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江苏省无锡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江苏省无锡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来源:意榕旅游网


江苏省无锡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2012.11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

2.请将第I卷(选择题)答案填写在第Ⅱ卷卷首的第I卷答题表内。考试完毕只需交第Ⅱ卷

3.答题前请将学校、班级、学号、姓名写在第Ⅱ卷密封线内。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2010年第一期《中华文摘》载文指出,20世纪90年代“省管县”改革就在浙江开始试点,到现在已经在全国近20个省进行试点。回顾历史,阅读下表:

秦朝至唐末地方行政建制简表 秦朝 两汉 隋朝 唐末 以郡辖县,地方行政为两级制 汉武帝把全国划分为十三个监察区,东汉形成“州—郡一县”三级制 废郡,地方行政回到两级制 形成了道、州、县三级制 上表反映出的主要问题是 A.古代中国政治的诡秘多变,反复无常 B.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的矛盾与困局 C.古代王朝执政能力和效率不断提高 D.从秦朝到唐末君主不断得到强化 2.明朝永乐时设立了内阁制,以内阁作为皇帝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英国“光荣”后,国王威廉三世逐渐以内阁代替枢密院,成为国王直辖的最高行政机关。下列关于两国内阁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内阁制的形成标志着两国皇(王)权得到空前强化 ②明太祖设置的殿阁大学士,标志着内阁的出现 ③明朝内阁长官称丞相,英国内阁长官称首相

④明朝内阁是君主加强的结果,英国内阁是君主立宪的象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狄摩西尼指出:“植根于每个人(雅典公民)心底的原则是:人生来不仅属于父母,而且属于国家„„倘若他视自己为国家的儿女,便会自愿赴死,而不愿看到国家沦为附庸。如果国家处于被奴役的地位,他会感到蒙受的耻辱比死亡更可怕。”下列各项中,最能解释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A.雅典的小国寡民形态 B.民主政治激发了公民的爱国热情 C.雅典文化中的尚武精神 D.雅典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显著 4.俾斯麦在10年因与德皇意见不合而被国王罢免。依据《德意志帝国》,德皇这一做法

A.合法 B.不合法 C.说不清 D.屠戮功臣 5.国学大师章太炎作了一首唱词:“地狱沉沉二百年,忽遇天王洪秀全;满人逃往热河边,

曾国藩来做汉奸„„”他对洪、曾二人的历史评价不同,主要着眼于 A.学术上,洪破除迷信,曾尊孔扬孟

B.性别上,洪提倡男女平等,曾主张男尊女卑 C.民族上,洪排满,曾效力满族

D.阶级上,洪代表农民阶级,曾代表地主阶级

6.从1872年到1875年,清派出四批留美幼童,其中绝大部分学成归国后在军政和实业部门就职,在政治上基本是清的拥护者。1905年前后留日学生近万名,其中公派生的相当部分转向或同情。出现此种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 B.科举考试制度的废除 C.国内武装的推动 D.中日甲午战争的影响

7.图1和图2反映了某一时期中国党数量消长和成分构成变化的基本情况,其中a年和b年分别指

A.1921年和1922年 B.1927年和1928年 C.1937年和1938年 D.1949年和1950年 8.下列图片说明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发布 《和平法令》 列宁接见农民代表后颁布《土地法令》

A.十月后成立的苏维埃是人民政权 B.十月后,苏俄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C.十月后,苏俄最终摆脱了战争隐患 D.十月后,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

9.社会学家费孝通回忆参加北平市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时说,“踏进会场,就看见很多人,穿制服的,穿工装的,穿短衫的,穿旗袍的,穿西服的,穿长袍的,还有位戴瓜帽的——这许多、一望而知不同的人物,会在一个会场里一起讨论问题,在我说是生平第一次”。从中可以获悉

A.费孝通是北京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B.会议召开匆忙,代表们还来不及换上正装 C.出席会议的普通工人代表居绝大多数

D.人民代表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10.1987年,民众发起返乡运动,印发《我们已沉默了四十年》的传单30万份。传单

写道:“难道我们没有父母?而我们的父母是生是死不得而知。我们只要求:‘生’则让我们回去奉上一杯茶;‘死’,则让我们回去献上一炷香。”这一运动促成了 A.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B.“九二共识”的达成 C.“和平统一”口号的提出 D.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11.1950年签订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规定:“一旦缔约国任何一方受到日本或与日

本同盟的国家之侵袭因而处于战争状态时,缔约另一方即尽全力给予军事及其他援助。”1980年后中未再与他国签订类似条约。这主要是因为

A.双方的战争威胁消失 B.中国奉行不结盟 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苏联发生巨变并解体 12.右图是1952年的一幅苏联漫画,漫画中较小

