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庄市山亭区城区总体规划 (2007年—2020年)
规划说明书
枣庄市山亭区 二00七年十二月
1
枣庄市山亭区城区总体规划(2007——2020)规划说明书
1、城区概况 1.1 城区基本情况 1.1.1 地理区位
枣庄市山亭区位于山东省南部,属沂蒙山区南麓延伸部分,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1714’00”——11744’20”,北纬34’00”——3519’22”之间。山亭区东与临沂市平邑县、费县、仓山县毗邻,南与枣庄市市中区、薛城区接壤,西部紧邻滕州市,北与济宁邹城市连接。山亭区南靠京杭大运河,西临京沪铁路、104国道和京福高速公路,交通便利。 1.1.2 自然条件
山亭区地势东高西低,东部为低山区,西部边缘有小面积山间冲积平原。山亭区共有大小山峰5000多座,海拔在150米以上的山峰有1234个,枣庄市最高的高山、摩天岭和抱犊崮三座山峰均在山亭区境内,区内山地丘陵地形占全区总面积的88.6%,山间小平原占9%。
山亭区属暖温带季风性性气候区,受海洋气候的影响和调节,四季分明,春季多风少雨、易旱,夏季炎热多雨、雨量集中,秋季天高气爽、晚秋易旱,冬季寒冷、雪雨稀少,年平均气温13.5摄氏度,全年无霜期200天左右,年平均降水量800——900毫米,全区降水分布不均,自东南向西北曾递减趋势,且变幅较大。年平均日照时数2400——260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55——57%,总辐射量为每平方厘米136.6千卡。
山亭区水资源相对丰富,区内河流属淮河流域、运河水系,河流为分洪、泄洪河道,都属季节性河流,区内有较大河流52条,其中流域面积大于30平方公里的有13条,分三个方向外流出境,年流量1.08亿立方米,是枣庄市薛河城河和郭河等河流的发源地。山亭区有水面积2万亩,地下水蕴含量1.04亿立方米。 山亭区山青水秀,气候宜人,素有“天然公园”的美誉,旅游景点达30多处。境内鲁南奇峰——抱犊崮,山峦高耸,泉流暴泻,峰翠崖墨,柏苍松郁,云绕石崮,鹰旋崖间,人称“鲁南小泰山”,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与之相邻的双龙大裂谷国家地质公园自然风景区,是一处独具特色的岩溶地质地貌景观,是全国
2
o
o
o
o
少有、山东省独一无二的岩溶景观,具有极高的旅游开发和科学研究价值。山亭区内有枣庄市最大的人工湖——岩马湖,湖内山峰挺拔峻秀,山环山、水连山、峰奇石怪、湖光山色、景色宜人,“岩马夕照”是枣庄市的著名景观。 1.1.3 面积与人口
山亭区区域总面积1017.8平方公里,占枣庄市总面积的22.2%,辖8镇1乡1街道,255个行政村,48.6万人,城区驻地位于山城事处。目前,2008年建成区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人口约10万人。 1.1.4 社会经济发展
山亭区建区以来,抓住改革开放和国家扶贫的双重机遇,全区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发展迅速, 2007年山亭区国内生产总值56.5亿元, 人均纯收入4136元, 1.1.5 历史沿革
山亭区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历史文化源远流长。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山亭属古滕国;春秋时期为小邾国都城所在地;战国时期属齐之滕国,后属楚国;三国时期属魏国;唐朝属河南道;宋朝属滕县;明朝先属济宁府,后属兖州府,清朝属兖州府之滕县。1983年11月,经山东省批准,由原滕县的8处乡镇和原枣庄市齐村区的6处乡镇合并而成,成为枣庄市辖县级区。
自1983年成立以来,山亭区的城市建设是在历次总体规划的有效指导下展开的,在过去20年中,山亭区共开展过两轮城市总体规划,1985年进行了第一轮总体规划,第二轮总体规划于1997年编制,第三轮总体规划于2001年编制,在以上三轮总体规划的有效指导下,山亭区的城市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城市框架基本形成,功能分区和景观面貌初具规模,基础设施也有了长足进步。
1.2 城区发展的区位分析 1.2.1 宏观区位条件
从区域发展的宏观区位来看,山亭区地处的鲁南地区,随着山东省省域综合交通网络(特别是高速公路网络)的逐步建成,鲁南地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和山东半岛沿海经济区的社会经济联系将进一步加强,如果能抓住机遇,依托原有的经济条件,迎头赶上,改变目前相对落后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城镇建设状况是完全可能的。
1.2.2 区域城镇体系
3
从山亭区所处的枣庄市域城镇体系的范围来看,枣庄市市域已形成中心城――县级市、区――建制镇(乡)三级城镇结构,山亭区位于枣庄市北部,滕州市东面,区域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必将给山亭区带来现实的发展机遇。 1.3 城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分析 1.3.1 有利条件 1.3.1.1 劳动资源优势
山亭区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随着社会经济的新一轮发展,作为具有后发优势的山亭区,必将随之迅速的发展起来。 1.3.1.2 现有的产业基础
山亭区具有发达的农业,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一定的工业基础,如造纸、建材、服装、轻纺等都具有相当的规模,特别是造纸和建材可形成较长的产业链,形成优势主导产业集群。 1.3.1.3 丰富的水资源
山亭区水资源丰富,对发展需水型工业具有一定优势条件,但也要加强水资源的集约利用。
