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来源:意榕旅游网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约 5%~30% 的带状疱疹患者会并发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我国约有 400 万 PHN 患者。30%~50% 的患者疼痛持续超过 1 年,部分病程可达 10 年或更长。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预后。 据统计,约 50% 的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未得到合理、有效、规范的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预防及治疗,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公布了「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 PHN 的预防措施 1. 及时有效的抗病毒治疗 早期积极抗病毒治疗,对防止带状疱疹发展为 PHN 有重要作用。应在发疹后 24-72 h 内开始使用,以迅速达到并维持有效浓度,获得最佳治疗效果。针对老年患者适当延长抗病毒疗程可减少 PHN 的发生率。 表 1. 治疗带状疱疹的抗病毒药物 药物 阿昔洛特点 用法/用量 在感染细胞内经病毒胸苷激酶磷酸口服:400-800 mg/次,5 次/d,服化,生成阿昔洛韦三磷酸,后者可抑用 7d;静脉滴注:免疫受损或伴严制病毒 DNA 聚合酶,中止病毒 DNA 重神经系统疾病患者每次 5~10 mg/kg,每 8 小时 1 次,疗程 7d 韦 链的延伸 伐昔洛阿昔洛韦的前体药物,口服吸收快,在胃肠道和肝脏内迅速转化为阿昔洛口服:300-1000 mg/次,3 次/d,服韦,其生物利用度是阿昔洛韦的 3—5 用 7d 韦 倍 喷昔洛韦的前体药物,口服后迅速转化为喷昔洛韦,在细胞内维持较长的口服:250-500 mg/次,3 次/d,服半衰期。作用机制同阿昔洛韦,生物用 7d 利用度高于阿昔洛韦,给药频率和剂 量低于阿昔洛韦 泛昔洛韦 溴夫抗病毒作用具有高度选择性,抑制病毒复制的过程只在病毒感染的细胞中口服:125 mg/d,1 次/d,服用 7d 定 进行 膦甲酸钠 注意,阿昔洛韦给药期间患者应充足饮水,防止阿昔洛韦在肾小管内沉淀,损害肾功能。 2. 糖皮质激素疗法 在带状疱疹急性发作早期,系统的应用糖皮质激素并逐步递减,可以抑制炎症过程,缩短急性疼痛的持续时间和皮损愈合时间。但已发生 PHN 的疼痛,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 3. 带状疱疹期的镇痛治疗 早期积极的镇痛治疗也可有效预防 PHN 发生。 对于轻中度疼痛,考虑使用对乙酰氨基酚、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曲马多。中重度疼痛使用阿片类药物,如吗啡或羟考酮;或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如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加巴喷丁、普瑞巴林(表 2)等。 表 2.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一线治疗药物 通过非竞争性方式阻断病毒 DNA 聚合酶的磷酸盐结合部位,防止 DNA 病毒链的延伸 静脉滴注:每次 40 mg/kg,每 8 小时 1 次 药物名称 药物特点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 第 2 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与α2⁃δ亚基亲和力强,通过调节钙口服:起始剂量为 150 肾不全患者普瑞巴林 离子涌入,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mg/d,可在 1 周内增加应减量。主要的过度释放,抑制痛觉过敏和中至 300 mg/d。肾功能减不良反应为枢敏化而达到镇痛效果。起效快,退的患者应调整剂量。头晕功能、嗜呈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疗效无最大剂量 600 mg/d 封顶效应 加巴第 1 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呈非口服:起始剂量为 300 不良反应同喷丁 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疗效存在mg/d,逐渐增加至最适普瑞巴林 睡 封顶效应 剂量,常用有效剂量为 900-1800 mg/d 可作用于疼痛传导通路的多个环应注意其心阿米节:阻断多种离子通道,抑制 5 口服:起始剂量为 25 脏毒性,青光替林 羟色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再摄mg/d,最大剂量为 150 眼、尿潴留、 取,主要在疼痛传导下行通路发mg/d 挥作用 5% 利多阻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减少卡因损伤后初级传入神经的异位冲贴剂 动,从而减少痛觉 4. 及早的神经阻滞治疗 可阻止病毒的逆行转运,急性期可预防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一般尽早采用,应持续 7-12d 或更长时间,以患者的疼痛减轻和睡眠改善为成功。 神经节阻滞对头颈、上肢及颜面部有效,T4 以下可以在 PHN 相应节段行硬膜外阻滞。 5. 联合治疗 早期应用更昔洛韦、加巴喷丁等联合治疗带状疱疹,其皮损愈合及止痛时间均缩短,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率降低。 6. 疫苗 研究显示带状疱疹疫苗预防 60 岁以上人群发生 PHN 的有效率为 66.5%。 自杀等高风险患者慎用 使用部位皮疼痛区域 1-3 贴,1 贴肤反应,如瘙最多 12 h 痒、红斑和皮炎 PHN 的治疗 PHN 的治疗以综合治疗为原则,主要目标是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睡眠、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患者发生 PHN 时即进行止痛治疗的最佳时机,早期治疗可缩短疼痛持续时间,降低治疗难度。 一线治疗药物包括钙离子通道调节剂 (普瑞巴林和加巴喷丁)、三环类抗抑郁药 (阿米替林) 和 5% 利多卡因贴剂 (表 2)。疗程视病情和药物性质而定。 此外,还可采用神经介入及物理治疗等手段,缓解患者症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