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初中部中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学生版
一、基础。(25分)
1.(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ㅤㅤ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读诗好时节。罗外初中初三年级将举行“读经典诗词,承中华文化”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诗歌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学体裁,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用意象来表达情感,二是语言凝练,三是讲究节奏和韵律。
ㅤㅤ场景一:读诗交流会上,小深从朗读和鉴赏诗歌两个角度分享心得:读诗时,我们要注意重音、停连、语气、节奏,读出韵味和情感。鉴赏诗歌也有①yào jué:知人论世,了解创作背景;把握诗歌意象;_______;_______等。
ㅤㅤ场景二:学校走廊展出了一幅杜甫的《兵车行》书法作品,洋洋洒洒,②A.xǔ xǔ rú shēng。同学们下课后都聚在一起畅所欲言,都认为阅读经典诗词令人受益匪浅,每读一次都会觉得B.开卷有益。小圳也参与其中,C.信手拈来一纸一笔,写下对这幅作品的理解和鉴赏。
(1)根据拼音,将正确的汉字填写在相应位置。 ①yào jué ②xǔ xǔ rú shēng (2)场景二中三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xǔ xǔ rú sheng B.开卷有益 C.信手拈来 (3)请在场景一中再补充两种诗歌鉴赏的角度。
(4)以下诗词曲在题材方面与上图诗歌相同的一项是: A.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B.一抹晚烟荒戍垒,半边斜日旧关城。《浣溪沙》 C.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朝天子•咏喇叭》
D.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十五从军征》
2.(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第1页(共25页)
ㅤㅤ精彩纷呈的各类诗词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大家也想通过诗歌这一载体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赞颂与对生活的真切体会。但写诗也要注意章法。①写诗时需注意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塑造出丰富的意蕴空间。还要遵循一定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总之,②我们不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及浪漫的情怀,争取将生活中唯美的格调谱写成诗。 (1)划线句①有语病,请修改成正确的句子。 (2)划线句②是一个 关系的复句。
3.(2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文化魅力,学校将于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上午9点,在学校报告厅举办“古诗词经典进校园”的活动,拟邀请中南大学杨教授做专题讲座。如果你是校团委宣传委员小圳,请你代表校团委拟写一则通知。
4.(10分)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身向云山那畔行, ,深秋远塞若为情。(纳兰性德《浣溪沙》) (2) ,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3)骊山四顾,阿房一炬,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4)官船来往乱如麻, 。(王磐《咏喇叭》) (5)吾视其辙乱, ,故逐之。(《曹刿论战》 (6)苟全性命于乱世, 。(诸葛亮《出师表》)
(7)典故使用得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显得既典雅又含蓄。比如文天祥在《南安军》中的“ , ”就用典表达了自己决不投降,誓死报国的决心:夏完淳在《别云间》中的“ , ”则用典简明概括了自己从起兵抗清到落入敌手的斗争生活,平静中深含心酸与沉痛。
二、阅读。(47分)
5.(14分)阅读下面三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
ㅤㅤ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曾刿论战》)
【乙】
ㅤㅤ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苟營yīng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
第2页(共25页)
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苟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娃,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丙】
ㅤㅤ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下列句子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B.小信未孚/亲之信之 ....
C.渐就衰竭之故/庶竭驽钝 D.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雎不辱使命》出自西汉刘向编的《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B.【甲】【乙】两文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不相同。
C.【乙】文“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
D.【丙】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要求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4)对比是常用的写作方法。《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以“劝学”为中心,把自己“缊袍敝衣”与诸生“皆被绮绣”作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唐雎不辱使命》中,将唐雎与秦王对比,突出了唐雎不畏强暴的鲜明个性。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别分析对比在其中的作用。 (5)结合选文内容完成表格。
文句摘录
阅读批注
思考探究
甲文:忠之属也。可以一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可知,【甲】文中“忠”的内涵②“忠”在当.战。
是:鲁庄公竭尽全力做好君主本分的事。
今社会的现实
丙文:此臣所以报先帝而①由“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可知,【丙】文中“忠”的意义: 忠陛下之职分也。 .
内涵是:
6.(10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第3页(共25页)
ㅤㅤ材料一:
ㅤㅤ有同学常为这样的事而苦恼,觉得老师教的知识都记住了,但考试时却不能正确作答。这是为什么呢? ㅤㅤ原因可能是这些知识在他的头脑中是散乱的、碎片化的(如图1),因此答题时不能准确提取相关知识,或提取出错。如果你头脑中的知识是有规律、成体系的结构化知识(如图2),在运用时就能准确提取了。因为我们的大脑处理不了太多零散复杂的信息,大脑更喜欢结构化的信息。如何让碎片化的信息结构化呢?这就必须对散乱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整合。
(改编自微信公众号“给思考留点时间”)
ㅤㅤ材料二:
ㅤㅤ结构化思维就是以事物的结构为思考对象,来引导思维,从而有效表达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具有以下作用:
ㅤㅤ(1)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结构化思维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思考问题,对复杂信息进行梳理归类,并对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它还能把复杂问题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小问题,再逐一解决,最终把问题全部解决。