1.3.1.4 优越的生态环境和旅游资源
山亭区地处鲁南低山区,生态环境极其优越,并且境内还有抱犊崮和国家地质公园等丰富的旅游资源,为山亭区未来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基础条件。
(2)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确定山亭城区的性质、规模和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建设重点。
(3)合理确定山亭城区的功能布局结构、道路网络、绿地生态网络等,为山亭城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有弹性和适应力的物质环境框架。 (4)真正落实好生态思想和可持续发展思想,力争将山亭区建设成为社会经济发达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区,确保社会经济发展不影响、不破坏生态环境,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5)坚持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的统一,长远规划、分部实施、稳健发展,不浪费土地资源。 2.3 规划依据
4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4、《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5、《枣庄市山亭区国民经济统计资料》;6、《关于调整山亭区城市总体规划的初步设想(山亭区建设局、规划局)》. 2.4 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规划编制的背景和规划重点,确定以下规划指导思想:
(1) 区域规划的思想。山亭区的发展必须纳入到枣庄市甚至更大范围内未来发展的统一框架内,山亭区的城区规划必须接受枣庄市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山亭区的发展也必须要适应枣庄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不能去损害它,从远景来看,山亭城区必定要成为枣庄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规划要为此做好准备,形成布局合理、具有弹性的土地使用结构。
(2) 规划从山亭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新世纪城区发展的可能性,科学确定城区性质、规模和用地发展方向,在规划布局、城区形态与结构上,既要立足现实,又要高起点,以合理的标准进行规划设计。
(3) 规划尊重市场机制在小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要发挥各级部门、村镇集体经济组织、私营企业等多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促进城区的健康发展。
(4) 规划突出城区特色和传统风貌的延续,构建城区形象、城区风貌的总体框架。规划特别要有效利用现有的山体和河流冲沟等自然要素条件,组织城区整体的绿地开敞空间系统,形成城区独特的有标识性的景观特色。 2.5 规划期限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的规定,根据山亭区的实际情况,本次总体规划修编的期限是根据山东省城市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定的要求,确定规划期限为2007年-2020年,其中:近期为2007年-2010年,远期为2011年-2020年,远景2050年左右。近期期限与国家“十一五”规划相吻合,易于衔接操作。远景期限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中所确定的第三阶段期限一致,即2050年左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3. 城区性质和城区规模
5
3.1 城区性质
城区的性质是由城市在区域范围内的地位以及发挥的职能所决定的,确定山亭区的城区性质应该从以下几个不同的层面加以考虑。
从山亭区区域范围来看,山亭城区是整个山亭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整个区域产业的积聚地,同时也是区域的服务基地。
从山亭区现有的产业基础来看,山亭城区的主导工业为造纸、建材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以此为依托,极有可能形成以造纸和建材为龙头的配套产业群。 从枣庄市域范围来看,山亭区地处北部低山区,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可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和中高档低密度房地产,建成为枣庄市的后花园。 从更大区域范围来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休闲度假和旅游将产生更大的需求,山亭区应着眼于此,争取建设成为区域生态休闲旅游的重要节点和服务基地。
综合以上因素,本次规划确定山亭城区的城市性质为:山亭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以发展建材、造纸和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生态环境良好、休闲旅游发达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区,努力建成枣庄市的后花园。
