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9卷第2期 石 油 雾 劈 沾 屑 VoI.29.No.2 2007年4月 PETRoLEUM GEoLoGY&EXPERIMENT Apr.,2007 文章编号:1001—6112(2007)02~0199~04 热成熟及水的作用对热解烃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刘金萍 ,耿安松 ,卢家烂 ,王铜山 ,杨楚鹏 ,金兆勋。 (1.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 510640; 2.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广州 510760;3.中国石油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 124114) 摘要:对Ⅱ型未成熟源岩采用高压釜热模拟实验方法,研究了在有水及无水条件下,生成的热解烃中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随热 成熟作用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在无水条件下,随热解温度的升高(29o~400℃),热解烃中正构烷烃呈现富D( H)趋势, 氢同位素发生了20%。左右的分馏;而在有水条件下,由于相同热解温度点所达到的成熟度低于无水条件下的,所以产生的氢同位 素分馏相对要小。热模拟实验中水的存在对热解烃中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组成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热成熟作用 及成岩作用过程中的氢同位素交换均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脂类化合物本身的同位素组成,脂类化合物的氢同位素能够用来评 价有机质的来源、进行油源对比以及地质历史时期沉积古环境的恢复。 关键词:热成熟作用;热解烃;正构烷烃;氢同位素;烃源岩;黄骅坳陷;渤海湾盆地 中图分类号:TE135 文献标识码:A THE INFLUENCES oF MATURATIoN AND WATER IN TH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PYROLYSIS Liu JinPing ,Geng Ansong ,Lu Jialan ,Wang Tongshan ,Yang Chupeng ,Jin Zhaoxun。 (1.The State Key Laboratory of Organic Geochemistry,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Guangzhou,Guangdong 5 10640,China;2.Guangzhou Marine Geology Survey,Guangzhou, Guangdong 510760,China;3.Liaohe Oil Field,PetroChina,Panjin,Liaoning 124114,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the influences of maturation and water in the hydrogen isotopic compo— sitions of individual n—alkanes from the pyrolysis.the simulation test of type II source rock was made by high—pressure autoclave.The analytic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in the condition of non—hydrous pyrolysis, with the rise of temperature(290~4OO℃),the individua1 n—alkanes have the shift toward enriched hv— drogen,the difference is over 20%0.But in hydrous pyrolysis,the hydrogen isotopic fractionation is smaller because the 1ower maturation at the same temperature.Moreover,water has no obvious effect On the hyd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individual以一alkanes in the simulation test. So,the hydrogen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lipid biomarkers were not obviously influenced by maturation and the hydrogen isotopic exchange during diagenesis.The hydrogen isotopes of lipid biomarkers from source rock can be used to discuss the differences of source rocks and depositiona1 environments and to correlate oil/oi1 and oil/ SOUrce. Key words:maturation;pyrolysis;n—alkanes;hydrogen isotope;source rock;Huanghua Depression; Bohai Bay Basin 氢是石油与天然气组成的最基本元素之一,其 (GC~TC—IRMS)的发展,使得测定单个化合物 同位素又具有继承效应,所以石油中的氢同位素组 的氢同位素值成为可能,也将原油及沉积有机质组 成常常标记了其原始母质及其生成环境、演化程 分的氢同位素研究提高到了分子级水平。