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阅读素养
一、诗歌体裁分类
古代诗歌按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1.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注意“歌”“行”“引”“曲”“吟”等古诗体裁的诗歌也属于古体诗。古体诗不拘对仗,押韵较自由。
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
01绝句。律诗是格律要求非常严格的近体诗。常见的有“五2.近体诗,包括律诗和□02八句完篇,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五律”“七律”以□03颔联,04颈联,按照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第三联为□05颔联、□06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对仗,律诗的第□07二、四、六、八句要押韵。第四联为尾联。□绝句本称“截句”,乃截取律诗一半而来。绝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
08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等。 3.词,又称□特点: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根据字数不同可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或上片,09过片,具有承上启下以及过渡转折的第二段叫后阕、下阕或下片;词的第二段的开头称作□作用。
10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宋、金,兴盛于元,体4.曲,又称□式与词相近。
11小令、套数(套曲)两种。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套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
的曲牌名,全套必须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
二、诗歌题材分类 1.山水田园诗 代表作 内涵 题材特征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山水田园诗是以描写美丽清新的自然景色、歌咏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为题材的诗歌。 山水田园诗分为山水诗与田园诗。山水诗指描写山水风景的诗。田园诗指主要以标志 风格 热爱自然,钟情山水 淡泊宁静,志趣高远 厌恶官内容 情感 场,向往隐逸 生活闲适,悠然自得 消极避世 的孤寂 感情复杂,不一而足 2.送别怀人诗
代表作 内涵 题材 特征 标志 风格 内容 依依不舍的李白《赠汪伦》、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 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 常见意象:“柳”“酒”“月”“水”四大意象。(“长亭”“短亭”“阳关”“舟”“灞桥”等意象也常在送别怀人诗中出现) 语深情切,缠绵哀伤;洒脱旷达。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岩扉松径长寂寥,唯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王绩《野望》) 云影荡山翠,泉声乱溪湍。长林无六月,萝薜生秋寒。(高棅《夏谷云泉》) 农村自然景物、田园生活为吟咏对象的诗。 常见意象:溪水、山石、松林、野老、柴门、桑麻、南亩、五柳、明月、渔歌等。 清新、朴素、自然、恬淡。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都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王维《汉江临泛》)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报道山中去,归来每日斜。(皎然《寻陆鸿渐不遇》)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王维《渭川田家》)
情感 留恋 情深意长的勉励 坦陈心志的告白 对别后友人的担忧和思念 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铃》)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昌龄《送魏二》)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3.咏史怀古诗
代表作 内涵 题材特征 标志 风格 续表 揭露统治者与人民对立的本质,揭示人民永远处于受剥削压榨的地位,同情人民的疾苦 抒发昔盛今衰的兴替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沉湎享乐,荒淫误内容情感 国 对自然的永恒和人事变迁的慨叹 悲叹自己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感伤或愤慨,揭露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抚今忆昔,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 4.咏物言志诗 代表作 题材特征 内涵 标志 骆宾王《咏蝉》、王安石《梅花》、郑燮《竹石》、虞世南《蝉》。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①从对象上来看,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某个物。诗文或着重对所咏之物的特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旋干。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吴融《华清宫》)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李白《越中览古》)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李商隐《贾生》)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杜牧《赤壁》、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等为题材。借咏叹史实、描写古迹来抒发诗人的兴衰之感,来寄托哀思、借古讽今,来表达作者的感情。 标题中有“咏史”“怀古”“登某古迹有怀”“古迹”等。 常见意象:乌衣巷、吴钩、淮水、六朝、祠庙、碑碣、城阙、古树、女墙、舞榭歌台。 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
