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2011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阅读 16 昆明的雨》优质教案_1

来源:意榕旅游网
《昆明的雨》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抓住雨中景、事、物的线索,理解抒情性散文寓情于物的写作特点。 2、通过诵读与分析,品味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3、通过拓展阅读与背景介绍,感受作者独特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通过诵读与分析,品味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感受作者独特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预习检测 (一)生字词检测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乍看( zhà ) 辟邪( bì ) 鲜腴( yú ) 密匝匝( zā ) ....菌子( jùn ) 绿釉( yòu ) 缅桂花(miǎn)扳尖( bān ) ....

(二)内容梳理

有人是这样评论汪曾祺的:“世间可爱的老头有很多,但可爱成这样的却不多见。”

提问1:文章围绕“昆明的雨”,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人和事?

(肥大的仙人掌,好吃与不好吃的菌子,火炭般的杨梅,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还有卖杨梅的苗族女孩,卖缅桂花的房东母女,更有莲花池边酒店里与友人的小酌......)

提问2:通过回忆这个系列的景、物、人和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昆明的想念和喜爱之情)

提问3:从课文的哪句话能够看出作者对昆明的想念和喜爱之情? (我想念昆明的雨)

“言为心声”——以情为线,品“祺”言

二、悟情趣,品“祺”言

(一)交流自读感受,共享读书味,完成学案中的任务一

《昆明的雨》小组合作学习单

任务一:合作交流——修改完善阅读批注 小组内交流自读感受,共同选择一处觉得最有味道的语句,修改完善阅读批注 展示要求: 1.【我是品读者】以朗读者的身份,用最有味道的方式合作读出你们所选择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品味者】请以最美的语言为你们觉得最有味道的语句写上颁奖词,具体分析有味道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共享读书味】其他小组进行点评、补充或质疑。 1. 学生交流,小组展示。

2. 通过批注法、朗读法来感知汪曾祺语言的魅力。

3. 总结汪曾祺语言特点——淡而有味(趣味、真味、情味、诗味)

【自读成果展示】(教师点拨)

【品读1:趣味——昆明雨季的菌子 】

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乍一看那样子,真叫人怀疑:这种东西也能吃?!颜色深褐带绿,有点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头还有很多草茎、松毛、乱七八糟!不过下点功夫,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这东西这么好吃?!

①通过比喻写出干巴菌外形的难看,这与后文入口后味道的鲜美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写出作者对干巴菌美味的惊叹与喜爱。

②一个“?”、“!”语言简洁,读来亲切口语化,凸显出作者的惊叹与喜爱。 这两句话表达的感情分别是什么?(嫌弃——惊叹)

如果各用一个感叹词来表达作者的情感,会是哪两个词? (咦)这种东西也能吃?! (哇/啊)这东西这么好吃?!

全班齐读,在朗读中体会作者对雨季菌子美味的喜爱与怀念。

为什么这两个句子本身明明没有感叹词,但我们却能读出这两种语气? 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独具匠心。——语言的趣味

【 品读2:真味——昆明雨季的果子】

昆明的杨梅很大,有一个乒乓球那样打,颜色黑红黑红的,叫作“火炭梅”。这个名字起得真好,真是像一球烧得炽红的木炭!一点都不酸!我吃过苏州洞庭山的杨梅、井冈山的杨梅,好像都比不上昆明的火炭梅。

卖杨梅的都是苗族女孩子,戴一顶小花帽子,穿着扳尖的绣了满帮花的鞋,坐在人家阶石的一角,不时吆唤一声:“卖杨梅——”,声音娇娇的。她们的声音使得昆明雨季的空气更加柔和了。 作者笔下的杨梅个头大味道甜,但有一个细节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声吆喝。 请大家也来吆喝一番,边听边想,这句吆喝能不能少?

富有生活气息、女孩坐在人家阶石一角就会不时吆喝,很有画面感,也写出当地人情之美。

【品读3:情味——昆明雨季的花】

缅桂盛开的时候,房东(是一个五十多岁的寡妇)就和她的一个养女,搭了梯子上去摘,每天要摘下来好些,拿到花市上去卖。她大概是怕房客们乱摘她的花,时常给各家送去一些。有时送来一个七寸盘子,里面摆得满满的缅桂花!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使我的心软软的,不是怀人,不是思乡。 思考:仅仅是带着雨珠的缅桂花让我感到心软软的吗?