ㅤㅤ(2)能理清思路,清晰地表达。结构化思维能帮助我们思路清晰地表达观点.利于他人理解。在说话时运用“因为……,所以……”“第一……;第二……;第三……”“在X方面,应该……;在Y方面,应该……”等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能让表达更加清晰。
ㅤㅤ(3)帮助构建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一个树状结构,建立了这种结构后,在后续学习时就能将一个个知识点添加到知识树上去,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
(改编自周国元《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
ㅤㅤ材料三:
ㅤㅤ用结构化思维来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是寻找结构,寻找结构的关键又在于找到拆分或归类的维度,寻找结构的方法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 ㅤㅤ(1)自上而下找结构
第4页(共25页)
ㅤㅤ自上而下找结构主要适用于对一个主题或问题进行拆分。先对主题或问题进行结构化拆分(即按照一定维度进行拆分),建立起一个框架,再将已有的信息或解决方案放入到框架中。如,语文老师这样教写议论文:开篇亮出观点,然后将观点分解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层层递进的),再用论据证明分论点,最后再对文章进行总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树状结构或线性结构(也叫流程图),如图 3、图 4。
ㅤㅤ(2)自下而上找结构
ㅤㅤ自下而上找结构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处理庞杂的信息。这些信息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需要根据这种关系(即分类的维度)来建立框架。如,对以下词语进行分类: ㅤㅤ白菜香蕉大象牛李子豆角
ㅤㅤ通过分析找到分类的维度——水果、蔬菜、动物,再将香蕉、李子归入水果类,将白菜、豆角归入蔬菜类,将大象、牛归入动物类。
ㅤㅤ在具体运用时,可按照下面的步骤从庞杂的信息中找到结构: ㅤㅤ第一步,头脑风暴。尽可能列出所有思考的要点。
ㅤㅤ第二步,连线分组。找出所列要点之间的关系,对要点进行分类。 ㅤㅤ第三步,提炼结构。总结概括要点,提炼观点。
ㅤㅤ第四步,补充观点。通过补充观点完善思路,如果没有补充,这一步可以不做。 ㅤㅤ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方法无优劣之分,在实际运用时,彼此互为补充。
ㅤㅤ要形成结构化的思维能力,就必须经常练习。一是归纳积累结构,在看书学习时,看到关于结构的理论或者好的结构,可以将它记下来,并试着运用到具体的例子中;二是按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写作,尝试每周写一篇文章,先建立文章结构,再填充素材,如果没有时间写文章,可只搭建文章结构,写出关键点即可;三是用结构化思维论证议题,每天给自己一个议题,用结构化的思维去论证这个议题,列出论证结构,能证明你的观点即可。
(改编自周国元《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
第5页(共25页)
(1)请根据材料一,简述如何才能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要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首先要把握问题的本质,再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类。 B.结构化思维有助于我们思路清晰地表达观点,这样对方就能完全接受我们的观点。
C.“自上而下找结构”和“自下而上找结构”这两种方法适用的对象不同,在实际运用时,二者不能兼用。 D.训练结构化思维的方法有多种,用结构化思维论证议题是其中一种方法。
(3)材料三中“自下而上找结构”这一部分,把事理介绍得很清楚,这对我们写作有哪些方法上的启示?(可从语言特点、选材特点、写作顺序等方面谈)
(4)以下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请阅读后,将树状结构图补充完整。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它们或谈人生,或议社会,或论教养,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有时直接阐释道理,有时运用材料进行论证,论述严密,说服力强。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
① ② ③ 7.(15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ㅤㅤ①秋后的菖蒲,生长得繁茂葱茏,在湖塘河沟边竖起一道绿色的屏障,是水边一道美丽的风景。
ㅤㅤ②“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这是唐诗人李贺的《大堤曲》。时光易逝,但菖蒲青青。人到中年的我,每在郁郁的菖蒲丛边行,总会想起那遥远的童年。
ㅤㅤ③夏末秋初,菖蒲抽苔,会结出一个个的圆柱状的棕色的蒲棒,乍一看,极似串在一根木签上被烤过的火腿肠。在我孩童时,还没有火腿肠这种食品,只知道这蒲棒采回家,母亲可以用它做枕头芯,又软又轻,枕在头颈下很舒服。
ㅤㅤ④面包一般松软的蒲棒会在风中爆开,白色的绒花洒落蒲叶和水面。蒲棒成熟的时候,若和母亲一起正从菖蒲丛边走过,母亲会折下一两枝给我,我鼓起小嘴使劲地吹,快乐的笑声就和着绒花在田埂上、蓝天下,随风飘散。
ㅤㅤ⑤一日闲暇,在郊外的湖边漫步,看见蒲丛边有拍婚纱照的,摄影助理的手里即拿着几只蒲棒,在相机咔嚓
第6页(共25页)
咔嚓的快门按动声里,洁白的蒲花被吹散,漫天飞舞,营造出非常浪漫的氛围,这让我感到意外惊喜。 ㅤㅤ⑥幼时,母亲可能怕我们玩水失足,经常恐吓:不要到水边去,那里有蛇、水獭猫。可这样的警告实在敌不过菖蒲丛中那些诱惑。
ㅤㅤ⑦菖蒲丛中的水域,会有野生的菱角,是物资匮乏时代孩子们喜爱的美食。也有一些零落高举的莲蓬,成为孩子们的惦念。运气好的话,还会在那些或与芦荻杂生、或被黄色的浮萍花围绕的蒲丛中,捡到水禽生下的蛋。 ㅤㅤ⑧捡到硕大的大雁或鹭鸟留下的鸟蛋,我们会喜滋滋地用衣角兜回家。虽然会得到母亲的一番呵斥警告,但也会在随后的饭碗中品尝到一顿难得的美味。
ㅤㅤ⑨母亲也会破例亲自带我们到水边去。在烈日下,母亲用镰刀割下一人多高细长的蒲叶,顺便收摘一些孩子们够不着的菱角、莲蓬,丢给站在埂上的我和妹妹。割下的蒲草,母亲会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一连几日编织蒲垫、蒲扇。
ㅤㅤ⑩夜晚,摇着小小的蒲扇扑打飞舞的萤火,或是坐在散发着香气的蒲垫上,看满天的星光,听母亲讲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真是一件美好而惬意的事。
ㅤㅤ⑪《本草•菖蒲》上载:“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菖蒲叶形似剑,香味浓郁,有解毒祛邪之效,故中国人有在端午时,在门窗上悬蒲叶以避疫护佑的习俗。这种习俗在江南尤为兴盛,是江南水域密集、菖蒲丛生的缘故吗?
ㅤㅤ⑫在我幼时,每逢端午,母亲也将蒲叶与艾草同插在门楣上,以保佑家事安康。只是,我现在蜗居城市多年,一被所谓除旧革新的现代文明浸染,一是难得有与菖蒲亲近之机,而母亲也早已与我天各一方,端午门前悬蒲叶的习俗也渐渐淡忘失却。
ㅤㅤ⑬某日,在一朋友家,见一硕大的陶瓷盆中养着一丛极似菖蒲的植物,只是没有水湄的蒲叶挺拔野性,叶色是一种嫩青,不是墨绿。问朋友,竟真是菖蒲。原来,菖蒲在中国文化里还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我真是孤陋寡闻了。
ㅤㅤ⑭于是得知,因菖蒲碧叶葱茏、根似白玉,凭水临石、清静高雅,又有驱蚊灭虫、香味清新的功效,自古即有人莳shì养(移植、栽种)。据说,古人夜读,就常置一盆菖蒲于案,以免灯烟熏眼之苦。
ㅤㅤ⑮友人告知我自古传下的莳养菖蒲的方法:“以砂栽之,至春剪洗,愈剪愈细,甚者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怪不得我见了朋友家中的菖蒲不敢相认呢。
ㅤㅤ⑯“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我还是喜欢那一片水域边自然生长的菖蒲,这种思念,正犹如元稹这一行诗句所表达的,思念犹如菖蒲,疯狂地滋长,满天飞舞,穿越漫漫时空。
ㅤㅤ⑰席慕容在一首《菖蒲花》中写道:“我曾经多么希望能够遇见你/但是不可以/在那样荒凉寂静的沙洲上/当天色转暗风转冷/当我们所有的思维与动作都逐渐迟钝/那将是怎样的一种黄昏……”
ㅤㅤ⑱在这样一个秋天,这样一个菖蒲葳蕤的日子,想起菖蒲,想起以菖蒲做背景的那些身影,思念也如秋日蒲草一般葳蕤。只是,菖蒲岁岁重生,而我们,却再不能与往事相拥。
(作者:方华)
第7页(共25页)
(1)本文围绕着菖蒲,回忆了与母亲在一起的童年往事。请你依据提示,完成情节梳理。
“我”采蒲棒给母亲做枕芯→① →② →③ →母亲端午将蒲叶插在门楣上,保佑家事安康 (2)按要求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任选一题作答)
①捡到硕大的大雁或鹭鸟留下的鸟蛋,会喜滋滋地用衣角兜回家。(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问朋友,竟真是菖蒲。(从加点词表达效果的角度) ...
