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10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 ,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2)杨花落尽子规啼,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 ,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 ,我言秋日胜春朝。(刘禹锡《秋词》) (5)君向归期未有期, 。(李商隐《夜雨寄北》)
(6)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7)学而时习之, ?(《论语》十二章) (8)淫慢则不能励精, 。(诸葛亮《诫子书》)
(9)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大家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 ”。 2.(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因为缺乏整理意识,不止一个学生的书桌没出现凌乱不堪的状况。
B.阅读《朝花夕拾》不但丰富了情感,也破坏了对鲁迅先生的隔膜感。 C.写作并不难,它是生活中与人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的一种方式。 D.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有助于开阔眼界和知识,还可以启迪思维。 3.(7分)根据要求完成下列小题。
我心中的唐诗,存在于羌笛孤城里,存在于黄河白云间, 。唐诗,是人类在古典诗歌领域的①巍(A wēi B wěi)峨巅峰,很难找到可以与它比肩的对象。.唐诗是一种大美,不管在什么情况下读,都能把心灵提升到②清醇(A zhūn B chún)而.又高迈的境界,让我们看到一个美好的自己。这个自己,看似稀松平常,也能按照遥远的文字指引,完成最【甲】毫放的想象,最幽深的思念,最入微的观察,最精细的倾听。这个自己,看似俗务缠身,居然也能与高山共俯仰,与白云翻卷,与【乙】苍海齐阴晴。 (1)为文中①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 ①巍 (A wēi B wěi)峨 .②清醇 (A zhūn B chún) .(2)文中甲乙两处加点字字形有误,请将正确的字写在括号里。 (3)请仿照画波浪线的句子,在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
二、阅读(70分)
4.(6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1)下面对这首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九日”指阴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古人有重阳登高、饮酒、赏菊的风俗。 B.首句“登高”紧扣题目中的“九日”,“强”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境况。 C.“无人送酒来”化用有关陶渊明的典故,表达诗人渴望像陶渊明一样赏菊畅饮。 D.“应傍战场开”用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但是寓巧于朴,余味深长,耐人咀嚼。 (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5.(16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
【乙】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寔①阴见,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正色训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恶,习以②性成,遂至于此。梁上君子者是矣!”盗大惊,自投于地,稽顙③归罪。寔徐譬④之曰:“视君状貌,不似恶人,宜⑤深克己反善。然此当由贫困。”令遗绢二匹。自是一县无复盗窃。
﹣﹣《后汉书・陈寔传》(初中语文工作室节选)
【注释】①寔:陈寔,即陈太丘。②以:因为。③稽顙:qǐ sǎng,即五体投地。④譬:教导。⑤宜:应该。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相委而去 ②入门不顾 ..③遂至于此 ④宜深克己反善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
