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示例二:从“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可以看出“桃源”中的男人和女人各司其职,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男有分,女有归”。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