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大地构造学--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来源:意榕旅游网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中国地质大学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第 1 章:地球的层圈结构

1.陆壳与洋壳的差别?

厚度:陆壳厚,洋壳薄;陆壳平均33km,最厚达80km(青藏),洋壳平均7km。

组成: 陆壳为三大岩类, 洋壳主要为玄武岩;陆壳上部硅铝层,下部硅镁层,洋壳为硅镁层。 构造: 陆壳复杂(存在褶皱和断裂), 洋壳简单(无褶皱)。 年龄:陆壳老(最老44-45亿年),洋壳新(最老2亿年)。 2.岩石圈、软流圈

岩石圈:地壳与上地幔的顶部(盖层)由固态岩石组成的圈层。

软流圈:位于岩石圈之下,与上地幔过渡层之间,是地震波速低速带。

第 2 章:地槽-地台学说

1.地台

地台:地壳上稳定的,自形成后不再遭受褶皱变形的地区;岩层产状十分平缓,具有十分平坦的地貌;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 2.地盾

地盾: 地台上的相对最稳定的部分,长期处于相对上隆,没有或很少有沉积盖层,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大面积出露,周缘被有盖层的地台所环绕,平面形态呈盾状。 3.克拉通

克拉通:地壳上已达到稳定的、并在漫长的地质时代里(至少自古生代以来) 已很少受到变形的部分。 4.地台基本特征

1.地台是块状的辽阔地貌单元,一般具等轴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为圆形、多边形的平原、高原或盆地。 2地台具有双层结构,基底和盖层:

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厚度小,变形微弱,未变质。

基底:时代老,厚度大,主要为褶皱变质岩组成,常伴有岩浆岩。

从这种结构上看,地槽褶皱上升后,再次下降接受沉积,可形成地台;因此,地槽经过造山作用演化形成地台。 3. 地台发展过程中保持相对的稳定,主要体现在稳定的盖层沉积上,岩相和厚度比较稳定。 4.地台区有自己的特征沉积建造和建造序列,沉积岩层之间多为整合或平行不整合接触。 5.在其发展过程中岩浆活动微弱、有些岩浆活动主要与深断裂有关。

6.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较弱,常形成一些同沉积的宽缓褶皱,具有一定的继承性。 7.地台基底岩系中有各种变质矿产,盖层中主要为一些外生矿产。 5.构造层

构造层: 地壳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构造单元里于一定构造阶段中形成的岩层组合。 6.地质建造

地质建造: 地壳发展的某一构造阶段中,在一定的大地构造条件下所产生的具有成因联系的一套岩石的共生组合.按岩石成因类型可划分为:沉积建造、岩浆建造和变质建造。

第3章: 漂移

1.劳亚古陆

北美 欧洲 亚洲(除阿拉伯半岛) 2.冈瓦纳古陆

非洲 南美 南极 澳大利亚 印度 阿拉伯半岛

第4章: 海底扩张

1.海底扩张说

①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渐向两侧对称扩张。

②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逐渐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

③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④ 如果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下面,就将导致的与大洋的开启。 2.瓦因和马修斯假说

海底磁异常条带,是在正反向交替的地磁场中,形成交替磁化的玄武岩条带而产生的。随着海底扩张的继续进行,先成的磁性地壳将被新生的磁性地壳向两侧推开。于是,只要海底不断扩张和地磁场周期性地转向,先后相继的、正反磁化方向交替的洋壳条带就会从洋中脊轴部不断现外推移,而形成平行并对称于洋中脊分布的磁异常条带。 3. 转换断层

横切洋中脊或俯冲带的一种巨型水平剪切断裂. 分三类:洋脊---洋脊型,海沟—海沟型,洋脊---海沟型。

- 1 -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中国地质大学

第5章:板块构造基本原理

1. 板块构造基本原理

1).固体地球外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圈层,上部的刚性岩石圈和下垫的塑性软流圈。 2).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由不同类型活动边界分隔的若干大小不同的岩石圈板块,板块边界有三种类型:离散扩张型、俯冲汇聚型和平移转换型。

