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nance Theory and Teaching
总第156期
智慧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数据管理服
务的研究
靳辉,杨子臣,刘广闻
(哈尔滨金融学院图书馆 ,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30)
摘 要:通过对国内外智慧图书馆发展进程,及其为教学科研提供数据管理服务的内涵、构成要素、服务方式和技术实现上的研究,从实践角度详细阐述了智能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数据管理服务的环境泛在化构建。为完善智慧图书馆在数据管理过程中发挥的数据支撑提供理论基础。
关键词: 数据管理服务;智慧图书馆;教学科研
中图分类号: G25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87(2019)04-0112-03一、智慧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数据管理服务的内涵
芬兰奥卢大学图书馆学者艾托拉在2003年发的论文《智慧图书馆:基于位置感知的移动图书馆服务》,首次提出“智慧图书馆”的概念。2004年,Mark C.Miller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指出,智慧图书馆就是软件质量工程(Software Quality Engineering)、科学计算在图书馆中的实践应用,可尽量降低用户和图书馆开发人员出错的可能性,并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辨别和纠正出错的能力。2008年,IBM提出以物联网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地球”(Smarter Planet)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相继出现智慧城市、智慧校园、智慧图书馆、智慧旅游等概念[1]。我国对于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始于1999年台湾林荣睿的“智慧型图书馆建筑思考”一文,该文从超智慧型大楼管理系统(Intelligent Facilities Management System ,IFMS)的角度介绍了智慧型图书馆建筑的概念与实践。
收稿日期:2018-12-06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高校图工委项目“图书馆数据管理实践研究”(2015-B-043)。
作者简介: 靳辉 (1979-), 女,研究生,工学硕士, 馆员, 哈尔滨金融学院图书馆技术部主任, 研究方向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技术与服务, 杨子臣(1963-),男,本科,经济学硕士, 研究馆员, 哈尔滨金融学院图书馆馆长,研究方向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技术与服务;刘广闻(1963-),男,本科,理学士,馆员, 哈尔滨金融学院图书馆副馆长, 研究方向为高校图书馆信息技术与服务。
图书馆4.0是未来智慧图书馆的新形态,其特征可用智能图书馆、情境感知技术、开放资源、大数据、云服务、增强现实、创客空间和图书馆员4.0等关键词来描述。从感知计算的角度进行定义为“智慧图书馆=图书馆+物联网+云计算+智慧化设备”,这也标志着我国学术界正式开展对智慧图书馆的理论研究。借鉴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智慧图书馆应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出发,站在图书馆的基础现状之上,借助先进的技术手段,通过务实的服务来凝聚和激发智慧。其创新发展应当紧密围绕“感知需求、激活知识、融合技术、服务社会”的核心理念不断延伸其智慧服务的能力,用智慧的力量推进社会的发展。
随着智能技术的发展,智慧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的数据管理已从人工管理和文件系统进入数据库系统阶段。教学环境和科研技术的转变,使图书馆的职能也随之变化。智能图书馆实现数据有效管理的关键是数据组织。数据组织包括数
— 112 —
