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卷第5期 情报杂志 VO1.2f{ ().5 2009年5月 W)URNAI,OF lNq’ l 【 1GENCE M;Lv 2009 复杂组织内存在成员流动的隐性知识传播研究* Tacit Knowledge Transfer in Complex Organization with Members Flowing 耿凯平徐渝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西安710049) 摘要研究复杂纽织内的隐性知识传播问题。当组织内存在不同传播能力的人群时,且组织的成员不断流动时, 构建知识传播微分动力学模型,并给出具体的解析解。分析组织内部隐性知识的传播规律,为企业内隐性知识传播 管理提供依据。 关键词 复杂组织 隐性知识知识传播组织成员流动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1965(2009)05—0115—03 知识经济的兴起使知识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 优势的根本途径是创造、获取和利用隐性知识。隐性 关键性资源…。企业成功的关键已不再主要依赖于资 知识的转移主要是在人与人之间直接面对面接触过程 本、自然资源和劳动力等传统资源,而在于不断创新, 中进行的转移,是人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发生 主要包括:通过创造新知识和在组织中传播已有的知 的一种接触性传播,这是隐性知识转移的最大特点。 识来加强企业的知识基础;综合不同的专业知识领域; 对于企业来说,显性知识容易被复制、传播,便于 将所拥有的知识应用到技术创新和生产经营活动 知识的共享,但是也容易被竞争对手获取,所以决定一 中 J。因此,学习和传播知识已成为企业核心能力的 个组织竞争优势的资源在于隐性知识。隐性知识是企 关键要素L3J,企业唯一的竞争优势或许就是比它的竞 业核心能力的主要存在形式,而当拥有核心技术的知 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 J。 识员工流动或变动时,将带给企业不容忽视的后果,所 Michael最早提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概念,根据 以必须注重知识管理系统自身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 知识是否能够编码和是否能以正式、系统的语言进行 力。隐性知识的转移相对比较困难,因此科学地认识 表达传输的性质,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explicit knowl— 组织的隐性知识传播规律,有效地控制隐性知识的传 edge)和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E1 J。 播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近年来,隐性知识引 显性知识是指能够以现实数据或编码的形式来进 起管理学界和经济学界的广泛重视,围绕组织如何开 行系统、便利的沟通,可以清晰地表述并完整地向他人 发和利用隐性知识开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如对隐性 转移的知识,包括事实、数据、报告、提案等。隐性知识 知识本质和价值的认识、开发、利用以及保护等 是指更深层次的、个人拥有的知识,是无形且不易被形 等[ ~引。 式化的、很难与他人共享、交流和理解的知识,它是个 以往的工作主要集中在隐性知识的定性描述和实 人长期创造和积累的结果,包括:信念、洞察力、经验 证研究等方面,近年来一些文章开始从定量的角度对 等。隐陛知识是显性知识的基础,比显性知识更宝贵、 其内在的规律进行比较系统的探讨,应用系统动力学 价值更大。 方法建立隐性知识传播的微分动力学模型 叫 。 Hmnel(1991)认为,由于隐性知识自身的特点,它 现有定量研究的文献中,都没有考虑组织成员知 的传播非常困难。这些知识深深地隐含在人们的社会 识传播能力的差异和成员流动问题。然而在实际中组 关系之中,对于获得的过程具有高度的依赖性,因而, 织成员的传播能力差别很大,如有的人知识丰富、性格 隐性知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获得核心竞争 活跃,或者身处在企业关键岗位,对周围人群影响较 收稿日期:2008~l0—15 修 日期:2009—03~I】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杰出青年基金B类项目“基于网络制造联盟的客户化生产组织与管理”(编号:70028102);国家自然科学基 金重大项目“先进制造模式及其管理”(编号:59990470—4)。 