3).岩石圈板块横跨地球表面作大规模水平运动,可用欧拉几何定律描绘为一种球面上的绕轴旋转运动。 4).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来自地球内部,最可能是地幔中的物质对流。 2. 板块划分

非洲板块 欧亚板块 澳大利亚—印度板块 南极板块 太平洋板块 北美洲板块 南美洲板块 富克板块 纳兹卡板块 可可板块 加勒比海板块 印度板块 菲律宾板块。

七大板块:欧亚、非洲、澳大利亚----印度、太平洋、南极、北美洲、南美洲板块。 3. 板块边界类型

离散型板块边界:裂谷,大洋中脊。板块沿着洋中脊离散并相背运动,高温的地幔物质从地幔深部上涌充填板块运动留下的空隙,部分物质喷发到地表形成玄武岩,从而板块的后缘出现新生的岩石圈。 汇聚型板块边界:俯冲型边界:洋内俯冲,陆缘俯冲。

碰撞型边界-板块缝合带:古老的大洋板块消亡后,原来位于大洋板块两侧的板块愈合起来,古俯冲带在地表的出露线称为缝合带(suture zone)或地缝合线。

转换边界:转换型边界位于相邻板块相互错动的地方,沿转换断层发育,在边界处既没有物质的增生,也没有物质的消减。 4.板块的三联点

三个相邻板块的裂解点或汇聚点,在板块分布图上,经常可见三个板块边界相交于一点,为三个板块汇聚或裂解的邻接点,它是球面上的板块边界开始或终止的端点。 5.威尔逊旋回及代表阶段

1).胚胎期: 在陆壳基础上因拉张开裂形成裂谷,但尚未形成海洋环境。如东非裂谷。 2).幼年期: 陆壳继续开裂开始出现狭窄的海湾,局部已经出现洋壳。 如红海,亚丁湾。

3).成年期: 由于大洋中脊向两侧不断增生海洋边缘没有出现俯冲消减现象,所以大洋迅速扩张。如大西洋。

4).衰退期: 大洋中脊虽然继续扩张增生,但大洋边缘一侧或两侧出现强烈的俯冲、消减作用海洋总面积渐趋减小。如太平洋。

5).终了期: 随着洋壳海域的缩小,终于导致两侧陆壳地块相互逼近,其间仅存残留小型洋壳盆地。如地中海。 6).遗痕(缝合线):海洋消失,相碰,使边缘原有的沉积物强烈变形隆起成山。 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脉。

第6章:离散边缘

1. 裂谷的动力学分类

1)主动型裂谷:下部软流圈上顶。

2)被动型裂谷:上部岩石圈向两侧伸展,又分为火山岩型和非火山岩型。 2. 地质特征

(1)构造地质 (2)岩浆活动 碱性程度较高的双峰式火山岩,轴部为拉斑玄武岩,两侧为碱性岩 早期:双峰式火山岩、碱性杂岩,中期:碱性玄武岩、强碱性岩,晚期:拉斑玄武岩。

- 2 -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中国地质大学 第7章: 汇聚边缘 1. 活动边缘结构 2. 混杂堆积

特征结构是岩块位于基质之中。岩块的形状、大小相差悬殊,可以自厘米级到若干立方公里,基质的成分多为碎屑沉积物(砂、页岩)或蛇绿质岩石,少数情况下也可以是火山岩、碳酸盐岩和蒸发岩.

3. 蛇绿混杂岩与滑塌堆积的区别

4.弧的应力状态

高应力 挤压为主 年龄新 ‹45度(俯冲角度) 有前隆。 低应力 扩张为主 年龄老 ›45度(俯冲角度) 无前隆。 5. 双变质带特点

由高压变质带和低压变质带组成的变质带组合,称为变质双带。

高压变质带和低压变质带基本形成于同一时间;两个变质带的走向大致平行;高压变质带常位于向大洋一侧,低压变质带常位于向一侧。

高压变质带成因:大洋板块沿消减带下插到较深部位,形成一个局部的高压低温环境,形成高压变质带。

低压变质带成因:大洋板块沿消减带下插的同时,引起上覆楔形地幔部分熔融产生岩浆,岩浆上升并加热地壳,在岛弧下部形成一个局部的低压高温环境,形成低压变质带。 6. 俯冲增生

