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虽然写的是幼儿美术方向,但不是写怎么教孩子画画而是想通过幼儿美术这个视角,从生物学概念和进化论观念说美育、谈幼教。书中说的最多的是,孩子怎么在美育的滋润下,健康快乐的成长,而不是讲美术知识和技法。幼儿拿笔就画,不是自通的能力,是生物学本能,是物种进化的结果是大自然的力量。孩子不学就会画的能力与蜜蜂筑巢、蚂蚁雇佣、猴子使用工具是一个道理。人的生命根系就是生物性,有根才有生命。书中例举的所有动植物本能的事例都是为孩子画画是本能而不是技能的观点找到了依据,找到了源头。实践证明,6岁前的婴幼儿处于无意识的睡眠期,理性还没有苏醒,所以不能受教。和孩子相处就如同与大自然相处,我们对幼儿美术的认识灵感不来自于美术,也不来自于教育,而来自大自然。“慢教育”思想,就是作者从竹子的生长特性中受到了启发,由此才想到慢与教育的关系。
动物的生活从一出生就开始了,而婴幼儿的生活从6岁后才开始。能称得上就是在生活上不需要成人照顾了,也会动脑子了。人出生后的精神和心理发育还需要6年的时间,也就是说人要成为有完全意识和行为能力的人,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人的身体成长是一方面,精神和心理成长又是,另一方面不是长成了身体就长大了。平时我们说总是长不大,说的也不是身体而是心理。精神和心理的成长要靠幼儿的生活,体验完成不能通过将完成,但成人可
以创造适合孩子发展心理精神的环境,从范围上帮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其实儿童欠缺的只是精神层面的完善,身体器官发育已经完成,能适应生活了。
大自然的细节永远存在,可是能欣赏、会欣赏大自然细节的人并不多。首先是人太忙没有那个心情,心境缺少静气静气就像一朵花,看不看他都召开也像一个人只要想干一件事,谁也阻拦不了非干不行,任何诱惑对他都没用,有了禅定这就是静气,就是说大自然的细节,但是动物眼睛的功能就足以让人震撼。人的外形及构造是一个统一体,在设计的时候就已经注意到了,比如大自然把有视野的眼能闻味的鼻子,听见声音的耳朵,以及能吃饭会说话的嘴巴,这几个重要器官都集中在人头部分的中枢机关,便于信息综合统一指挥。对于人的发育成长大自然是非常有远见的。大自然觉得人能干很多事才能让人的幼稚期这么长。其实孩子前7年的幼儿期,什么都不需要,就是感受事物的年龄,不是学习知识的年龄,从7岁有点理性后,还要慢慢的教育往逻辑,思维过渡这个过渡又需要7年的时间,直到14岁。自我意识的积累才算完成。人类不能违背自然规律强行做事,大自然,也不是人类想怎么开发就怎么开发的,我们要学会与大自然和平共处,并不是一味的只知道伸手向大自然索要。人的知识系统生命系统是非常合理科学的,不要试图改变他们,要尊重他们,畏惧他们,敬仰他们,像尊重大自然一样去尊重幼儿的幼稚,才是我们最明智最科学的选择。
儿童在某些方面可以自由成长自我教育,我们成人成天想教他
们,这教他们呢,其实也正说明了成人的无知,这毁了多少2~6岁孩子的天性,他们是做梦的年龄,感知的年龄,不是学知识的年龄,儿童心理和精神的转化是植物性的,是藏在植物的茎根深处,儿童纯真是生物上的纯真,不是成人能教的,儿童的生命就像史诗一样伟大。
植物的种子各种各样,长相形式,颜色各异,有什么种子就有什么样的植物。任何植物都是有灵性的,都有生命活力。含羞草不单对触感有感觉,对方向温度和湿度也十分敏感,是一种非常神奇多变且很有灵性的花草,不管大自然怎么安排自己的命运种子,无论在哪都能使尽全力想方设法的扎根,发芽生长,还尽可能的与周围邻居和睦相处,尽快融入植物环境。其实人与植物的种子是一样的,人来到这个世界就如同一颗成熟的种子,是天赶地催的没经历过选择就慌忙的来到这个世界的某一地方,某一户人家。好多教育家把人的成长比作植物或植物的种子,孩子是应该得到尊重的,卢梭的教育思想也与植物的生长规律联系起来,把人的教育比作植物的生长。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教育观也是施法自然的。他说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他的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这已经是天生自然教育法了。