(3)作者在第⑬—⑮段中写到朋友家的菖蒲,你认为可以删去吗?说说你的理由。 (4)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本文中“我还是喜欢那一片水域边自然生长的菖蒲”的理解。 【链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
(5)对于文章的题目,小鹏和小深有不同的看法,两相比较,请说说你更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小鹏:我认为《曾经的菖蒲》这个题目好。小深:我觉得《难忘童年往事》这个题目好。 8.(8分)按要求完成问题。
【甲】
ㅤㅤ“真的,我得走!”我有点恼火了,反驳说,“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乙】
ㅤㅤA到了下处,除下头巾,见里面有一个蝎子。笑道:“臧仓小人,原来就是此物!看来我道不行了!”次日起来,焚香盥手,自己揲了一个蓍,筮得“天山遁”。道:“是了。”便把教养的事,细细做了十策,又写了一道“恳求恩赐还山”的本,从通政司送了进去。
【丙】
ㅤㅤ船拢了码头,船家、水手来向B讨船钱。B转身进舱,假装失落地向四面看了一圈,问道:“我方才吃剩的药哪儿去了?”掌舵的说:“刚才船板上只有几片云片糕,小的看老爷不要了,就大胆吃了。”B大怒,说这是费了几百两银子合的一料药。
(1)甲文段中“你”,乙文段中的A和丙文段中的B,分别是作品中的哪个人物?
(2)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主人公在四个主要地方的生活,这四个主要地方是:里德舅妈家里、① 学校、② 庄园、圣约翰家。
(3)【甲】段是主人公的名言,它体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精神追求?联系作品谈谈主人公最让你欣赏的品质及具体表现。
第8页(共25页)
三、写作。(45分+书写3分) 9.(48分)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ㅤ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在核心素养中排在第一位。什么是文化呢?“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以清明节扫墓为例,无论多远,无论多忙,人们都会回到故乡为逝去的亲人扫墓,这就是一种精神价值——重视亲情伦理。每年都有清明,每年都重复这个仪式,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清明扫墓,慎终追远,就成了中国人的习惯,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在你的家族里,也有类似的成为...
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文化”其实可以很具体。 ㅤㅤ请以“我熟悉并热爱的一种文化”为题,写一篇作文。 ㅤㅤ要求: (1)600—900字;
(2)文中不出现含有考生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
第9页(共25页)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外语学校初中部中考语文模拟试卷(3月份)·教师版
一、基础。(25分)
1.(8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ㅤㅤ阳春三月,草长莺飞,正是读诗好时节。罗外初中初三年级将举行“读经典诗词,承中华文化”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诗歌是一种很特别的文学体裁,有三个突出的特点:一是用意象来表达情感,二是语言凝练,三是讲究节奏和韵律。
ㅤㅤ场景一:读诗交流会上,小深从朗读和鉴赏诗歌两个角度分享心得:读诗时,我们要注意重音、停连、语气、节奏,读出韵味和情感。鉴赏诗歌也有①yào jué:知人论世,了解创作背景;把握诗歌意象;_______;_______等。
ㅤㅤ场景二:学校走廊展出了一幅杜甫的《兵车行》书法作品,洋洋洒洒,②A.xǔ xǔ rú shēng。同学们下课后都聚在一起畅所欲言,都认为阅读经典诗词令人受益匪浅,每读一次都会觉得B.开卷有益。小圳也参与其中,C.信手拈来一纸一笔,写下对这幅作品的理解和鉴赏。
(1)根据拼音,将正确的汉字填写在相应位置。 ①yào jué 要诀 ②xǔ xǔ rú shēng 栩栩如生 (2)场景二中三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A.xǔ xǔ rú sheng B.开卷有益 C.信手拈来 (3)请在场景一中再补充两种诗歌鉴赏的角度。
(4)以下诗词曲在题材方面与上图诗歌相同的一项是: D A.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定风波》 B.一抹晚烟荒戍垒,半边斜日旧关城。《浣溪沙》 C.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朝天子•咏喇叭》
D.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十五从军征》
【分析】(1)本题考查汉字字形。根据字词积累和语境,“yào jué”写作“要诀”,“xǔ xǔ rú shēng”写作“栩
第10页(共25页)
栩如生”。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解答此题,要注意词语的词性、含义和搭配习惯。 A.有误,“栩栩如生”形容形象逼真,如同活的一样。不能用来形容书法作品。 B.正确。
C.有误,“信手拈来”随手拿来。多指写文章时能自由纯熟地选用词语或应用典故,用不着怎么思考。这里属于望文生义。 故选:B。
(3)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写句子。根据题干要求,横线处应补写诗歌鉴赏的角度。解答时,能结合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作方法、情感等角度进行补写即可。
(4)本题考查对诗歌题材的理解。杜甫的《兵车行》描写战争带给人民苦难。 A.抒发个人情怀; B.描写边塞风光,抒发“古今幽恨”; C.揭露宦官的罪行,反映社会的黑暗; D.描写战争带给人民苦难。 故选:D。
【解答】答案: (1)①要诀 ②栩栩如生
(3)B (3)示例:借助景物(环境描写),驱遣想象,透过文字进入诗歌的意境 关注语言画面的留白,感受“无言之美” (4)D 2.(5分)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ㅤㅤ精彩纷呈的各类诗词活动激发了同学们的创作热情,大家也想通过诗歌这一载体表达自己对真善美的赞颂与对生活的真切体会。但写诗也要注意章法。①写诗时需注意用简洁、凝练的语言塑造出丰富的意蕴空间。还要遵循一定的节奏,读起来朗朗上口,音韵和谐。总之,②我们不仅需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及浪漫的情怀,争取将生活中唯美的格调谱写成诗。 (1)划线句①有语病,请修改成正确的句子。 (2)划线句②是一个 递进 关系的复句。
【分析】(1)本题考查病句修改。①句用词不当,将“塑造”改为“营造”,修改后为:写诗时需注意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蕴空间。
(2)本题考查复句类型。根据“不仅”“还”可知,②句是一个递进关系复句。 【解答】答案:
(1)写诗时需注意用简洁、凝练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蕴空间。 (2)递进
3.(2分)为了让同学们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文化魅力,学校将于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上午9点,在学校报告厅举办“古诗词经典进校园”的活动,拟邀请中南大学杨教授做专题讲座。如果你是校团委宣传委员小圳,请你代表校团委拟写一则通知。 【分析】本题考查通知。 通知的格式:
第11页(共25页)
(1)标题:第一行居中写“通知”;
(2)称呼:第二行顶格写称呼,后面用冒号;
(3)正文:另起一行空两格写正文,交代通知原因、通知起止时间等; (4)署名:在敬语右下方写请假者姓名; (5)日期:在姓名下方写日期。
【解答】这道题要求写通知,我们要明确通知的格式,提取材料中的关键信息:通知发出者是学校团委委会,是写给全体学生的,通知原因是“参加中南大学杨教授关于‘古诗词经典进校园’的专题讲座活动”,通知时间是“在4月23日上午9点”,地点学校报告厅,落款:学校团委会,落款日期是2023年3月27日。 答案:
通知
亲爱的同学们: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文化魅力,学校将在4月23日上午9点邀请中南大学杨教授在学校报告厅举办一次“古诗词经典进校园”的专题讲座活动,希望大家踊跃参加!