“时常”、“满满”看出房东的热情淳朴。带着雨珠的缅桂花会更显美丽滋润,再加上房东的热情与关怀更让我感动,所以心感到软软的。不是怀人,并不是思乡,话说了一半不说一半,也许正是怀人,正是思乡。

【品读4:诗味——昆明雨季的氛围】

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酒店院子里有一架大木香花,昆明木香花很多。有的小河沿岸都是木香,但是这样大的木香却不多见。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涨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四十年后,我还忘不了那天的情味,写了一首诗:

莲花池外少行人,野店苔痕一寸深。 浊酒一杯天过午,木香花湿雨沉沉。 我想念昆明的雨。

①意境景色美。鸡与平时在农村里见到的不一样,一动不动,好像鸡也沉浸在悠闲的气氛中,木香花很多,花朵饱涨、绿叶浓密。

②“爬”、“遮”、“密匝匝”、“细碎”、“半开”、“饱涨”等多个动词、形容词,简洁凝练地描绘出昆明雨后美丽、宁静的氛围。

③诗化的语言,诗歌的插入,使文章饱含诗味。

三、知“祺”言——品“祺”人

(一)系列阅读,纵向延伸

你是否在下列选文中读出了汪曾祺语言的“趣味、真味、情味与诗味?”

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汪曾祺?

-1-

我们在长沙,想尝尝毛泽东在火宫殿吃过的臭豆腐,循味跟踪,臭味渐浓,“快了,快到了,闻到臭味了嘛!”到了眼前,是一个公共厕所。

——汪曾祺《果蔬秋浓·逐臭》

-2-

和我一起收萝卜的农业工人起出一个萝卜,看一看,不怎么样的,随手就扔进了大堆。一看,这个不错,往地下一扔,叭嚓,裂成了几瓣,“行!”于是各拿起一块啃起来,甜,脆,多汁,难可名状。

——汪曾祺《萝卜》

-3-

这些年来我的业余爱好,只有: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

画中国画还有一种乐趣,是能够在画上题诗,可寄一时意兴,抒感慨,也能够发一点牢骚,曾用干笔焦墨在浙江皮纸上画冬日菊花,题诗代简,寄给一个老朋友,诗是:新沏清茶饭后烟,自搔短发负晴暄。枝头残菊开还好, 留得秋光过小年。

——汪曾祺《人得有点业余爱好》

-4-

我不知道这样的豆绿色的绣球是泰山的水土使然,还是别是一种。茶馆的主人以茶客喝剩的茶水浇之,盆面积了颇厚的茶叶。这几盆绣球真美,美得使人感动。我坐在花前,谛视良久,恋恋不忍即去。别

之已十几年,犹未忘。

——汪曾祺《泰山拾零》

-5-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汪曾祺《食道旧寻》

-6-

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

——汪曾祺 《无事此静坐》

(二)从文及人,感悟人生

汪曾祺的人生线

新成 中立 国

北伐战争

1920

江苏

1936

全面抗战

1946

解放战争

三年困难 反右运动 十年文革

1997

昆明

1948 1949 1950

上海 武北

汉 京

北京

日寇侵华,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组成一个大学,在长沙暂住,名为“临时大

学”。后迁云南,改名“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

——选自汪曾祺《七载云烟》

我刚到昆明的头二年,一九三九、一九四○年,三天两头有警报。有时每天都有,甚至一天有两次。昆明那时几乎说不上有空防力量,日本飞机想什么时候来就来。有时竟至在头一天广播:明天将有二十七架飞机来昆明轰炸。

......

抗战期间,昆明有过多少次警报,日本飞机来过多少次,无法统计。自然也死了一些 人,毁了一些房屋。就我的记忆,大东门外,有一次日本飞机机枪扫射,田地里死的人较多。大西门外小树林里曾炸死了好几匹驮木柴的马。

——选自汪曾祺《跑警报》

结合课文和选读文段,谈谈你从中读出了一个怎样的汪曾祺?

(风趣幽默、爱吃爱玩、热爱生活、乐观温暖的人)

总结:

汪曾祺说:“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铁凝:他带给文坛温暖、快乐和不凡的趣味。 梁文道说他:他的文字就像一碗白粥,熬得刚好。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有益于世道人心,我希望使人的感情得到滋润,让人觉得生活是美好的,人,是美的,有诗意的。你很辛苦,很累了,那么坐下来歇一会,喝一杯杯不凉不烫的清茶,读一点我的作品。

——汪曾祺

汪曾祺——文如其人——淡而有味

四、深入阅读,专题研究

推荐阅读:

《生活,是很好玩的》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人间草木》 《人间有味》 《人间有戏》

全班共同阅读汪曾祺的书,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分小组实行探究。

专题一:汪曾祺语言的“趣味”研究 专题二:汪曾祺语言的“诗味”研究 专题三:汪曾祺语言的“情味”研究 专题四:汪曾祺语言的“真味”研究

附录1

《昆明的雨》学案

【课前预习】

(一)生字词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乍看( ) 辟邪( ) 鲜腴( ) 密匝匝( ) ....菌子( ) 绿釉( ) 缅桂花( )扳尖( ) ....