人的这颗种子与植物的种子所不同的是植物的种子在它原发地上发育生长,只不过是从地下转到地上在原来的位置,而人类的这颗种子要离开,那个培育它的地方换了一个环境,来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有了种子就要发芽,有了生命就要成长,任何人和植物都要遵循这个规律,人生命的初始胚胎发育与植物的种子是相似的。卢梭对人为的教育现象和强行改变孩子天性的做法,提出了这样的批评,出自造物主之手
的东西都是最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上的果实,这种人为的方法打乱了儿童的自然生长,破坏了孩子的天性。孩子认识事物是不能靠教解决的,要靠自我体验,例如用嘴去饮,用手去触摸,大人只需要把孩子能够接触的东西洗干净,随便让孩子触摸就可以了,没有比不被干扰自然生长再好的教育了,在天性和教育的问题上呵护天性是守卫教育只能退居其次。好多人觉得植物生长不需要知识,儿童成长需要知识是的,首先要看是大多数。儿童在幼儿时期幼儿的学就是感知知觉,体悟触摸,不是我们成人认为的,只有教才是学,幼儿的学与成人的认为的学完全不是一回事。只有不懂教育的人才去教孩子学这学那,对于幼儿不教胜过,教不管胜过管。如果一个孩子不能按照自然的本性成长是长不好的。
孩子天生就是会画画,是大自然赐给孩子的本事,这已经是在实践中得到了证实。我们对大自然要有敬畏之心,包括对幼儿的画的崇拜,都来自对大自然的敬畏。幼儿的画不分国家,不分民族,不分俗世都一样,这个事实就是可以证明幼儿画是无师自通,不学就会,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对同一事物的造型描绘就不断变化成长后同一年龄段的孩子描绘出的造型高度相似,也就是不同国家的4岁画的都一样,到了5岁画的还一样,这说明了幼儿的画画是自发的天生的本能的。孩子画画就是有话要说是一种心理需求不是技术,这是不是只要儿童学话就一定不能教呢?当然不是只有6岁前的幼儿不能教,教与不教不是成人能决定的,而是孩子的年龄决定的。
人的野性与自然界的其他生物没什么两样,也得吃饭睡觉,繁育后代,唯一区别就是人有精神追求和思维活动。动物一旦脱离了他,原来的生存环境生活依赖于人类,吃喝都不用想的时候,其野性也就慢慢减弱了,一代不如一代,还有一个让动物野性退化的原因,就是为了适应生活环境,有些功能不需要了自然就退化了。人类的生存与气候风土也有很大的关系,人类的繁衍栖息也大多在气候不恶劣而且相对温暖的地方,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人类一开始与动物一样,也是生活在大自然的某个地方,或大山的树林里或洞穴里。除此之外人还有与动物大致一样的消化系统,虽有点区别,但也差不了多少,其实人就是从野生群中走出来的,人的好多性情生理都具有野性。只有随着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物质生活的丰富饮食的精细科技的进步,人的野性渐渐被现代生活给吃掉了。从人类各个年龄段的发展来看,年龄越小,原生的本身就越多,交的越少天性越多,这个天性就是人的精神,没有经历过现代文明污染过的自然本性,人年纪越大经历的事越多,天真朴素野性就越少,伪装虚伪,假惺惺就占了上风。人在儿时,在成人还没教之前,都是有野性的,都是纯真的,都是有天性的,孩子出生都是按照自然成长的程序来的,好多事情都不需要教,比如说说话、走路、自私、护东西、做事凭直觉、不懂得伪装、说实话等都是天性。
当你不了解大自然时,你会觉得人是地球的主宰,当你沉下心来对大自然有些了解了后,你就会觉得大自然的力量是多么强大,你原来可能认为植物没心眼,动物没脑子,其实根本就不是那么回事,动
