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 1、等高距: 2、相对高程: 3、水平面: 4、测量学: 5、比例尺精度: 6、竖直角: 7、绝对高程: 8、水平角: 9、比例尺: 10、大地水准面: 11、竖盘指标差: 12、视差: 13、控制测量: 14、碎部测量: 15、直线定向:
二、填空题
1、等高线分为( 首曲线 )(间曲线)(助曲线)和( 计曲线)四种类型。 2、园曲线的主点包括( )( )和( )。
3、建筑物沉降观测的工作内容包括( )( )和( )。 4、水准测量成果检核的方法有( )( )和( )。 5、建筑基线常用的布设形式有( )( )( )和( )。 6、经纬仪主要由( )( )和( )三部分组成。
7、导线测量的外业工作包括( )( )和( )和( )。
8、钢尺精密量距时,对尺段长度应进行( )( )和( )三项改正。 9、图根导线常用的布设形式可分为( )( )和( )。 10、经纬仪的安置主要包括( )和( )两项工作。 11、水准仪主要由( )( )和( )三部分组成。
12、测设地面点位置的基本方法有( )( )( )( )和( )。 13、测量工作中常用的标准方向有( )( )和( )。 14、地面点的坐标通常有( )( )和( )三种。
15、地形图的比例尺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有( 数字 )和( 图示 )。 16、水准测量中,测站检核的方法有( 双面尺 )和( 改变仪高 )。
17、园曲线带有缓和曲线时,其曲线主点包括( )( )( )( )和( )。 18、地形图上面积量算的方法有( )( )( )( )和( )。. 19、地形图的分幅方法常用的有( 矩形 )和(梯形 )。 三、判断题
1、在水平角的观测中,方向观测法主要用于观测单角。 ( ) 2、闭合水准路线各段高差的代数和应相等。 ( ) 3、测量工作中用水平面代替水准面后,对距离的影响大,对高程的影响小。 ( x ) 4、某段距离的平均值为100m,其往返较差为+20mm,则相对误差为1/5000。 ( ) 5、与水准面平行的平面称为水平面。 ( ) 6、重力的方向线称铅垂线,铅垂线是测量的基准线。 ( )
7、地面上任意两点之间的绝对高程差等于其相对高程差。 ( ) 8、用经纬仪测量地面两点间的距离时,必须测出水平角。 ( ) 9、地形图的比例尺有多种形式,常用的有数字比例尺和图示比例尺。 ( ) 10、测量工作必须遵循“从局部到整体,先碎部后控制”的原则。 ( ) 11、用钢尺精密测量距离时,只对最后一个尺段进行三项改正。 ( ) 12、已知直线AB的坐标方位角为186°,则直线BA的坐标方位角是4°。 ( ) 13、具有控制全局作用的网点称为转点。 ( ) 14、直接用于测地形图的地形点称为碎部点。 ( )
四、单项选择题 1、用水准仪测定
A、B两点间高差,已知A点高程为H=12.658m,A尺上读数为1526mm,B尺上读数为
A
1182mm,则A、B两点间高差
hAB为( )m。
① +1.344; ②-1.344; ③ -0.344; ④ +0.344。
2、水平角的取值范围是( )。
① 0°~180°; ②0°~270°; ③ 0°~90°; ④ 0°~360°。
3、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中,3°带是从东经( )开始划分的。 ① 1°10′; ② 1°30′; ③ 2°30′; ④ 3°。 4、建筑基线的主点不得少于( )个。
① 2; ② 4; ③ 3; ④ 5。 5、测绘1﹕500的地形图时,小于( )mm的地物就无法表示出来。
① 50; ② 5; ③ 300; ④ 100。
6、竖直角的取值范围是( )。
① 0°~180°; ②0°~270°; ③ 0°~90°或-90°; ④ 0°~360°。
7、在距离丈量中,用( )来衡量测量的精度。
①绝对误差; ②相对误差; ③均方差; ④平均误差。
8、地球上某点的经度为110°30′,该点所在6°带的带号是( )。 ① 18; ② 19; ③ 17; ④ 20。 9、地面上某点真子午线方向和磁子午线方向之间的夹角称为( )。
① 方向角; ②磁偏角; ③子午线收敛角; ④坐标方位角。 10、在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统中,6°带是从东经( )开始划分的。 ① 1°10′; ② 1°30′; ③ 0°00′; ④ 3°00′。 11、正反坐标方位角互差( )。
① 90°; ② 180°; ③ 360°; ④ 270°。
12、某建筑首层室内地面±0.000的绝对高程为45.300m,室外地面设计高程为-l.500m,则室外地面的绝对高程为( )m。 ① 42.8; ② 43.8; ③ 43.7°; ④ 43.6。
13、对某水平角进行了五次观测,其角度为:63°26′12″,63°26′09″,63°26′18″,63°26′15″,
63°26′06″。其算术平均值为( )。
① 63°26′10″; ②63°26′12″; ③ 63°26′22″; ④63°26′32″。
五、简答题
1、测量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和数学上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有什么区别? 2、什么叫高斯投影?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是怎样建立的? 3、直线定线时,标准方向有几种?什么是坐标方位角? 4、测量工作中产生视差的原因是什么?视差应如何消除? 5、水准测量中为什么要求前后视距相等? 6、水准仪的使用包括哪些基本操作?