征、功能进行刻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行吟咏;②从题目上来看,或以所咏之物为题目,或以“咏某物”“题某物”“某物吟”等为题目形式。 常见意象:松竹梅兰、虫鱼鸟兽。 风格 续表 品质高洁,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不求高位,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不慕名利 坚贞不屈,虽身处逆境也绝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傲霜雪而后凋的坚守节操的品质 志向高远,坚忍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 身处逆境,但仍有宏伟抱负或力挽狂澜的坚定信念 内容情感 怀才不遇的苦闷 游子思乡 相思之苦 人生短暂的感叹 逍遥闲适,乐观旷达;或在孤独凄苦中仍乐观旷达 5.羁旅思乡诗 代表作 内涵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崔颢《黄鹤楼》、王湾《次北固山下》。 诗人因长期客居在外,或滞留他乡,或漂泊异地,对所见所闻有所感,借此抒发对家乡、亲人的无尽思念,对人生的感叹及漂泊愁苦之情。 题材特征 标志 诗题中多含有“客舍”“登高”“望月”“忆”“寄”“行”“思”等字词以及元宵、中秋、重阳、除夕等节日名。 常见意象:月亮、秋风、秋霜、杜鹃、猿啼、沙鸥、孤雁、浮云、梧桐叶落、西楼、高楼、危楼、危栏、大雁、佳节、羌笛、关山、鹧鸪、长亭、古道、夜雨、孤灯、霜天、阳关等。 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纵被春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作尘。(王安石《北陂杏花》)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瀑布联句》,唐代香严闲禅师、李忱合作)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黄巢《题菊花》)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早秋惊落叶,飘零似客心。翻飞不肯下,犹言惜故林。(孔绍安《落叶》)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苏轼《东栏梨花》) 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着意红。犹胜无言旧桃李,一生开落任东风。(吕本中《木芙蓉》) 含蓄隐喻。
风格 婉约忧伤。 游子漂泊客居的凄苦孤寂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 游子思念家乡的乡愁 内容情感 游子思念亲人的相思愁苦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斗酒相娱乐,聊厚不为薄。驱车策驽马,仕途失意、报国无门、人生苦闷的情绪 6.边塞征战诗 代表作 特征内涵 王翰《凉州词》、陆游《书愤》、李白《塞下曲》。 边塞征战诗是以边疆地区军民生活和自然风光为题材的诗。 标题往往有“行”“军”“征人”“塞”“戍”等与军旅有关的字。 常见意象:自然景物类(黄沙、秋月、大漠、雨雪、风沙等)、地理区域类(塞题材 标志 外、雁门、玉门关、黄河、阴山、楼兰、蓟北等)、战事器具类(金鼓、旌旗、烽火、羌笛、琵琶、战马等)、乐曲类(《梅花落》《折杨柳》《关山月》《阳关三叠》《渭城曲》等)、人物类(戍卒、将帅、胡人、单于等)。 风格 对统治者穷兵黩武的不满 寄托国家起用良将、保卫国家的理想 揭露官兵之间苦乐不均内容情感 的矛盾 将士报效国家、为国赴难、建立功业的豪情 久居边关的思乡怀亲之情 对塞外生活艰辛、连年征雄壮豪迈,慷慨雄奇;悲凉伤感。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燕歌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其四)》]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蓬鬓哀吟古城下,不堪秋气入金疮。(卢游戏宛与洛。洛中何郁郁,冠带自相索。长衢罗夹巷,王侯多第宅。两宫遥相望,双阙百余尺。极宴娱心意,戚戚何所迫?(无名氏《青青陵上柏》)
战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7.爱情闺怨诗 代表作 内涵 题 材 特 征 风格 续表
忠贞不渝的爱情 追求和思念情人 对一去不复返的已往情内 容 情 爱的痛惜与对负心人的愤慨 标志 纶《逢病军人》) 王昌龄《闺怨》、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诗经·氓》 爱情闺怨诗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有时也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 常见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长”等。 含蓄委婉、缠绵。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关雎》)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氓》)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姚燧《寄征衣》) 昔为娼家女,今为荡子妇。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无名氏《青青河畔草》) 闻道黄龙戍,频年不解兵。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沈佺期《杂诗三首(其三)》] 牵挂 感 表现对丈夫的关切、表现闺中人的寂寞、孤独、冷清 别离相思、渴望团聚
掌握读懂古诗的基本方法
一、标题切入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标题是诗歌的眼睛,是诗歌内容形式等丰富信息的载体,有的标题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内容,有的揭示了作品的线索,有的奠定了作品的感情基调,有的点明了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有的交代了诗歌的题材、体裁。从标题切入,就是要把握住这些丰富信息。
二、细读正文
诗的正文是阅读的核心,也是读懂诗歌的关键所在。这一环节是以平时的积累和素养为基础的,在方法上有以下两点:
(一)懂得古诗的基本特点和章法结构
1.基本特点:情景结合
古人云:作诗无他端,只“情”“景”二字。读诗、赏诗只要抓住了“情”“景”,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在正常情况下,旧体诗、词的基本章法是先写景,后抒情。对于近体诗来说,绝句的一、二两句,律诗的一、二两联,词的上片是写景部分;绝句的三、四两句(尤其是末句),律诗的三、四两联(尤其是尾联),词的下片是抒情部分。而词,又特别强调上下片之间的过渡(过片)。当然,也有少数诗作是先抒情后写景的。
2.章法结构(近体诗):起承转合
近体诗的写作思路一般为:起承转合。理解了这一特点,就可以读懂诗的层次脉络、大体内容,甚至可以帮助我们做题。详见本专题微案三“微点突破五”。
(二)细读,反复品读正文
中国古典诗歌大都篇幅短小,钱钟书先生用“闪电战”来形容古诗,其语言高度凝练、概括、含蓄,富有跳跃性。因此,读诗时千万不能匆匆一扫而过,而应一个字一个字地品读,边读边想其意,力求还原诗歌画面。
1.阅读步骤
(1)多读全诗。力求在三分钟左右至少读三遍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先对全诗有个总体印象。
(2)找出诗中的写景、写物、写人的名词,当然更重要的是融入情感的形象(意象),弄清全诗写了什么。
(3)找出这些名词或前或后的动词、形容词(如惜、怨、悲、空、独等),弄清全诗的感情基调。