作者简介:耿凯平,男,1969年生,博士研究生,国家863计划先进制造领域的重点项目(2007AA041601)项目组长,研究方向为供应链管理、技 术创新管理;徐渝,女,1946年生,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运筹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运筹学会理事长。 ・ll6・ 情报杂志 第28卷 大,交流也更密切,这些都会增加其知识传播的能力。 因此通常组织成员的知}只传播能力不相同,同时组织 内常常会有成员的流动。本文研究复杂组织结构下隐 d( I1):…(1_ ( l A1 J1+ 2 2』2+ + J )一 1』 =性知识传播问题,分析其内部知识传播的规律,为组织 内部知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d ( 12)—(1一J2)(z1 1 1+ 2 2J2+ …十z, )一 2J2 (3) 1复杂组织内隐性知识转移的微分动力学模型 1.1模型的假设假设组织中的人数为常数N,N J)( ” :” 足够大可以视为连续。隐性知识(下文中简称知识)传 播者和学习者在组织内部是均匀分布的。知识传播需 要组织内成员以某种方式传播(交流)才能进行,这里 有效传播是指知识传播者与不具备该知识的成员交流 时,足可以使该知识传播获得成功。 组织成员按传播能力可以从大到小分为 个阶 层,每个阶层所占人数比例为 1,z2, 3,…,z ,这里 ≥0,且∑ =1 o阶层 中每个拥有知识的人单位 时间可传播人数为 。根据组织成员拥有知识的情况, 将组织成员分为两类:一类是拥有知识的成员;另一类 是非知识拥有成员。 用函数 (t)表示在t时刻阶层i人群中拥有知识 的比例,为了表述方便,用J 代表 (t)。最初知识传播 的时间设为t=0,此时,每个阶层中拥有知识人数占 该阶层的比例记为J?。单位时间内有 比例的人从组 织内均匀流出,即有 的人流出,同时有相应 人 流入。假定流人人员都不拥有该组织的知识,且人员组 成性质和组织一样,即流入人员中每个阶层人数所占 比例和组织相同。因此组织内部总人数和各阶层的人 数保持稳定,不随时间变化。 1.2模型的建立在时刻t,我们首先考虑第 阶 层知识拥有者增加的人数。对于任意第i阶层,在时刻 t拥有知识的人数为Nx , ,每个拥有知识的人可以传 播 个人,其中有 ,的概率遇见第5阶层人,有1一 的概率将知识传给第 阶层的非知识拥有者,阶层i传 播给阶层 的人数为Nx ̄vjIi2 (1一 。在时刻t,单位 时间有mfl的人流失,其中属于i阶层的有N ,流出 拥有隐性知识的人的数量为 J 所以总体上我们 得到,第J阶层在时刻t增加的人数为: : , J 一j (1) “‘ i 1 化简得: =∑xi2 1一Xj)一 J (2) L‘‘ I 令 =1,2,…, ,由此我们得到组织知识传播的 ,-, 阶微分方程组: 求解这个微分方程组,即可以得到t时刻,掌握知 识的人,在组织内各阶层的分布。 1.3模型的求解由方程组(3)得: =州l(1一 一州。触,J。 H:)y-x2 ̄2 z(4) z 。堕 =z (1一 ) —z J 令 (£): J ,由式(4)可以得: dy (t)一 (1_Ii)x :一3:2+ ( z 一 z ) (5) 分两种情况讨论: 1.3.1 当∑z ≠∑z 时 f=l =l 由于 (0)=∑x3 ,?,求解微分方程(5)得,其中 =l 记 总=∑z 一∑z , 总=∑z Y(t)= 1 —1+/。\J上 总 1(6) 总A总/ 一 因此方程组(3)变为: _(1 (7) 其中i=1,2,…, z 将式(6)代入微分方程组(7),并求解得: I : e一 }C1 ,总 + 总 c (1十 (意一忐 (8) 其中G是待定常数,由初始值J = ,求得方程 组(3)的解G。 第5期 耿凯平,等:复杂组织内存在成员流动的隐性知识传播研究 ・n7・ Ci= 总17一 暑 ) 出t时刻阶层i人群中拥有知识的比例J (t)。 (9) 由Lv(r):妻i=l , ill得, (r)为组织在r时刻的传 i=1 i=l 当∑ , ≠∑z 时,由式(8)和式(9)即可以求 播能力,因此当Ez ≠∑ ,在t时刻,组织的传 播能力增加的速度为: 1.3.2 当∑z =∑ 时,由于 (0)= ∑ I?和式(5)可以求得: 1r_.i 一( t ・f总+1 )触 ’+ ,(f・,总十1) (1 0) 其中C是待定常数,由初始值 (0)= ,求得方 程组(3)的解C;。 G= ,一 (11) 当∑zi2 :∑z 时,由式(10)和式(11)即可以 i=l t:l 求出t时刻阶层i人群中拥有知识的比例J (t)。 2结果分析 当∑z >∑z 时,即 总>0,因此当t—oo 时,由式(8)得J ;当 z < z 时, 总<0,当t—o。时,由式(8)得joo =0;当∑ = 时,由式(10)得J =Oo综上得到命题1。 