2
B.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 C.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 D.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有盗夜入其室,止于梁上。
(4)甲文中的陈元方和乙文中的陈太丘,父子俩的聪慧分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说说。 6.(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今夏的晚风 林语尘
①今年夏天我好喜欢“晚风”这个词。
②一天大太阳,空气都晒烫了。傍晚这一阵风也不凉,但迎面吹来,真是清清爽爽,连头发丝儿都放松下来。
③因为疫情,今年有许多时间都在家关着。便好好收拾了窗台,养起更多花草。藻百年开满小碎花,有一股悠悠的香味,并不浓烈,摆在窗口,晚风就会若有似无地带进来一缕。姬玉簪花苞也显出紫色,快要开了,纤长的花枝在风里颤动,“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敧侧”,楚楚惹人爱怜。
④牵牛今年长得慢,大半个月过去了,藤蔓还在逡巡盘桓,不肯绕上绳子去。晚风一来,毛绒绒的藤尖就划着圈儿,与风彼此缠绕。你是要攀着风往上长吗,像盘旋的鹰那样? .⑤乘着晚风而来的,还有些可爱的访客。
⑥六月那会儿,是碧绿的草蛉。尤其晚间有雨时,往往一下子出现好几只,都安安静静、轻飘飘地栖在窗纱上。我夜间去给花浇水,便隔着纱网跟它们对上目光:真好,我的小客人又跟夏天一起来啦。
⑦草蛉偶尔也会从窗缝钻进屋,翩翩扑灯。放着不管的话,就会因为没有食物而饿死﹣﹣每年夏天过后,都能在屋角发现干瘪的残骸,轻轻一碰,四扇绿纱般的翅膀就像落花散去。因此每见草蛉误入,我就用纸卷引它们爬上来,再小心地请出去。窗台水草丰茂,随你们玩耍,屋里却没什么能招待呀。
⑧还会有不知名的瓢虫,橘黄色,像一枚浑圆光洁的小纽扣。这也是个容易遇到麻烦的客人,我不知多少次把它们从花盆下的积水里捞出来,看它们挥动小短腿刮除身上的水渍,原地打转晾干自己,然后鞘翅一张,倏然展开折叠的内翅,起飞姿态充满机械感。
3
⑨七月里某个深夜,我被一阵刺啦刺啦的声音惊起,往窗前一看,来了个意外的客人。一只黑蚱蝉,大概是被我没关掉的植物补光灯引来的,翅膀在灯下宛如钻石,闪着辉煌的火彩。客人貌美,却是个傻大个儿。在窗沿爬了半天,不断打滑掉下去,又刺啦刺啦扑腾起来调整姿势。有一回抱住了缟蔓穗,那细细的叶子也担不起它的重量,像跷跷板一样坠了下去。眼看着它背部着地,摔得动作凝固、一脸茫然,我也笑清醒了。 ⑩过了好久,它终于在窗纱上找到了落脚点,趴着不动了,露给我一个不甚美观的肚子。我关灯躺回去,默默想着,这不请自来的闹钟,明天可别太早响起。没想到客人颇有礼貌,清晨去看时,它还在窗上趴着,八点再看便已无踪,走得悄无声息。
⑪七月底一个阵雨天,夜窗又有蝉来。这回是一只蒙古寒蝉,披着暗绿的纱衣,姿态轻盈,扑翅声比黑蚱蝉要温柔不少。这一回的客人也没有扰民,是何时离去,我依旧不知晓。
⑫有不少人看到虫子便要受些惊吓,我却将它们的到来视作褒奖﹣﹣古人种梧桐引凤凰,我只种了寻常草花,难得也有不俗的客人愿来。正如“昨夜蟋蟀入我床下”,美丽的昆虫光临寒舍,我觉得蓬荜生辉。
⑬再之,轻柔的花香,蝉翼的声响,都是时节的吉光片羽。因为它们,我也能在今年居家隔离的压抑气氛里,保持一种心平气和。即使足不出户,晚风也会将夏天带到我窗前,让我觉得自己与世界,从未断开联结。
(初中语文工作室选自《这无畏的行旅》)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夏天的晚风迎面吹来,虽不凉,却真是清清爽爽。 B.牵牛花“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敲侧”,楚楚动人。 C.文章中的第⑤自然段在文中起着引出下文的作用。 D.第⑫自然段中的破折号在文中起解释说明的作用。
(2)文章第③段写到了藻百年和姬玉簪,对这两种花,作者描写的角度有何不同? (3)对光临我家的小昆虫,我怀有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说说。 (4)结合上下文,按要求品析。
①第④段中加点的人称代词“你”改为“它”好吗?为什么? ②简要品析第⑨段中的画线句。
(5)文章开头说:“今年夏天我好喜欢‘晚风’这个词。”我为什么喜欢“晚风”这个词?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谈谈。
4
7.(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动物为什么不锻炼?