学校团委委会 2023年3月27日
4.(10分)请在下面横线上填写相应的句子。
(1)身向云山那畔行, 北风吹断马嘶声 ,深秋远塞若为情。(纳兰性德《浣溪沙》) (2) 斫去桂婆娑 ,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3)骊山四顾,阿房一炬, 当时奢侈今何处 。(张养浩《山坡羊•骊山怀古》 (4)官船来往乱如麻, 全仗你抬声价 。(王磐《咏喇叭》) (5)吾视其辙乱, 望其旗靡 ,故逐之。(《曹刿论战》 (6)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诸葛亮《出师表》)
(7)典故使用得当,可以收到很好的修辞效果,显得既典雅又含蓄。比如文天祥在《南安军》中的“ 饿死真吾志 , 梦中行采薇 ”就用典表达了自己决不投降,誓死报国的决心:夏完淳在《别云间》中的“ 三年羁旅客 , 今日又南冠 ”则用典简明概括了自己从起兵抗清到落入敌手的斗争生活,平静中深含心酸与沉痛。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1)北风吹断马嘶声
(2)斫去桂婆娑(注意“斫”的书写) (3)当时奢侈今何处(注意“奢”的书写) (4)全仗你抬声价
(5)望其旗靡(注意“靡”的书写)
第12页(共25页)
(6)不求闻达于诸侯
(7)饿死真吾志 梦中行采薇 三年羁旅客 今日又南冠 二、阅读。(47分)
5.(14分)阅读下面三段选文,完成问题。
【甲】
ㅤㅤ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节选《曾刿论战》)
【乙】
ㅤㅤ夫战,勇气也,再而衰,三而竭,国藩于此数语,常常体念。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惟苟營yīng之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此善于用气者也。
(节选自曾国藩《挺经》)
【注释】①苟罃(yīng):春秋时晋国大将。②拔:攻克,攻取。③逼阳:娃,古夷族一支。④遽:迅速。
【丙】
ㅤㅤ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1)下列句子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B A.肉食者鄙/先帝不以臣卑鄙 ..B.小信未孚/亲之信之 ..C.渐就衰竭之故/庶竭驽钝 ..
D.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大约用兵无他巧妙,常存有余不尽之气而已。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唐雎不辱使命》出自西汉刘向编的《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曹刿论战》出自《左传》,《左传》又名《左氏春秋》,旧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作。
第13页(共25页)
B.【甲】【乙】两文对战争取胜原因的认识不相同。
C.【乙】文“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皆初气过锐/渐就衰竭之故”这句话的断句是正确的。
D.【丙】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要求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言辞恳切,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4)对比是常用的写作方法。《送东阳马生序》中,宋濂以“劝学”为中心,把自己“缊袍敝衣”与诸生“皆被绮绣”作对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唐雎不辱使命》中,将唐雎与秦王对比,突出了唐雎不畏强暴的鲜明个性。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别分析对比在其中的作用。 (5)结合选文内容完成表格。
文句摘录
阅读批注
思考探究
甲文:忠之属也。可由“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②“忠”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以一战。
以“情”可知,【甲】文中“忠”义: “忠”即忠诚、诚信等,的内涵是:鲁庄公竭尽全力做作为学生,要好好学习,对社好君主本分的事。
会有责任感,忠于党、忠于国
丙文:此臣所以报先①由“受命以来,夙夜忧叹,家。 帝而忠陛下之职分恐托付不效”可知,【丙】文.也。
中“忠”的内涵是: 诸葛亮忠诚蜀汉,忠诚辅佐陛下。
【分析】参考译文:
【甲】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国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将要迎战。曹刿请求鲁庄公接见自己。他的同乡说:“打仗的事位当权者自会谋划,你又何必参与呢?”曹刿说:“当权者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于是入朝去见鲁庄公。曹刿问:“您凭借什么作战?”鲁庄公说:“衣食这一类安身的东西,不敢独自享有,一定把它分给身边的人。”曹刿回答说:“这些小恩惠不能遍及百姓,百姓是不会听从您的。”鲁庄公说:“祭祀神灵的牛、羊、玉帛之类的用品,我(从来)不敢虚报数目,一定按照承诺的去做。”曹刿说:“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鲁庄公说:“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明察,但我一定根据实情(合理裁决)。”曹刿回答说:“这才是尽了本职一类的事,可以凭借这个条件打一仗。如果作战,请允许我跟随您一同去。”
【乙】作战时,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枯竭了。我对这几句话,经常思索玩味。大概用兵并无其它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罢了。三国时,孙权攻打合肥,受挫于张辽;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于郝昭,两者失败都因起初气势太盛,过于锐不可当,渐渐就衰竭无力的缘故。只有荀罃攻克逼阳,士气衰竭而又重新振作;陆抗攻克西陵,事先预料难以迅速取胜,因而养精蓄锐,先安排好外援,等待城中敌人力尽自毙。这也是善于利用士气作战的人了。 【丙】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唯恐先帝
第14页(共25页)
托付给我的事不能完成,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解答】(1)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为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 A.目光短浅/目光短浅; B.信用/相信; C.竭尽/竭尽; D.给/给。 故选:B。
(2)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具体到某一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
①重点词有:狱,案件;以,凭借。句意: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能够根据诚心(合理裁决)。
②重点词有:他,其它;而已,罢了。句意:大概用兵并无其它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罢了。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BC.正确。