大洋板块和和海沟中的物质在板块俯冲过程中被刮落下来,通过叠瓦状冲断层或褶皱冲断等机制附加到上覆板块的作用。 7. 成分极性

随与海沟轴的距离和俯冲带深度的增加,岛弧火山岩的化学成分在空间上系统变化的规律。 第8章:造山作用与造山带 1. 造山作用与造山带

造山作用:板块会聚边缘发生的大地构造作用。 造山带 :板块会聚作用形成的地质体。 2. 蛇绿岩

被正式定义为一个从超镁铁质到镁铁质岩的特征集合体。发育完整的蛇绿岩系从下向上依次出现:超镁铁质杂岩,辉长质杂岩,镁铁质席状岩墙群,镁铁质火山岩(常具枕状构造)。画图 3. 地体

以缝合带或断裂为边界,而且地层、岩石或古纬度等地质历史与其周围地区完全不同的地质体。 4. 磨拉石

在造山带主变形作用下产生的含有泥灰岩或灰岩夹层的各种碎屑岩组合。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

1.我国地形有哪些特征? 中国地势基本特征-1

阶梯状地形 从西向东递降,可分成四个台阶:

第一台阶:青藏高原海拔4000-5000米以上,号称世

- 3 -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中国地质大学 界屋脊。

第二台阶:青藏高原以北,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以西,海拔1000-2000米,包括内蒙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及塔里木、准噶尔和四川等大型盆地与山脉相间。

第三台阶:包括松辽、华北、江汉等东部平原、平原东侧的胶辽山地、东南沿海山地、海南岛、和渤海、黄海、东海浅水架组成的第三地形台地。

第四台阶:边缘东部深水盆地,包括南海、冲绳海槽等,海深在2000米以下。 中国地势基本特征-2

以贺兰山、龙门山至横段山一线为界;东西两部分的山势走向和地表高度显著不同。 西部山系以北西西走向为主,夹持着近东西向的菱形盆地,海拔高度大,地貌反差强烈。

东部以中、低山和丘陵为主,山系走向北东-北北东,与相同方向的平原和盆地相间排列,其整体高度低,地貌反差小。

中国地势基本特征-3

三条东西向山脉分隔了四大水系:

阴山-燕山山脉;秦岭-昆仑山脉;南岭山脉。 松花江、黄河、长江和珠江四大流域的分水岭。 2.我国所处的大地构造背景是什么?

中国是夹持在西伯利亚地台、蒙古-额霍茨克构造带,印度地台、喜马拉雅构造带,西太平洋构造带之间的“复式陆块区”,陆块各有亲缘,现今大地构造格架并非与史俱在。 早古生代各陆块漂游在南半球。

晚古生代各陆块属于古特提斯洋中的“古华夏群”,印支期拼合为古亚洲。

印支期后古亚洲受到新特提斯洋和西太平洋构造带的影响,始新世末印度板块拼合后才形成亚洲。 3.我国构造演化经历了几个主要的阶段?

太古宙-新元古宙:太古宙-古元古宙,陆核-中朝板块基底;新元古宙,Rodinia超形成。 新元古宙-印支期:陆块飘移-碰撞;古亚洲形成。

中-新生代:陆内变形,东部拉张陷落,地壳减薄;西部挤压隆升,地壳增厚。 4.华北地台构造演化史

一、基底构造演化四个阶段

①古陆核形成 迁西期 (Ae-Ap)

经历了3.2-3.0 Ga迁西运动,并伴随大规模钠质花岗岩(奥长花岗岩)侵入,在冀东、辽北形成一些以绿岩-花岗岩地体为核心的古陆核。

②基底雏形形成 阜平期 (Am)

经历了2.9-2.8 Ga阜平运动 (全球性构造-热事件)大规模钾质花岗岩侵入,把孤立的古陆核联结成一个统一的太古宙克拉通,使冀鲁与鄂尔多斯陆核联成一体,奠定了华北地台的基底的雏形。 ③新太古宙裂陷槽、裂谷出现 五台期 (An)