在21世纪新的发展机遇战略环境下,山亭区的城市发展策略为: 第一,抓住当前发展机遇,利用良好的土地和水电资源,积极招商引资,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民营经济,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区就业定居,进而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提升山亭区的实力,积极而又稳健地将山亭城区做大做强做优。
第二,利用山亭区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和观光农业,将山亭建设成为枣庄和周边城市的后花园,随着周边大中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中高收入居民第二住宅的需求将会逐步显现,在中远期,山亭区还可将发展中高档别墅住宅作为一个重要发展策略。在贯彻以上策略过程中,关键是在积极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战略中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确保生态环境不受到破坏。
3.2 城区规模 3.2.1 城区人口规模 3.2.1.1 现状人口
根据有关资料,2007年底山亭城区人口约为10万人。 3.2.1.2 规划人口规模
6
规划思路:
为贯彻加快城市化方针,落实山东省和枣庄市城市化战略,加速全区城市化进程,将城区人口规模作为城区发展目标之一,本次规划确定山亭城区人口规模为:
近期(2010年):人口12万,其中常驻10万,暂驻2万。 规划期末(2020年): 人口16万,其中常驻12万,暂驻4万。 远景规划(2050年):人口30万,其中常驻24万,暂驻6万。 人口规模的计算目的是分析为达到城市发展目标城区需要增加的人口量,尤其是机械增长率,用以指导城市建设用地的拓展与调整。
人口自然增长:
根据2007年人口统计资料,山亭城区人口自然率为0.%。 人口机械增长:
△P2 = P – P0- △P1 P ——人口发展目标 P0 ——人口计算基数
△P1——人口自然增长率 △P2——人口机械增长率
则:△P2 = 16 – 4.5 – 1.0 = 10.5万
人口年均机械增长率为0.9万人
人口机械增长途径
主要通过大力推进工业化和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来积聚人口。 3.2.2 城区用地规模
2007年底山亭城区建成区面积约为7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120平方米。
根据发展趋势,按照国家标准和山东省有关规定,考虑山亭城区的用地条件和发展特征,山亭城区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为:
近期(2010年):12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 远期(2020年):20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25平方米。 远期(2050年):36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120平方米。
规划要求根据发展条件分析和山亭城区周边地形地貌,对规划范围内36平方公里用地进行统筹考虑,将其中可建设用地作为城区发展备用地加以控制。
4. 城区用地布局
4.1 现状概况
7
山亭城区现状建设用地主要按历次总体规划在山亭镇北部呈团块状分布,道路系统呈东西南北正交网格。根据山亭城区现状用地形态并考察其发展演变过程,可以发现山亭城区用地形态主要与道路、河流等交通线有关,并且受周边山体的影响,道路和河流是城区建设用地拓展的发展轴,并且道路和河流的走向、周边山体等自然形态也促进或制约着山亭城区建设用地的形态,使城区空间形态呈现出一定的特性和复杂性,山亭城区建设用地的进一步发展也必然继续要受到它们的影响。
4.2 城区用地发展方向分析
进入21世纪以来,山亭城区的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工业化进程明显加速,休闲旅游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山亭城区发展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并有可能创造出超常规发展的奇迹,因此必须全面布局城市发展空间,在更大空间尺度内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空间平台,从而引导和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根据现状基础和城区周边环境,规划确定山亭城区的主要发展方向为向西、向北和向东,向西主要发展民营工业园区,向北和向东主要发展居住生活区和休闲旅游区。
4.3 城区用地布局 4.3.1 规划结构
规划以世纪大道、薛河路、府前路、邾国路等南北和东西主干道与若干条南北向冲沟和河流为框架,总体划分为中部、东部和西部城区三大功能组团,形成“一个中心区、一个公园区、三片中密度居住区、一片低密度居住区、五片工业区、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的生态型城区布局结构。
规划强调对现有自然要素(山体和水系)的利用,有效利用规划用地内的若干条南北向冲沟和山体,开辟带状绿地,既满足排洪需要,又能形成良好景观,规划特别是利用建成区和东部居住生活区之间的冲沟,整理蓄水建设成为规模较大的人工湖,并在其两侧布置带状滨水绿地,与南部山体共同形成公园,建设为山亭区的“绿肺”。
4.3.2 用地布局
山亭城区的空间发展以现有建成区为依托,中部为行政办公区,北部为生活居住区,西部为工业区,东部为文体中心、高档生活区,南部以薛河为中心形成
8
旅游观光区,形成中部城区、东部城区和西部工业园区三大部分,府前路将构成山亭城区发展的东西向空间主轴线。