D.有误,【丙】文中诸葛亮三次提到“先帝”。 故选:D。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甲文中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与曹刿“请见”对比,突出了曹刿对国家的责任感;将曹刿的政治远见与鲁庄公的目光短浅对比,突出了曹刿目光长远。乙文中苟營“拔逼阳,气已竭而复振”,“陆抗之拔西陵,预料城之不能遽下,而蓄养锐气,先备外援,以待内之自毙”与“孙仲谋之攻合肥,受创于张辽:诸葛武侯之攻陈仓受创于郝昭”进行对比,强调了用兵善于利用士气的重要性。 (5)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①由“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可知,【丙】文中“忠”的内涵是诸葛亮报先帝知遇之恩,忠诚蜀汉,兴汉室,忠诚辅佐陛下。
②“忠”在现实社会中的意思是忠诚、忠信,即要忠于自己的祖国,忠于党,忠于人民;对朋友则要诚信以待,讲求信用。 答案: (1)B
(2)①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我一定能够根据诚心(合理裁决)。
第15页(共25页)
②大概用兵并无其它奥妙,经常保持锐气不可用尽就可以罢了。 (3)D
(4)甲文中,将曹刿与乡人对国事的态度对比,突出了曹刿对国家的责任感;将曹刿与肉食者对比,突出了曹刿的目光长远;将鲁庄公前后对比,突出了取信于民了重要性。乙文中,举荀罃攻克逼阳,陆抗攻克西陵的事例与孙权攻打合肥、诸葛亮攻打陈仓受挫的事例对比,突出强调了用兵善于利用士气的重要性。 (5)①诸葛亮忠诚蜀汉,忠诚辅佐陛下。
②“忠”即忠诚、诚信等,作为学生,要好好学习,对社会有责任感,忠于党、忠于国家。 6.(10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ㅤㅤ材料一:
ㅤㅤ有同学常为这样的事而苦恼,觉得老师教的知识都记住了,但考试时却不能正确作答。这是为什么呢? ㅤㅤ原因可能是这些知识在他的头脑中是散乱的、碎片化的(如图1),因此答题时不能准确提取相关知识,或提取出错。如果你头脑中的知识是有规律、成体系的结构化知识(如图2),在运用时就能准确提取了。因为我们的大脑处理不了太多零散复杂的信息,大脑更喜欢结构化的信息。如何让碎片化的信息结构化呢?这就必须对散乱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整合。
(改编自微信公众号“给思考留点时间”)
ㅤㅤ材料二:
ㅤㅤ结构化思维就是以事物的结构为思考对象,来引导思维,从而有效表达和解决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它具有以下作用:
ㅤㅤ(1)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结构化思维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思考问题,对复杂信息进行梳理归类,并对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它还能把复杂问题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小问题,再逐一解决,最终把问题全部解决。
ㅤㅤ(2)能理清思路,清晰地表达。结构化思维能帮助我们思路清晰地表达观点.利于他人理解。在说话时运用“因为……,所以……”“第一……;第二……;第三……”“在X方面,应该……;在Y方面,应该……”
第16页(共25页)
等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能让表达更加清晰。
ㅤㅤ(3)帮助构建知识体系。知识体系是一个树状结构,建立了这种结构后,在后续学习时就能将一个个知识点添加到知识树上去,不断地丰富和完善知识体系。
(改编自周国元《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
ㅤㅤ材料三:
ㅤㅤ用结构化思维来解决问题最关键的是寻找结构,寻找结构的关键又在于找到拆分或归类的维度,寻找结构的方法有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 ㅤㅤ(1)自上而下找结构
ㅤㅤ自上而下找结构主要适用于对一个主题或问题进行拆分。先对主题或问题进行结构化拆分(即按照一定维度进行拆分),建立起一个框架,再将已有的信息或解决方案放入到框架中。如,语文老师这样教写议论文:开篇亮出观点,然后将观点分解为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的关系可以是并列的,也可以是层层递进的),再用论据证明分论点,最后再对文章进行总结。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树状结构或线性结构(也叫流程图),如图 3、图 4。
ㅤㅤ(2)自下而上找结构
ㅤㅤ自下而上找结构的方法主要适用于处理庞杂的信息。这些信息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我们需要根据这种关系(即分类的维度)来建立框架。如,对以下词语进行分类: ㅤㅤ白菜香蕉大象牛李子豆角
ㅤㅤ通过分析找到分类的维度——水果、蔬菜、动物,再将香蕉、李子归入水果类,将白菜、豆角归入蔬菜类,将大象、牛归入动物类。
ㅤㅤ在具体运用时,可按照下面的步骤从庞杂的信息中找到结构: ㅤㅤ第一步,头脑风暴。尽可能列出所有思考的要点。
ㅤㅤ第二步,连线分组。找出所列要点之间的关系,对要点进行分类。
第17页(共25页)
ㅤㅤ第三步,提炼结构。总结概括要点,提炼观点。
ㅤㅤ第四步,补充观点。通过补充观点完善思路,如果没有补充,这一步可以不做。 ㅤㅤ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方法无优劣之分,在实际运用时,彼此互为补充。
ㅤㅤ要形成结构化的思维能力,就必须经常练习。一是归纳积累结构,在看书学习时,看到关于结构的理论或者好的结构,可以将它记下来,并试着运用到具体的例子中;二是按结构化的思维方式写作,尝试每周写一篇文章,先建立文章结构,再填充素材,如果没有时间写文章,可只搭建文章结构,写出关键点即可;三是用结构化思维论证议题,每天给自己一个议题,用结构化的思维去论证这个议题,列出论证结构,能证明你的观点即可。
(改编自周国元《麦肯锡结构化战略思维》)
(1)请根据材料一,简述如何才能形成结构化的知识。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或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D A.要做到“将复杂问题简单化”,首先要把握问题的本质,再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类。 B.结构化思维有助于我们思路清晰地表达观点,这样对方就能完全接受我们的观点。
C.“自上而下找结构”和“自下而上找结构”这两种方法适用的对象不同,在实际运用时,二者不能兼用。 D.训练结构化思维的方法有多种,用结构化思维论证议题是其中一种方法。
(3)材料三中“自下而上找结构”这一部分,把事理介绍得很清楚,这对我们写作有哪些方法上的启示?(可从语言特点、选材特点、写作顺序等方面谈)
(4)以下是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单元说明,请阅读后,将树状结构图补充完整。
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它们或谈人生,或议社会,或论教养,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作者在阐述观点时,有时直接阐释道理,有时运用材料进行论证,论述严密,说服力强。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
① 议论性文章 ② 阐述观点 ③ 提高思辨能力
【分析】材料一形象地介绍了结构化思维的应用及如何形成结构化知识,材料二介绍了结构化思维的定义及作用,
