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11-28作者:张贵勇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日前,笔者与为某地教师做培训的机构负责人聊天,她感慨培训之初老师们心态积极,非常想结成学习共同体以携手成长,为此建立的各种QQ群、微信群等热闹一时。但由于缺少系统规划和有效组织,这些学习群没多久便成了广告群、微商群乃至“僵尸群”。
不只是因师资培训而设立的学习平台,一些学校组织的合作学习项目、学习型组织等也常常遭遇类似命运,与共同成长的初衷渐行渐远。客观来看,教师抱团发展的确需要一个平台,这个平台也需要专门维护,但仅有平台还不够,也绝不是简单建立一个微信群、出台一个文件或开几次研讨会就能实现的。建设真正的学习共同体,首先需要设立共同愿景,明确从短期活动到长期规划、学习内容的渐次安排;其次是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学习效率;最后才是人员构成、评价考核的体制机制问题。
以阅读为例,作为教师专业成长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师阅读必须先引领教师改变观念,完成从不爱阅读的人向读者、读书种子、阅读专家的方向蜕变。在此之后,阅读活动如何开展、阅读课程如何研发、阅读效果如何评价等,也需要陆续提上日程。
构建学习共同体的目的,说到底是为了打破传统的、封闭的、单兵作战的教师发展模式,为教师成长提供丰富的、可靠的路径与场域,真正发挥倒逼教师自我快速发展的作用。因此,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必须使参与的每位教师明白即将进行的学习之性质、作用,保证成员有开诚布公的交流空间,这样参与者才能快速进入角色,并提出合理反馈意见。同时,共同体还需要让参与教师知晓学习规划,从周规划、月规划到年度规划,乃至未来五年、十年的发展规划都了然于心,并尽量吸纳不同学科、年龄和文化背景的教师参与。好的学习共同体亦离不开协调员的角色,需要有人担起组织活动、推动学习发生的职责,使共同体不至于有名无实,抑或沦为变味的广告群。
进入互联网时代,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大。从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学习要求来看,基于工业社会需要的、精细划分分科的传统学习方式注定需要不断革新,朝着多学科、跨学科人才培育的方向发展。而这些变革仅仅通过教师个体意识的觉醒,或者学校管理者个人的推动,显然是无法有效应对的;单纯的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教育行政力量,常常难以有效激发教师的内在学习动力。相反,学习共同体由于源自教师内在的成长需要,旨在解决教师在现实成长中遇到的问题,有着强烈的破茧而出的意味,因此更能有效帮助教师群体及时完成知识结构的完善、教育理念的提升。
从学习共同体到成长共同体,不只是团队人数、学习形式的改变,更是教育理念、成长路径的全面革新,并由此带来更多杰出教师的出现、更好教育生态的形成。随之而来的则是辐射到学生群体,培育出一批批的优秀学生,教育由此进入与时代同步乃至具有前瞻性的理想之境。而随着教育进入新时代,学习共同体的作用越来越得到凸显,推动教师专业成长、实现学校特色发展也好,打造优质区域教育也好,都迫切需要打造具有学习力的共同体,并逐步升级为成长共同体,最终帮助更多教师完成专业发展的蜕变。
(作者系本报记者)
《中国教育报》2018年11月28日第2版 版名:中教评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