的美国政治家在呼吁“和平、防卫、裁军”,较大的美人正在欧洲地图上勾画,关于该漫画说法不正确的是

A.美苏两国由战时盟友变成战后对手 B.美国与苏联在欧洲各自划分势力范围 C.冷战如火如荼地进行 D.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13.《国语·齐语》载:“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斤,试诸壤土”。这段史

料说明春秋时期

A.青铜农具广泛使用 B.铁器在农业中使用 C.畜牧业发达 D.农业耕作技术提高 14.明清之际,江南出现了“妇女半边天’’的说法,显示了江南妇女的家庭地位日益重要。

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最可能是

A.棉纺织业发展迅速,以女性为主的家庭手工副业成为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 B.通俗文化盛行,平民识字率提高,妇女在家庭中的地位因而提高 C.民主平等思想广泛传播,女性逐渐摆脱家庭和传统思想的束缚 D.江南地区人口大量外移,性别比例失衡,女性地位因而日益重要

15.下图是世界殖民地占全球陆地(南极洲除外)面积的比例(%)变化示意图,支持①至

④阶段的史实解读,正确的是

A.第①段:葡萄牙到达好望角

B.第②段:荷兰建立了遍布世界的商业殖民帝国 C.第③段:法国成为“日不落”的殖民帝国

D.第④段:英国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鸦片战争 16.“‘公永和’„„仅有丝车一百零四部,各项机械均购自意、法等国。„„ 斯时运用缫

丝机械尚无相当人才,乃延意麦登斯为工程师。指导常务且所有出品需运往国外市场。

自光绪八年到十三年,营业失败。”由材料可知, “公永和”具有的特征是 A.深受各级官吏的盘剥压榨 B.规模较小且设备陈旧不堪 C.过分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 D.忽视了对国内市场的开拓

17.50年代中期,经济学家顾准和孙冶方提出“我们必须研究社会主义下面的商品生产问

题”、“社会主义的生产也可以由市场规律自发调节”的观点,这反映出 A.人们对社会主义改造不理解 B.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得到完善 C.经济上出现了“左”倾错误理论

D.中国萌发了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18.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农业合作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

点是

①都给农民一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②都是生产关系的调整 ③都由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④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康有为“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尤遭戏侮,斥为臀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康有

为的这一号召

A.推动了近代“断发”的序幕 B.已经具有了反清的色彩 C.推动全面颁布剪辫易服法令 D.推动中国男子更换近代发型

20.下图是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美国股市走势图。对此图理解不正确的是

A.1927—1928年,股市上涨过快加剧金融市场风险 B.1929年,纽约股市崩溃直接导致股市下跌

C.1930—1932年,股市持续下跌主要是因胡佛坚持自由放任 D.1932年,股市上涨主要是因罗斯福开始推行新政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其中第21题11分,第22题13分,

第23题12分,第24题13分,第25题11分。

21.国家政治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 光荣使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摆脱了统治的国家。它在这样做的时候采用了不流血的方法。此后,英国就是在议会制度的框架之内,进行和平与渐进的制度改革„„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变化。从16年起,英国正式确立了议会高于王权的政治原则,并在以后的几十年里逐步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据《大国崛起》解说词整理

材料三 观察下面三幅图

图一 图二 图三 请回答:

(1)据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

治制度发生的变化。(4分)

(2)据材料二,说明英国政治创新的特点和表现。(3分)

(3)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说明每一幅图反映当时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归纳中国

政治发展的趋势。(4分)

22.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当《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出版(14年)后,奥地利经济学家斯班称马克思的“每一学说”“皆属错误的”,而且“马克思的主要学说”“皆非出于独创”;不过,他还是承认“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说中,确有一段真理”„„

——陈韶华、郭广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态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

材料二 在中国的资产阶级派理论家当中,马君武、朱执信、孙中山、廖仲恺、宋教仁、冯自由先后在《译书汇编》、《浙江潮》、《民报》等报刊上介绍过各种社会主义学说。朱执信在《民报》(1907年)上相继发表的文章中介绍了《党宣言》和《资本论》的主要内客,并节译了其中的片段。但是这些介绍只是零星的,不成规模和系统,而且传播的范围非常小。

——李军伟、张瑜《从精英到大众——论早期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材料三 “大危机”爆发后,在西方知识分子中“出现了研究马克思经济学说的热烈气

氛”。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在1942年就用“伟大”一词来形容“马克思的道理”,指出“马克思的分析是这个时期产生的唯一真正进化的经济理论”。