经历了2.6-2.5 Ga的五台运动引起了裂陷槽内强烈的线性褶皱与变质并伴随钾质花岗岩侵入,使地壳增厚,稳定区进一步扩大,活动带逐渐缩小。 ④华北地台基底形成 吕梁期 Pt1

经历了1.9-1.8 Ga为主幕的吕梁(中条)运动引起区域变质与钾质花岗岩侵入最终形成了华北地台的基底,奠定了中元古宙以后的沉积基础。地台基底形成的早晚和不均一性,决定了盖层发育阶段活动与稳定性的差异。 二、克拉通(盖层)构造演化阶段

1.中-新元古代是一个由活动到稳定的构造转变的过度时期,这个阶段在空间上的构造分异也很明显,三个裂陷槽表现了一定的活动性,诸如大幅度差异式的沉降和同沉积的火山活动,而克拉通主体山西-鄂尔多斯和鲁西地区则处于相对稳定的隆起状态。

2.古生代:早古生代:(O3-C1)华北板块主体隆升为古陆;中晚古生代:C-P(北半球主要成煤期)华北板块从海-陆交互相滨海转为陆相湖盆地。 3.三叠纪—印支运动

印支期是中朝板块(包括整个中国东部)从南北分异的构造机制,向东西分异的构造机制转换的过渡时期;也是从构造稳定向活动转换的过渡时期。 4. 中-新生代活动构造发展阶段 燕山期

早-中侏罗世:南北持续会聚-陆陆碰撞;西太平洋构造域开始活动。

晚侏罗世-早白垩世:西太平洋构造域活动高潮,褶皱、断裂、岩石圈拆沉-剧烈岩浆活动。 早-晚白垩世:郯庐断裂走滑。 新生代( 喜马拉雅期)

- 4 -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中国地质大学 古近紀,伸展拉张-裂谷盆地发育。 新近紀,弧后盆地出现。 第四纪,现代地貌形成。 5.太古宙典型岩石组合 太古代地壳

1)高级变质岩组合

高级变质岩主要由长英质片麻岩组成,曾遭受一次(多次)麻粒岩相或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以含紫苏辉石为特点。几乎找不到原生结构的残迹。 2)花岗岩-绿岩组合

主要是镁铁质火山岩和变质沉积岩,通常呈极不规则的线状陡倾向形条带,位于占优势的花岗质岩石中,其长度可达数百公里,一般已变质成绿片岩相。 原生的结构、构造还能保留下来。

完整的绿岩带层序由下部超镁铁质、中部钙碱性火山岩和上部沉积岩等三部分组成,具旋回性。 3)克拉通盆地(变质极浅的表生碎屑沉积) Au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40% 6. 吕梁运动

早中元古之交(18亿年前)发生在华北地台的伸展构造热事件的综合记录,代表华北地台基底的最终形成。 7. 燕山运动

是指发生在中国东部侏罗纪和白垩纪期间的广泛地壳运动,这次构造运动使华北地台解体,发生强烈的构造变形,伴随大量岩浆活动、火山喷发等。 8.扬子地台基底组成及其构造演化小结

1).相当吕梁运动的龙川运动形成由Ar-Pt1深变质岩系组成的结晶地块构成了相对孤立的古陆核,川中-康滇联为一体称川中陆核;大别-江汉一直到苏北-胶南-南黄海称东部陆核;红河断裂以北为黔-滇-桂古陆核。

2).中-新元古代(Pt2-3)克拉通开裂,在西部康滇一带形成沟-弧-盆体系;东部则围绕陆核边缘发育稳定-活动型的陆缘浅海沉积,形成逐渐向东南扩展的边缘。新元古代中期820 Ma晋宁运动形成了扬子地台的基底。

3).由于基底形成晚,基底岩系以浅变质的砂板岩组成,刚化固结程度弱于中朝地台,这就决定了扬子地台后期发展的许多活动性特征,包括现代地震活动除川西、滇东以外,地应力通过柔性基底的变形而释放,因此和中朝地台相比地震活动相对较弱的特点。