2.抓住重点
(1)抓住意象。意象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了解读该诗的一把金钥匙。
(2)捕捉、咀嚼诗歌中主观色彩较浓的关键词句。
①从传达诗歌情感、主旨的程度上看,关键词有显性与隐性之说。显性关键词是可以明显
看
出
诗
歌
情
感
类
型
的
词
语
,
如
包
含
“愁”“怨”“愤”“恨”“忧”“凄”“喜”“乐”“思”“怜”“泪”“闲”“怆”“怅”等字眼的词语,这些词语多为动词或形容词,表意功能明显,大多数情况下决定了诗歌抒情的方向和基调,这种语言叫“情语”,是需要在第一时间内予以关注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情语”有时藏在“景语”等其他语言之中。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中的“独”就是情感语言,它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感;如“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中的“独”“闲”就是情感语言,揭示出诗人的孤独、无聊之感。
隐性关键词在传达情感、意图时较为含蓄、间接,但也至关重要。描摹景、物、事、人等要素的词语一般是隐性关键词,它们虽然不是诗眼,但能暗示作者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叫景物语。另有一些典故语,需要通过挖掘典故的本义来探寻作者的用意;含有表达技巧的语言(如拟人、比喻、双关、反语、借代等),需要还原基本义。还有一些表情态、语气的虚词,如“但”“惟”“空”“又”等,也是应该引起注意的隐性关键词。弄清上述隐性词的含义及其表达作用,如同拨开疑云迷雾,能让真相充分显露。
②每一首诗都有关键句,这些句子往往透露出作者的感情、感悟、观点态度等,读懂了
这些句子也就较容易理解诗词的主旨。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就揭示了本诗的主旨。又如《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就表达了诗人沦落天涯的漂泊之感。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卒章显志,是古诗词常见的写法,古诗词常在末尾两句点明题旨,阅读时应该重点注意。
三、挖掘暗示信息
诗歌中有许多提示性、暗示性信息,如注释和题干等,这些信息很重要,有的还可能是解题的关键。
1.作者信息的暗示
要真正读懂一首诗,必须做到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就是说要了解诗人的思想性格、生活经历、风格流派及其创作的时代背景、目的等。读诗时,必须注意诗人的遭遇、境况,注意诗人所处朝代的国势、朝政等方面的问题。知道了人与世,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这方面的信息有的古代诗歌考题会提供相关的注释,属于名家名篇的则不再加注,需要从平时积累的知识中回忆提取。如:陶渊明淡泊名利,诗风恬淡;杜甫忧国忧民,诗风沉郁;李白傲岸不群,诗风潇洒;辛弃疾、陆游、文天祥国难当头,忧心如焚,诗风慷慨悲壮。王维多才多艺,能诗,又精通书画和音乐,决定了他的诗的风格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信奉佛教,决定了他后期对现实的漠不关心。苏轼思想复杂,儒释道三种思想既矛盾又统一地渗透到他世界观的各个方面,决定了他多次被贬仍能表现出豁达、乐观的精神风貌。
2.注释的暗示
高考所选诗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有时介绍疑难词语、地名,那是在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主旨;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考生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大凡提供“此诗作于贬官或流放之际”之类注释的诗,肯定与诗人仕途失意、对现实不满,或报国无门、壮志难酬、愤懑孤寂有关。
3.题干的暗示
所谓题干,即命题的语言文字,包括三大要素:指向要素(回答什么问题),解说要素(解释题目要求),限制要素(哪一联、哪一句等)。抓住题干的暗示信息可以帮助你进一步读懂诗歌。这也叫“借题解文法”。如2017年高考山东卷第14题(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题干中“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暗示答案的内容应是这两个字写的是什么景物,景物有哪些特征。
此外,选择题四个选项的表述也可以帮助解决诗歌中某些疑难问题,考生更应善于借助。
(2018·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题目。(9分)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弯弓射鸿、麻衣冲风、饮酒高歌都是诗人排解心头苦闷与抑郁的方式。 B.诗人虽不得不接受生活贫穷的命运,但意志并未消沉,气概仍然豪迈。 C.诗中形容春柳的方式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相同,较为常见。 D.本诗前半描写场景,后半感事抒怀,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脉络清晰。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技巧、感情的综合能力。B.“生活贫穷”是对“穷”的误解,《滕王阁序》里有“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可知“穷”还有“处境窘迫、困窘”之意。A.从前四句可以看出,此句正确。C.“条条看即烟濛濛”与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绝胜烟柳满皇都”有相似之处,都是写春柳如烟似雾的状态。D.本诗前四句写弯弓射鸿,饮酒唱歌于田野之中,后四句抒发自己情感,借助景色表达自己自勉乐观的心情。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6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 ①意为凛冽的寒风终将过去,和煦的春风拂绿枯柳,缀满嫩绿的柳条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表达了诗人虽感叹不遇于时,但不甘沉沦的乐观、自勉之情。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句的能力。回答这道题,需要两步,先回答后两句写景的内容,再回答有何含意。①先翻译写景的句子: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②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虽受压抑但并不沉沦,虽愤激犹能自勉的情怀充溢在诗的字里行间。
【白话诗歌】 拉开山桑木制成的弓,仰天射出用乌鸦羽毛作箭羽的箭,弦响箭飞,高空中口衔芦苇疾飞而过的大雁应声中箭,跌落下来。
穿着肥硕宽大的黑色粗麻布衣服,迎着呼啸的北风,在田野里烧烤着猎获物,饮酒高歌,直到暮色四起,黄昏来临。
大丈夫虽身受压抑遭遇困窘,才志不得伸展,但心志不可沉沦。怒问天公:上天为什么要作有枯有荣这样不公平的安排?