袁越
①一个人报名参加3个月后举行的马拉松比赛,这3个月里他会做什么?答案是显而易见的。一只候鸟3个月后必须迁徙到南方过冬,这段时间它在做什么呢?答案是:不停地吃。
②所有野生动物要想在自然界生存下去,都需要极佳的体能,但我们很少看到动物会有意识地锻炼身体,为体能做储备,候鸟就是一个好例子。大部分候鸟迁徙时都要不间断地飞行成千上万公里,其难度绝不亚于一场马拉松,但没人见过候鸟会在出发前先锻炼一下,它们就知道不停地吃,似乎只要储备足够多的能量就行了。
③另一个案例是那些需要冬眠的动物,比如狗熊。它们在冬天会找个山洞钻进去睡上好几个月,直到第二年开春再苏醒。令人惊讶的是,黑熊们醒来后立刻就能活蹦乱跳地出洞觅食,好像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过。
④如果一个人在床上躺3个月不动弹,肌肉肯定会大幅度萎缩,因为人类的肌肉需要维持一定的刺激才能保持原样。太空站的宇航员之所以每天都要锻炼身体,就是因为太空的失重环境不足以给肌肉足够的刺激。如果不锻炼的话,宇航员们回到地球后甚至会连站都站不起来。
⑤为什么动物不需要锻炼呢?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有很多人问过,但直到最近才有科学家试图去寻找答案。研究发现,冬眠之所以不会让熊的肌肉萎缩,是因为熊的血液里存在某种因子,能够让肌肉细胞维持健康。曾经有人把小鼠的肌肉组织浸泡在熊血之中,发现如果用的是夏天的熊血,那么肌肉会持续萎缩,但如果用的是冬眠之中的熊血,肌肉的萎缩速度会减缓40%。这个结果说明,冬眠中的熊会分泌某种化学物质,对肌肉有保护作用。
⑥迁徙的鸟类之所以不需要锻炼,也和基因有关。加拿大一位科学家曾经研究过一种名叫黄腰林莺的北美候鸟,他发现,只要通过人为控制光照和温度的办法模仿季节变换,这种鸟的肌肉细胞内就立刻会有上百万个基因发生变化,为即将到来的长途奔袭做好准备。
⑦从这两个例子我们还可以看出,大部分野生动物的生活模式是相当固定的,每天的每个时刻应该做什么事情都是事先安排好的,所以这些动物干脆进化出相对固定的生长模式,无须锻炼就能保持肌肉的活性。
5
⑧人类肌肉没有这种功能,因为我们的生活模式是不固定的。我们的肌肉需要时刻做好准备去应对不同的场景,没法按照某个固定模式去生长。
⑨当然,自然状态下的人类是无须担心肌肉萎缩的。我们的祖先几乎每天都要出门觅食,无论是捕猎还是采集,都需要不停地运动,他们自然不用担心肌肉萎缩的问题。现代社会情况发生了变化,世界上出现了很多整天坐办公室的人。他们的心跳和呼吸频率长时间维持原样,他们的肌肉根本得不到足够多的刺激,这就导致他们的运动能力大幅度下降。这些人要想维持一定的运动能力,就必须人为地创造出某些场景,强迫自己动起来,这种场景被我们称为“锻炼身体”。
⑩换句话说,体育运动的目的,就是让现代人用最少的时间高效率地满足我们的动物本能,让我们这些靠脑子吃饭的人可以相对健康地活下去。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改动初中语文工作室)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所有野生动物要想在自然界生存下去,都需要极佳的体能。 B.候鸟要迁徙到南方过冬,需要不停地吃,为体能做好准备。 C.字航员在失重环境下若不锻炼,回地球后可能会难以站立。 D.想要让小鼠的肌肉组织不萎缩,只需将其浸在熊的血液里。 (2)为什么动物不用锻炼呢?请简要概括原因。
(3)“生命在于静止。千年王八万年龟,知道乌龟为什么长寿吗?就因为它一动不动!”以上是冯巩、牛群的相声《无所适从》中的一句台词,同学小明常用这句话为借口逃避体育锻炼,请你运用本文的内容,说服他锻炼身体。(提示:注意语言得体) 8.(10分)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6
【材料二】
《朗读者》第二季延续了前季的阅读理念,在形式上进行了不少革新:在嘉宾的选择上,有来自文学界、科学界、体育界、企业界的权威符号人物,也有始终致力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守鹤人”。在读本的选择上,种类更加丰富,涵盖了诗歌、戏剧、童话、小说等。每期节目依然会有一个主题词,除了温情的话题还在延续外,还增加了思辨的内容,包括环境保护、器官捐献等全世界关注的社会热点。第一季中的朗读空间只限于舞台,第二季进行了两地跨时空朗读会等新颖的尝试,单人朗读的形式有所变化,同时还增加了多人集体朗读。 【材料三】
《朗读者》节目的火爆让流转于各大城市的“朗读亭”吸引了全国各地热爱朗读的朋友。以下是朗读亭示意的朗读流程图:
(1)下面关于朗读流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7
A.用户在朗读前需使用微信二维码登录,方可进入朗读首页。 B.用户可分类搜索朗读素材,亦可输入关键字快速地寻找素材。 C.用户在进行自由朗读时,朗读亭不支持用户添加背景音乐。 D.录制完成的作品将自动存于草稿箱,用户可进行点赞、分享。 (2)材料一中,《朗读者》两季节目的热度指数呈现出怎样走势?