规划保留现有建成区府前路沿线行政办公设施用地,从中长远发展考虑,改造现有区委、区地块,建设行政中心,同时在东部城区府前路南侧安排新会议中心、文体艺术中心用地和配套设施,形成集约紧凑的行政办公区,安排建设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和文化中心等公共建筑。
规划商业布局采取双中心模式。继续强化中部城区街商业服务业中心,建设成为山亭城区最重要的商业服务业中心,中远期可考虑建设成为步行街,营造繁荣的商业文化气氛。规划在东部城区建设新的商业服务业副中心,以引进新型业态为重点,如购物中心和中型超市等,形成新区特色。
除以上双中心商业布局以外,分别在各居住片区中心建设形成地区商业服务业设施,就近服务周边居民。
规划在东部城区黄河路沿线结合市民广场和公园安排文化娱乐设施用地,形成山亭区文化娱乐中心,在东部城区府前路以南、黄河以北路布置山亭区体育中心用地。
为发挥山亭区自然生态优势,并着眼于未来休闲旅游发展需要,规划在山亭东部城区汉诺庄园附近安排休闲旅游度假用地,可根据发展确定项目内容,如度假村、小型高尔夫球场等。
· 居住用地规划
居住区共分南部、北部、西部和东部四个集中片区,前三个为中密度居住片区,后一个为中低密度居住片区。此外在西部工业区薛河路以南,规划建设一处职工单身宿舍居住区,为工业区配套。
南部居住片区指建成区府前路以南现有居住用地,以多层住宅为主,主要为山亭城区配套。北部居住片区指府前路以北、世纪大道和邾国路之间的新建居住用地,是山亭城区近中期主要建设的居住用地,以多层住宅为主,主要为山亭城区配套。西部居住片区指世纪大道以西依托现有东鲁村、西鲁村和格上村发展形成的居住用地,通过村庄改造发展形成。
9
山亭城区规划用地汇总表
序号 类别 用地面积(公顷) 1 2 3 合计 城市建设用地 生态绿地 发展备用地 规划总用地 1488 252 260 2000 74.4 12.6 13.0 100 比例(%) 山亭城区规划建设用地平衡表 用地代号 用地名称 用地面积(ha) R R2 R3 C C1 C2 C3 C4 C5 C6 M M1 M2 W T S U G G1 G2 居住用地 其中 一类住宅用地 二类住宅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其中 行政办公用地 商业金融用地 文化娱乐用地 体育用地 医疗卫生用地 教育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其中 一类工业用地 二类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对外交通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设施用地 绿地(含水面) 其中 公共绿地(含水面) 生态防护绿地 375.4 40.6 334.8 201.6 50.2 91.4 8 5.8 9.2 37 559 190.4 368.6 24.4 1.4 326 29.4 483 311.8 171.2 占总用地面积 (%) 18.77 2.03 16.74 10.08 2.51 4.57 0.4 0.29 0.46 1.85 27.95 9.52 18.43 1.22 0.07 16.3 1.47 24.15 15.59 8.56 人均用地面积(M) 23.46 2.53 20.92 12.6 3.13 5.71 0.5 0.36 0.57 2.31 34.93 11.90 23.03 1.52 0.08 20.37 1.83 30.18 19.48 10.7 2 10
合计 城市建设用地 2000 100.0 125.0 注:规划期末(2020年)山亭城区人口规模:16万人 东部居住片区指邾国路以东东部城区居住生活用地,是山亭城区中远
期重点建设的居住用地,以府前路和黄河路向东延伸段为发展主轴,主要安排环境品质较好的居住区,东部靠近山体以低密度低层住宅为主,相当部分中远期为枣庄和周边区域内城市配套,作为第二住宅区(别墅区)建设基地。
规划城区居住用地共275.4公顷,占城区建设用地的18.77%,人均居住用地 23.46平方米/人。
· 公共设施用地规划
规划在中部城区和东部城区中心,依托府前路、黄河路等主要道路安排城区大中型公共设施,项目主要有行政中心、会议中心、文化中心、商业中心、宾馆、集贸市场等,形成城区公共中心。规划在西部工业园区中心、在世纪大道和薛河路交叉口附近也布置一组公共设施,形成工业区公共中心,以上公共中心互相呼应,共同为全区服务。规划在联系以上中心之间的道路两侧也安排了商业、餐饮等公共设施,形成连续完整的公共设施服务网络。规划居住区内部公共设施按城区中心——小区中心——组团服务网点三级配置,各级服务设施的配套项目、内容、规模和数量按国家有关指标执行。
规划区位置不变,可对现有地块进行改造,建设成为功能完整的新行政中心,形成山亭区行政办公小区,规划同时也保留和安排其他若干处行政办公用地。
规划继续强化中部城区路商业中心,建设成为山亭区第一商业中心。规划在东部城区中心黄河路沿线布局适当规模商业金融用地,形成东部城区商业中心,为东部城区居民和发展生态休闲旅游服务。规划在世纪大道和薛河路交叉口东南侧,布局山亭区综合市场,可建设成为区域性农产品批发交易中心。
11
规划在东部城区府前路以北布局会议中心一处,在会议中心南侧布局文化中心和宾馆等设施,发挥东部城区的生态环境优势,将东部城区建设成为山亭区的文化旅游中心,并可在将来发展会议度假经济。
规划保留中部城区现状医院,在东部城区新布局医院一处。
规划在中部城区府前路以北、邾国路以西布置足够规模体育用地,可建设体育场、体育馆和游泳馆,形成体育运动中心。
规划根据实际情况,布局足够中小学用地,形成完善教育设施体系,为居民服务。
规划城区公共设施用地共201.6公顷,占城区建设用地的10.08%,人均公共设施用地12.6平方米/人。
· 工业仓储用地规划
山亭区已迎来工业化加速发展的新机遇,必须安排足够工业园区用地为各类工业发展提供空间,西部工业园区以世纪大道和薛河路为发展主轴,分南北两大区,共五个片区,北部两个片区安排无污染工业,南部三个片区可安排有一定污染工业,但要加强环境治理和保护,若工业项目需求旺盛,工业区可进一步向西拓展,规划为此预留一处工业园区用地。规划在工业园南区的最南端安排一处仓储用地,与工业区配套。
