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往下可分为9个大层,每个大层中又可分为若干亚层。值得注意的是,在部分地区有些土层可能缺失的,起主要原因是古河道的切割。 你是不是要盖房子啊?我大致讲一下哈
第一层 杂填土层 就是有很多建筑垃圾的,人工填的
第二层 褐(灰)黄色粉质粘土,(土层较好,适合作为浅基础建筑的持力层) 第三层 淤泥质粉质粘土 第四层 淤泥质粘土
(第三、四层土质相当差,也很厚,上海被称为软土地区主要是因为这两层烂稀泥,呵呵) 第五层 灰色粘土
(由于其土性差得较多,因此被分为好多亚层,典型的有5-1层:和第4层一样烂,5-2层含有微承压水,5-3层,土性稍好一些,5-4层,土比较硬,和第6层已经差不多啦) 第六层 暗绿色粉质粘土(比较硬,做基础持力层很不错,但是在上海地区一般都不太厚) 第七层 粉砂层(很强的土,一般都很厚,压缩模量大,受压变形小,承载力高,一般都作为桩基础的持力层,同时也是承压水层) 第八层 又是个软弱的土层
第九层 已经是基岩的上面一层,地质年代最久远,最硬了,呵呵,一般要特别控制沉降的建筑物的桩基础就需要打到这层土或是基岩上
http://www.shtong.gov.cn/node2/node2245/node663/node669/node66686/node66821/userobject1ai63075.html
第一节 土壤调查
1958年,上海市根据全国的统一部署,开展第一次土壤普查工作,于1959年完成。这次调查,采用科技人员同基层干部、农民群众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重点摸清土壤底细,总
结群众识土、改土经验,然后进行系统归纳,提出土壤分类和命名。当时按照不同区域和不同土壤类型的特征,区分为9个土壤系列:西部淀泖低地的青紫泥,约占耕地面积的13%;中部高平原的沟干泥,约占13%弱;黄浦江东部、南部及长江口沙洲的黄泥头,约占16%;沿江沿海的夹沙泥,约占22%;江河两岸的潮沙泥,约占14%;西部碟缘斜坡等地的黄潮
泥,约占4%;零星分布的砂土,约占8%;沿江沿海的盐土,约占10%;西部低地中零星山丘的黄棕壤,为数甚微。通过土壤普查及其分类命名,明确低产田改良和高产田培育的途径。在西部低洼地区,自60年代至70年代,逐步建设圩区配套工程,降低农田地下水位,并采取实行水旱轮作、改善土体渍害、增加有机肥投入等措施,使洼地土壤性状得到有效改良。在东部沿海地区,自1959年开始组织大规模围垦,采取水利先行、引淡洗盐等改良利用措施,加速土壤的脱盐,为建立市属15个国营农场奠定基础。
1979年,上海市开展第二次土壤普查工作。市、县两级成立土壤普查办公室,同时相继在市、县两级的农业部门组建土壤肥料工作站,筹建起土肥化验分析室,并开展土壤普查技术培训和组织全市土壤概查。在此基础上,进行市、县两级土壤普查试点,而后由点到面逐步展开,不断深入。这次土壤普查,历时9年。先采用1:2000或1:5000比例尺底图,从大队(村)做起,进行全面详查;并采集土样,进行理化分析,共取得数据50万项次。然后在逐级撰写土壤普查总结、编制土壤普查图件和系统整理数据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科学的土壤普查成果。撰写出版《上海土壤》和《上海土种志》两本专著;编绘全市1:10万比例尺土壤图和养分图,以及1:20万比例的《上海市土壤资源图集》一套;将处理过的数据输入6兆位容量的电脑,建立《上海土壤资源数据库》。
在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将上海郊区的土壤归纳为水稻土、潮土、滨海盐土、黄棕壤4个土类、7个亚类、25个土属和95个土种的上海土壤分类系统。
[上海郊区土壤分类系统图]
上海郊区土壤类型面积及分布表
单位:公顷