据管理预处理、数据存储和数据共享服务三部分。数据管理预处理是通过简要描述数据处理方式,对项目进展中及项目结题之后数据收集、数据创建、数据组织和数据处理。数据管理预处理是智能图书馆数据管理服务的重要基础。数据存储为智能图书馆的数据管理服务提供重要保障,包括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能存储在计算机上的任何数据,同时包括能转换成数字形式的非数字形式数据。数据共享服务是智能图书馆数据管理的重点服务内容,包括数据共享和数据复用的全过程,还包括为数据发生人员制定数据管理计划提供咨询和辅助,开展课程培训以提高数据发生与使用人员的信息素养等。在保护数据避免丢失和确保延续性数据准确性的同时提高教学科研数据曝光度、传播和出版成果、实现数据共享和复用。
二、基于教学科研为主体的智慧图书馆数据管理服务的构成要素
智慧图书馆的数据服务是以物理空间、数字空间和社会空间三维空间的一个融合发展的有机整体。基于教学科研为主体的智慧图书馆数据管理服务主要由数据资源、数据获存技术、数据管理与知识服务四个核心要素构成。
数据资源是智慧图书馆为开展智慧服务和智慧管理的根本,主要由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空间资源构成。图书馆的数据资源配置与组织、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管理务必与教学科研核心的知识需求相对接。人是智慧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动力来源,用户需求是外在动力,馆员是内在动力。
数据获存技术是构建智慧图书馆数据管理服务的途径和手段,其深度融合于图书馆的数据资源,数据管理和知识服务之中,是促进教学主体用户数据和科研数据创新与智慧数据生成的关键。主要由虚拟技术、物联网技术、智能技术等核心技术群构成。通过引入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实现服务空间的虚实结合,让用户不仅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将其视觉、听觉、触觉等完全沉浸在计算机模拟的图书馆空间中,同时还能在虚拟场景的辅助下更好地与图书馆的真实场景进行交互; 图书馆依托智能感知技术和泛在化服务环境的构建,运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通过Web平台、云平台的支撑,可以实现新媒体服务系统矩阵和网站群联合服务[2];通过微型和智能传感器、短距离通信、智能系统等领域关键技术,实现自助数据管理服务的全域化应用。
优化的数据管理是智慧图书馆数据管理服务在教学和科研活动中发挥其作用的基础保障。基于教学科研的智慧化数据管理服务体现在通过网络化、立体化的管理模式,实现图书馆数据业务流程的优化和对数据理性发展决策、战略规划的支持。 借助对读者、设备、信息资源等在内各数据要素的自动感知,可以收集大量来自教师、学生、科研人员和图书馆自身的数据,为图书馆实现管理流程的及时调整、服务策略的即时修正、资源配置的动态数据管理以及数据管理服务模式的创新奠定了基础。数据管理服务环境的智能化体现在智能感知体系的构建上,一方面借助物联网传感器的应用,使教学科研人员获得图书馆的数据资源和数据空间管理便捷化,通过室内导航等技术方便用户进行资源获取;另一方面,人脸识别、红外检测等技术能够感知用户行为,可以为教学科研人员提供个性化数据支持,并帮助图书馆了解他们的宏观知识活动。
知识服务是基于教学科研为主体的智慧图书馆数据管理服务的核心,将数据获存及管理技术融入到图书馆管理的各个环节和流程,就构成了各类智能系统在内的智能数据管理服务系统,借助人、空间、信息等各类数据资源的作用,就形成了以用户需求为核心的智慧数据管理服务[4]。智慧数据管理服务的核心理念体现在数据管理服务范围的泛在化、数据管理服务环境智能化、数据管理服务内容知识化、数据管理服务空间的虚拟化等方面。数据管理服务内容的知识化体现在为教学科研的服务内容从粗放的文献单元向深层次挖掘的、精准的知识单元转变。在对图书馆的各类文献资源、有价值的网络实时流动信息数据以及图书馆用户行为数据和个人知识库信息进行知识融合基础上,以知识发现、个性化定制、知识图谱为核心,构造细粒度化和网络化的知识环境,并在此基础上自动抽取和构建满足用户需要的集成化知识产品,以推动知识利用和创新。
三、智慧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数据管理服务的主要方式
智慧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数据管理服务将以文献数据为基础,以促进图书馆文献信息向知识大数据转变为核心,通过对知识数据的挖掘、关联、计算实现对知识服务的可靠支撑,着力打造“知识大数据”的资源保障云平台[3]。智慧图书馆的数据管理服务主要方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移动互联网终端的微导览服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的便捷性向教学科研人员提供自助讲
— 113 —