规划山亭城区工业用地共559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27.95%,人均工业用地34.93平方米/人;仓储用地共24.2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1.22 %,人均仓储用地1.52平方米/人。
· 道路交通系统规划
山亭城区对外交通联系方向主要为向南与枣庄中心城区联系和向西与滕州市联系,主要由世纪大道、薛河路、邾国路等组成。邾国路是南北向的过境省道,
12
随着京福高速公路的建成,其过境交通功能已逐步弱化,为避免过境公路穿越城区中心地带,规划在东部城区靠近山脚地区建设东外环,与邾国路连接,将过境交通引出中心城区。
山亭城区内部道路系统以南北向世纪大道、邾国路、东区大道和东西向薛河路、黄河路、府前路为骨架,基本形成方格网道路骨架系统,道路选线时充分考虑和利用现状路网和冲沟走向,形成“外圆内方”的良好形态,从而反映出山亭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规划在城区外围布置了基本完整的城区环线,将过境交通和货运交通引出中心城区,道路线型适应地形地貌和尽量避开现有村庄居民点,以直线和大曲线为主。
规划主干道网络采用“方格网”式布局形式。东西向主干道主要有薛河路、府前路等,其中薛河路道路红线控制为80米。南北向主干道主要有世纪大道、邾国路、东区大道等,其中世纪大道道路红线控制为100米。
规划次干道网络采用“方格网”式布局形式。次干道间距为300米,红线宽度控制为30米左右。
规划在公园内部布置了一条风景游览道路,以步行和自行车交通为主,允许在特殊情况时行驶小汽车。
· 绿地系统规划
山亭城区绿地分为五大类:城区公园、滨河带状绿地、防护绿地、生态绿地和专用绿地,并互相连通,形成完整的绿地网络系统。
城区公园位于中部城区和东部城区之间,依托现有四处自然山体建设形成,是山亭城区的“生态绿肺”,发挥独特生态功能。其西部利用双山建设成为邾国公园,东部利用两处山体建设成为旅游休闲区。
规划在城区现有河流和冲沟水系两侧布局连续带状绿地,宽度不等,但保持连续性,特别是保持贯穿城区南北的排水冲沟和两侧绿带的连续性。
13
防护绿地主要布置在工业区与居住区、过境公路(包括城区环线)与城区用地之间,起防护隔离作用。
生态绿地是指城区外围的大范围自然山体用地,对城区发挥生态屏障作用,规划要求加强城区周边自然山体的保护。
专用绿地是指行政机关、中小学等绿化较好单位内的绿地。
规划城区绿地共483公顷,占城区建设用地的24.15%,人均绿地面积3平方米/人。
· 特色城市设计
规划重点突出由排洪河流冲沟和自然山体所形成的新区开放空间系统,形成“一园、三山、五湖、五带”的城区开放空间系统。
“一园”是指城区中、东部依托自然山体形成的大型城市生态公园,将建设成为城区的“生态绿肺”和开放性城市公园,形成“山上观城、城中见山”的景观风貌,其中可进行少量公共设施建设,但需认真论证。
“三山”是指城区内部的三处自然山体,两处位于中东部生活居住区,一处位于西部工业园区,要加强自然山体的保护和利用,建设成为自然山体为主体的生态公园和西郊公园。
“五湖”是指城区规划布局的人工湖,规划强调山水生态环境的建设,维护并保持良好的生态格局,在适当位置利用冲沟开辟建设五处大小不一的人工湖,有效和储存利用雨水,既形成景观,又能调节区域小气候。最大一处人工湖位于中部城区和东部城区之间,建设成为山亭标志性的景观湖泊,另一处较大人工湖位于西部工业园区薛河路以北,建设成为西湖公园。
“五带”是指城区规划布局的五条滨河环山绿带,规划强调对现有自然要素(山体和水系)的利用,有效利用规划用地内的若干条南北向冲沟和山体,开辟建设成五条带状绿地,既满足排洪需要,又能形成良好景观,组成城区网络化的绿地廊道网络系统,发挥生态维护和生活休闲功能,并能创造出良好景观。
14
山亭城区根据土地使用的不同功能,可形成现代小城市中心、生态居住、现代产业、滨水休闲、旅游休闲等不同类型风貌区。
中部城区和东部城区中心地带公共设施集中地区形成了小城市中心风貌区,宜采用现代的设计手法,突出表现“新世纪、新山亭、新形象”,展现山亭的繁荣和发达。
建设生态城区应成为山亭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居住区应努力建设成为生态型居住区,以良好的人居环境形成独特的生态居住景观风貌。
工业园区应满足现代工业生产要求,按照工业园区的标准统一建设,采用简洁的造型和明快的色彩,塑造花园式的工业园区风貌。
山亭城区应加强水环境的建设,利用冲沟收集雨水建设若干处人工湖,并作为城区居民的公共休闲空间。
城区周边依山傍河的区域,重点保护好自然生态景观,尽可能减少人工建筑物的数量,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风貌,以此发展和促进山亭城区生态休闲旅游。
规划山亭城区要努力建设好两处重要景观区域,一处指城区公共中心区,一处指西部入城区(西部公业区世纪大道和薛河路交叉口附近区域)。
横向景观轴——主要指薛河路和府前路为代表的东西向景观轴,薛河路是城区的西部门户区,府前路是横贯城区的重要景观轴。
纵向景观轴——主要指世纪大道、邾国路、东区大道为代表的南北向景观轴,世纪大道是城区西部重要的门户区和工业区发展轴,邾国路是连接中部和东部城区的重要道路,东区大道是东部城区重要的功能拓展轴和景观主轴。
世纪大道、邾国路、东区大道、新源路等为山亭城区主要南北向景观道路,薛河路、黄河路、府前路等为山亭城区主要东西向景观道路。
山亭城区建筑高度分为高度引导区和一般高度区两大区域,高度引导区位于中心区,可少量建设9—12层左右的小高层公共建筑,形成城区地标,除此之外为一般高度区,生活类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6层以下,低层住宅区控制在3层以下,工业生产类建筑高度一般控制在4层以下。
山亭城区除在滨水地区和山体周围布局公园、滨河绿带等大中型开放空间以外,还在中心区和工业区入口布置公共广场。
城区门户地标——位于世纪大道和薛河路交叉口,设置绿地转盘,并在中心布置体现地方文脉的青铜大鼎,反映山亭特点,突出门户形象。