许多研 度、油气运移特征 。 究者开始关注有机质中特征化合物的氢同位素研 近年来,随着色谱一热转换一同位素比值质谱 究,使得这项技术在油/油、油/源对比以及沉积母 收稿日期:2006—06—12;修订日期:2007—02—09。 作者简介:刘金萍(1974一),女(汉族),黑龙江佳木斯人,博士生,主要从事油气地球化学研究。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项目b ̄(KZCX1~SW一18一O3)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G199904330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 石 油 雾 嚣 沾 届 第29卷 质来源、古气候、古水文及古环境的研究中得到了 广泛应用L2叫 。但是,如何更好的应用和解释石 油勘探和古环境研究中的氢同位素资料仍然有许 多疑问Ll ]。 目前的研究显示,类脂化合物氢同位素组成主 要受3个因素控制:生物合成先质的氢同位素组 成、伴随生物合成的分馏和交换作用以及生物合成 过程中的加氢作用l_g 。在漫长的地质时期内的 成岩作用过程中,保存在沉积岩中的有机质与周围 的环境之间所发生的氢同位素交换一直是研究人 员很关注的问题[3“ ,这直接关系到氢同位素 的应用。因此,进一步研究热成熟作用过程中沉积 有机质中氢同位素的变化特征,对更好的在石油勘 探中应用氢同位素资料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本 文采用封闭体系水热模拟实验及同样条件下的干 热模拟实验,目的是研究热解烃中正构烷烃单体氢 同位素组成随成熟度的变化情况及水的存在对氢 同位素组成的影响,为更好的应用氢同位素资料提 供实验依据。 1 实验 封闭体系的加水热模拟实验是Lewan[16 ̄18]在 I979年首先提出来的,因其排出的热解产物与自 然界中的原油十分相似,被认为是比较接近地质实 际的一种模拟实验方法。 1.1样品 样品选自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上古生界石炭 系太原组的煤样,有机质类型为Ⅱ型,有机碳含量 为46.9 ,最高热解峰温为437℃,氢指数为209, 表明其具有一定的生成液态烃的能力。 1.2方法 样品用蒸馏水清洗烘干后,粉碎至100目,经 索氏抽提72 h后,再次用5O℃烘干样品。然后取 5 g样品放人高压釜中,加入1O mL去离子水(没 过样品),密封后用真空泵将釜内反复抽真空,关闭 阀门,将高压釜置于加热炉中加热。 实验设290,310,330,350,400℃共5个温度 点。按照设定的温度点进行快速加温(十几分钟内 达到设定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恒温至预定时间 (72 h)。反应完毕后,对热解气进行气体组分及 碳、氢同位素分析。用二氯甲烷反复清洗釜内收集 液态产物。对液态产物进行族组分分离,采用尿素 络合的方法分离饱和烃中的正构烷烃和异构烷烃, 将得到的正构烷烃分别进行色谱同位素比值质谱 (GC—IRMS)和GC—TC—IRMS测定。 2 实验结果 2.1气态产物的碳、氢同位索变化 热解实验过程中生成的气体主要是甲烷、乙烷、 丙烷3种,非烃气体主要是COz。在本实验290~ 400。C的模拟阶段,2种体系生成的气态产物中甲烷 的碳同位素随热成熟度的变化不大,水热体系平均 值为--32.4%o;干热体系平均值为一32.8‰。这说 明在低温条件下,处于各温度点的源岩具有相似的 生烃机理,生成的烃气主要是直接来自于干酪根的 断裂,且在临界点之下,水的存在对气体碳同位素 值并没有多大影响。同位素组成相对较重的气态 烃指示了烃源岩具有腐殖型来源的特点。 同样,2种体系生成的甲烷、乙烷、丙烷3种气 态产物中氢同位素随成熟度的变化也不明显,水热 体系3种气态产物氢同位素平均值分别为一304%o, -226%0,~190%0;干热体系3种气态产物氢同位 素平均值分别为一3O7‰,一234%o,一211‰。相对 于干热体系,水的存在使烃类气体稍稍贫D。 2.2热解烃的碳同位素随成熟度的变化 本实验中,在干热体系条件下,随热解温度的升 高,热解烃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呈现富集 C 的趋势(图1)。源岩抽提物中液态正构烷烃碳同位 素大体呈水平分布,分布范围为--27.4‰~--29.5‰。 290。C时,产物中液态正构烷烃碳同位素分布范围 为一26.1 o~一27.8‰,与源岩相比占 。C要富集 2‰左右。至400℃时,产物中液态正构烷烃碳同 位素分布范围为一23.6%o~一24.7%0,相对源岩抽 提物中正构烷烃占¨C富集4‰左右,并且总体上具 有相似的形态分布特征。造成碳同位素分馏的原 因是290 oC时,干酪根已经发生了裂解,产生了富 20 22 24 26 28 30 正构烷烃碳数 …■・・源岩----O ̄290℃…■・・310℃一・厶・一330℃~O-350℃—— ̄400℃ 图1 干热体系热解产物正构烷烃 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分布曲线 Fig.1 6 。C values of individual 一alkanes of the pyrolytic product in non—hydrous pyrolysis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期 刘金萍等.热成熟及水的作用对热解烃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201‘ 6 C的正构烷烃,这一趋势一直持续到400℃,即 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随成熟度的变化情况。 在高温阶段,仍有富6 C的正构烷烃产生。 如图3所示,源岩及热解产物中的正构烷烃单 而在水热体系条件下,随热解温度的升高,热 体氢同位素值具有随碳数增加逐渐变重的趋势。 