植物的思考和应变能力远远超出了人的想象,仅蚂蚁蜜蜂等昆虫的生活就足以让我们震撼。孩子画画时并没感到比例造型,空间难画,就用胎里带来的技术,把这看似很难的思维的东西化作了一种囊括所有造型的软件,用天生的以一当十的直觉解决了,连美术学院毕业老师都不觉得轻松的造型问题。画画是幼儿的智慧,还是本能成人有时在看待这个问题时也不是很清晰的问题是成人在好多时候不承认自己是糊涂的,还说孩子画的不对,实际上孩子的糊涂与成人的糊涂是不一样的,孩子的糊涂是认识孩子自己并不知道成人的糊涂是无知,是不懂装懂是有意的,这就不好办了,就像一个叫醒一个装睡的司机,没那么容易一样。人的教育要想成功,一定要尊重自然遵循人的天性,违背孩子天性的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尊重天性敬畏自然,这个提法并不是今天的社会发展了才有的。人与动物一样也是大自然的一员,从人是一个自然生命体来说,人也像动植物那样自然生长,自然的进步。
人类的初始并不比动物聪明多少,在进化中有好多聪明的动物,不亚于人类有着超敏感的感受器官。园内的脑子与人的脑子差别非常小,生活习惯也有相同之处,就连他们喝醉酒的状态与人的基本也没什么区别,无论是神经系统还是味觉嗅觉,知觉都与人相似。蒙台梭利说人的发展靠精神,胚胎的潜力,新生儿一出生就有找自己的奶头,如同毛毛虫一出软壳就去找树枝上的嫩叶一样,新生儿找到奶头就会吸,为什么吸而不是吹呢?这是孩子的本能,如同毛毛虫找到树上的嫩叶是本能。婴儿在以后的发展中,除了生活需要成人照顾外精神需
求,还要靠孩子的自我完善自我发育,自我教育,而不是成人的教婴儿,一开始接受应该是自然的教育,而不是人为的教育幼儿画画的本能与毛毛虫找到嫩叶是一样的,无师自通,不教就会。
人是非常有灵性的动物,人与动物的区别不是出身来自哪儿,是人有着无形的自动转换身体和智慧的头脑,在这点上其他动物没法比。,教师要细。心琢磨孩子的成长,关注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问题,特别是本能,向智能转换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人的智能成长要分两部分,第1步是本能,第2步是由本能转化为智能。孩子是转换式成长,其实就是由生物本能转化为精神智能的一个过程,是将幼儿朦朦胧胧的意念转为成成熟思维的过程。
婴幼儿的绘画能力是本能,孩子画画属于精神层面,不是单纯的生活技能,孩子画画也不是什么知识技巧,想画就能画,天生就会,孩子画画需要教才会是成人的误解,孩子画画没有办法,画就是方法没有目的,画就是目的,之所以有很多老师认为孩子的生活和画画需要教,是因为没理清芽和叶的关系。错把芽当的叶不到焦的年龄却焦了。嗯,幼儿美术与成人美术不一样,幼儿美术是幼儿心理迹象的,流入每个孩子只要到了两三岁给他一支笔,他就能画出,只有他自己知道是什么意思的符号,也正是幼儿美术没用,美术这个特征才不需要老师教,孩子的画是天性富裕的本能,就像鱼一出生就会游泳一样。孩子在画画上的进步,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生理的发育而变化,不是通过老师教才进步的,老师的职责是帮助孩子发展好某一年龄段的感悟,想象创造,而不是能超越这一阶段前提下,教下一阶段的内容。。
孩子的话根据年龄的变化而变化,整个儿童期的进步都像蜗牛一样是慢慢爬行,所以我们提出了儿童美术是慢教育快乐就不是儿童美术的观点。但这里的慢教育并不是真慢,而是正常速度的教育,这个教育如果不按慢发展成人,想怎么发展就怎么发展,给发展定目标,那就不仅是快教育了,那是违背了儿童成长规律的教育,其结果就是拔苗助长。
天趣就是自然之痕。物体的形状原本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上天打造鬼斧神工。就像一片树叶,它由绿变黄,由黄变枯,到落叶归根,整个生命过程都是自然的,这是大自然的造化,不是人为的,天气之美有时也不止,像蝴蝶一样完全天然的生物,还有常年受风化造成的,年久老味也是自然美。美学就像一把剪刀,在讲如何美的时候把美层层剖析的时候,美已经不存在了,剪刀把本来好看的美剪得支离破碎,从里面抽出了很多知识点,你觉得好像是比以前更明白了,其实是更糊涂了,还不如不知道有美学前对美的认识,来的直接,美的纯粹。实际上美是不能被解释的,真正的美只能是意会不可言传,换句话说用语言解释很臭的美,那就不是真美。