(3)相比第一季,《朗读者》在第二季在形式上发生了哪些变化?请阅读材料二简要概括。
9.(3分)请根据图意写出《西游记》中相应情节。
10.(3分)《朝花夕拾》中有许多温馨回忆,请写出一个具体的例子。 三、写作(60分)
11.(60分)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人说:“摄影师在时间里刻舟求剑”,以下哪一幅作品触动了你的记忆?请任选一个角度,写出你的故事。
请以“记忆的影像”为题目,扣题作文。 要求:①根据题目,扣题作文;
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
③正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8
2020-2021学年福建省厦门市七年级(上)期末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分析】本题考查诗文名句默写。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字。 【解答】(1)秋风萧瑟(重点字:瑟) (2)闻道龙标过五溪 (3)海日生残夜
(4)自古逢秋悲寂寥(重点字:寥) (5)巴山夜雨涨秋池
(6)枯藤老树昏鸦(重点字:藤) (7)不亦说乎
(8)险躁则不能冶性(重点字:躁) (9 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
【点评】诗文积累需要学生在平时读课文时,重点要加强背诵和记忆,并注意重点字词在具体语境中的读音与书写。
2.【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能力。常见的病句类型有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混乱、结构混乱、语意不明、成分赘余等。先通读所有句子,凭语感判断正误,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压缩句子,看搭配是否得当,找出病因。 【解答】A.有误,否定不当,将句中的“没”删去; B.有误,用词不当,可将“破坏”改为“消除”; C.正确;
D.有误,搭配不当,可将“有助于开阔眼界和知识”改为“有助于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故选:C。
【点评】辨析病句,一般来说,一看语法通不通,二看意思对不对,三看修辞妥不妥。要想快速而准确地辨析病句,除了平时多阅读,增强语感外,还应该掌握一定的方法,如语感审读法、枝干梳理法、逻辑分析法。
3.【分析】(1)本题考查对字音的掌握。“巍峨”读作wēi é,“清醇”读作qīng chún。 故选:①A ②B。
9
(2)本题考查对字形的掌握。甲处,“毫放的想象”中“毫放”错,应写作“豪放”。乙处,“与苍海齐阴晴”中“苍海”错,应写作“沧海”。可据此回答。
(3)本题考查补写句子。补写的句子在内容上应该是唐诗中常见、经典的意象,格式上与例句相同,运用“存在于……”的句式作答。符合上述要求即可。 【解答】答案: (1)①A ②B (2)【甲】豪【乙】沧 (3)示例:存在于月落乌啼中
【点评】汉字的音与形是密不可分的,大部分汉字字形不同,读音不同,意义不同,但汉字中又存在着很多的多音字、形近字和形声字,不易区分。因此,平时的学习中对字音与字形的辨析要到位,努力做到不误读,不误解,不误写。 二、阅读(70分)
4.【分析】《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是唐代诗人岑参创作的一首五绝。唐玄宗天宝十四载,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此诗以重阳登高为题,表达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深深关切。全诗语言朴实,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无人送酒来”句,实际上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所以“表达诗人渴望像陶渊明一样赏菊畅饮”,表述有误。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情感概括。第三句写诗人在佳节之际想到了长安家园。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烘托了诗人深切的思乡之情。“应傍战场开”对故园菊花,诗人别的不写,只是设想它“应傍战场开”,这样的想象扣住诗题中的“行军”二字,结合“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的时代特点,此处的想象之辞已经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而寄托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答案:
10
(1)C
(2)表达了着诗人对千万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国事的忧虑,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取得和平的渴望。 译文:
勉强地想要按照习俗去登高饮酒,可惜再没有像王弘那样的人把酒送来。 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 【点评】诗歌鉴赏方法指导:
①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②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③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④诗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动 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5.【分析】参考译文: 【甲】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 【乙】
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陈寔暗中发现了,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正色训诫他们说:“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励。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坏的,(坏)习惯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养而形成,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梁上君子就是这样的人!”小偷大惊,从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诚恳认罪。陈寔慢慢告诉他说:“看你的长相,也不像个坏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这种行为当是由贫困所致。”结果还赠送二匹绢给小偷。从此全县没有再发生盗窃。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①句意为: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去,离开。
11
②句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 ③句意为:于是到了这样的地步。至,到了。
④句意为:应该深自克制,返回正道。善,好的(方面、事情)。
(2)本题考查划分文言句子节奏的能力。一般来说,主谓之间应该有停顿,句领起全句的语气词后应该有停顿,几个连动的成分之间也应该有停顿。所以划分句子节奏时,除了要考虑句子的意思,还要考虑句子的结构。句意为:于是就起来整顿衣服,让子孙聚拢过来。故断句为: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孙。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至,到。去,离开。句意:(父亲)等了您很久,而您却没有来,已经离开了。 ②重点词:盗,小偷。于,在。句意:有小偷夜间进入陈寔家里,躲在房梁上。 (4)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作答时,需根据人物在文本中的表现具体分析。陈元方面对友人的无理质问时毫不怯场,据理力争维护了父亲的尊严体现了他的聪慧。 乙文根据“实知其贫,乃令人与之绢二匹”可知陈太丘是一个宽容大度,有仁爱之心的人。 答案:
(1)①离开 ②回头看 ③到、到了 ④好的(方面、事情) (2)B
(3)①(我父亲)等待你很久(你)没来,(他)已经离开了。 ②有小偷在夜间进入陈太丘家里。
(4)示例:甲文中陈元方的智慧体现在他面对友人无理指责时的聪明伶俐,他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维护了自己的父亲。乙文中陈太丘的智慧体现在他发现盗贼时的从容,宽宏大度。 他以德服人,同情弱者,帮助弱者,勉励盗贼弃恶扬善,从此全县再也没有发生盗窃事件。
【点评】做“断句题”要通读全文,理解文段主要意思,在此基础上再根据文意和常用的断句方法加以判读。常见的断句方法有:语法分析、对话标志、常见虚词、结构对称、固定句式等。
12
6.【分析】今年夏天喜欢“晚风”,清清爽爽的“晚风”为因躲避疫情待在家里的“我”,送来轻柔的花香,还有许多可爱的访客,让“我”觉得自己与世界,从未断开联结。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分析第③段“姬玉簪花苞也显出紫色,快要开了,纤长的花枝在风里颤动,‘一朵钗头颤袅,向人敧侧’”可知,“一朵钗头颜袅,向人敧侧”写的是姬玉簪花,并非牵牛花。 故选:B。