解烃中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的变化则不如干热 热解前,未成熟源岩中的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分 体系的明显(图2)。从290~350。C,热解产物中 布范围为一132%o~一156%0。干热体系的模拟实 液态正构烷烃相对源岩抽提物中正构烷烃6 C变 验结果表明:随热解温度的升高,反应产物中正构 化范围只有1%o左右,其原因可能是水的存在部分 烷烃单体氢同位素随成熟度的增加存在富D的趋 抑制了反应速度,使得相同温度点的水热体系下的 势。290℃时,热解产物中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 热演化程度要低于干热体系下的 。至400℃, 变化范围在一123%o~一163%0;至400℃,热解产 热解产物中液态正构烷烃单体碳同位素分布范围 物中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变化范围在一90%o~ 为一24.6‰~一26.4‰,相对源岩抽提物中的正构 一141%o,变化幅度在20%o左右,即热成熟作用既 烷烃6¨C富集3%o左右。 造成了碳同位素的分馏,同时也造成的氢同位素的 实验结果表明,未成熟源岩中游离的正构烷烃 分馏。 明显较成熟源岩生成的正构烷烃贫¨C,因此用碳 而在有水存在的条件下,由于水的存在抑制了 同位素值进行油源对比时,对烃源岩的热演化程度 热演化的程度,随热解温度的升高,反应产物中正 要加以考虑。 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随成熟度的变化不大(图4)。 2.3热解烃中氢同位素变化及对比 290℃时,热解产物中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变化 烷烃中的氢是与碳键结合在一起的,这种氢不 范围在一133%o~一153%o;至350℃,没有大的变 易发生交换作用,而干酪根、纤维素和酚类物质中 化;至400℃,变化范围在一12o%0~~155%o,变化 的氢则比较容易发生交换作用 。 幅度在10%o左右。 Schimmelmann等L2。。指出:在330℃时,水热 条件下,源岩与地层水之间发生了不可逆的同位素 漠. 交换,之后,这种来源于水中的有机氢在低温阶段 就变成了不可再交换的有机氢。将这一实验结果 呈一 外推到地质上的热成熟过程,则表明原油中正构烷 遥 榀。 烃中的6D值在烃类的生成过程中就已经被改变 匠 了,地质历史时期内,不可能再受油藏水中氢的影 娟‘ 响。也就是说石油的氢同位素组成在石油生成后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的运移演化过程中不受水介质中氢同位素的影响。 正构烷烃碳数 …通过2种模拟实验体系的对比,一方面能够明 ◆・・源岩…o一29o C— 310℃一-口-一330 C— 350℃…0-400℃ 了热解过程中水的存在对热解产物中正构烷烃单 图3干热体系热解产物正构烷烃 体氢同位素的影响;另一方面能够了解热解产物中 单体氢同位素组成分布曲线 Fig.3 8D values of individual —alkanes of the pyrolytic product in non—hydrous pyrolysis 巷 。 量一 誉 娟.12 14 16 18 20 22 24 26 28 3O 32 1 15 17 19 21 23 25 27 29 正构烷烃碳数 正构烷烃碳数 …●一源岩—.‘ 90℃’… --310℃一・^・-330℃…0--350℃ — 卜400 --◆--源岩…o・・290℃—1■一310℃一—口 一330℃——I卜--350℃一.●-・400℃ 图2水热体系热解产物正构烷烃 图4水热体系热解产物正构烷烃 单体碳同位素组成分布曲线 单体氢同位素组成分布曲线 Fig.2 6”C values of individual —alkanes Fig.4 8D values of individual —alkanes of the pyrolytic product in hydrous pyrolysis of the pyrolytic product in hydrous pyrolysis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2・ 石 油 察 劈 沾 届 第29卷 在烃类的热成熟演化过程中,实例研究表明, 成熟度变化可导致原油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组 成发生4o%o左右的增加 ]。事实上,成熟度增加 造成氢同位素组成变重的影响,在挪威北海的源岩 干酪根研究以及澳大利亚煤抽提物的研究中均有 所反映 引。这可以用贫D的有机质与富D的地 层水之间的氢同位素交换来解释。 在源岩热解的过程中,水中的氢在反应过程中 与有机氢之间发生了部分交换作用,对干酪根、沥 青质、排出油的氢同位素都产生了影响,干酪根中 与碳键相连的氢最易受水的影响,而油中的氢受水 的影响要相对小一些l2 。本实验中,在290℃相 同的热解温度点,2种体系生成的产物中正构烷烃 单体氢同位素在组成上没有明显差别,这说明在低 温热解阶段,虽然有水参与,但热解实验中水的存 在并没有对热解产物中正构烷烃单体氢同位素的 值产生明显的影响。据此推测:热成熟反应过程中 的氢交换大部分发生在于酪根、沥青质以及热解油 中除了正构烷烃以外的其它部分,对排出油中正构 烷烃单体氢同位素的值没有明显影响。 3 主要结论 在无水存在的实验条件下,随热解温度的升高 (290 ̄400℃),热解烃中正构烷烃呈现富D趋势, 氢同位素发生了20%0左右的分馏。而在有水存在 的实验条件下,由于相同热解温度点所达到的成熟 度低于无水条件下的,所以产生的氢同位素分馏相 对要小。热模拟实验中水的存在对热解烃中正构 烷烃单体氢同位素组成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 因此,成岩作用过程中的氢同位素交换及热成熟作 用均不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脂类化合物本身的同 位素组成,即脂类化合物的氢同位素能够用来评价 有机质的来源、进行油源对比以及地质历史时期沉 积古环境的恢复。 