解、信息展示等服务。他们通过微信公众号内提供的导览功能可以快速地获取展览的辅助信息。(2)基于人脸生物特征的识别服务: 利用人脸识别技术,可以使读者以人脸作为身份验证手段进行借还书操作。读者可以在不需要刷取读者借阅卡的情况下,通过人脸图像识别来完成身份验证工作,避免了卡片丢失被人冒用,或者忘记卡片密码的情况。此外,将人脸实现技术与门禁有效结合,还可以实现以人脸作为身份验证进入馆区阅览室的服务。(3)基于移动智能终端丰富支付渠道:依托手机等智能终端,图书馆将实现针对读者卡押金、滞纳金、自助复印、饭卡充值等收费项目的便捷支付服务。(4)基于智能机器人的导引和咨询服务:提供多种语言的解说,以节省场馆人力资源,提高解说的趣味性。通过具有自学习能力咨询机器人的应用,可开展面向普通读者的参考咨询服务。(5)基于大数据支持体系辅助用户开展智慧活动: 依托大数据支撑体系所构建的智慧数据环境,对来源于教学科研人员和图书馆自身的海量数据信息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可以实现基于个人所需的知识点及其关联知识,或者面向教学、科研解决的跨领域混合知识体系,以辅助用户开展智慧活动。
四、智慧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数据管理服务的技术分析
智慧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数据管理服务的技术实现上需要智能系统。而智能系统有以下几大能力获取: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有效地处理并优化新的场景流程的能力;对新问题的知晓、认识、认知和处理的能力;存储所表征的知识的能力,并能映射和获取所存储的知识;在智能行为中控制各过程的能力;进行高速数学运算的能力;运用解决问题的知识的能力;与其他人、机器或程序交互并理解的能力;认知自然语言的能力;识别视觉图像的能力。因此,在智慧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的数据管理服务在技术实现上要以能力驱动型机构提供融入一线嵌入过程的数字知识服务为导向,基于XML的数据资源组织,科学地进行关联数据、领域平台和语义知识组织[5]。超越物理图书馆的图书馆,将数字图书馆、移动图书馆、智能图书馆融合起来,最终实现智慧图书馆数据
服务在智慧校园、智慧城市、智慧社区中的功能定位与作用机制。
智慧图书为教学科研提供馆数据管理服务要有重点。以网络作为服务的主战场,将图书馆的数据资源深度融合,顺应智能感知、全面互联的发展新环境;以数字文献资源和用户数据为主体,利用知识组织、数据整合、知识挖掘、数据挖掘、智能搜索等技术手段,实现教学科研服务内容的精细化、全媒体化和语义化;利用各类信息感知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大数据、分布式计算、区块链等技术,大幅提升图书馆支撑体系的智能化水平。利用知识融合、数据分析与知识计算、知识图谱构建等技术,可以实现对读者在图书馆的借阅历史记录、线上系统(客户端、手机门户、移动阅读平台、资源发布系统)阅读记录的分析,在读者登录各阅读平台时进行智能化推送。
五、结束语
目前,我们国家在智慧图书馆数据管理服务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同国外基本保持同步,实践方面可能还局域领先。智慧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数据管理服务在建设上要融入智慧社会的建设体系,不断地拓展自身的价值和功能作用,在利用智能技术和产品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和图书馆员的基本职责。在智慧图书馆为教学科研提供数据管理服务的发展上完全有可能走出中国特色之路,为智慧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加全面且高效快捷的知识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 郭晓柯.我国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D].郑州大学,2016. [2] 王凯,彭洁,屈宝强.国外数据管理计划服务工具的对比研究[J].情报杂志,2014,(12):203-206+169.
[3] 靳辉. 基于云计算的高校数字图书馆特色服务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14,(2):79-81.
[4] 马捷,王思,胡漠,赵天缘.“信息-知识-智能”框架下图书馆智库职能构建与能力提升[J].图书情报工作,2017,(9):43-52.[5] 刘爱琴,杨超,尚珊,高校图书馆嵌入式服务的智能化设计与实现——以MOOCs为例[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7,(3):43-52.
责任编校:李 航
— 114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