凛冽寒风终将过去,即将到来的应是和煦春风拂绿枯柳。到那时缀满嫩绿的柳条看上去正好像轻烟笼罩一般摇曳多姿。
(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11分)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诫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 BD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B.无中生有,“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在诗中找不到依据;对“不敢自居第一”的理由理解错误,由注释③可知,是为避免被扣留,而不敢自居第一。D.苏轼告诫苏辙“切莫以家世傲人”,是担心弟弟的安危,并没有让他展示“谦恭的君子风度”。
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 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2分)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4分)
解析 题干中“首联”明确了鉴赏的范围,“什么样的性格”明确了鉴赏的角度。这首诗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首联巧妙化用王勃的名句“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写兄弟二人虽相隔千里,但“我”不会因兄弟出使远方而落泪,体现其豁达的一面。
【白话诗歌】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时,梦魂应该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州城的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自己是大宋朝第一等人物。
(2016·全国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11分)
1.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 第一问: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下游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3分) 第二问: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3分)
解析 题干中“诗的前四句”明确了鉴赏的范围,“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表明了鉴赏的角度和对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暗示要答出主旨。前四句中的“回万里”“横溃”“崔嵬”“迅湍”等言江水之气势,描述了气势宏大的景象。自然景象寓意大唐气象,其实颂扬的是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的气势。
2.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分) 对应考点: 答:
对应考点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鉴赏评价)。
答案 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2分)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3分)
解析 题干中“任公子的典故”指出了鉴赏的对象,而诗后的注释,诠释了这一典故的含义;“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明确了鉴赏的角度。从注释中可知,作者以任公子自比,觉得在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流露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白话诗歌】 长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中国大地,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我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治理天下,海内太平。沧海已经没有大鲸鱼,如今善于钓大鱼的任公子只好罢竿,而像我这样才华横溢之士在这太平盛世也无用武之地了。
微案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诗歌中的形象指的是诗歌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的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 分类 人物景物事物 微点突破一
鉴赏古代诗歌的人物形象 一、分类
形象 一个清高孤傲者的人物形象。 写景诗或杂诗中的景象。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多种景物组合成一幅秋郊夕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如李贺的《马诗》,描绘了一匹威武雄健,渴望驰骋疆场、形象 照图,抒发了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 形象 大显身手的骏马形象,寄寓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抱负和怀才不遇的激愤之情。 示例 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或抒情主人公。如柳宗元的《江雪》,“独钓寒江”的渔翁就是
二、常见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 不慕权贵、傲岸不羁 示例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李白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塑造了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诗人并不仅仅停留在个人的哀怨中,而是推己及人,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展现的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 是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表现出诗人对官场的厌恶,对田园的喜爱。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怀才不遇、壮志难酬 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塑造了一个空怀报国为民之心却不得施展的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形象。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矢志报国、慷慨愤世 梦回吹角连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反映出诗人忠君报国而不被重用的愤慨之情。 友人送别、思念故乡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表现了诗人独处异乡,到了重阳节,分外想念亲人和
家乡,表达了浓烈的思乡之情。 关心人民疾苦、反对征伐 杜甫《兵车行》中“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塑造了一个十五出征,四十还在戍边的士兵的艺术形象。 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儿女情长 1.常见题型
(1)(2018·江苏高考)根据前两联,概括刘禹锡“闲”的表现,并分析他如此表现的原因。
(2)(2017·全国卷Ⅱ)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3)这首诗(词)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4)诗歌(词)中的抒情主人公具有怎样的特点?