参考文献 l 王大锐.氢同位素分析在油气勘探中的新进展[J].石油知识, 1992。(1):l1~12 Andsersen N,Paul H A,Bema ̄oni S M,et a1.Large and rapid climate variability during the Messinian,salinity crisis:evidence from deuterium concentrations of indiivdual biomarkers[J].Geology, 2001,29:799--802 Huang Y,Shuman B,Wang Y,et a1.Hydrogen isotope ratios of palmitic acid in lacustrine sediments record late quaternary climate variations[J].Geology,2002,30;1103~1106 4 I i M。Huang Y,Obermajer M,et a1.Hydrogen isotopic com— positions of individual alkanes as a new approach to petroleum correlation:case studies from the Western Canada Sedimentary Basin[J].Organic Geochemistry,2001,32:1387 ̄1399 5 Liu W,Huang Y.Compound specific D/H ratios and molecular distributions of higher plant leaf waxes as novel paleoenviron— mental indicators in the Chinese Loess Plateau[J].Organic Geo— chemistry,2005,36:85l~86O 6 Sachse D,Radke J,Gaupp R,et a1.Reconstruction of palaeo—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in a lagoon during the 2nd Zechstdn cycle through simultaneous use of 8D values of indiivdual n-alkanes and 6。 O and 6 C values of carbo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s,2004,93:554~564 7 Sachse D,Radke J,Gleixner G.Hydrogen isotope ratios of re— cent lacustrine sedimentary —alkanes record modern climate variability[J],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2004,68: 4877~4889 8 Sauer P T,Eglinton T I,Hayes J M,et a1.Compound—specific D/H ratios of lipid biomarkers from sediments as a proxy for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conditions[J].Geochimica et Cos— mochimica Acta,200l,65:2l3~222 9 Xiong Y,Geng A,Pan C,et a1.Characterization of hydrogen isotopic composition of individual —alkanes in terrestrial source rocks[J].Applied Geochemistry,2005,2O:455~463 10 Yang H,Huang Y S.Preservation of lipid hydrogen isotope ratios in Miocene lacustrine sediments and plant fossils at Clarkia,north Idaho。USA[J].Organic Geochemistry,2003, 34:413~423 l1 Xie S,Nott C J,Avsejs L A,et a1.Palaeoclimate records in com— pound--specific 8D values of a lipid biomarker in ombrotrophic peat [J].Orgamc Geochemistry,2000,31:1053 ̄1057 12 Dawson D,Grice K,Alexander R.Effect of maturation on the indigenous D signatures of individual hydrocarbons in sed— iments and crude oils from the Perth Basin(Western Austral— ia)[J3.Organic Geochemistry,2005,36(1):95~104 l 3 Sessions A L。