——陈韶华、郭广迪《西方学者对马克思经济学态度的演变过程及其原因》

材料四 德国电视二台最近在黄金时段播出了一部名为《马克思和阶级斗争》的10集记录片。记录片中称,“没有一个德国人对世界的影响能超过马克思”,学者认为,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理念,对社会不公正问题的深入分析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目前,几乎所有德国大学都有研究马克思的项目。

——《德国“马克思城”重新挂牌》(《环球日报》2011年2月23日)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态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

成这种态度的原因。(4分)

(2)依据材料二指出当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状况。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的传播是如何“从精英到大众”的? (6分)

(3)材料三、四较之材料一反映了西方学者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有何变化?为什么会有这

种变化?(3分)

23.世界政治格局是指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各种力量从自身利益出发,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在一定时期内所形成的一种结构形态。它既是相对稳定的,又是变化发展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下图为二战后某次局部战争时期的宣传单。

材料二 在资本输出方面,日本一方面美国资本在本国的无发展,一方面大力推行自己的资本输出,其资本输出的增长速度比美国要快的多。它的资本也大规模地流向美国国内„„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在1960年时还微不足道,1970年也只有2.3亿美元,1980年时就达到了42.2 亿美元。„„中曾根内阁(1982—1987年)是战后日本政治的重大转折时期,这一转折的重要标志是中曾根提出“战后政治总决算”的口号和日本要成为“政治大国”(或“国际国家”)的国家发展目标。

——《20世纪世界史》

材料三 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叉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日益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

——《历史与社会》人教版

材料四 近年来朝韩关系发展回顾

时间 1990年9月4日 2008年2月 事件 朝鲜政务院延亨默率领代表团参加在汉城举行的朝鲜北南方第一次会谈。这是朝鲜半岛45年后南北双方举行的最高级别会谈。 韩国李明博推行“对朝三原则”,放弃了前两任总统的“阳光”,导致朝韩关系不断恶化。 朝鲜金正日会见了韩国现代集团会长玄贞恩。随后,朝韩国联合发表2009年8月16日 了关于组织离散家属团聚、尽快重开金刚山旅游、恢复开城旅游并搞活开城工业园区等5项交流事业的协议。 韩国“天安”号警戒舰在韩国西部海域因发生爆炸而沉没。韩国要求2010年3月26日 朝鲜就“天安”号事件道歉,表示将禁止朝鲜船只进入韩国领海,中断朝韩经贸合作和交流。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历史事件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怎样的突出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20世纪七、八十年代美日关系出现的新变化,分析变化的原因。结

合材料二、三,分析世界格局发生了什么变化? (3分)

(3)根据材料四指出,近年来朝韩关系发展呈现出怎样的态势?折射出当今世界形势具有

什么特点?(4分)

(4)面对当今世界形势的变化,中国在经济和外交上是如何应对的? (3分)

2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英国诺丁汉大学教授郑永年认为所谓的一个国家外部的崛起,实际上是它内部力量的一个外延。在一个内部,自己的国家制度还没有健全的情况下,就很难成为一个大国,即使成为一个大国,也不是可持续的。 材料二 如果说,牛顿为工业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的大门,那么亚当·斯密则是挥动一只看不见的手,为工业的推进缔造了一个新的经济秩序„„这一切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也迫使整个世界追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现代世界的大门。 材料三 英国于1601年颁布《济贫法》,由教会在全国各地设立济贫院,收容、救济老人、孤儿、残疾人。1933年,英国颁布《工厂法》,儿童的工作时间并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根据《工厂法》建立了检查员制度,并制定了有关通风、温度和工作时间之类的规则。根据1920年劳埃德·乔治的《失业保险法》,扩展了1911年的计划,几乎涵盖了所有年收入不超过250英镑的手工劳动者和非手工业劳动者。这样保险涵盖的范围就从400万工人扩大到1200万工人。依据《老年抚恤金法》的规定,年龄在70岁以上的人享有获得标准规模的抚恤金(每月5先令)的权利,而不需要支付任何税款。1919年又提高到10先令。在1919—1939年间,英国共建筑了130万幢公用住宅,300万幢自用或出租的房屋,所有的房屋建筑都有补助。

——据《英国工业化进程中的社会失衡及其调整》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英国在1588年至19世纪中期是如何完成内部

制度调整和对外扩张的?(4分)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科技三方面概括“英国打开了

现代世界的大门”的条件。(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英国社会福利制度发展演变的主要特征。(3分)

(4)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分析英国1833年“为儿童提供教育机会”的原因。(1分)

(5)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2分)