15
城区中心地标——位于东部城区中心区,围绕市民广场布置,分别建设会议中心、会展文化中心和商业中心等公共建筑,展示山亭蓬勃发展形象。
自然制高点——指东北部高山山顶 人工制高点——指公共中心区小高层建筑
5. 市政工程规划
5.1 给水工程规划 5.1.1 给水工程现状
山亭城区现有自来水厂一处,位于双山公园以南、邾国路以西,现日产自来水量约4万立方米/日。此外,部分工厂有自备水厂辅助供水。 现状存在的问题:
第一,随着城区的发展,特别是工厂的增多,对用水量的要求会增大,供需矛盾会日益突出,需要建设第二水厂,以满足供水需求。
第二,现有给水输配水管网还很不健全,需进一步完善。
5.1.2 用水量预测
参照国家的有关规划指标和枣庄市总体规划指标,按以下两种方法预测用水量。
1.综合指标法
按规划期末城区人口16万人,按小城市0.5-0.9万米3/万人.日的指标,规划指标取0.8万米3/万人.日,则城区总用水量为12.8万米3/日。 2.纲要指标法
参考枣庄市给水规划指标,人均综合生活用水指标取200升/人 .日,地均工业用水指标取180米3/公顷.日,市政及其他用水按上述水量之和的10%计算,则城区总用水量为16.50万米3/万人.日。
综合以上二种预测方法,规划期末城区用水量取13.2万米3/日。
5.1.3 水源规划
16
综合考虑山亭区的现状及自身条件的,除保留现状水厂外,规划将在城区北部格上村以北地势较高处建设第二水厂,水源引自岩马水库,现状工厂的部分自备供水设施作为补充和备用水源。
5.1.4 管网规划
管网系统在现状基础上继续加以完善。规划沿城区主干路布置给水主干管,形成环状,保证供水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主干网管径为DN500-DN600。
在输水管水压不足的情况下设立加压泵站,增加出水压力,使各节点水压,保持在0.15MPa以上,达到直供三层的要求。
5.2 排水工程规划 5.2.1 排水现状
山亭城区位于低山平原区,地势东北高,西南低,区内和周围冲沟水系十分丰富,薛河从城区南部自东向西流过,城区内三条南北向冲沟将北部山区降水汇入后排入薛河。现状排水为雨污合流制,目前山亭区造纸厂内建有污水处理厂一处,可处理一定数量工业废水,一般生活污水和其它工厂废水不经处理按地势直接就近排放入水体。
5.2.2 排水
规划采用雨污分流的排水,即污水必须集中收集后,统一排入规划城区污水处理厂,经处理达标后排入薛河水体。工业废水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排放标准,尽可能接入城区污水系统,纳入统一处理,否则自行处理,达标后才能排放。雨水就近直接排入附近河道和冲沟水系。 5.2.3 污水排放系统规划
1. 污水量预测
污水采用0.8的排供比,则规划期末山亭城区的污水量为9.6万吨/日。 2. 污水处理
17
规划在城区西南靠近薛河下游处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厂,城区污水通过污水管道接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规划继续利用造纸厂内现有污水处理厂处理一定数量工业废水。
3. 污水管网系统
规划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由于现状的合流制管网不成体系,并且直接接入水体,所以规划将现状管网保留为雨水管道,再根据需要建设污水收集管网系统。
结合山亭城区道路和用地布局规划污水排放工程管网,污水主干管沿城区主要道路铺设,主要由北向南、由东西向中部走,最后经世纪大道下污水主干管接入规划城区污水处理厂。污水排放考虑采用重力流输水为主,部分过河管道辅以压力流。
5.2.4 雨水系统规划
1. 雨水量预测
雨水量计算参照枣庄市的实测暴雨强度公式及排涝标准:
i= 65.512+52.455lgTE (毫米/分钟)
(t+22.378)1.069
重现期采用P = 1年 t = t1 + mt2
t1:地面集水时间,采用10分钟 m :折减系数,取m = 2 t 2:管渠内雨水流行时间(分钟)
雨水设计流量按汇水面积暴雨径流计算公式计算:
Q = 167Ψ F i
Q:雨水设计流量(L/s) Ψ:径流系数,取0.5 F: 汇水面积(ha)
2. 雨水管网系统
完善现状的合流管道,形成完整的雨水管道系统。雨水经城区道路上的雨水管道汇集后就近排入河流和冲沟水体,并积极加以利用,形成人工湖,调节小气候和塑造景观,规划特别要保持城区内南北向排水冲沟的系统完整性。
18
5.3 电力规划
5.3.1 电力系统现状
山亭城区现状主要供变电设施有:110kV山亭变电站(装机容量为1.06万kVA,2×0.53万kVA)。山亭变电站为区域变电站,分别出10kV和35kV电力线至山亭城区及周边农村地区的10KV变配电房(变压器)和35kV变电站。
现状存在的问题:
线路多为枝状线路,供电可靠性不够。
部分输配电线路过长,超出10kV输电线路合理输电半径(10km)。 5.3.2 用电负荷预测
规划采用负荷密度指标法和用地分类指标法预测规划期末山亭城区负荷。 1.负荷密度指标法
根据枣庄市和山亭区目前的负荷密度现状,参考国内相近城市的负荷密度指标,将其规划期末(2015年)的负荷密度指标定为1.2万千瓦/平方公里。规划城区建设用地面积(不包括绿地)为20平方公里,则城区电力负荷为24万千瓦。 2.用地分类指标法
根据用地分类,采取相应指标:
用地分类 居住用地 公共设施用地 工业用地 仓储用地 道路广场用地 市政设施用地 总计 面积(km) 5.02 2.70 7.48 0.33 4.36 0.39 20.28 2指标(万kw/km) 1.5 1.8 2 0.5 0.02 0.85 2用电量(万kw) 7.53 4.86 14.96 0.165 0.0872 0.3315 27.9337 则总用电量为27.93万千瓦。 综合以上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规划期末城区电力负荷定为25万千瓦。
5.3.3 电力设施规划
19
规划在城区西南部建设山亭热电煤三联产电厂一座,装机容量24万千瓦,补充电力供应。规划保留山亭城区现状110KV变电站,为保证电力供应安全,规划在城区西北部新建山亭第二处110KV变电站。