Burgoyne T W,Schimmelmann A,et a1.Frac— tionation of hydrogen isotopes in lipid bjosynthesis[J].Organ— ic Geochemistry,l999,30:1193~1200 14 Schimmelmann A,Sessions A I ,Boreham C J,et a1.D/H ratios in terrestrially sourced petroleum systems[J].Organic Geochemistry,2004,35:l169~l195 15 Jincai Tuo,Mingfeng Zhang,Xianbin Wang,et a1.Hydrogen isotope ratios of aliphatic and diterpenoid hydrocarbons in coals and carbonaceous mudstones from the Liaohe Basin, China[J].Organic Geochemistry,2006,37:l65~176 16 Lewan M D,Winters J C,Mcdonald J H.Generation of oil— like pyrolysates from organic-rich shales[J].Science,1979, 203:896~899 l7 Lewan M D.Evaluation of petroleum generation by hydrous pyrolysis experiments[J].Phil Trans Royal Sci,1985,A315: l23~l34 18 Winters J C,W ams J A,Lewan M D.A laboratory study of petroleum generation by hydrous pyrolysis[A].In:Bjord ̄y M.ed.Advances in Organic Geochemistry[C],New York: (下转第206页)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 206 ・ 石 油 寥 嚣 他 届 第29卷 体厚度平面图(图3)看,Ng6 小层砂体厚度大、变 化快、平面上稳定性差,主要由2个朵状分布的砂 体组成。总体上看,砂体在工区北部分布较为稳 定,厚度较大,最厚的KD15 9井厚度达11.3 II1; 但图3中圈定范围砂体厚度4~7 in,储层发育,可 以进一步部署井位。 以上述研究成果为依据,已在该区整体部署开 发井21口,其中,垦东33 1块部署7口井,钻探 成功率100 ,预测砂体符合率达85 ;垦东32块 西扩边,部署12口井,钻探成功率92 。实钻结 工区南部呈大片尖灭区,仅在KD33 2井区周围 有一片砂体发育区。说明在Ng6 沉积时期,河道 向南的延伸已十分有限,砂体发育主要集中在工区 北部区域。 果与预测吻合很好,说明储层反演预测结果是比较 准确和可靠的。 将反演预测与实钻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统计研 究区58口井结果表明:Ng6 ,Ng6 主力小层砂体 厚度预测与实钻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25, 0.5 in,其中Ng6 最大绝对误差1.8 in,最小绝对 误差0 in,绝对误差小于1 in的57口井,占98 , 绝对误差小于0.5 in的51口井,占88 ,相对误 差小于20 的50口井,占86 ,相对误差小于 10 的45口井,占77.6 ;Ng6 最大绝对误差 3.3 in,最小绝对误差0 in,绝对误差小于1 in的51 口井,占88 ,绝对误差小于0.5 in的42口井,占 72.4 ,相对误差小于20 的49口井,占84.5 ,相 1 张枝焕,曾艳涛,张学军等.渤海湾盆地沾化凹陷渤南洼陷原油 地球化学特征及成藏期分析[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1): 54~58 4 结论 隐蔽油气藏勘探难度很大,需要先进的勘探理 论为指导,更迫切地需要先进的、操作性强的勘探 技术和手段,Conseis复杂油气藏储层预测系统能 较好地对薄砂层进行预测,可直接指导隐蔽油气藏 的勘探部署。 参考文献: 对误差小于lO 的35口井,占60 。由此看出,该 反演结果吻合率高,可用来指导勘探部署。 2李 敏,赵 勇,杨志伟.渤海湾盆地陈家庄凸起浅层气成藏规 律EJ].石油实验地质.2005,27(4):399~403 3董春梅.基于河水位变化的层序地层模式:以济阳坳陷孤东油 田为例EJ].石油实验地质,2006.28(3):249~252 4杨飞,彭大钧,唐实秋等.地震反演在潜山油藏预测中的应 3 油气勘探开发部署建议 综合上述分析研究,认为该区存在以下潜力目 标:1)从Ng6 砂组顶面构造和砂体厚度叠合图 (图2)可知:Ng6 砂组构造形态为南高北低,向南 大部分区域均处在1 060 in油水界面以上;从砂体 用:以黄骅坳陷东部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04,26(4): 4O1~403 5贺振华,黄德济,胡光岷等.复杂油气藏地震波场特征方法理论 分布看:图2中圈定范围砂体厚度在5~8 in,具备 形成岩性类隐蔽油气藏的良好储层条件一 ,因此是 油气潜力目标区。2)从Ng6 砂组顶面构造和砂 体厚度叠合图(图3)可知:Ng6 砂组分布范围有 限,砂体发育区基本已有井控制,且研究区北部构 及应用[ⅣI].成都:四川I科学技术出版社,1 999 6贺振华.反射地震资料偏移处理与反演方法[M].重庆:重庆 大学出版社,1 989 7黄捍东,贺振华,刘洪昌等.测井一构造约束地震资料目标反 演E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1 999,34(5):595~600 8韩文功,陈建平.胜利油气地球物理技术论文集[( ].北京:石 油工、【 出版社,2003 造较低(低于油水界面1 068 in),挖潜余地不大, }出 } } } }船 }船姑 } }船出 }姑 } } }出出 } }姑姑 }出出姑姑姑姑 }出出 }姑姑 }出出出 }出 } }出出 (上接第202页) Wiley.1 98I.524~533 1 9 Lewan M D.Experiments on the role of water in petroleum formation[J].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1 997,61: 3691~3723 20 Schimmelmann A,I ewan M D,Wintsch R P.D/H isotope ratios of kerogen,bitumen,oil,and water in hydrous pyrolysis of source rocks containing kerogen typesI.II,IIS and III[J].Geochimica 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