第18页(共25页)
材料三介绍了结构化思维中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方法并强调了经常练习的重要性。
【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如何让碎片化的信总结构化呢?这就必须对散乱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整合”说明要形成结构化知识就必须对散乱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整合。 (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A.有误,“结构化思维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思考问题,对复杂信息进行梳理归类,并对问题进行剖析,从而揭示问题的本质”说明是先对问题进行梳理归类,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
B.有误,“这样对方就能完全接受我们的观点”表述有误,“结构化思维能帮助我们思路清晰地表达观点,利于他人理解”。
C.有误,“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这两种方法无优劣之分,在实际运用时,彼此互为补充”说明二者可以兼用。 D.正确。 故选:D。
(3)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在表达上作者共用了多种方法,把事理介绍得很消楚”说明本文属于说明文,考查的是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如,对以下词语选行分类”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如何根据信息之间存在的某种关系来建立框架。“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第四步”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说明了从信息中找到结构的步骤。“一是”“二是”“三是”同样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分门别类地说明了通过练习来形成结构化思维能力的方法。所以我们在平时的写作中要学会根据表达的内容选择适合的表达方法。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及运用。“本单元所选的都是议论性文章”可知主题是议论性文章。“它们或谈人生,或议社会,或论教养,无不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可知思想光芒为一个主题,分支为人生、社会、教养。“阐述观点时,有时直接阐释道理。有时运用材料进行论证,论述严密,说服力强”可知阐述观点是一个主题,分支为直接阐释、材料论证。结合“阅读这类文章,可以深化我们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提高思辨能力”可知提高思辨能力是一个作用。 答案:
(1)要形成结构化知识就必须对散乱的信息进行梳理、归纳、整合。 (2)D
(3)①举例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真实可感(选材特点);②将观点或内容提炼为短句或短语,简明扼要、突出重点,概括性强(语言);③可运用表示逻辑关系的词语,分条陈述,富有条理,使表达更清晰(写作顺序)。 (4)①议论性文章;②阐述观点;③提高思辨能力 7.(15分)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ㅤㅤ①秋后的菖蒲,生长得繁茂葱茏,在湖塘河沟边竖起一道绿色的屏障,是水边一道美丽的风景。
ㅤㅤ②“莫指襄阳道,绿浦归帆少。今日菖蒲花,明朝枫树老。”这是唐诗人李贺的《大堤曲》。时光易逝,但菖蒲青青。人到中年的我,每在郁郁的菖蒲丛边行,总会想起那遥远的童年。
ㅤㅤ③夏末秋初,菖蒲抽苔,会结出一个个的圆柱状的棕色的蒲棒,乍一看,极似串在一根木签上被烤过的火腿
第19页(共25页)
肠。在我孩童时,还没有火腿肠这种食品,只知道这蒲棒采回家,母亲可以用它做枕头芯,又软又轻,枕在头颈下很舒服。
ㅤㅤ④面包一般松软的蒲棒会在风中爆开,白色的绒花洒落蒲叶和水面。蒲棒成熟的时候,若和母亲一起正从菖蒲丛边走过,母亲会折下一两枝给我,我鼓起小嘴使劲地吹,快乐的笑声就和着绒花在田埂上、蓝天下,随风飘散。
ㅤㅤ⑤一日闲暇,在郊外的湖边漫步,看见蒲丛边有拍婚纱照的,摄影助理的手里即拿着几只蒲棒,在相机咔嚓咔嚓的快门按动声里,洁白的蒲花被吹散,漫天飞舞,营造出非常浪漫的氛围,这让我感到意外惊喜。 ㅤㅤ⑥幼时,母亲可能怕我们玩水失足,经常恐吓:不要到水边去,那里有蛇、水獭猫。可这样的警告实在敌不过菖蒲丛中那些诱惑。
ㅤㅤ⑦菖蒲丛中的水域,会有野生的菱角,是物资匮乏时代孩子们喜爱的美食。也有一些零落高举的莲蓬,成为孩子们的惦念。运气好的话,还会在那些或与芦荻杂生、或被黄色的浮萍花围绕的蒲丛中,捡到水禽生下的蛋。 ㅤㅤ⑧捡到硕大的大雁或鹭鸟留下的鸟蛋,我们会喜滋滋地用衣角兜回家。虽然会得到母亲的一番呵斥警告,但也会在随后的饭碗中品尝到一顿难得的美味。
ㅤㅤ⑨母亲也会破例亲自带我们到水边去。在烈日下,母亲用镰刀割下一人多高细长的蒲叶,顺便收摘一些孩子们够不着的菱角、莲蓬,丢给站在埂上的我和妹妹。割下的蒲草,母亲会在门前的场地上晒干,一连几日编织蒲垫、蒲扇。
ㅤㅤ⑩夜晚,摇着小小的蒲扇扑打飞舞的萤火,或是坐在散发着香气的蒲垫上,看满天的星光,听母亲讲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的故事,真是一件美好而惬意的事。
ㅤㅤ⑪《本草•菖蒲》上载:“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菖蒲叶形似剑,香味浓郁,有解毒祛邪之效,故中国人有在端午时,在门窗上悬蒲叶以避疫护佑的习俗。这种习俗在江南尤为兴盛,是江南水域密集、菖蒲丛生的缘故吗?
ㅤㅤ⑫在我幼时,每逢端午,母亲也将蒲叶与艾草同插在门楣上,以保佑家事安康。只是,我现在蜗居城市多年,一被所谓除旧革新的现代文明浸染,一是难得有与菖蒲亲近之机,而母亲也早已与我天各一方,端午门前悬蒲叶的习俗也渐渐淡忘失却。
ㅤㅤ⑬某日,在一朋友家,见一硕大的陶瓷盆中养着一丛极似菖蒲的植物,只是没有水湄的蒲叶挺拔野性,叶色是一种嫩青,不是墨绿。问朋友,竟真是菖蒲。原来,菖蒲在中国文化里还与兰花、水仙、菊花并称为“花草四雅”,我真是孤陋寡闻了。
ㅤㅤ⑭于是得知,因菖蒲碧叶葱茏、根似白玉,凭水临石、清静高雅,又有驱蚊灭虫、香味清新的功效,自古即有人莳shì养(移植、栽种)。据说,古人夜读,就常置一盆菖蒲于案,以免灯烟熏眼之苦。
ㅤㅤ⑮友人告知我自古传下的莳养菖蒲的方法:“以砂栽之,至春剪洗,愈剪愈细,甚者根长二三分,叶长寸许。”怪不得我见了朋友家中的菖蒲不敢相认呢。
ㅤㅤ⑯“别后相思隔烟水,菖蒲花发五云高。”我还是喜欢那一片水域边自然生长的菖蒲,这种思念,正犹如元
第20页(共25页)
稹这一行诗句所表达的,思念犹如菖蒲,疯狂地滋长,满天飞舞,穿越漫漫时空。
ㅤㅤ⑰席慕容在一首《菖蒲花》中写道:“我曾经多么希望能够遇见你/但是不可以/在那样荒凉寂静的沙洲上/当天色转暗风转冷/当我们所有的思维与动作都逐渐迟钝/那将是怎样的一种黄昏……”
ㅤㅤ⑱在这样一个秋天,这样一个菖蒲葳蕤的日子,想起菖蒲,想起以菖蒲做背景的那些身影,思念也如秋日蒲草一般葳蕤。只是,菖蒲岁岁重生,而我们,却再不能与往事相拥。
(作者:方华)
(1)本文围绕着菖蒲,回忆了与母亲在一起的童年往事。请你依据提示,完成情节梳理。
“我”采蒲棒给母亲做枕芯→① 母亲折成熟的蒲棒给“我”吹 →② 从菖蒲丛中捡鸟蛋,母亲做给“我”吃 →③ 与母亲割蒲草编蒲垫、蒲扇 →母亲端午将蒲叶插在门楣上,保佑家事安康 (2)按要求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任选一题作答)
①捡到硕大的大雁或鹭鸟留下的鸟蛋,会喜滋滋地用衣角兜回家。(从人物描写的角度) ②问朋友,竟真是菖蒲。(从加点词表达效果的角度) ...