(5)请简要概括(分析)诗(词)中诗人(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6)某一句(联)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2.见微知著赏人物 (1)看标题、注释,揣摩形象
有的诗歌标题有极强的暗示性,对形象、情感都有所提示。如《最爱东山晴后雪》,通过标题就可以大体揣测出,本诗塑造了一个热爱自然美景的诗人形象。
有的诗歌注释也有暗示性。如《劳停驿》是欧阳修被贬峡州夷陵时所作。劳停驿,驿站名。据此可以揣摩出,诗中所塑造的应该是“被贬蛮荒、漂泊在外”的人物形象。
(2)抓描写,理解形象
要抓住诗歌中描写人物“肖像”“动作”“语言”“神情”“心理”的词句,仔细分析,探寻人物的形象特点。如“醉眼千峰顶上,世间多少秋毫”一句中,“醉眼”就是神态描写,很明显这处神态描写体现了人物旷达洒脱的性格。
(3)析典故,分析形象
引用古籍中的故事或词句,借他人(事)来比况自己,为用典。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作者以廉颇自比,雄心不减当年,期望为国效力,叹无人前来问讯,徒有英雄豪情。
注意典故反用现象,如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以晋朝人张翰(字季鹰)见秋风起想到家乡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的典故,来写诗人自己有家难回的乡思。
3.答题步骤
第一步 明确指出是什么形象,概括人物形象特征。 第二步 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诗歌是如何塑造这一形象的,应先分点说明,再概括;或先概括,再分点说明。 联系诗人和注释,关注标题和诗句。按照思路和规范,步步为营拿高分。 写与所爱女子离别时的无限忧伤和别后相思的绵绵情意,塑造了一个爱恨情长的艺术形象。 第三步 概括形象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品性等),此步骤有时也可省略。 口诀
典题演示
(2014·山东高考)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回答问题。
寻诗两绝句 陈与义
楚酒困人三日醉,园花经雨百般红。 无人画出陈居士,亭角寻诗满袖风。 爱把山瓢莫笑侬,愁时引睡有奇功。 醒来推户寻诗去,乔木峥嵘明月中。
[注] ①居士:指文人雅士。②山瓢:天然粗陋的酒器。 诗中“陈居士”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结合两首诗加以分析。 答:
剖析 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特点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诗中描写人物行为的诗句进行分析。第一首诗中描写陈居士行为的有两句,“楚酒困人三日醉”和“亭角寻诗满袖风”;第二首诗中也有两句,“爱把山瓢莫笑侬”与“醒来推户寻诗去”。综合分析四句诗,可以发现陈居士有两个特点:一是爱喝酒,二是爱写诗。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其形象特点:行为洒脱,情趣高雅。具体解答时要注意题干的问法,此题的设问方式已经明确要求考生要先概括,再结合诗句分析。
答案 ①行为洒脱。“楚酒困人三日醉”“爱把山瓢莫笑侬”,从陈居士喜欢喝酒可以看出他洒脱的性格特点。②情趣高雅。“亭角寻诗满袖风”“醒来推户寻诗去”,白天寻诗,夜晚也寻诗,表现了陈居士沉迷于诗歌创作的高雅情趣。
即学即练
1.(2013·辽宁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 篆:盘香。因盘香曲绕如篆文,故称。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答:
答案 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解析 理解诗意,整体概括诗人形象特点,注意抓住诗人所住环境的特点(如“竹轩”“柴门”“狭径”等)、诗人日常生活(如“倦卧”“闲吟”等)、诗人的爱好(如“梅”“竹”等)进行分析概括。
【白话诗歌】 竹轩面对柴门,清风卷来,柴门被自然地吹开了;轩的前面,是刚刚开辟不久的小径,径边栽上了许多篁竹。当轩静坐,竹梢的影子细细的,映在茗碗里,好像通
①
②
①
过茗碗落在轩中似的;篆烟飞起了,竹叶的音响,宛如随着篆烟轻轻地飘来。暑天,这里宜于乘凉倦卧,可以看到星星从修竹的上面穿过;冬天,坐在这里吟诗,可以看到素雪压在竹枝的情景。设想到了冬季,这里的风景,一定更加宜人;冬天梅花的寒香冷蕊,配上修竹的疏枝翠叶,使竹轩更有幽致,为此切不可移走墙角的梅花树。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越女词(其三)
李白
耶溪采莲女,见客棹歌回。 笑入荷花去,佯羞不出来。
[注] 耶溪:若耶溪,在今浙江绍兴南。 诗中的采莲女有什么特点?试作简析。
答:
答案 ①勤劳。采莲归来,自己挥棹驾驭小船,自如熟练。②机灵。见到陌生人,掉头回避,躲入荷花丛中,迟迟不肯出来。③美丽可爱。挥棹、唱歌,再入荷花丛中,清新可爱,具有劳动之美、青春之美。④纯朴羞涩。羞于见陌生人,一见到马上回避,久久也不出来。
解析 概括归纳人物形象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第一,通过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等来总结;第二,通过分析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总结。此诗写越中采莲少女活泼可爱的神情动态。如从少女采莲归来驾驭小船的熟练动作,表现了她勤劳的特点;从采莲女见到陌生人,掉头回避,表现了她机灵、纯朴羞涩的特点;从采莲女驾船、唱歌、进入荷花丛中,表现了其活泼可爱的特点。
【白话诗歌】 耶溪采莲的女子一面划着船一面唱着歌回来了,看到客人,笑着把小船划入荷花丛中,假装害羞不肯出来。
3.(2019·山东青岛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坡 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 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山多大石。
(1)下列对本诗相关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一开始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加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于万物上,更达清澈澄明之境。
B.“市人”,奔走闹市红尘, “野人”,荒僻之处,自足于怀,表达了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前两句诗写出了月光下的东坡的清幽、寂静的环境特点。
C.第二句主要通过象征的手法来写。“日中为市”,“市人”为财利驱迫,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唯有“野人”,即脱离市集、置身名利圈外而躬耕的诗人,才有余裕独享这胜境。
