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安排孩子与同龄人在一起。
因为同龄人的一举一动是最能与孩子产生共鸣的。父母要利用这一点,尽量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同龄人相处。即使孩子之间发生冲突,父母也要搞清情况,尽量少加以干涉,因为孩子们之间的冲突,父母处理再好,也不如孩子自己解决的好。几次吵架之后,孩子们相互就会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开始快乐地玩到一起了。
2.鼓励孩子参加特定团体。
孩子7-8岁以后,应该鼓励他们尽可能参加各种类型的团体。父母也许希望孩子参加比较大的团体,那些被同伴拒绝的孩子在这些团体里很少成功,仍然不能被团体接受。但是,他们却更容易与范围比较窄的团体融为一体,如以某项技能、兴趣爱好、交流指南、社会服务等为基础的特定团体等。这些有主题的团体成员在个性、兴趣和社会技能方面更有可能更加相近,因而孩子们更容易欢乐融洽地相处。
3.自己加入团体,给孩子做个榜样。
父母永远无法过高估计自己作为榜样的力量以及对孩子所能产生的影响。如果父母自己消极对待各种成人活动,那么就该好好考虑参加活动对自己和孩子的好处。孩子会看出他的父亲或母亲的态度,而这点对他会产生很大影响。如果父亲喜欢垒球运动,经常穿着运动衫在屋子里走来走去,并且带着孩子一起参加,孩子肯定会受到感染。相反,如果父亲勉强加入了“父母-老师协会”,每次开会都抱怨不停,并且嘲笑其他孩子的父母如何无知,那么孩子不可避免地会对协会产生负面印象。
4.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的培养也需要从孩子抓起。家中来了客人,教孩子如何礼貌待客,什么是彬彬有礼;孩子有了自己的朋友,父母应该爱屋及乌,为他们提供良好的交往条件,比如聚会、郊游、生日活动等。当然父母更要指导孩子如何择友、交友,在交往中要真诚、坦荡、磊落、大方、不卑不不亢。父母要教孩子在客人面前学会介绍自己,如让孩子用乐器表演一首曲子,唱一首歌,画一幅画;孩子得到客人的表扬,会增强自信心,会心情愉快,下次在客人面前就会主动些,慢慢就不会害怕见生人或在生人面前害羞了。
5.鼓励孩子与人交往。
孩子的交往活动,是父母不可忽视的内容。如果缺乏同龄伙伴,那么这样的孩子就会缺乏集体主义的意识,步入社会后也会无所适从,或是不尊重他人,自傲、任性,或是封闭自己,自私、孤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