(2)本题考查分析描写方法的能力。
分析第③段可知,作者在写“藻百年”时,用了“悠悠的香味”和“晚风带一缕香”,这正是运用了嗅觉感官的描写;而作者写“姬玉簪花苞“时,则用了“紫色”“纤长的花枝”“敧侧”“楚楚惹人怜爱”等词语,这些都是都是视觉描写。所以不同在于作者从嗅觉的角度入手写藻百年悠悠的香味,从视觉角度入手写姬玉簪花枝颤动的情态。 (3)本题考查对作者感情的理解和表达。
通读第⑦到⑫段,由“引它们爬上来”“小心地请出去”可知,“我”对小昆虫的到来是非常怜惜的;由“客人貌美,却是个傻大个儿”“我也笑清醒“等词句可知,“我”对昆虫们的到来感到满心欢喜,甚至还觉得“随你们玩耍,屋里却没什么能招待呀”,可见作者对这些小昆虫的到来并不排斥,而是觉得“美丽的昆虫光临寒舍,我觉得蓬荜生辉”。所以作者对小昆虫的光临是欣喜且怜惜的。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进行分析,当不同的昆虫来时,我是怎样的心情,哪些词语可以表达我的心绪即可。注意答题时,最好根据文中昆虫出现的顺序依次按点归纳。 (4)本题考查品析句子的能力。
①分析第④段中划线句可知,这是写牵牛花的生长情态,作者在这里没有用“它”,而是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牵牛花,这样能够生动地营造与牵牛花面对面对话的情境,令人品读后有种亲切温情的味道;把牵牛花当作人一样来称呼,也能够体现出作者以平等且尊重的态度来对待自然界的万物。
②分析第⑨段可知,本段是描写昆虫黑蚱蝉在“我”家拜访的场景。画线句中的“爬半天”“不断打滑”“刺啦刺啦扑腾”就给我们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客人黑蚱蝉傻萌、可爱的情态。这只昆虫光临作者家,并且在作者家的窗沿上苦苦挣扎,更能引起了作者内心的喜悦和怜爱。
13
(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读全文可知,作者在文中多次写到了自己对“晚风”喜欢。比如开头“傍晚这一阵风也不凉,但迎面吹来,真是清清爽爽”,可见作者喜欢夏夜晚风的清爽宜人;再比如第①段“晚风就会若有似无地带进来一缕花香”,可见作者在疫情期间不能外出,却可以闻到晚风吹拂,送来轻柔的花香;还有第⑤段“乘着晚风而来的,还有些可爱的访客”,这些访客的到来,让“我”收获了许多欢喜,也会觉得自己与世界,从未断开联结。所以,每每想起“晚风”这个词,“我”就会想起这些美好的事物,让“我”心平气和,“我”当然喜欢“晚风”这个词了。据此整理答案归纳即可。 答案: (1)B
(2)作者写藻百年悠悠的香味,主要从嗅觉的角度入手,写姬玉簪花枝颤动的样子,主要从视觉角度入手。
(3)对光临“我”家的小昆虫,“我”欣喜且怜惜。草蛉来了,“我”觉得“真好”,生怕它因没有食物而饿死,总是小心地将它移到窗台;瓢虫掉到水里,“我”不断将它捞出;黑蚱蝉和蒙古寒蝉的到来让“我”愉悦,“我”随它们自由来去。“我”觉得它们的到来是对“我”的褒奖,令我蓬荜生辉。
(4)①此处用“你”恰当。文中使用第二人称,似乎在与牵牛花对话,亲切温情,体现出了作者对待自然万物平等、尊重的思想情感。
②爬半天、不断打滑、刺啦刺啦扑腾,这些词语形象生动地刻画了黑蚱蝉苦苦挣扎的样子,勾勒出黑蚱蝉傻萌、可爱的情态。
(5)今年夏天的晚风虽然不凉,但清爽宜人。“我”虽然无法外出,但晚风吹拂,送来轻柔的花香,还有许多可爱的访客,让“我”觉得自己与世界,从未断开联结。“晚风”这个词能让“我”想起这些美好的事物,令“我”心平气和,“我”自然喜欢。 【点评】赏析句子要依据句子本身的特点去分析,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分析。首先要看句子是否使用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就要依据各个修辞手法的作用进行具体的分析;第二如果没有使用修辞方法,就要看看是否使用了特殊的表现手法,比如对比,象征等,有就依据各个表现手法的作用进行分析;第三如果都没有,我们就要从句子里面有特色的词语去分析,比如一系列动词的使用,一系列四字短语的使用等方面去分析,这三点是最常见的,要能够掌握住。
7.【分析】这是一篇说明文。说明对象是动物不锻炼的原因。本文先用(参加运动会的)人
14
和(准备迁徙的)候鸟对比引出说明对象,然后(以黑熊和黄腰林莺为例)具体说明动物为什么不锻炼,最后说明人类体育锻炼的原因和目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判断能力。首先要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再结合具体语句进行分析。注意题目中所给出的提示信息:“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BC.正确;