7、视距测量法测定地面上两点间的水平距离和高差的步骤有哪些? 8、什么是等高线平距?等高线平距和地面坡度有什么关系? 9、测回法测水平角的基本操作要点。 10、经纬仪碎部点测量的基本工作有哪些?
11、施工测量的目的是什么?它包括哪些工作内容?
12、水准测量中设置转点有何作用?在转点立尺时为什么要放置尺垫?何点不能放置尺垫? 13、简述经纬仪测绘法在一个测站测绘地形图的工作步骤。 14、地形图应用有哪些基本内容? 15、地形图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有哪些?
16、土石方量估算的方法有哪些?分别适用于哪些场合?
17、测量竖直角时,为什么每次读取竖直度盘读数前,都应先使竖盘水准管气泡居中,然后再读数? 18、测量水平角时,为什么要用盘左、盘右两个位置观测? 19、测量竖直角时,如何消除竖盘指标差? 20、经纬仪安置包括哪两个内容?怎样进行?目的何在? 21、偶然误差有哪些特点?
22、选择测图控制点(导线点)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23、在导线计算中,角度闭合差的调整原则是什么?坐标增量闭合差的调整原则是什么? 24、地物符号有几种?各有何特点?
25、什么是比例尺精度?它在测绘工作中有何作用? 26、测图前有哪些准备工作?控制点展绘后,怎样检查其正确性? 六 计算题
1.已知某点位于高斯投影6°带的第20带,若该点在该投影带高斯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横坐标
-306579.210m,写出该点不包含负值且含有带号的横坐标
2.某宾馆首层室内地面±0.000的绝对高程为45.300m,室外地面设计高程为-l.500m,女儿墙设计高程为
+88.200m, 问室外地面和女儿墙的绝对高程分别为多少?
3.用水准仪测定数为1182mm,求
4.完成下表测回法观测水平角的各项计算。
水平角观测记录
测回数 度盘读数 目标 盘 左 ° ′ ″ 00 00 24 58 48 54 盘 右 ° ′ ″ 180 00 54 238 49 18 半测回角值 一测回角值 ° ′ ″ B 各测回 平均角值 ° ′ ″ 备 注 y=
y及该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
A、B两点间高差,已知A点高程为HA=12.658m,A尺上读数为1526mm,B尺上读A、B两点间高差hAB为多少?B点高程HB为多少?
测站 ° ′ ″ A O 1 A 2 90 00 12 270 00 36 328 49 18 B 148 48 48
5.完成下表竖直角观测的各项计算。
竖直角观测记录
测站 目标 A B O C D 6.已知
度盘读数 盘 左 ° ′ ″ 79 20 24 98 32 18 90 32 42 84 56 24 盘 右 ° ′ ″ 280 40 00 261 27 54 270 27 00 275 03 18 指标差 ″ 竖直角 ° ′ ″
备 注 A点高程HA=l82.232m,在A点观测B点得竖直角为18°36′48″,量得A点仪器高为
A点得竖直角为-18°34′42″,B点仪器高为l.466m,
l.452m,B点棱镜高l.673m。在B点观测
A点棱镜高为l.6l5m,已知DAB=486.75lm,试求hAB和HB。
7.已测设直角AOB,并用多个测回测得其平均角值为9000′48″,又知OB的长度为150.000m,问在垂直
于OB的方向上,B点应该向何方向移动多少距离才能得到9000′00″的角?
8.计算下表中水准测量的观测高差和B点高程。
水准测量观测记录手薄
测 站 Ⅰ 点 号 水准尺读数(m) 后 视 1.874 1.727 1.186 1.712 ∑a - ∑b=
前 视 0.919 1.095 1.823 1.616 ∑h= 高 差 (m) 高 程 (m) 22.718 备 注 已知 0
0
BM.A TP.1 Ⅱ TP.1 TP.2 TP.2 TP.3 TP.3 B ∑ Ⅲ Ⅳ 计算检核 10.在下表中进行附合水准测量成果整理,计算高差改正数、改正后高差和高程。
附合水准路线测量成果计算表
路线长观测高差 高差改正数改正后高差hi(m) 1.0 4 1.2 5 1.6 +2.716 -3.715 11.819 已知 +1.263 点号 L(km) 1.5 0.6 0.8 hi(m) +4.362 +2.413 -3.121 vhi(m) 高程H(m) 备注 BM.A 1 2 3 7.967 已知 BM.∑ fh=∑h测 -(HB-HA)= fh容=±40L= v1km
fh ∑vhi= L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