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在颌面部外伤诊断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螺旋CT在颌面部外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60例颌面部外伤患者的CT扫描数据,分别比较不同层厚和相同层厚后处理前后之间的诊断意义。结果 60例患者在3mm和6mm两种层厚中,3mm发现的骨折线数量显著高于6mm,χ2=5.288,P<0.05,比较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螺旋CT处理后提高了诊断的质量,能多方位地显示骨折部位、范围、移位、旋转、骨缺损范围等情况,对临床参考意义更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颌面部外伤;螺旋CT;后处理
颌面部处于人体暴露面积最大的部位,随着社会的进步,颌面部外伤的病例数量急剧增加。又由于颌面部和颅脑以及呼吸道相邻,再加上血运良好,常可由于骨折片移位、血凝块阻塞呼吸道以及颅内血肿压迫中枢等原因危及生命。及时准确的诊断在救治此类患者时就显得尤为重要[1]。本研究对60例颌面部骨折患者螺旋CT资料进行分析,研究其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60例颌面部外伤伴骨折患者的CT扫描数据,扫描时间为外伤后1w内,其中男性45例,女性15例。随机分两组,每组各30例。
1.2扫描方法和后处理技术 实验组采用飞利浦MX4000型双排螺旋CT,扫描参数为120kV、150mA、3mm层厚、螺距1。患者仰卧位,行3mm密度扫描,扫描范围以听呲线至下颌骨。扫描完成后15例患者采用原始数据诊断,15例患者原始数据经小间隔1mm、层厚0.5mm间距重建处理,重建后图像应用三维后处理功能做图像判断有无骨折以及骨折的部位、范围,骨折线的走行,骨折块的移位、数目等。对照组采用相同仪器、体位进行6mm层厚扫描,对原始数据进行分析。
2 结果
本组60例颌面部骨折均行螺旋CT扫描,获取颌骨影像资料,其中15例通过螺旋CT后处理技术显示三维图像,其中14例能立体显示颌骨组织及相邻关系,显示骨折部位、骨折移位、骨折碎片及骨折波及范围,显示颞颌关节全貌。三维图像对颌面部的整体形态显示良好,空间立体感强,解剖关系清晰,能够很好地显示颌面部的多发骨折,其空间表现清晰、直观、形象,在x、Y、z轴可以任意角度、方位的观察与相邻骨结构的关系,可清晰显示骨折的细微形态改变以及病变累积范围,对小的骨折缝隙及骨折碎片显示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并同时可观察软组织损伤情况。60例患者在3mm和6mm两种层厚中,3mm发现的骨折线数量显著高于6mm,χ2=5.288,P<0.05,比较有显著差异性,有统计学意
义。3mm层厚后处理后检出的骨折线数量显著高于无后处理者,χ2=3.522,P<0.05。
3 讨论
颌面部骨折诊断受其解剖结构复杂性的影响[2-3],造成重叠影像较多,由于传统的x线片和CT横断面图像对颌面部深层次解剖结构的骨折线走向、骨折碎片的数目、大小情况以及移位方向程度显示不清,所以依据其进行精准的诊断受到一定限制。本研究表明薄层CT扫描结合三维骨表面重建,各种功能的优势互补[4],可以从多个角度观察,克服了横断面单一方法的不足,尤其对颌面部深部结构的骨折能清晰显示。通过分析15例颌面部骨折的患者的三维CT后处理重建图像,不但可以发现颌面骨骨折,还能通过图像的任意轴旋转和切割,显示颌面骨各个方面的立体结构,充分显示骨折形状,骨折线的走向、长度,骨折块的方向,骨折的凹陷程度和移位方向,对临床诊断、分型、科研和手术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维重建图像和CT原始二维图像相比其有不如原始图像清晰的缺陷[5],在移位不明显的骨折诊断中原始图像更有一定的诊断优势。X线片和螺旋CT原始数据以及后处理的联合运用对颌面骨可以从任意角度观察,能较全面、直观和立体地认识颌面部骨折情况,为颌面外科医生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案和合理的创伤小的手术入路骨折复位内固定提供客观依据。
参考文献:
[1]沈新平.CT三维重建在诊断颌面部骨折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杂志,2008,8(5):342.
[2]陈建宇,粱碧玲,刘庆余,等.颌面部病变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的诊断价值[J].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6,28(1):16-20.
[3]陈唯唯,漆剑频,张进华.螺旋CT扫描和三维重建诊断颌面骨骨折的应用价值[J].放射学实践,2002,17(4):327-328.
[4]曾英琅,罗万能.螺旋CT口腔曲面重建技术的应用体会[J].医学放射技术杂志,2003,11(6):84.
[5]宋炜.三维CT影像技术在颌面骨骨折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03,19(5):295-296.编辑/哈涛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