命题1:当∑z >∑ 时,时间无限长时,最 终各阶层中,掌握隐性知识人数比例为, = ;当 z ≤ z 时,时间无限长时,最终 组织内将不会有人掌握隐性知识。 由 总=∑xia 一∑z 和j总=∑z 可知, 总为组织总传播效力,其大小为组织传播效力减去组 织内人员流失, 为组织初始传播能力。当组织内成 员流动较大时,使 总≤0,隐性知识会流失,最终组织 内将不会有人掌握隐性知识。而当组织内成员传播能 力较强,或成员流动较小时, >0,最终各阶层中,掌 握隐陛知识人数比例为Ico 。可以看到,触 越大,则, 就越小,这说明组织流失成员速度p越大, 最终组织内掌握隐性知识的人越少;流失成员中阶层i 所占的比例 越大,最终该阶层中掌握隐性知识的人 数就越少。当 =0时, 恒为1,说明如果组织不存在 成员流失,最终组织所有成员将掌握隐性知识。 (12) 由式(12)知,当 总< 总, (t)>0,当 总> 总, (t)<0,当J总= 总时, (£)=0。 命题2:当 总< 总时,组织的传播能力是不断增 大的;当工总> 总时,组织传播能力是不断减小;当j总 = 总,组织的传播能力不变,恒为,总。 由于 总一I总=∑x3 (1一 )一∑ ,当组织 内成员单位时间流动比例』9=0时,即 (t)≥0。因此 不考虑组织内成员流动时,组织的传播能力会随时间 而增大。而当卢较大时使 总一J总<0时,组织的传播 能力会随时间而减小。 3结论 本文探讨了复杂组织内隐性知识的传播规律。建 立了隐性知识传播的微分方程组,并给出了具体的解 析解。分析了组织成员流动对隐性知识传播的影响。 结果表明:当.:【总>0时,最终组织内掌握隐性知识的 )、. 人数为J 。当 总≤o时,最终组织内部将 不会有人掌握隐性知识。当J总< 总时,组织的传播能 力是不断增大的;当 > 总时,组织传播能力是不断 减小;当 = 总,组织的传播能力不变,恒为J总。 参考文献 1 Argote L.1ngram P.Knowledge Transfer:A Basis for Competitive Advantage in Firms[J].Organizational Behavior and Human Deci・ sion Processing。2000(82):150—169 2王润良,郑晓齐.非正式团体:知识传播的有效途径[J].科研管 理,2oo1(4):39—45 3 David Lei,John W,Robert A.Designing Organizations for oCmpet- itive Advantage:the Power of Unlearning nad Learning[J].Organi— zation Dynamics,Winter 1999:24—37 4 Wil1ianB,BrineMan,BernardKeys,et a1.LearnignAcross a Liv- ing C ̄mpany:The Shell Compnaies’Experiences[j].Organization Dynamics,1998(AuDIITIn):61—69 5 Badaracco J L.The Know Ledge Link:How Firms( ̄)mpete Through Strategic AIliances[M].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I ress.1991 (下转第125页) 第5期 张 弦,等:从企业战略角度重审知识管理实施基础 ・125・ 业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各项技术与核心知识为标的描绘 起源于寻址作用的知识地图,并不适合有自主发展方 知识虚拟地图。 向、特别是不适合有创新需要的企业。同时知识管理 这个过程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确认目标。详细 活动也不是一个独立的过程,而是企业管理的一部分。 描绘出企业战略发展阶段中所需要实现的近期和远期 要使企业的知识管理能够在一个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 的各项目标,勾画出各个目标之间的发展过程和联系, 基础上进行,建立一个适应企业战略结构的知识活动 并依据企业战略规划,大体确认实现各个目标所预期 基本蓝图——知识战略地图,应该是其中的一个重要 的时间。第二步,确认知识。依据上述企业组织发展 环节。 的目标结构和联系图,标示出实现各个目标所需要的 参考文献 知识单元(这些知识单元包括企业已具备的和未知 的)。然后将标示出的所有完成目标所需的知识单元, 1张钢,倪旭东. 如识分类到知识地图:一个面向组织现实的分 按照学科知识发展关系勾画出之间的联系。这是建立 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5(1):59—68 2 CW Holsapple.Knowledge Management Support of Decision Mak— 第一张图,称之为虚拟地图。 