D.有误。“但如果用的是冬眠之中的熊血,肌肉的萎缩速度会减缓40%。”所以“想要让小鼠的肌肉组织不萎缩,只需将其浸在熊的血液里”描述有误,只能是减缓肌肉的萎缩。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并概括的能力。回答这类题目,首先要在审清题干的基础上找到答案范围,然后精读该语段,根据理解得出切题的答案。根据第③④段的内容可知动物的基因能保护肌肉避免委缩;根据第⑤段“所以自然选择让这些动物进化出了相对固定的生长模式,使它们的肌肉在基因的作用下随时保持最合适的状态”可知相对固定的生活生长模式使动物肌肉保持最佳状态。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为开放类试题,不要求统一,只需言之成理即可。围绕第九段中的“他们的心跳和呼吸频率长时间维持原样,他们的肌肉根本得不到足够多的刺激,这就导致他们的运动能力大幅度下降。这些人要想维持一定的运动能力,就必须人为地创造出某些场景,强迫自己动起来”陈述理由即可。 故答案为: (1)D
(2)动物进化出相对固定的生长模式,无须锻炼就能保持肌肉的活性。
(3)小明同学,你这样想是不对的。学习而不动,心跳和呼吸频率长时间维持原样,肌肉根本得不到足够多的刺激,我们需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才能维持一定的运动能力。 【点评】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15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8.【分析】(1)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掌握。 ABD.正确;
C.有误,用户在进行自由朗读时,可以跟着屏幕上的文字和视频内容进行朗读配乐。 故选:C。
(2)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要认真看图,准确表述。通过观察可知,《朗读者》第一季节目热度指数比较平稳,在200百万左右;相较第一季,第二季热度指数由200百万攀升至800百万。由此可见,《朗读者》两季节目的热度指数呈现的走势为:《朗读者》第一季节目热度指数较为平稳;相较第一季,第二季热度指数出现明显飙升。 (3)本题考查筛选并提取信息的能力。要认真阅读材料,结合具体语境,抓住关键句提取概括。从“在嘉宾的选择上,有来自文学界、科学界、体育界、企业界的权威符号人物,也有始终致力于野生动物保护的‘守鹤人’”可知,嘉宾选择的领域更宽。从“在读本的选择上,种类更加丰富,涵盖了诗歌戏剧、童话、小说等”可知,读本的种类更丰富。从“每期节目依然会有一个主题词,除了温情的话题还在延续外,还增加了思辨的内容,包括环境保护、器官捐献等全世界关注的社会热点”可知,话题开合度更大,增加思辨内容。从“第二季进行了两地跨时空、朗读会等新颖的尝试,单人朗读的形式有所变化,同时还增加了多人集体朗读”可知,朗读的呈现方式更多样。 【解答】答案: (1)C
(2)示例:《朗读者》两季节目的热度指数均保持在较高水平(或第一季节目热度指数较为平稳);相较第一季,第二季热度指数出现明显飙升。
(3)①嘉宾选择的领域更宽;②读本的种类更丰富;③话题开合度更大,增加思辨内容;④朗读的呈现方式更多样。
【点评】“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是对文章进行有一定阅读目的的分析,按照要求从文中寻找出符合要求的信息,即把符合要求的字、词、句等语言材料选出来。筛选,即确定对象,针对题干中的要求对照语言材料进行搜索,查找对应的信息源,是在阅读过程中提取有用的信息,在答题中是去伪存真的过程,辨析正误;整合,即“调整组合”,是将提取出来的零散的信息,按要求分类,经过加工,形成比较系统的内容的认知的过
16
程。“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全面。
9.【分析】吴承恩的《西游记》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由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创作的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的长篇神魔小说。主要描写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人保护唐僧西行取经,沿途遇到八十一难,一路降妖伏魔,化险为夷,最后到达西天、取得真经的故事。
【解答】本题考查的是名著内容的理解。从图片(1)女子拿着芭蕉扇可以判断所画的内容是三调芭蕉扇的一节,图片(2)孙悟空挥棒打树判断是偷吃人参果一节,图片(3)俩猴子在打架判断是真假美猴王一节。 答案:(1)三调芭蕉扇 (2)偷吃人参果 (3)真假美猴王
【点评】做这种题,熟读原作品,要识记作家、熟知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10.【分析】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课本推荐名著的掌握程度。结合积累作答。