城区规划设置若干座10KV开关站,对城区的10KV变压器进行和管理,每个开关站的转供容量控制在8000KVA左右,分别位于各供电分区的负荷中心。
5.3.4 电网规划
规划对现状110KV变电站高压进线走廊进行适当调整,规划110KV高压线沿城区西南外环布置,形成半环状。规划10KV电力线沿城区主次干路布置。
城区主要景观地带和公建、居住区内规划10KV电力线路应尽量地埋敷设,以减少对城区景观的影响。 5.4 电信规划 5.4.1 电信现状
山亭区的固定电话业务由山亭电信局负责,邮政业务由山亭邮政局负责管理和运营。邮政局与电信局相邻,位于现状城区府前路中段以北。邮政营业厅的服务项目较为齐全,有函件、包件、汇票、特快专递等。
5.4.2 城区电话量预测
规划期末山亭城区电话用户总量将达6万户,电话主线普及率达60%。
5.4.3 电信设施规划
根据城区电话量预测的结果,山亭城区市话交换设备容量将达6万门。对城区现有的电信局进行扩容,以满足电信发展的需要。规划城区建成一个大容量的环形光缆网,实现光缆到楼宇、到小区、到路边的宽带接入,以适应用户对多媒体通信的需要。
由于电信局进行扩容,城区邮政局迁址另建,新址位于东部城区。根据邮政局所的服务半径要求,邮政所按500米服务半径设置,除了邮政局外,再设若干个邮政所。
20
除电话局和邮政局外,移动电话基站、无线寻呼台等设施根据市场需要进行布点建设。
5.4.4 电信线路规划
城区电信主干线路沿城区内主次干路敷设,采用管道直埋的方式。 5.5 广播电视规划 5.5.1 广播电视系统现状
山亭城区现有有限电视用户4500户,节目20套,城区及城郊居民共13000户,有线电视覆盖率40%,其中城区覆盖率为90%。另有两个卫星地面接受站,十套调制器、广播发射机一台。广播电视台位于现有城区东部。
山亭城区有线电视线路主干线铺设:从山亭城区有线电视台播出前端以光纤传输到山亭各个光接收机,然后用同轴电缆、放大器将电视信号传送至各用户。 山亭广播电视站也设于有线电视台内,现有有线广播用户12684户,入户率为76.4%,全区各乡镇都通有线广播。 5.5.2 广播电视系统规划
规划在现状广播电视站的基础上,建成山亭广播电视中心,在提高播出电视节目质量的同时,发展完善自制节目的能力,主要提供有线电视、广播方面的服务。
规划有线电视线路与电讯线路同沟敷设,占用电信管道中的一孔。 5.6 供热规划 5.6.1 供热供应现状
山亭城区的现状供热主要为单位自建小锅炉,数量较少,大部分居民和公共设施没有供热设施。 5.6.2 热源选择
热源近期采用集中锅炉房,远期为热电厂(集中锅炉房远期作为调峰用锅炉),规模为2*150吨/H锅炉,配置为2*1.2万KV的发电机组,负责城区的采暖负荷和工业用热负荷。规划期末集中供热普及率为90%。 5.6.3 热负荷预测
采暖负荷预测:热指标为65W/M2,人均居住面积为25M2, 则Q=18*10000*65*25*90% = 263(MW)
21
工业热负荷预测:工业用地748.31ha,热指标为0.8T/ha h,需供热工业占60%,则工业热负荷为:748.31*60%*0.8 = 359.19 (T/h)。 5.6.4 供热设施规划
规划城区西南部、薛河路以南建设山亭城区热电厂,作为城区热源基地。 城区热力管网沿主干道作环状布置,管径为DN500-DN600。采暖用户通过热交换站将蒸汽转化为低温热水,工业用户可直接引入汽管,根据工艺特点自行调节利用。
5.7 燃气规划 5.7.1 燃气供应现状
山亭城区的现状生活燃气气源主要为瓶装液化石油气,工业用气部分是燃料油,部分是瓶装的液化气。山亭城区现有1个液化气供应站,位于城区双山公园西北山脚处。 5.7.2 气源选择
液化石油气是城区现状的主气源,液化石油气实现管道供应后,与煤制气相比,有投资少、见效快、设置灵活、供气范围可大可小等优点,适合山亭城区的实际情况。天然气是城市燃气最理想的气源,具有投资少、运行成本低、燃烧热值高、清洁安全等优点,虽然目前在山亭城区还不具备使用天然气的条件,但一旦时机成熟,作为主气源是较为合理的。
根据以上分析,山亭城区的气源近期为液化石油气(气态管道供应),远期将以天然气为主气源。 5.7.3 燃气用量预测
考虑到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燃具将为灶具与燃气热水器,根据山亭区的实际情况,液化石油气的耗气定额为0.2M3/人·日。规划山亭城区居民气化率为90%,则远期按液化气估算的城市用气量为3.24万M3/人·日。 5.7.4 燃气设施规划
规划城区西郊,薛河路以南建设山亭城区石油液化气气化储配站,作为管道液化气气源供应基地。气化站供应规模为6万户居民及城区部分公建和工业用户,用地约5000-8000平方米。
城区燃气管网采用低压一级管网供气,管网沿主干道作环状布置,管径为DN500-DN600。
22
5.8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5.8.1 环境卫生设施现状
山亭城区现有垃圾中转站一座,约20平方米,负责全区的垃圾收集和转运。山亭城区的
垃圾收集由环卫工负责,最后用清洁车运往垃圾中转站。
山亭城区的生活垃圾产生量为20-25立方米/日。山亭城区现有五处公共厕所。
现状存在的问题:
1.环卫作业机械化水平低,由于垃圾粪便日益增多,清运距离日益增大,使清运困难更加突出。
2.环卫设施布局不合理,质量差,未达到建设部的有关要求。现有的公厕为旱厕,外观条件和内部设施均已不能适应现代化生活的需要。垃圾露天堆放,严重污染周围环境,影响居民身体健康。
3.垃圾转运站数量不足,有关收集点布局不合理,特别是部分居住区范围内配套不完善。
5.8.2 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1.规划目标
环卫设施规划目标
项目 (单位:%)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 城市粪便无害化处理率 生活垃圾容器化收集率 清运作业机械化率 城市道路清扫机械化半机械化程度 近期 85 85 80 80 50 远期 100 100 100 100 90 2.垃圾处理场
城区的垃圾经统一收集后送山亭区垃圾处理厂处理。