D. 一、二两句“月色清”“市人行尽”写出了东坡的宁静。第四句用“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
②
①
①
比。
答案 C
解析 “象征的手法”错误,应为对比。
(2)此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诗中抒情主人公是一个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谪人形象。他不避人间坎坷,视险为夷,以险为乐,超脱旷达,让人体会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
解析 回答此题,注意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铿然”却表现了作者行走时的愉悦,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诗一开头便把东坡置于一片清景之中。僻冈幽坡,一天月色,已是可人,又加以雨后的皎洁月光,透过无尘的碧空,敷洒在澡雪一新、珠水晶莹的万物上,这是何等澄明的境界。市人为财利所驱,只能在炎日嚣尘中奔波,惟幽人才有雅致欣赏月下东坡。后两句一个“莫嫌”,一个“自爱”,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对比中凸现了出来。本题可据此回答。
【白话诗歌】 雨点纷落,把东坡洗得格外干净,月亮的光辉也变得清澈。城里的人早已离开,此处只有山野中人闲游散步。千万别去嫌弃这些坎坷的坡路不如城里平坦,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
微点突破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有单个景物形象,也有多个景物形象的组合。此类试题,命题者重点考查对景物形象特点的整体把握。
需要注意的是,对诗歌中景物形象的鉴赏,不能只停留在景物的形态等外部特征上,还应注意其中蕴含的人物情感。
常见意象详见配册《考点知识必背清单》中“必背清单五 古代诗歌中的意象集锦”。 1.常见题型
(1)(2017·天津高考)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2)(2016·全国卷Ⅰ)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某句(联)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4)这首诗(词)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2.由景及情析景物
诗歌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之景。要抓住诗中所描写的景物,通过分析意象来分析形象。景物描写能够对人物的心理起烘托作用,是人物心境的反映。如诗中出现“菊”“狭径”“柴门”等意象时,则极可能是在塑造“远离官场、热爱自然”的隐者形象。
3.答题步骤 找景象,组画面 抓特点,联意境 表感情,明要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再加以创造,语言力求完美。 抓住描述的具体景象,把握景象的自身特征及特殊内涵,找到多个景象的共同特征,进而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出意境的特色。 根据景象的特点和含义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景物暗含的寓意。答案要具体,
作用 口诀 答题时应尽量点出描绘的景象和所表达的情感,点明其在营造意境、塑造形象、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优美语言展画面,运用术语点意境,具体分析明感情。 典题演示
(2018·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题目。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二首(其二)
[东晋]陶渊明 先师有遗训,忧道不忧贫。 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秉耒欢时务,解颜劝农人。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 虽未量岁功,即事多所欣。 耕种有时息,行者无问津。 日入相与归,壶浆劳近邻。 长吟掩柴门,聊为陇亩民。
[注] ①问津:指孔子让子路向两位隐士长沮、桀溺问路的典故。 “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答: 剖析 这两句是对田地的白描。
1.应逐一分析各词语的意思,如“平畴”指平旷的田野,“良苗”指禾苗长势良好,“怀新”是因为远风相交,风过禾苗,显得禾苗充满生机。
2.将这些内容连成一段话表达出来,重在描写意境。其所表现的情感可略去不答。 答案 平旷的田野上,从远处吹来的微风,轻轻拂过禾苗。长势良好的禾苗,焕发出勃勃生机。
【白话诗歌】 先师孔子曾留下遗训:君子应当忧道不忧贫。我仰慕高论却又觉得高远而难以企及,于是转而想要立志于在陇亩间长期耕耘。农忙时节拿着农具快乐地干着各种农活,微笑着劝勉农人热爱劳动。远方的微风吹过平旷的田野,禾苗长势良好,焕发出勃勃生机。虽然还没有估量一年的收成,但眼前劳作本身已给人带来许多欢欣。耕种之余有时可稍作歇息,也没有行人来问路相扰。日落之时呼朋引伴一起归家,取酒慰劳左右邻居。掩闭柴门长吟诗句,我姑且先在此躬耕做一个农民吧。
即学即练
4.(2019·湖北当阳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歌元丰五首(其五)
王安石
豚栅鸡埘晻霭间,暮林摇落献南山。 丰年处处人家好,随意飘然得往还。
[注] ①神宗元丰初,王安石退居江宁,于元丰二年写下一组《歌元丰》诗,这是其中的第五首。②埘:古代称墙壁上挖洞做成的鸡窝。③南山:钟山的南面。
②
③
①
①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的是傍晚的景色,是说农家的猪圈和鸡窝都渐渐没入苍茫的暮色之中。 B.“丰年处处人家好”表达了诗人对元丰初年社会安定、农业丰收的喜悦和赞美之情。 C.“随意”“飘然”表现了诗人的自在,“得往还”反衬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恶。
D.全诗格调明快,虽然不在官,但自己的新政依然在造福于民,诗人带着愉悦之情结束行程,兴致不尽。
答案 C
解析 “反衬出其对官场束缚人身自由的厌恶”说法错误,“得往还”是说诗人自己来也自由,去也自由,体现的是诗人行程结束后轻松愉悦却又依依不舍的心情。
(2)“暮林摇落献南山”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它和陶渊明的诗句“悠然见南山”在意境上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描绘了一幅深秋山林图:深秋时树林里木叶凋尽,钟山呈现出清晰的身影。②王诗重在客观地描述眼前之景,描绘了苍茫开阔的意境;而陶诗蕴含了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的意境。