艺术是有思想,有境界有品位的,不是说既高就有品,画的多与画的好,不是一个概念,品位与技巧没多大关系,对一个画家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技巧,而是画家的素养审美,眼界能指导人往哪个方向走,往往不是技巧而是审美意识,如果一个画家不懂审美或审美水平差,不注意提高文化素养和扩展视野是画不出高水平的画。没绝对不是好看,好看是优美的,但并不是只要好看就一定是美的,美或不美,与
好看或不好看没什么关系。实际上画就是一个画家的,情感心悸,只有画家的感官材料题材,如画家的精神气质,喜好追求和小事及文化素养合拍了,才有可能形成心悸的表现,其实这才是艺术的本质,儿童画何尝不是呢,儿童画由于思想性和理性的东西不多画画,只凭感觉他们。还不会想象在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用的情感笔触比成人还多,成人有画实物还是画感情的选择,而儿童只有画感情这一条路子。成人画不出儿童的纯真,最大的障碍不是技巧,不是知识,只是懂得人情世故太多,脑子太复杂,想的太多,话外之音太多。怎么可能会有孩子的心境纯净呢?无论是成人还是小孩,艺术技巧永远在感情之下思想之下艺术绝对不是记忆,孩子的简单的话说明了孩子的脑子简单,想画什么直奔主题,根本不想怎样才能画好,更不想用什么技巧画,孩子画画从不考虑有什么结果画完了就是画完了没什么以后想画就画哪笔,就画画时用的是哪一路招式连他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可能会画意不纯呢?孩子的话就是最纯洁的心迹表白。
对于儿童成长影响最大的是梦想、幻想、想象,他们是孩子健康成长的营养品和精神食粮。这些本能的、无意识的想象是以后有历史发展的基础。离开了感性,理性就无法建立。我们能做的要做的也仅仅是在生活上给予孩子一定的帮助,而精神和心理上孩子,自己会成长。在孩子的感性还没转换成理性前孩子最需要的不是深厚的知识和技巧,而是充分发展孩子的想象,梦想幻想满足儿童在精神上的需求,为他们提供符合他们口味的精神食粮。一个小朋友第1次看见另一个小朋友的玩具时,就会想过去,看看能摸摸或者摆弄一下,最好这就
是好奇心。有的孩子好奇心很强,不只是摸摸玩玩,还想一把抢过去慢慢的研究研究,这时代孩子还不懂物主是什么概念。如果一个儿童对事物没了好奇心,什么都不感兴趣,说明他的日子过得也不怎么精彩。幼儿喜欢画画也是因为好奇。孩子画画的动力是好奇,不是想学东西和画出像样的话,每个孩子的话都没有目标可设定,不会想着能画出什么样的效果。好奇心适应的温床就是自由心情,放松与没有关系。孩子画画是玩耍,是好奇心,是想象的萌动,是想试一把是野性的冲动。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就是保护了孩子的天性,保住了发展的会,跟孩子的话只有好奇,没有技巧,只有画没有学,违背了这个规律,孩子的想象力自然性,本能都会受到破坏。
感性是婴幼儿认识事物的唯一方法,对于婴幼儿来说没有比质感对事物认定再准确的了。也许成人在接触新事物时,要从多角度想想眼前这个陌生的事物是怎么回事,只凭感觉很难把握事物的本质。而婴幼儿感受新事物,只靠感觉这一个武器,他们头脑里还不会想,这是婴幼儿唯一认识社会的方法。人与动物最主要的差别是精神力量,比如想象思考谋划的能力,人与动物不同的,还表现在动物,只有本能一直到老,也没有超过这个能力,即便是动物,看似很聪明,好像有人类深度的思维的迹象,但那的确是本能,不是智能。幼儿绘画是本能,是潜伏在孩子肉体上的小精灵,这个小精灵到了年龄就会发挥作用,孩子画画的能力与成人的教没有关系,成人需要做的是保护这个小精灵不被侵犯是孩子的天性,得到真正的发育成长就是最好的教了。
精神潜能是幼儿的一个奇异能力。这种力量的后劲特别大,大的难以想象。孩子不但有自己的精神,还有完整的发展系统,也就是说孩子生来就有精神,这个精神并不是成人教的结果,孩子的精神力量就像一颗种子,我们成人只要准备好湿润的土壤,符合种子发芽的条件就够了,剩下的就看种子自身的发育了,孩子身上散发的那种无穷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就是大自然的力量,精神的力量,知识是有形的,精神是无形的。幼儿行为的促成,来自孩子的生活环境及自身经验,幼儿绘画语言的生成,更是精神和心理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幼儿绘画有了精神的支持,有了对事物的感悟,有了心理的反应就具备了绘画条件。
