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2014-08-04T17:40:42.50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13期供稿《医药前沿》2014年第13期供稿 作者: 王娜1 张万华2 郝严军
[导读] 患者杜某,男,33岁,以“肛门肿痛6天”为主诉入院。患者于6天前因不明诱因出现肛门疼痛,持续性胀痛加重。王娜1 张万华2 郝严军2
(1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侯堡镇潞安集团总医院医务科 046204) (2辽宁省沈阳市肛肠医院 110000)
(3 山西省长治市潞安集团总医院王庄分院 046204) 【关键词】肛周脓肿 坏死性筋膜炎
【中图分类号】R论著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3-0165-02 1.临床资料
患者杜某,男,33岁,以“肛门肿痛6天”为主诉入院。患者于6天前因不明诱因出现肛门疼痛,持续性胀痛加重。专科检查:截石位,肛缘7-11点红肿明显,大小约2.0cm×4.0cm,压痛明显,波动明显。指诊:疼痛合作不佳,齿线8-10点隆起,压痛明显,波动感强,入肛内3cm未及质硬性占位肿物,指套无染血。肛门镜因疼痛不能合作。既往Ⅱ型糖尿病史4年。入院辅助检查:腹部彩超:脂肪肝;肛周彩超:肛门周围脓肿;血常规:WBC:12.42×109/L,空腹血糖:13.00mmol/L;总胆固醇:5.99mmol/l,余常规检查均正常。
患者于入院当天3月15日骶麻下行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肛瘘瘘道切除术,高位瘘挂线术,脓腔搔刮术,肛周药物注射封闭术。术后给予常规换药、头孢呋辛钠1.5g日二次抗炎、胰岛素降糖(自备)、中药坐浴等对症治疗。术后第四天患者切口内组织苍白,并伴水肿,有淡黄色分泌物,切口周围皮肤红热,疼痛明显,急查血常规:WBC13.37×109/L,NEUT#10.30×109/L,肛周彩超:入肛2cm,6点见混合性回声,内见少量液化及散在的强回声,边界欠清晰,周边见彩色血流。于术后第四天3月19日在急诊骶麻下行坏死性筋膜炎清创术,肛缘1点、3点、5点、6点、7点、9点、11点做放射状切口,切除坏死组织,引出粉红色稀薄脓汁约10ml,反复双氧水及甲硝唑冲洗创面,于1点位坏死区域最深处置一双腔引流管引流,9点位坏死区域最深处置一橡胶引流管,各切口之间橡胶圈引流,共7个。术毕,常规加压包扎。术后予头孢呋辛钠2.25g日二次抗炎,胰岛素降糖(自备)、消炎栓纳肛、地奥司明口服、中药坐浴等对症治疗。患者于术后第十日左侧臀部再次出现约4cm×4cm大小红肿,切口鲜红,创缘无水肿,分泌物不多,引流通畅。继续常规换药,硫酸镁纱条湿敷。术后第十一日左侧臀部红肿面积继续加大,约6cm×6cm,彩超示:左臀部见低、等回声的混合性回声,其内回声致密、增强、边界欠清晰,CDFI科见少量彩色血流。患者术后再发感染,血糖控制不佳,提出转院治疗,于术后十二日4月2日转院出院。 2.讨论
导致坏死性筋膜炎的原发病很多,如手术后、创伤、烧伤等。常见的临床表现有患处局部炎性改变,如红、肿、热、痛等,重则可出现局部皮肤破溃坏死,有恶臭脓液流出,全身改变如寒战高热、全身毒血症症状等,重者可表现为感染性休克。肛周脓肿合并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少见,其发生原因往往是由于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化脓性感染,炎症得不到有效的控制发展致皮下筋膜坏死,导致急性坏死性筋膜炎发生。
针对该病例,肛周脓肿术后两次并发坏死性筋膜炎,笔者提出几点经验教训。(1)该患者Ⅱ型糖尿病史4年,为肛周脓肿及坏死性筋膜炎易发人群,手术治疗前仅依靠患者自行用胰岛素,血糖控制不佳,且在医院住院期间没有请相关科室进行科学、合理用药控制血糖。(2)抗生素的选择应在细菌培养结果的基础上应用有效的抗生素,但在无细菌培养结果之前,应早期足量应用抗菌谱广、耐药菌少的抗生素。该病例缺少对细菌培养结果,仅应用头孢进行抗炎治疗。(3)治疗肛周脓肿手术过程中,术中切开引流范围要足够,肛周脓腔较深者应放置胶管引流,使之引流通畅。切口和切口之间皮瓣要注意切开后的血运,一般切口与切口之间相互要错开,以保持较好血运,预防皮瓣坏死,减轻患者损伤,缩短愈合时间。(4)围手术期的治疗护理。术后换药时,应用对致病菌起作用的溶液彻底冲洗创面,这样不仅改善深部脓腔厌氧环境,而且还促进坏死组织脱落,加快肉芽组织新生,伤口愈合。(5)该病例值得肯定之处:并发坏死性筋膜炎及时手术治疗,避免了病情进一步恶化。
坏死性筋膜炎继发于肛周脓肿术后,其发生发展速度快,如治疗不及时或治疗方法欠妥当,则有可能致患者感染性休克甚至死亡,故肛肠科医生在发现肛周脓肿并发坏死性筋膜炎时,一定要认识该疾病的凶险性及严重性,并合适及时的手术治疗,避免其造成更严重的结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