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医学2012年7月第33卷第13期 GuangdongMedical Journal Ju1.2012,Vo1.33,No.13 研究,2005,19(4):642—643. ・2031・ 者及家属积极参与到疾病的康复治疗中来,大大提高 了健康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I] 程云清,陈航燕,黄莉.温馨提示卡在心脏手术患者检查治疗 [4] 潘杰,钱念渝.论人性化护理服务的实施[J].护理学杂 志,2006,21(4):324—326. [5] 罗桂元,丁松.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的心理分析和护理对策 [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9):7170—7171. 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8,23(22):60—61. [2]许娜,张晓娟,侯春颖.床头卡的人性化设计[J].护理研究, 2007,21(7B):1811. [6] 潜艳,曾铁英.心脏介入术患者实施家属参与式健康教育效 果探讨[J].护理学杂志,2010,25(19):77—78. (收稿日期:2011—11—02编辑:庄晓文) [3] 赵惠霞,王欣.个性化护理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探讨[J].护理 护理干预对预防剖宫产术后尿潴留的效果 刘映莲,刘惠英,邓映秋 广东省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妇产科(514089) 【摘要】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预防剖宫产术后留置尿管拔管后再发尿潴留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收治 的剖宫产的初产妇120例,均为留置尿管36 h后拔管,按随机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 观察组采用早期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安慰,拔管前准备,体位姿势调整,下腹膀胱区按摩,排尿诱导及药物介入治疗 等。观察并记录两组的护理干预效果并作对比分析。结果产妇自然排尿的成功率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4 h内排尿时间观察组也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护理效果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初产妇剖宫 产术后36 h留置尿管拔管后实施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心理安慰,拔管前准备,体位姿势调整,下腹膀胱区按 摩,排尿诱导及药物介入治疗等)可有效提高其自然排尿的成功率且临床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 剖宫产;术后并发症;尿潴留;护理 剖宫产术后留置尿管拔除后再发尿潴留是产科常 常伴有紧张和焦虑,拔除尿管后担心会因用力排尿导 见的并发症之一,常常影响子宫的收缩,增加阴道的出 致切口的裂开或者加剧切口的疼痛,此时的心理安慰 血量。重插尿管不但增加产妇的痛苦,而且也是造成 至关重要。我们在理解产妇不良情绪前提下,充分尊 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因素,临床上需要积极地处理。 重产妇,通过解释病情取得产妇的信任后,护理人员通 为此,我们对剖宫产产妇术后36 h留置尿管拔除后早 过开导、安慰及鼓励等方式帮助产妇克服术后紧张焦 期采取护理干预,旨在探讨产妇自然排尿的成功率及 虑等不良情绪。讲清术后顺利排尿的重要性,使其重 排尿时间,从而提高产科护理质量。 视拔管后的第1次排尿。通过沟通使产妇建立自行排 1资料与方法 尿的信心。(2)拔管前准备:术后24 h开始行尿管夹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9年10月至2011年1月我 闭,至膀胱充盈,产妇有尿意时开放尿管,如此反复4 科收住的120例行剖宫产的初产妇,均在剖宫产术后 ~5次,以锻炼膀胱功能及建立正常的排尿反射。期 36 h拔除尿管,排除全身性疾病史和泌尿系统疾病史, 间嘱产妇多饮水。最后夹管至膀胱高度充盈时拔除尿 根据入院号尾数单号者60例为观察组,双号者60例 管,准备好便盆,将导尿管边转动边慢慢地拔出。大部 为对照组。两组产妇年龄、孕周、体重等方面差异均无 分产妇能随拔管动作自行排尿。(3)体位姿势调整: 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拔除尿管后,酌情以产妇的感觉舒适为标准,协助其调 表1 对照组与观察组的产妇一般情况比较 ±s 整体位和姿势,例如可以协助产妇将上身抬高或坐起, 确保其尽可能在舒适的体位利于术后产妇排尿。(4) 下腹膀胱区按摩:拔除尿管后即开始,每次持续10 min 为佳,间隔时间为0.5 h。嘱产妇平卧四肢放松,操作 者于患者左侧由脐部向下五指并拢用掌力按摩,按摩 1.2 方法 时动作轻柔,力度逐渐增加并以患者耐受为度。