9.扬子地台演化的重要构造运动和关键地质事件 扬子地台构造单元的共同特点:

(1)具有前南华纪基底,最初的盖层在820Ma的晋宁运动后才出现。

(2)自南华-震旦纪起都是稳定型沉积,未变质,中古生界基本不缺失。海相沉积作用从南华-震旦纪持续到中三叠世。

(3) 印支运动后扬子地台解体,襄樊盆地至雪峰山脉以东部分卷入亚洲东部活动边缘。 10广西运动

是指发生在志留纪末期,华夏地块和扬子地块汇聚碰撞而导致的造山运动,形成扩大的扬子华南地块。 11.东吴运动

是指发生在P2—P3之间扬子地台西缘的裂解事件,以峨眉山玄武岩喷发为标志。 12.青藏造山系的一级构造分区及每个分区的基本特征

青藏造山系的一级构造分区有:秦祁昆阿造山系、羌塘-三江造山系、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在秦祁昆阿和羌塘-三江造山系间有昆南缝合带,在羌塘-三江和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间有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1)、秦祁昆阿造山系

是加里东期的造山系。早古生代,南昆仑早古生代(万宝沟群、纳赤台群)-晚古生代(布青山群)是增生杂岩。北昆仑为前锋弧。北昆仑前锋弧以北,祁曼塔格、阿尔金、祁连山等地的新元古代晚期-早古生代地质历史,存在了多岛弧、弧后海底扩张、洋盆错列相间的时空构造格局,并经历了弧后盆地萎缩、俯冲消亡和弧-弧碰撞、弧-陆碰撞的构造过程记录。受原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的双重制约,其古构造格局与受控于印度洋和太平洋双向俯冲的东南亚多岛弧盆系相类似。

碰撞之后该区大部分地区于泥盆纪转化为陆地。石炭-二叠纪时期在碰撞后地壳伸展背景下形成裂陷或裂谷盆地。晚古生代末-三叠纪东昆仑带受控于洋壳俯冲消减,形成陆缘弧造山岩浆弧。印支运动结束洋陆演化。 2)、羌塘-三江造山系

是印之期的造山系。唐古拉是晚古生代的前锋弧。后缘为多岛洋的构造格局,中-晚二叠世-早-中三叠纪在昆仑、北羌塘南缘发育陆缘火山弧或火山岛链。

晚三叠世时,羌塘-三江、可可西里-巴颜喀拉与秦岭-祁连山-昆仑山完成最终拼接。 3)、冈底斯-喜马拉雅造山系

- 5 -

中国区域大地构造学 中国地质大学 是燕山---喜马拉雅期的造山系。伯舒拉岭-高黎贡岩浆弧属于冈瓦纳北缘的晚古生代-中生代前锋弧,该前锋弧向一侧,经历了晚古生代-中生代冈底斯-喜马拉雅弧后扩张、多岛弧盆系形成、弧-弧碰撞和弧-陆碰撞等演化历史。

早喜马拉雅运动雅鲁藏江洋盆关闭,结束洋陆演化,随后进入陆陆碰撞阶段。 13.在全球中,中国有何特征? 我国是一个复式。

14.中国陆块有哪些类型?并逐一举例说明区别它们的主要标志是什么?何时期以何种增生机制形成古亚洲?

中国的陆块类型及其主要特征

华北型包括中朝板块。具有18亿年的吕梁运动形成的结晶基底;O2—C1有塔康运动形成的平行不整合;具有华夏植物群。

扬子型包括扬子-华南板块;塔里木板块、柴达木地块。具有8亿年的基底;海相沉积作用从南华-震旦纪持续到中三叠世;具有南华纪的冰积层和震旦纪的含P层;具有华夏植物群。

冈瓦纳型包括拉萨地块、印度板块北缘。具有泛非期的基底,以及晚石炭---早二叠世的冰川和冷水型动植物群:含砾板岩、舌羊齿、冷水型动物

北亚型包括黑龙江、哈萨斯坦微板块。具有兴凯期的基底和Argaran植物群。

中国地块的主体是印支运动以来通过弧---弧、陆---陆、弧---陆三种类型碰撞形成古亚洲。

- 6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