25.能否掌握准确的人口数量、人口素质、人口结构和人口分布等情况,是一个科学治国和宏观决策的基础。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进行人口普查的国家,秦始皇创立的“上计制度”就是人口、钱粮统计制度。汉朝有“算赋法”;隋朝有“输籍法”;唐代有“户籍法”;宋朝采用“三保法”;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八年颁布《户口条画》,将强制为奴的人口按籍追出,编为国家民户,使人口不断增加;明朝有“户贴制度”,洪武十四年诏令全国编制黄册和土地鱼鳞图册,黄册是以户为主,记录人口变动情况的户籍资料,鱼鳞册是以田地为主,记录丈量田地情况的地籍资料。

——张树文《古人是怎样开展调研活动的?》

材料二 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一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每日中为市,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明代初年在籍人口数为6600余万,明末达到1亿以上,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增至4.1亿。

——岳麓版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三 1750—1900按人口计算的工业化水平(%)

国家和地区 整个欧洲 英国 中国 1750年 8 10 8 1800年 8 16 6 1830年 11 25 6 1900年 35 100 3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人口记录制度反映出古代人口统计的哪些特点? (2分) (2)研究材料二,我们能从中得出哪些信息? (2分)

(3)概括材料三中国和英国“人均工业化水平”数据发展的差异。(3分)依据材料二、三,

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两国人口结构变化的主要政治、经济原因。(4分)

江苏省无锡市2013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参及评分标准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

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题号 答案 题号 答案

1 B 11 B 2 A 12 D 3 B 13 B 4 A 14 A 5 C 15 B 6 A 16 C 7 B 17 D 8 A 18 C 9 D 19 A 10 A 20 D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共60分。其中第21题11分,第22题13分,第23题12分,第24题13分,第25题11分。

21.(11分)

(1)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2分)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集权制度逐步确立。(2分) (2)特点:采用和平渐进的方式;议会高于王权。(2分)

表现:建立君主立宪制。(1分)

(3)图一:主义集权制度(君主制度);

图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 图三:人民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分) 趋势:从走向民主。(1分)

22.(13分)

(1)比较重视,并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主要采取批判的态度,肯定了其中的少数内容。(2

分)

原因:无产阶级运动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影响日益扩大;资产阶级企图压制

工人运动;西方学者希望缓和社会矛盾。(答出其中2点即2分)

(2)状况:20世纪初只是零散的,不成规模和系统,传播的范围非常小。(1分)

“从精英到大众”:辛亥的失败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行不通;十月的

推动;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中国党领导新民主主义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以来,马克思主义更进一步大众化。(5分)

(3)变化:由批判为主转为赞扬为主。(1分)

原因:经济危机使西方学者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理论的缺陷;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

的(意识形态方面的)矛盾相对缓和。(2分)

23.(12分)

(1)特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之间的对立和激烈斗

争。(2分;若答美苏冷战、美苏对抗得1分)

(2)变化:美日在经济领域展开激烈竞争;日本不再惟美国马首是瞻,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1分)

原因: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国;美国实力相对削弱。(1分)

变化: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1分) (3)态势:和解与冲突交织。(2分)

特点:缓和与紧张、和平与动荡并存;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流;多极化趋势加强。(任

答2点,2分)

(4)应对:外交: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建立新型区域合作关系。

经济:深化改革开放,建立并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入世贸组织。

(3分)

24.(13分)

(1)内部制度调整:光荣后建立君主立宪制;1832年进行改革,工业资产阶级加强了

在议会中的地位。(2分)

对外扩张:18世纪中期建立“日不落”殖民帝国;19世纪中期工业后,成为世界

工厂。(2分)

(2)政治上:建立君主立宪制;

经济上:完成工业;

科技方面:牛顿创立经典力学体系,瓦特改良蒸汽机。(3分)

(3)特征:由教会负责实施到组织实施;立法保障;重视弱势群体;覆盖范围广;受

益人口增加。(任答3点,3分)

(4)原因:工业促进了英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1分)

(5)认识:不断发展社会保障体系;坚持以民为本、保障人民利益;注意社会公平,缩小

差距。(任答2点,2分)

25.(11分)

(1)特点:历史悠久,朝代连续性;重视;人口统计与土地统计密切相连的。(任答2

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信息:该市镇因工商业的发达而兴起;该市镇商品生产推动了商业的发展,人口密集;

人口增长快。(任答2点,2分)

(3)差异:工业前,中国与英国相比,人均工业化水平相差不远;19世纪初,中英两

国间的差距开始拉开;到20世纪初达到最大。(3分)

原因:政治上,英国实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中国实行封建君主制;

经济上,英国实行资本主义商品经济,中国实行封建自然经济。(4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