【解答】本题考查名著《朝花夕拾》内容的理解。作者“温馨的回忆”的内容较多,温馨的场景是一些体现童真的地方,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 答案:
示例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描述孩子们在百草园的雪地上捕鸟的情景。 示例二:《五猖会》一文中迎神赛会时,孩子们买一个“吹嘟嘟”,呲呲地吹上两天,享受一份游戏的快乐。
【点评】阅读名著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名著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还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做题时才能信手拈来,得心应手。 三、写作(60分)
11.【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的中心词是“记忆”指回忆,“影像”是回忆的范围,内容,可以围绕一首歌,一串旋律,写出有关这首歌的具体人或事;也可以回忆一桩往事,生活中的亲情、师恩、友爱等值得回忆的事情,还可以是一段旅程,留下了哪些令人难忘的旅游记忆。我们以“一串旋律”为写作角度行文,将“旋律”虚写,才符合命题者的意图。 哪些“旋律”可以作为“影像”留在了“记忆”的心底呢?具体来说,应是某个人的精神品质或某件事或某种情感像那首旋律对自己影响至深,一直扎根在心间,
17
可以说是魂牵梦绕,挥之不去。“记忆的影像”的主旨务必是积极的、昂扬的、向上的,能给人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这样,作者的选材范围就宽泛得多了,除了亲情、友情、同学情、师生情等常见的题材外,也可以选择一些重大的题材,例如建国七十周年、“天宫号”月球探测哭的成功发射等,切入口要小些,尽量从小处着眼,从小事着笔,礼赞祖国以及祖国科技的发展,从而将笔墨关注到为之努力且默默付出的劳动者,这样,文章的选材不但很新,还在心灵深处为祖国唱响了一曲曲高亢的赞歌。 【解答】
记忆的影像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开香也香不过它……”这首歌仿佛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我的记忆仿佛又被带回到那洁白的茉莉花中,不知怎的,我想起了姥姥。 姥姥爱花,尤爱茉莉花。当姥姥把一根娇嫩的幼苗接回来,用那怜爱的目光一遍又一遍“欣赏”,当她轻轻地为幼苗培土,为它浇水为它除虫时,她早已将那博大的爱融了进去,那双粗糙却又柔软的手总是轻轻地捡拾它那遗落的花瓣,留下一片芳香。记得最清楚的是那一次外面刮风,姥姥吃力地一步步地把花从外面搬进来,而年幼无知的我将花瓣摘下好多,极少生气的姥姥训斥了我一顿;事后,姥姥好像还面对茉莉花自言自语了些什么,现在想起来会不会正对着茉莉花道歉呢?我不得而知。
姥姥爱花,但更爱我。曾记得那个冬日的夜晚,我高烧不退,急坏了姥姥。为了让我退烧,她便冒着大雪出去铲雪,用雪团轻轻地在我额头上滚动,一遍又一遍;她将毛巾放在冰水中浸湿,然后轻敷在我的额头上,一遍又一遍。还好,我没有烧糊涂。我圆睁的眼睛看到姥姥焦急的神情,我总感到一种感动。 “姥姥,是什么香味?”我轻声地问姥姥。
“是茉莉啊。”姥姥笑了,“茉莉花香,是一种淡淡的香,对平静心情有帮助。”也不知姥姥从哪儿学来的,但这茉莉的花香在屋子里氤氲着,衬托起姥姥慈祥的面孔,我感到很是温暖,那一瞬间,已经定格在我的心田。
姥姥也关爱着他人。或许是上了年纪,姥姥头发灰白了,额上也有了几条皱纹,但她脸上总带着亲切的笑容,就像一朵花期已过的茉莉,清香依旧。左邻右舍的一些老人爱到我家来串门,姥姥总是和他们在一起谈笑风生。他们常常将家里的事告诉姥姥,姥姥帮着想办法或是开导他们。哪家缺了油盐酱醋了,姥姥说:“拿去用吧!我家有!没啥。”哪家孩子生病了,家长跑来,姥姥说:“感冒了或是发烧了,找大夫去!记住,不要轻易挂水啊!”有一回,一位邻居没时间接孩子,姥姥二话没说,骑上三轮车帮他接孩
18
子去了。
来我家玩的人,都说茉莉好香啊!是啊,院中有茉莉的盆景,喝着姥姥泡制的茉莉花茶,感受着姥姥的关爱,哪有不香的呢?
我的思绪又回到了歌曲中,这茉莉花不正是姥姥的写照吗?茉莉花素洁高雅,但却朴素平凡,常被人遗忘;茉莉花清香淡淡,却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淡淡的香里,却包裹着姥姥浓浓的爱!
姥姥的爱如这首动听的歌,长留在心底,唱也唱不完。
【点评】这篇文章构思巧妙,由歌曲开篇,引出对姥姥的回忆。回忆中,从姥姥爱花谈起,最后谈到姥姥关爱他人的美好品行,文章娓娓道来,很有意境。本文由花到人,联想自然,立意高远。写作中能够注意到虚实结合,由形到神,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