23
3.城区环境卫生设施规划 ① 垃圾中转站
建成区每0.7-1km2区域设1座垃圾中转站。现状已有1座,规划期内新建19座,新建垃圾中转站每座用地100平方米左右。规划期末,山亭城区内共有20个垃圾中转站。 ② 公共厕所
规划城区水冲式公共厕所不小于3座/平方公里。规划对现有公厕进行改造,规划期末共设置75座水冲式公共厕所。
③ 进出城区主要道路出入口设进城车辆清洗站。
④ 城区内河道和水景节点需设水上卫生保洁,采用人工与机械打捞并重的方式。
5.9 环境保护规划 5.9.1 环境规划的目标 1.大气质量
根据山亭城区的实际情况,结合枣庄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规划期内应使大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以保护居民的身心健康,城区全部建成达标烟尘控制区。 2.地表水水质目标
薛河是山亭城区的主要地表水,城区内薛河水质保持在二类标准,其他水体应达到三类标准。 3.噪声
交通干道环境噪声平均值不得超过65dBA,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不得超过55dBA。
5.9.2 环境治理措施
1.在总体布局上将工业的发展纳入城区工业发展体系,工业区集中布置在城区西南部,处于城区主导风向的下风向。
2.通过环山滨河绿地和水体的引入分割城区,以增强城区的生态机能,净化大气。
3. 工业用地和对环境有污染的其他用地与居住用地之间应设20-30米宽的防护林带加以隔离,过境交通干道和居住区之间应设30-50米宽的防护隔离带。
4.逐步改变城区燃料的结构,实行民用燃料煤气化。
24
5.完善城区生活污水的收集及处理系统,逐步在现有老城区将截流制改造为分流制,新建区实行完全分流制,污水收集后进入城区污水处理厂处理。 5.9.3 环境保护分区
参照国家有关标准,根据山亭城区现状和规划布局,把山亭城区划分为三类环境保护区:
级别 一类环境保护区 分布类型 环境较好的居住区、文教科研区、行政办公区和部分公共绿地 二类环境保护区 环境一般的居住区、商业居住混合区 三类环境保护区 有一定污染的工业区和仓储区 符合二级标准 保持二级标准 昼间〈55dB夜 间〈45dB 昼间〈60dB夜 间〈50dB 大气应达标程度 保证二级以上标准 噪声应达标 昼间〈50dB夜 间〈40dB 城区防灾规划 6.1 防洪规划
山亭城区地势较高,加上排水通畅,基本无洪涝灾害,但仍需进行防洪规划,主要措施有:
1.对城区地表标高与最高洪水位相近的地区,采用填高地坪的办法,保证排水的顺畅。
2.健全排水体系,主要的措施为保护并疏浚城区内部的排水冲沟河道系统,并开挖人工湖,加大暴雨时冲沟的暂时蓄水能力。
3.建设防洪与排水设施。沿城区主要冲沟排水河道建成15-20米宽的连续绿化带,使河网体系的防洪防涝与绿化游憩功能结合起来。同时,建设完善的城区雨水排放管道系统。
4.减少城区主要河道的阻水构筑物,桥梁尽量一跨过河,在区域内加强排水体系的保护和建设,保证城区河道下游的畅通。 6.2 消防规划
规划原则:坚持以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原则,提高居民的防火意识,消除火灾隐患,保证人民生命安全和国家财产的安全。
25
消防水源:以市政管网为主、河水为辅的多水源供水的形式,由城区消防栓取水。
消防队:消防队设置以接到火警5分钟内到达责任区最远点,城区设消防站一个,等级为三级,用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配备消防车5辆,责任区为整个城区。
消防指挥:消防指挥调动中心设在消防站位置,中心配备先进通讯设备,协调指挥消防队,发挥最大效益,减少灾情损失。
消防管道:城区消防管道与市政干管共用一套供水系统,采用环状管网供水,在给水次干管上每隔100—200米间距布置一个消防栓。
消防用水:城区室外消防用水量标准为同一时间内火灾次数为两次,每次灭火用水量为25L/S。
7、近期建设规划 7.1 规划年限与规模
近期建设规划年限为2007—2010年。
根据山亭城区人口规模的预测分析,至2008年山亭城区人口规模为10万人。规划山亭城区近期建设用地为1200公顷,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为120平方米/人。
7.2 发展方向与步骤
规划近期建设以对现有城区职能的完善为主,主要向西和向北滚动发展。 在山亭区发展步骤上,规划建议近期主要推进工业园区的建设,通过工业化来集聚人口,主要依托建成区向北发展,启动东部城区的建设,拉大城市框架,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7.规划实施对策
加强城市规划法制建设,完善城市规划的立法和执法,把城市规划的实施、建设和管理纳入法制轨道。根据总体规划的规定和要求,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和技术规范,依法进行城市规划管理。
26
加强城市规划工作的行政领导和组织实施。城市规划工作是城市的重要职责,是城市管理城市的重要手段,应强化区对城市规划及其实施工作的领导。
运用经济手段,拓宽城区建设资金渠道,保证规划实施。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做好城市规划建设用地的分等定级和地价评估工作,做好土地使用权的出让、转让,逐步形成发育健全的房地产市场。
加强规划宣传,努力提高全区居民的规划意识和城市意识,提高执行总体规划和有关法规的自觉性,动员全社会力量,搞好城市建设。
加强城市规划的技术深化工作。在总体规划指导下,应按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做好控制性详细规划及重要地区的城市设计和修建性详细规划。此外,还要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编制各专项规划。
2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