土类、亚类、土属 一、水稻土 (一)潜育水稻土 1.青泥土 (二)脱潜水稻土 2.青紫泥 3青紫土 4.青紫头 (三)潴育水稻土 5.青黄泥 6.青黄土 7.黄潮泥 8.沟干泥 9.沟干潮泥 10.黄泥头 面积 占耕地面积% 281600 1960 1960 42940 34000 53 3047 181919 26060 30107 8093 16215 10620 16300 81.57 0.57 0.57 12.44 9.85 1.71 0.88 52.72 7.56 8.72 2.34 4.70 3.08 4.72 上海郊区的大部分地区 青浦、金山、松江3县湖荡洼地 青浦、金山、松江3县湖荡洼地 淀泖洼地的低田和低平田 松江、青浦、金山3县及嘉定县望新乡 松江、金山、青浦3县的湖沼平原 淀泖洼地向碟缘延伸地带 上海郊区钦公塘以西地区 青浦、金山、松江3县及嘉定县望新乡 青浦、松江、金山3县及其边缘 青浦、松江、金山、宝山4县 奉贤、上海、嘉定、宝山4县 奉贤、上海、嘉定、宝山4县 松江、金山、奉贤、上海、宝山5县 分布地域 11.黄泥 12.潮砂泥 (四)渗育水稻土 13.黄夹砂 14.砂夹黄 15小粉土 16.并煞砂 二、潮土 17.灰潮土 18.菜园灰潮土 19.园林灰潮土 20.挖垫灰潮土 三、滨海盐土 21.滨海盐土 22.盐化土 23.残余盐化土 四、黄棕壤 24.山黄泥 25.堆山泥 44933 29593 693 32187 17140 2700 2673 45507 243 13000 2247 5367 61000 28427 327 25 438 410 28 13.03 8.57 15.84 9.32 4.97 0.78 0.77 11.63 7.21 3.77 黄浦江以东、钦公塘以西及崇明岛 除崇明以外的9个县 钦公塘以东及长兴、横沙两岛 钦公塘以东及长兴、横沙两岛 人民塘内侧,长兴、横沙两岛,崇明岛东、西部 青浦、松江2县泖河两侧及嘉定县朱桥乡 南汇县沿海、金山县漕泾乡、崇明、长兴、横沙3岛沙带 崇明县、南汇县滨海及近郊菜区 崇明县及南汇县滨海 近郊上海、嘉定、宝山、川沙4县菜区 南汇县果园乡、宝山兴乡等 黄浦江沿岸吹泥地带及开挖河道两侧 崇明、奉贤、南汇3县沿江沿海及松江县新五乡 崇明岛北支岸段及芦潮港以西南侧 崇明、奉贤、南汇3县堤内已垦地区 松江县新五乡黄桥村西部圩区 上海郊区西部山丘等 大小山丘 山丘岩石裸露地带及寺庙废墟 6.80 6.79 0.01 说明:滨海盐土中已垦面积23380公顷,故占耕地面积6.80%。
经过两次土壤调查,查明上海郊区的土壤肥力与地域差异的关系,以及应当采取改良土壤的措施。西部松江、金山、青浦三县境内的湖沼平原,土壤环境渍水,有利于有机物质积累,潜在养分含量丰富,但因主体水多气少,养分释放缓慢,应通过治水改土提高土壤生产力。中部上海、嘉定、宝山、奉贤4县黄浦江、吴淞江两侧的沿江平原,土壤干湿交潜频繁,土体质地偏砂,养分肥力中等,但易于释放与调节,需增加有机肥投入以增强土壤肥力。东部川沙、南汇、奉贤等县“冈身”以东范围较广的滨海平原,土壤质地偏粘或适中,潜在养分含量及供肥、保肥能力较高,宜采取综合措施不断培肥,提高地力。长江口的崇明、长兴、横沙等岛屿,土壤质地偏砂,养分肥力偏低,但供肥能力较强,只要增加有效投入,就能发挥较大的增产潜力。
在第二次土壤普查中,充分运用数据图件等资料,通过综合归纳和分析,进行土壤质量等级评价。上海郊区的土壤资源质量按三等九级区分,统计结果为:
一等质量农田 占46.88% 其中: 二等质量农田 占31.52% 其中: 三等质量农田 占21.60% 其中: 一等一级占24.78% 一等二级占11.485% 一等三级占10.62% 二等一级占6.79% 二等二级占12.10% 二等三级占12.63% 三等一级占8.86% 三等二级占4.09% 三等三级占8.65% 根据土壤普查结果,上海郊区好的和比较好的一、二等质量农田占78.4%;其中土壤养分含量高和比较高的一、二级质量农田也占68.1%。三等和三级质量农田只分别占21.60%和31.90%。
建国以来,由于养分投入不断增加,上海郊区农田土壤的肥力明显提高。80年代与50年代相比,有机肥料投入明显增加,即使80年代中后期免耕栽培和秸秆还田推广后,由于土壤排水条件改善,物质循环加快,仍使土壤环境与土壤肥力之间保持协调平衡;只是低洼地区土壤仍无肥力提高趋势。无机肥投入,因总体上是以氮化肥为主不断增加的,加上因70年代至80年代前期的长期三熟耕作,湿耕旋耕,造成水气矛盾加剧,土壤受渍粘闭,肥力不易调节,故出现偏氮高投入的趋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