(3)作者在第⑬—⑮段中写到朋友家的菖蒲,你认为可以删去吗?说说你的理由。 (4)联系链接材料,谈谈你对本文中“我还是喜欢那一片水域边自然生长的菖蒲”的理解。 【链接】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
——鲁迅《社戏》
(5)对于文章的题目,小鹏和小深有不同的看法,两相比较,请说说你更赞同谁的观点,为什么? 小鹏:我认为《曾经的菖蒲》这个题目好。小深:我觉得《难忘童年往事》这个题目好。
【分析】这篇文章以菖蒲为线索,回忆了与母亲在一起的童年往事:“我”采蒲棒给母亲做枕芯,母亲折成熟的蒲棒给“我”吹;从菖蒲丛中捡鸟蛋,母亲烧给“我”吃;与母亲割蒲草编蒲垫、蒲扇,在蒲垫上听母亲讲故事;母亲端午将蒲叶插在门楣上保佑家事安康。后来“我”在友人家中看到了莳养的菖蒲,它失去了野生的那份茂盛。文章以此表达作者对童年,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解答】(1)本题考查事件的归纳概括能力。根据“母亲会折下一两枝给我,我鼓起小嘴使劲地吹,快乐的笑声就和着绒花在田埂上、蓝天下,随风飘散”可以概括出:母亲折成熟的蒲棒给“我”吹;根据“捡到硕大的大雁或鹭鸟留下的鸟蛋,会喜滋滋地用衣角兜回家,虽然会得到母亲的一番呵斥警告,但也会在随后的饭碗中品尝到一顿难得的美味”可以概括出:从菖蒲丛中捡鸟蛋,母亲做给“我”吃;根据“在烈日下,母亲用镰刀割下一人多高细长的蒲叶,顺便收摘一些孩子们够不着的菱角、莲蓬,丢给站在埂.上的我和妹妹……连几日编织蒲垫、蒲扇”可以概括出:与母亲割蒲草编蒲垫、蒲扇;根据第⑩段内容又可概括出:我们在蒲垫上听母亲讲故事;第⑫段的内容可概括出:端午节母亲把蒲叶和艾草插在门楣上祈佑安康。注意概括时一定要围绕“菖蒲”进行。 (2)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①“捡”“兜”是动作描写,“喜滋滋”是心理(或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蒲丛中捡到硕大鸟蛋
第21页(共25页)
后撩起衣角放蛋,如获至宝的情景,表现了“我”捡到鸟蛋的惊喜。
②“真”在文中指“我”的猜想得到了验证和确认。写出了“我”看到菖蒲时仿佛熟悉又不敢相认,经朋友确认后如见故人的惊喜,侧面烘托了“我”对菖蒲的思念。
(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分析。细读第⑬—⑮段,可以看出重点写的是家养的菖蒲。家养的菖蒲“没有水湄边的蒲叶挺拔野性”,从而引发了作者对家乡“水域边自然生长的菖蒲”的思念。第⑭段介绍家养菖蒲“碧叶葱茏、根似白玉,凭水临石、清静高雅,又有驱蚊灭虫、香味清新的功效”,以此补充前文对菖蒲作用的介绍,突出其在生活中的作用;第⑮段重点写家养菖蒲的修剪方法,与野长菖蒲的茂盛、“疯狂地滋长”形成对比,表现自己“蜗居城市多年”的那份无奈与惆怅,也为后文抒发对故乡、对童年的思念之情作铺垫。所以,这几个段落是不可删去的。
(4)本题考查句子含义与文章主旨的理解。链接材料给出的是《社戏》一文的最后一句,其实那夜的豆没有特殊的味道,戏也不好看,但是因为有了那些伙伴的陪伴,表现出浓浓的友情,让“我”觉得一切都那么好。文章以此点明主旨,表达作者对故乡、童年的思念之情。同样,本文的这个句子亦如此。虽然家养的菖蒲别有一番风味,但是在“我”的心中,“那一片水域边自然生长的菖蒲”能引起“我”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有“母亲”的影子,有浓浓的乡情。这些都是家养菖蒲无法比及的。
(5)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能力。此题为开放题,两种观点皆可成立。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其中一种观点,结合文章表述理由即可。如果认可
小鹏的观点,可从“菖蒲”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物等来阐述理由。如果认可小深的观点,可从“难忘的童年往事”揭示文章主旨,表达作者对童年的怀念的角度分析。 答案:
(1)①母亲折成熟的蒲棒给我吹;②从菖蒲丛中捡鸟蛋,母亲做给“我”吃;③与母亲割蒲草编蒲垫、蒲扇。 (2)示例①:运用动作描写、心理(或神态)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在蒲丛中捡到硕大鸟蛋后撩起衣角放蛋的情景,表达了“我”捡到鸟蛋的欢喜。
②“真”在文中指“我”的猜想得到了验证和确认。写出了“我”看到菖蒲时仿佛熟悉又不敢相认,经朋友确认后如见故人的惊喜,侧面烘托了“我”对菖蒲的思念。
(3)不能。这几段属于插叙。补充介绍了家养的菖蒲瘠净雅致,可驱蚊灭虫,补充介绍菖蒲的效用及其文化内涵;和挺拔野性、自然生长的菖蒲做对比,突出我更喜欢野生的菖蒲;两相衬托,表达了“我”对童年故乡的人和事的思念。
(4)像《社戏》中的“我”一样,对曾经的(菖蒲以及菖蒲承载着的)传统习俗、童年趣事、美好时光的怀念,对故乡以及生活在故乡的母亲等亲人的思念,对社会发展进程中传统习俗渐渐消失在现代文明中的失落怅惘。 (5)示例一:我同意小深的观点。“难忘的童年往事”能揭示文章主旨,表达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示例二:我同意小鹏的观点。“菖蒲”是本文的线索,且秋日菖蒲生长迅速,似“菖蒲”的漫天思念,以此为题,重点突出;“曾经的菖蒲”串起童年趣事,维系着“我”和母亲的深厚情感,是指引“我”的思绪回到故乡的路
第22页(共25页)
标(或思念故乡);“菖蒲”是传统习俗与文化的象征,引发读者思考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深化主题。而“难忘的童年”太过直白,也没有诗意,不是文章的线索。 8.(8分)按要求完成问题。
【甲】
ㅤㅤ“真的,我得走!”我有点恼火了,反驳说,“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要是上帝赐予我一点美和一点财富,我就要让你感到难以离开我,就像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我现在跟你说话,并不是通过习俗、惯例,甚至不是通过凡人的肉体——而是我的精神在同你的精神说话;就像两个都经过了坟墓,我们站在上帝脚跟前,是平等的——因为我们是平等的!”