ing[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2001(31):1—3 3.2实体地图 实体地图就是组织实际拥有的知 3乔治・冯・克罗、野中郁次郎;余昌楷译.实现知识创新[M].北 识单元的结构地图。在此,实体地图也就是实际拥有 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4) 的知识的地图。实体地图的构建方法,在步骤和流程 4蓝凌.知识管理趋势・中国2006.[EB].[2008—08—29]. 上类同目前知识地图的构建方法,大致包括知识的识 http://article,e—work.net.cn/km/article42531.htm 别、知识的分类、知识表示等几个主要步骤,由于许多 5马费成.科学情报的基本属性与情报学原理[J].图书馆论坛, ● 2002(5):14—17 步骤基本相同,所以在此不再赘述。需要指出的是,在 6杨曦宇.知识地图研究综述[J].图书馆学刊,2007(3):133—137 实体地图构建中知识显示的方式是对已拥有知识的指 7陈强.廖开际,奚建清.知识地图研究与展望[J].情报杂志, 示,而不一定涉及将隐性知识转化为显性知识。因为 20o6(5):43—46 很多隐性知识转化难度和风险都比较大,同时,在这个 8 http://wiki.mbalib.eom/wiki/Speeial:Newrecommends[EB]. 阶段也无法确定该知识是企业必需的,所以,仅仅标示 [2007—7—7] 出组织拥有着能力,而将知识价值留待后一阶段确认。 9孙洪波.知识地图的尴尬[EB].[2007—7—10].http://www. 3.3知识战略地图 此过程是融合虚拟地图和实 arnteam.org/k/km/2005~8/503291.html 2o07—7—1O 10吴唤才.基于过程的知识地图的局限性与隐性知识地图的构建 体地图成为知识战略地图的过程。具体方法是,以虚 [J].图书情报工作,2007(6):51—54 拟地图为基础,在虚拟地图企业发展所需的所有知识 1 1 Chen Lina.Knowledge Mapping in Knowledge Management at En- 单元的图谱中,标示出企业已经具有的知识单元,此 terprises.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J].20o3 时,可以区分出企业实现战略目标已经具备的知识和 (8):58—78 未具备但是需要的知识,同时区分出有用和无用的知 12 Kai.Mertins,Peter.Heisig,Jens.Vorbeck;赵海亮,彭瑞梅译.知识 识。然后依据知识体系本身的发展脉络,建立已经具 管理原理及最佳实践IN].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47~52 l3阿姆瑞特蒂瓦纳,徐丽娟译.知识管理精要[M].北京:电子工业 备知识与未具备知识之间的联系。 出版社,2002:91—108 知识战略地图描绘的是知识发展的蓝图。在此要 l4帕特里克.沙利文;赵亮译.价值驱动的智力资本[M].北京:华夏 明确建立两个联系:第一是已有知识体系与所需知识 出版社,2002:3—7 体系之间的联系;第二是企业战略目标与实现战略目 15罗伯特.卡普兰,大卫.诺顿;刘俊勇,孙薇译.战略地图——化无 标的知识需求之间的联系。综上所述,在知识管理中, 形资产为有形成果[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o5(6) (责编:刘武英) (上接第ll7页) 9张生太,李涛,段兴民.组织内部隐性知识传播模型研究[J]. 6 Nonaka I。Takeuchi H.The Knowledge Creating Company[M]. 科研管理,2004,25(4):28—32 New 3(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l0卢兵,岳亮,廖貅武.组织间隐性知识转移的微分动力学模 7 Nonaka I.A Ds ̄amic Theory of Organizational Knowledge[J].0r— 型[J].系统工程,2005,23(11):44—48 ganization Sx'ience,l994(5):14—37 1 1 Hamel G.Oompetition for Competence and Interpartner Learning 8朱少英,徐渝.基于组织学习的知识动态传播模型[J].科研 Within International Strategic Alliances[J].Strategic Management 管理,2003,24(1):67—71 Journal,1991(12):83—103 (责编:白燕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