解析 第一问,应先圈出诗句中所写的景物,分析其特点,然后描绘画面,最后概括其特点,并与陶诗进行比较。这句诗中主要写“林”“落叶”“南山”,从诗句来看,此处所写的时间是傍晚,季节是秋季,描绘的是一幅清秋暮色山林图,深秋时节,林中木叶凋尽,远处南山兀立,清晰呈现。第二问,结合前后的诗句可以知道,诗人重点写眼前景,清秋时节的山林呈现出宁静开阔的景象,诗歌中流露出的是愉悦的心情;再看陶渊明的诗歌,“悠然见南山”,“悠然”呈现出诗人的情态,诗人脱离官场羁绊,内心悠然自得,诗句描绘的是静穆而高远的意境。
【白话诗歌】 苍茫暮色之中但见家家户户猪归圈鸡入窝,放眼远望,山间木叶尽脱,南山显露出她的真容。国泰民安的丰收之年真是好啊,我随兴所至飘然往来于美丽的村庄。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完成问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 [唐末五代]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①鸂鶒(xī chì):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1)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暗颂了村民的勤劳。
B.“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C.“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①
D.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答案 C
解析 C.“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与诗意不符。 (2)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
答案 第一问: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
第二问: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作了铺垫;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解析 解答第一问时要用优美的语言把前三句的景象描绘出来,再结合诗句中的意象,概括意境的特点。“如家禽”说明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水香”“桑柘深”等展现了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特点。解答第二问时首先要结合诗句内容,因为是开篇的写景句,所以要考虑其在营造氛围、引起下文等方面的作用;同时还要结合诗歌的情感分析其作用,田园生活如此美好,自然寄托了作者对这种生活的肯定与向往之情。
【白话诗歌】 池塘黑水飘香蒲草长得密森森,鸳鸯鸂鶒在水中嬉戏好像家禽。村前村后田间地头桑柘多茂盛,东邻西舍界限分明彼此不相侵。养蚕女在前面清澈的溪中洗茧,牧童吹着短笛穿衣在水中洗浴。山翁好客热情挽留我一住再住,笑着指点西坡说瓜豆就要成熟。
微点突破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多指咏物诗或杂诗中的物象。所谓物象,即被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这些物象大多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曲折地表现诗人的品格和思想感情。
鉴赏事物形象要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回答时,要先借助相关语句或关键字词来把握事物的特征,再联系创作背景进行有关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层分析。
1.常见题型
(1)(2018·全国卷Ⅱ)诗中前后两次出现“酒”,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简要分析诗歌(词)中塑造的“××”这一艺术形象。
(3)这首诗(词)描绘的“××”具有什么特征?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这首诗(词)为什么要写“××”?作者借“××”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挖掘寓意品物象
借物抒怀、托物言志的诗歌(咏物诗),往往在对物象的描绘中寄寓作者的情感和人生理想。这些物象不仅具有事物的特点,还具有人的品性。
(1)熟记特定物象的象征意义。要注意沉淀于古代诗歌中的花鸟虫鱼、月露风云的特定意义和文化内涵。
(2)结合作者处境,了解作者身世,分析物象的象征意义。 (3)抓住物象特征与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感和理想。 3.答题步骤
第一步 总结概括出诗中所歌咏描绘的主要物象的特点。 第二步 第三步 口诀 4.温馨提示
常见物象(意象)内涵
松梅菊竹寓高洁,借月把雁寄乡思。
杜鹃鹧鸪啼凄凄,梧桐落叶透悲意。 别时长亭柳依依,落花流水传愁绪。 乌鸦燕子寓兴衰,草木仍在人事移。 典题演示
(天津高考)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菊 [宋]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
[注] 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
答:
剖析 题干中“颔联”明确了鉴赏的范围,“野菊形象”明确了鉴赏的对象。第一步,解答时要结合物象的固有内涵分析,菊花在古诗词中是高洁的象征。在这首诗中,注释的内容和颔联也表明了野菊的这一内涵。另外,“在野”点明了野菊生长的地点,“幽色”点明了野菊的颜色,“妙香”点明了野菊的气味。第二步,将“物”与“人”巧妙地连接起来。野菊高洁,正是为了说明人像野菊一样,也具有高洁的品格。答题时联系菊花的常见内涵,抓住反问句和诗歌主旨,便可得出“野菊形象”。
答案 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
【白话诗歌】 不给文人骚客做干粮,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正因为在野外更有清幽淡色;哪肯因为无人,减少自己的幽香。已是傍晚时分,在绿色的半山腰中与野菊相逢;即使匆忙也要折一枝淡黄的野菊。野菊花也许会冷笑那些家养的菊花,因为家菊们犹自向陶渊明寻求恩宠。
即学即练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上
②
①
结合诗句分析所咏物象的特点,关注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情色彩,将“物”与“人”之间的相似点或相关点连接起来。 结合诗人自身经历、思想感情剖析所寄托的情感、理想。(后两步常综合在一起进行表述) 找出物象品内涵,关注词语定基调,结合身世悟情感。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董颖:南宋诗人,一生穷困潦倒,漂泊异乡。②摩挲:用手抚摩。 前两句写景寄情,选取意象“一双鸥”有何妙处?