自由的思想就是儿童怎么想就怎么画,传统教育是不认可孩子有自己想法的,而是认为既然是画就要有章法,有步骤,有章可依,需要老师手把手的教才能学好漫画就是胡来,能把儿童精神单独看,或者说承认儿童有思维,是在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当时人性人道,思想蓬勃发展,儿童也有了重大变革,文艺复兴的光芒也照射着这一小块土地上。新的儿童观不断问世,跨美纽斯提出教师是自然的仆人不是自然的,主人教育使命是培植,不是改变。杜威的教育即生活从做中学儿童中心论的教育观,在当时中国深入人心,产生了很大影响。儿童自由的思想就是儿童画画时遵从内心的感受,不经过画法学习拿笔就画,画出自己的所见,所想所闻,没主题,没画法,没章法没步骤画,本身就是目的儿童,自由的思想最大限度地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和精神,使孩子的创造思维大大超过了有范本
的临摹画法。自由化是在自由思想引领下适合儿童成长的一种画法,但这需要教师有更高的审美及鉴赏水平,教师的水平反映在不是教孩子画而是引导孩子画。如果教师审美太差,不知道好坏,就很难引导孩子画出好的自由画来。
如果孩子长大了说小时候学过画画,那么这个画画与长大了的绘画根本不是一码事。从小学过或没学过,在绘画上没有任何区别,更不是学过的,一定比没学过的绘画技巧要高。学过的比没学过的高,不是高在技巧上而是高在想象力,性,自由性,创造思维上,从这点来说儿童的画是天性。
孩子是纯真的,是按照大自然设计师的图纸来到这个世界的,随着孩子的生长发育,每个动作,每个眼神及身体的细微变化,都被记录在孩子的年龄里,不能提前也不能落后,这就是幼儿的发育规律。在孩子的家长在养育他们时,首先就是要尊重孩子的发育规律,尊重孩子的自然成长。孩子的生长发育的根源不是知识不是技术,而是自然性,自发性,换句话说,儿童的成长靠自己的力量不靠外力,儿童的成长首先是儿童自己成长是儿童内部发展机制起主要作用,外因只是协助作用。教育不是成人强加给孩子知识,而是大自然赋予孩子的成长,教育就是成长,成长就是教育我们现在的任务不是能教给孩子什么,而是想方设法保护儿童的纯真,怎样才能留住纯真。
孩子对事物的思维越清晰,越画不美,越不懂,画越美,就像日落黄昏,视觉上模糊的才美,看不清的才有想象。一个合格的幼儿美术教师应懂得美术学、教育学、心理学,把这三种知识融会贯通,形
成一个新的知识系统才可教幼儿。一个教画的老师不单是要懂专业,懂教育,还要懂儿童心理,学患孩子的年龄越小越要选择既懂教育又懂专业,还要懂儿童心理的老师。幼儿美术教育最终的目的是人的发展,人的成长,不是技巧的提高,这个宗旨是不能变的。
儿童画是儿童心理的反应,能准确的测试出孩子的幼稚程度,有什么样的年龄就有什么样的犹太的话,每个年龄段的孩子在画中都会自然显现出思维模式,是感性思维还是理性思维暴露的一览无余。
幼儿开始写生时还能面对食物,画着画着屁股就对着食物了,自己还不察觉,但在津津有味的目无旁人的写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写生时的状态,可想而知,这样画出的写生与真实的场景会有怎样的差别?而这样的学生恰恰是给孩子真实的写生状态。与创造力有关的,除了自由好奇心个性和联想,外人的性格对作品个性的形成也至关重要。在创造力的背后还有一个因素也应引起注意,一般富有创造精神的多是热爱生活,喜欢大自然,渴望真理,有正义感的人。在生活中,我们如果按照成人的理解和想法让孩子完成,成人觉得是创造的东西,那就不会出现莱特兄弟这样的发明家了。
本书中的慢慢教育,是作者根据孩子的本性的直觉体悟事物,不是理性理解事物。教育要符合幼儿的心智发育,因为有不算短的6年时间,都不能直接接受知识和道理,所以才慢慢的教育。孩子的画既不需要美化,也不需要拔高,就像山洞里的岩石是什么就是什么,不动它,不碰它,保护它,让它凸显自然本色,这这才是我们幼儿美术教师该干的活,原始于纯粹是孩子画的最高境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