【乙】
ㅤㅤA到了下处,除下头巾,见里面有一个蝎子。笑道:“臧仓小人,原来就是此物!看来我道不行了!”次日起来,焚香盥手,自己揲了一个蓍,筮得“天山遁”。道:“是了。”便把教养的事,细细做了十策,又写了一道“恳求恩赐还山”的本,从通政司送了进去。
【丙】
ㅤㅤ船拢了码头,船家、水手来向B讨船钱。B转身进舱,假装失落地向四面看了一圈,问道:“我方才吃剩的药哪儿去了?”掌舵的说:“刚才船板上只有几片云片糕,小的看老爷不要了,就大胆吃了。”B大怒,说这是费了几百两银子合的一料药。
(1)甲文段中“你”,乙文段中的A和丙文段中的B,分别是作品中的哪个人物?
(2)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主人公在四个主要地方的生活,这四个主要地方是:里德舅妈家里、① 洛伍德 学校、② 桑菲尔德 庄园、圣约翰家。
(3)【甲】段是主人公的名言,它体现了女主人公什么样的精神追求?联系作品谈谈主人公最让你欣赏的品质及具体表现。
【分析】《简•爱》是英国十九世纪著名的女作家夏洛蒂•勃朗特的代表作。作品讲述一位从小变成孤儿的英国女子在各种磨难中不断追求自由与尊严,坚持自我,最终获得幸福的故事。小说引人入胜地展示了男女主人公曲折起伏的爱情经历,歌颂了摆脱一切旧习俗和偏见,成功塑造了一个敢于反抗,敢于争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妇女形象。
《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全书五十六回,以写实主义描绘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一方面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所作的对于人性的守护,从而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解答】(1)本题考查名著人物。联系“‘真的,我得走!’我有点恼火了,反驳说,‘你以为我会留下来,成为你觉得无足轻重的人吗?……你以为,因为我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没有心吗?你想错了’”可
第23页(共25页)
知“你”是《简•爱》中的罗彻斯特;联系“A到了下处,除下头巾,见里面有一个蝎子。笑道:‘臧仓小人,原来就是此物!看来我道不行了!’”可知A是《儒林外史》中的应征君;联系“船拢了码头,船家、水手来向B讨船钱。B转身进舱,假装失落地向四面看了一圈,问道:‘我方才吃剩的药哪儿去了?’”可知B是《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
(2)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联系《简•爱》相关内容可知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写了主人公在四个主要地方的生活,这四个主要地方是:里德舅妈家里、洛伍德学校、桑菲尔德庄园、圣约翰家。
(3)第一问:本题考查对文章语句的理解。解答此题,要结合文学名著的语言环境理解。这段文字可以说是小说中的高潮之一,简•爱的一番话,特别是“我的灵魂跟你的一样,我的心也跟你的完全一样”,可以看作是她追求平等、真挚的爱情的宣言。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她是一个性格倔强、独立自尊、勇敢执着的女孩,她对自己的命运、价值、地位有着思考和努力把握,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追求。
第二问:本题考查名著评价。简•爱从小失去父母,寄住在舅妈家,不平等的待遇让她饱受欺凌,小小年纪就承受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委屈和痛苦。成年后,她成了桑菲尔德贵族庄园的家庭教师,她以真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德赢得了主人的尊敬和爱恋,但是命运对她如此残忍,她为这段婚姻又付出了难以计算的代价,但自始至终她都一直坚持着自己的信念,执着自己的理想与追求。 答案:
(1)甲文中的“你”是《简•爱》中的罗彻斯特;乙文中的A是《儒林外史》中的应征君;丙文中的B是《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 (2)①洛伍德 ②桑菲尔德
(3)第一问:表达了女主人公对人间自由幸福的渴望和对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
第二问:简•爱生存在一个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环境。从小就承受着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待遇:舅妈的嫌弃,表姐的蔑视,表哥的侮辱和毒打。但她并没有绝望,她并没有自我摧毁,并没有在侮辱中沉沦。她对自己的命运、价值、地位的思考和努力把握,对自己的思想和人格有着理性的认识,对自己的幸福和情感有着坚定的追求。 三、写作。(45分+书写3分) 9.(48分)根据要求,完成作文。
ㅤ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文化自信”在核心素养中排在第一位。什么是文化呢?“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以清明节扫墓为例,无论多远,无论多忙,人们都会回到故乡为逝去的亲人扫墓,这就是一种精神价值——重视亲情伦理。每年都有清明,每年都重复这个仪式,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清明扫墓,慎终追远,就成了中国人的习惯,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在你的家族里,也有类似的成为...
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文化”其实可以很具体。 ㅤㅤ请以“我熟悉并热爱的一种文化”为题,写一篇作文。 ㅤㅤ要求:
第24页(共25页)
(1)600—900字;
(2)文中不出现含有考生个人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
【分析】这是一篇命题作文。请以“我熟悉并热爱的一种文化”为题,写一篇作文。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物质、精神的生产能力和创造的物质、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意识形态,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艺术等方面的知识与设施。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化在唐诗宋词的意蕴里,在书法国画的神韵里,在春联灯谜、月饼粽子的民俗里,在善良诚信、谦让友爱的品行里……文化在这里指从小到大,我们耳闻目睹的一些传统习俗,如端午节佩戴香包、中秋吃月饼、春节不能扫地倒垃圾,如祭祀时求平安符、焚香烧纸,如不能分“梨”送“钟”,搬家要挑吉日等等。从主题上而言,从传统习俗的角度呈现习俗给我们的影响,应做到文章要表现真善美的主题。从内容上而言,可以写一首古诗、一副对联、一阕词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我们在这些传统文化中感受到了怎样的魅力。
第25页(共25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