(5) 1.2.1护理及干预方法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 排尿诱导:具体诱导排尿的主要方法如听流水声或用 察组采用护理干预,其中包括心理安慰,拔管前准备, 温水冲洗会阴,通过条件反射促进产妇产生尿意促进 体位姿势调整,下腹膀胱区按摩,排尿诱导及药物介入 排尿;热毛巾或热水袋热敷膀胱区使腹肌收缩增加腹 治疗等,具体如下:(1)心理安慰:初产妇剖宫产术后 内压促进排尿;患者取半蹲位将盛有80~100%的热水 ・2032・ 广东医学2012年7月第33卷第13期 Guangdong MeScal Journal Ju1.2012,Vo1.33,No.13 熏蒸外阴部,利用热气刺激尿道周围神经加快排尿等; (6)药物治疗:可以采用0.5~1 mg新斯的明肌肉注 射,增加膀胱平滑肌的兴奋性,或行足三里、三阴交等 穴位注射,针灸理疗来辅助治疗,促进膀胱平滑肌的收 缩,加快排尿。利用排便能反射性引起排尿的原理,予 开塞露40 mL纳肛,嘱产妇侧卧15~20 min后排便,在 排便的同时可顺利排尿。 1.2.2导尿方法两组产妇留置尿管拔管后尿潴留 持续12 h后即再次在无菌条件下行导尿术。 1.3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数资 料采用x 检验,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2结果 观察组自然排尿成功例数为59例,其中≤4 h排 尿时间的例数为45例;对照组自然排尿成功例数为42 例,其中≤4 h排尿时间的例数为18例。观察组和对 照组最终需再次行导尿术产妇分别为1例和18例。 观察组产妇在自然排尿成功率及44 h排尿时间上与 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两组产妇的排尿情况对比 例 3讨论 剖宫产术后尿潴留是产科常见的的并发症之一, 常影响子宫的收缩,增加阴道的出血量,在增加产妇痛 苦的同时也是造成泌尿系统感染的重要因素,目前剖 宫产为防止术中误伤充盈的膀胱及预防术后尿潴留, 术前常规留置导尿管,但是为防止泌尿系统感染,通常 术后24~36 h即拔出留置尿管。然而许多产妇留置 尿管拔管后再发尿潴留,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产妇具 有强烈的尿意但无法自行排出,于耻骨上方扪及膨隆 的膀胱且伴随下腹膀胱区的持续胀痛。其发病主要原 因为(1)心理因素:产妇由于惧怕手术切口的裂开或 感染不敢过度用力排尿;(2)机体因素:妊娠期膀胱的 紧张度降低及腹壁肌的扩张松弛,产后腹压降低后腹 肌松弛,逼尿肌无力,同时膀胱和尿道遭受胎先露的长 时间压迫最终导致膀胱尿道的内膜的充血水肿及张力 减低发生尿潴留;(3)手术因素:剖宫产术中对膀胱的 牵拉损伤及术中刺激导致膀胱括约肌反射性痉挛或尿 道炎性水肿导致排尿受阻 ;(4)人为因素:产妇术后 因心理因素及排尿习惯的影响短期内无法卧床排尿。 此外在置导尿管过程中动作粗暴,导尿管对尿道黏膜 的机械性刺激、损伤,导致黏膜充血、水肿,致排尿疼 痛,产妇不敢排尿;(5)药物因素:术前或术后大量使 用解痉止痛药物,术中的应用,术后镇痛泵的使 用,加强了中枢神经的抑制,进一步降低神经反射的作 用,如莨菪碱类药物降低了膀胱的张力导致了尿潴留 的发生。总而言之,积极预防剖宫产术后留置尿管拔 管后再发尿潴留,避免长期留置尿管对降低产妇感染 机会,提高产妇的护理质量十分重要 。 护理学认为,舒适是没有病痛折磨、心情愉悦、精 神放松的良好体验,任何破坏这种状态的因素都可以 造成不舒适 。剖宫产术后卧床,产妇对切口、新生 儿状况及对母乳喂养的担心等容易产生心理压力,加 上长时间处于同j体位,易出现焦虑、紧张等不安情 绪。通过安慰患者,解释病情及调整体位姿势可使患 者感到舒适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同时以产妇舒适 为度的体位调整利于腰背部肌肉放松,从而避免不舒 适感。听流水声或用温水冲洗会阴排尿诱导是采用条 件反射使产妇产生尿意并促进排尿。热毛巾或热水袋 热敷膀胱区及下腹膀胱区按摩可使局部血管扩张,血 液循环速度加快,有利于降低痛觉神经末梢的刺激和 压迫 ,同时还可减少术后切口的疼痛利于排尿。热 气熏蒸会阴部是通过刺激尿道周围神经感受器而促进 排尿 ,同时还可以使局部的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 快,利于产后会阴部水肿的消退。新斯的明为抗胆碱 酯酶药,可间接引起胆碱能神经兴奋,改善胃肠道和膀 胱肌肉收缩功能,起到促进排尿作用 。予开塞露纳 肛是利用排便能反射性引起排尿的原理,在排便的同 时可顺利排尿。对于以上方法均无效时,可在严格无 菌操作的条件下再次实施导尿术如留置导尿管,但应 该积极处理并及早拔出,防止尿路感染等不良并发症。 综上所述,近年来对剖宫产术后留置尿管拔管后 再发尿潴留并发症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方法均有一定 的进展。对比常规护理,对初产妇实施包括心理安慰, 拔管前准备,体位姿势调整.下腹膀胱区按摩,排尿诱 导及药物介入治疗等在内的护理干预措施可以缓解初 产妇的心理压力,改善尿道及膀胱的收缩功能,缓解切 口的疼痛,进而能够有效促进产妇自然排尿,具有良好 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永英.护理干预对产后尿潴留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 志,2008,7(5):56—59. [2] 刘素华.膀胱冲洗配合足部按摩预防妇产科术后尿潴留的观 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6,12(7):1350. [3] 吕式瑗.护理学基础[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50. [4]崔焱.护理学基础[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3. [5]李凌.产后尿潴留21例原因分析及护理[J].河南外科学杂 志,2007,13(1):109. [6]王迎新.药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6. (收稿日期:2012—02—27编辑:王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