(二)自学探究

1.自读课文和课后阅读提示,思考: .........围绕“昆明的雨”,作者主要回忆了哪些景、物、人和事?(一一列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通过回忆这个系列的景、物、人和事,作者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自读课文,找出你觉得文章语言“最有味道”的地方,在书上圈点勾画,并在旁边做好批注。(至少三处) ......(以最美的语言为你觉得最有味道的语句写上颁奖词,具体分析有味道之处)

【课堂探究】

任务一:合作交流——修改完善阅读批注

小组内交流自读感受,共同选择一处觉得最有味道的语句,修改完善阅读批注 展示要求:

1.【我是品读者】以朗读者的身份,用最有味道的方式合作读出你们所选择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是品味者】请以最美的语言为你们觉得最有味道的语句写上颁奖词,具体分析有味道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共享读书味】其他小组实行点评、补充或质疑。

任务二:拓展阅读

【系列阅读,纵向延伸】 -1-

我们在长沙,想尝尝毛泽东在火宫殿吃过的臭豆腐,循味跟踪,臭味渐浓,“快了,快到了,闻到臭味了嘛!”到了眼前,是一个公共厕所。

——汪曾祺《果蔬秋浓·逐臭》

-2-

和我一起收萝卜的农业工人起出一个萝卜,看一看,不怎么样的,随手就扔进了大堆。一看,这个不

错,往地下一扔,叭嚓,裂成了几瓣,“行!”于是各拿起一块啃起来,甜,脆,多汁,难可名状。

——汪曾祺《萝卜》

-3-

这些年来我的业余爱好,只有:写写字、画画画、做做菜。

画中国画还有一种乐趣,是能够在画上题诗,可寄一时意兴,抒感慨,也能够发一点牢骚,曾用干笔焦墨在浙江皮纸上画冬日菊花,题诗代简,寄给一个老朋友,诗是:新沏清茶饭后烟,自搔短发负晴暄。枝头残菊开还好, 留得秋光过小年。

——汪曾祺《人得有点业余爱好》

-4-

我不知道这样的豆绿色的绣球是泰山的水土使然,还是别是一种。茶馆的主人以茶客喝剩的茶水浇之,盆面积了颇厚的茶叶。这几盆绣球真美,美得使人感动。我坐在花前,谛视良久,恋恋不忍即去。别之已十几年,犹未忘。

——汪曾祺《泰山拾零》

-5-

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汪曾祺《食道旧寻》

-6-

静,不是一味地孤寂,不闻世事。我很欣赏宋儒的诗:“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唯静,才能观照万物,对于人间生活充满盎然的兴致。静是顺乎自然,也是合乎人道的。世界是喧闹的。我们现在无法逃到深山里去,唯一的办法是闹中取静。

——汪曾祺 《无事此静坐》

从第____句中我读出了一点____味。

从中,我读出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的汪曾祺。

【课后作业】 深入阅读 专题研究

推荐阅读:

《生活,是很好玩的》 《一定要,爱着点什么》 《人间草木》 《人间有味》 《人间有戏》

全班共同阅读汪曾祺的书,根据各自的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专题,分小组实行探究。

专题一:汪曾祺语言的“趣味”研究 专题二:汪曾祺语言的“诗味”研究 专题三:汪曾祺语言的“情味”研究 专题四:汪曾祺语言的“真味”研究。

附录2

《昆明的雨》教学设想与反思

(一)单元目标及教学目标设置

《昆明的雨》选自八年级部编人教版语文教材第四单元。本单元为散文主题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为《背影》、《白杨礼赞》、《散文两篇》(《永久的生命》、《我为什么活着》)以及《昆明的雨》。这四篇课文分别代表了四种不同的散文类型,《背影》——叙事性散文、《白杨礼赞》——托物言志类散文、《散文两篇》——哲理性散文、《昆明的雨》——抒情性散文。其中,前两篇为讲读课文,后两篇为自读课文。从教材编写和体例安排来看,新教材更强调文体特征,旨在通过单元性的学习来交给学生一种文体解读的基本方法。所以,根据单元特点,我把“理解写法”和“品味语言”确立为本单元的两大教学抓手。