答:
答案 写天空飞翔的鸥鸟,为首句寂静的秋江点缀了生机,组成一幅动静相间的江上秋色图;成双的鸥鸟反衬出诗人的孤单,使诗人孤寂的心情跃然纸上。
解析 本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一双鸥”在诗中除了作为景的一部分,点缀秋景外,显然也是后两句抒怀的触发物。联系注释中诗人的经历,显然“双鸥”与诗人的孤独一身形成反衬,触发了诗人孤寂、漂泊的伤感,并引发了对安定生活的期盼。据此归纳概括即可。
【白话诗歌】 秋天的江水碧波万顷;澄澈明净的天空如同一面镜子,两只白鸥如飞雪般忽高忽低地飞舞。抚摸着岸边仅数尺高的小柳树;我期盼你快快长大,等到你枝条成荫的时候能够系住我垂钓的扁舟,使我过上安定的生活。
7.(2018·太原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虞美人 秦观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 ①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的开篇“和露”两个字,让人想到碧桃的枝叶上挂着的晶莹的露珠,把水灵灵的碧桃呈现在读者面前。
B.“不道春难管”,跟上一句构成对比,春光是如此美好,但是却不能长留在人间,表达了无奈和忧愤之情。
C.词的最后两句说的是因为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的想法,“只怕”一句更表达出惜春伤花之意。
D.虞美人是著名的词牌之一,原为唐朝教坊曲,最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后来配乐歌唱逐渐形成固定曲调。
答案 B
解析 B.应为“表达了对春天的惋惜之情”,而非“忧愤之情”。
(2)“乱山深处水萦回,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表达了它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②诗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解析 诗中咏“碧桃”这个主要物象,寄托了诗人无限的情志。“乱山深处水萦回,可
①
②
①
惜一枝如画为谁开”写出碧桃天生丽质,幽独不凡的高雅,及碧桃居处荒僻,寂寞地开放,无人欣赏的可悲处境。作者将自己的身世寄托在碧桃之上,表现出自己高洁的品格和坎坷的身世遭际,突出了虽怀才而为世弃的无可奈何的情绪。
【白话诗歌】 天上的碧桃和露栽种,自然不同凡花俗卉。尽管地处荒僻乱山,依然在萦回盘旋的溪水边开得盈盈如画,但如画的花枝又有谁能欣赏?
微微春寒中,霏霏细雨下,这碧桃更显脉脉之情,怎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挽留。何妨为君酣醉以遣愁绪,只怕酒醒时分更让人寸断肝肠。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完成问题。
沁园春·梅 吴渊
十月江南,一番春信,怕凭玉栏。正地连边塞,角声三弄,人思乡国,愁绪千般。草草村墟,疏疏篱落,犹记花间曾卓庵。茶瓯罢,问几回吟绕,冷淡相看。
堪怜。影落溪南。又月午无人更漏三。虽虚林幽壑,数枝偏瘦,已存鼎鼐,一点微酸。松竹交盟,雪霜心事,断是平生不肯寒。林逋在,倩诗人此去,为语湖山。
[注] ①吴渊:南宋政治家、军事家、词人。②卓:建立。③冷淡:“冷澹”,清淡,不浓艳,素净淡雅。④鼎鼐:旧以宰相治理国事如鼎鼐之调和五味,故以喻宰相之权位。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怕凭玉栏”中“怕”是“害怕”“不愿”之意,原因是地连边塞,角声频频和思念家乡。
B.“犹记花间曾卓庵。茶瓯罢,问几回吟绕,冷淡相看”是作者写自己在家时的情景,是虚写。
C.作者是政治家、军事家,所以文中的“愁绪千般”写出了诗人关心家国的情怀。“堪怜”一词,写出了梅花凄惨境遇值得同情。
D.“松竹交盟,雪霜心事,断是平生不肯寒”表明了梅花与松竹一样不向霜雪低头的品质。
答案 C
解析 C.“堪怜”是“值得爱怜”的意思。
(2)下片所写之梅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中梅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答:
答案 ①同:坚贞、高洁、孤独。吴词中的梅甘居虚林幽壑,愿与松竹交盟;陆游词中的梅独自于驿外断桥边开放,不论环境如何恶劣,依然馨香如故。②异:陆游笔下的梅只是孤芳自赏,无意争春;吴渊笔下的梅还心存鼎鼐,有入世的情怀。
解析 诗词作品中相同的事物其品质一般是相同的,当然也会有差别,需要结合作者不同的情景描写与情感表达加以揣摩,从这两首词中我们可看到二者的“梅”所具有的共同特点,如坚贞、高洁、孤独。从本词中“虚林幽壑,数枝偏瘦,已存鼎鼐”“松竹交盟,雪霜心事,断是平生不肯寒”可知,吴词中的梅甘居虚林幽壑,愿与松竹交盟;再联想陆游词中的梅,我们可知其笔下的梅在驿外断桥边独自开放,不论环境如何恶劣,馨香依然如故。至于二者的不同,陆游笔下的梅只是孤芳自赏,并无积极争春之意;而从吴渊笔下我们可看到这里的梅还心存鼎鼐,有积极入世的情志。
④
②
③
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