教参上的单元目标设立为如下三点:(1)感知课文内容,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2)了解不同类型散文的特点,着重把握各类散文在写法上的独特之处。(3)反复朗读课文,品味、欣赏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对散文语言的赏析水平。结合单元目标及《昆明的雨》的具体内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立为如下三点:(1)抓住雨中景、事、物的线索,理解抒情性散文寓情于物的写作特点。(2)通过拓展阅读与背景介绍,感受作者独特的生活情趣,学习作者乐观积极、热爱生活的人生态度。(3)通过朗读与分析,品味汪曾祺“淡而有味”的语言特色。

(二)课型特点与教学过程概说

《昆明的雨》是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同时也是一篇自读课文。新教材对自读课文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更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指出学生既是主导也是主体,教学的作用是服务。教师根据课文的实际来确定学习内容。教师的教重在组织、启发、引导、激励和解惑。为更好地遵循自读课文的教学原则,又根据新教材所提出的“三位一体”的概念——“讲读课文——自读课文——课外阅读”,我确立了本课“四读四赏”的教学环节。

一读汪曾祺,重在泛读感知,让学生对汪曾祺的文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在暑假时便布置了学生自主选读汪曾祺的书,然后以《我心中的的汪曾祺》为题,写了一篇随笔。二读汪曾祺,重在学以致用。我在教散文单元的讲读课文的同时,在周末选择了几篇汪曾祺的文章给学生实行鉴赏,要求学生将学到的一些散文语言的鉴赏方法使用到自主阅读当中,落实到批注里。三读汪曾祺,重在精读共享。这个读,是在对汪曾祺的文字已有初步了解且已学习完前两篇讲读课文的基础上实行,要求学生精读《昆明的雨》课文,并根据学案上的要求实行自学。教师通过在课堂上的组织活动,引导学生实行阅读共享与提升,从其文到其人,对作者其人及语言都有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四读汪曾祺,重在专题研究。这个读,是总结提升式的阅读。学生在完成课堂学习后,对汪曾祺语言特点及其人都有较深入的理解,教师会在课堂的结尾给学生实行汪曾祺的其他书籍推荐阅读,由学生自主实行阅读后,对汪曾祺语言的“趣味”、“诗味”、“情味”、“真味”任一特点实行专题研究。由表及里,形成较为深刻的阅读体验。

(三)教学反思

在整个教学铺排及多次试教与最终课堂实战的过程中,我深感这不但仅是一次教研课的分享探讨,也是对部编版新教材自读课文的一次深度探究。其实,新教材对自读课文所提出的教学要求不但仅只停留在自读课文本身,而是对一个单元的讲读课文的教法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教师无法在有限的时间内,在讲读课文的教授上让学生习得一种基本的方法,也就难以让学生在自读课文上实行自主推动。所以讲读课文应该怎么讲?自读课文又应该如何让学生真正地落实到主体地位上?这两个问题成为了萦绕在我心头最大的两个疑问。

就《昆明的雨》这篇课文的教学来说,我感觉学生水平的提升主要不在课堂那短短的四十分钟上,而更多地落实于“四读四赏”的具体过程当中,每一读,对学生来说,都是一次很好的自我提升。到了公开课那一天,事实上学生已实行至“三读”汪曾祺的地步了,所以并不需要老师过多的指导,学生也能谈出非常丰富的体会与理解,这是让人感到欣慰的地方。但课堂活动组织上尚有欠缺,学生多注重在自我分享上,而少于对他人的阅读体会实行更细致深入的讨论与共享,所以课堂的生成性有所削弱。就一个班来说,学生的阅读水平参差不齐,如果能在课堂活动的组织上多花心思,让那些读得深入的同学对读得较为浅层的同学实行阅读指导,在共享的氛围中共同提升,这样的课堂想必会更有重量。

另外在持续的试教过程中,我也发现,自读课文的教学如果真的想要很好地活起来,这就对学生的自主表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课堂上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那么整个课堂都会难以推动。所以,如果能让学生在自读课上乐于思考,乐于分享?如果让学生真正地爱上阅读,享受阅读的乐趣?如何让学生在爱上阅读以后不但仅仅仅停留

在“读”的层面上,还能收获更多?这些都是在本次教研课后留给我的思考。希望能在日后的教学中,慢慢学习,潜心研究,找到答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