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TongjiUniversityJournalSocialScienceSection
Vol.14No.4Aug.2003
基于资源观的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分析
张嵩黄立平
摘要:理论研究和实践结果均表明,在IT投资与企业绩效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事实上,大量的IT投资如果没有提高企业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则不可能为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IT能力作为企业IT投入和产出之间的一个中间变量,从根本上解释了企业IT运用的成败本质,其框架和要素的提出,为我国企业信息化实践提供了一个切入点和支撑点。
关键词:资源基础论;信息技术资源;信息技术能力中图分类号:C931.6文献标识码:A
AnAnalysisoftheITCapabilityofEnterprises
BasedontheConsiderationofResources
ZhangSong,HuangLiping
(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092,China)
Abstract:Therelationshipbetweeninformationtechnologyandfirmperformanceiswidelyquestionedasresearchandpragmaticresultsindicate.Infact,theinvestmentininformationtechnologycantbringremarkableproductivitytofirmsifthosefirmsarenotprovidedwithinformationtechnologycapability.Asamiddlevariablebetweeninfor-mationtechnologyinputandoutput,informationtechnologycapabilityisthetruebasisandaviableperspectiveforourfirmsonhowtoimprovetheapplicationandmanagementofinformationtechnology.
KeyWords:Resource-basedViewofFirms;InformationTechnologyResources;InformationTechnologyCapability
信息技术能否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不在于个别的具有创新性的IT应用,关键在于企业内生的信息技术能力。IT能力是IT投入与产出之间一个非常重要的核心中间变量,这个变量以前一直被忽视而只研究投入对产出的影响,以致研究的结果不一致。
以往的文献过度关注于企业所处的外部竞争环境,强调识别由IT引起的战略机会(参见注释
~),而忽视了企业自身的能力。如果一个企业仅仅对IT而不是对IT能力进行投资的话,那么它所获得的仅仅是一些硬件、软件及其所提供的服务,并不能真正理解并将这些IT运用到实现业务目标的过程中去。本文旨在以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为基础,探讨企业IT能力的组成要素、具体含义以及对企业的启示。
本文为上海市科技发展基金软科学研究计划资助课题(1200-236027)张嵩: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专业2000级博士生黄立平: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第4期张嵩等:基于资源观的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分析
53
一、信息技术资源的组成
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Resource-basedviewof
firm,RBV)的核心在于:企业是由一系列资源组成的集合,每一种资源都有多种不同的用途,企业的竞争优势源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外部的市场结构和市场机会能够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性因素。前面提到,信息系统应用的战略框架目前多数是以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外界环境为出发
表1IT资源的组成
凯汀格尔等
(美)
麦塔等(美)
罗斯等(美)技术资产(共享的平台和数据库)
费内和伊乌斯(英)
11
点,而忽略了企业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而RBV则更多地关注于企业自身的性质。
在对有关文献进行理论研究以及对国内几个企业进行实际调研后,从企业内部出发,作者识别了与企业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有关的IT资源,具体如表1所示:
帕乌尔和米卡夫(美)
12巴罗瓦(美)
13
IT资源的组成
技术资源
物理资产
技术基础设施(体系结构)数据库IT应用
IT与人力资源和业务资源进行互补(开放的组织、组织的灵活性、CEO承诺、IT培训、IT规划等等)
IT基础设施IT基础设施
IT管理技能
人力资产
关系资产(IT部门与管理部门之间良好的关系)
组织结构组织文化
IT人力资源
IT人力资源IT组织文化资源
知识库
持续的资本
IT与无形资源
IT使能的无形资源(知识、组织学习)
本文中,作者认为IT资源包括IT基础设施资源、IT人力资源、IT组织文化资源、IT使能的无形
资源,其中IT使能的无形资源具体包括IT与组织学习的互补性及IT与组织知识的互补性。
二、基于资源的企业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出
有关IT能力的提法在文献中所见不多,更毋论其详细的定义,以下是一些学者的研究结果:
美国学者罗斯认为,IT能力是控制与IT相关的成本,必要时交付系统并通过IT实施影响
经营目标的能力。因此,企业的IT能力依赖于
同等级相对应。其研究的目的主要是通过识别
IT能力的关键属性而对不同的系统进行分类,寻
找任务信息技术之间的适配性。从事类似
14
研究的学者还包括:达文波特(美)、泰尔(美)、黑
5~17)。克森(英)等(见注释1
其人力、技术和关系资产的状态。
美国学者巴罗瓦对IT能力的定义是:IT能力是调用和部署基于IT资源的能力,这些资源
要同其他的资源和能力相结合。
13
凯恩(美)认为IT能力是硬件、软件、共享
18
的服务、管理实践以及技术和管理技能的集合。他指出,IT能力软的方面同硬的方面一样重要,因此管理人员在对新的软硬件进行投资的同时应当仔细考虑在IT规划等方面的投资,凯恩强调IT能力对企业整体绩效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业务流程实现的。
可以看出,上述学者分别从成本、经营目标、美国学者穆勒根以金融服务产业为研究对象,区分了IT能力的三个层次,它们是信息管理、网络协调和企业管理,这三个层次与4种IT属性(集成、系统范围、系统定位、可访问性)的不54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
技术、业务流程的角度对IT能力进行了定义,但仅仅停留在概念的层次上,并未进行深入研究。本文研究的角度不同于此,作者期望从基于资源的角度对IT能力进行深入研究,因此,在对IT资源以及能力的定义进行分析之后,作者认为:IT能力是一种调用和部署企业IT资源从而获取
长期竞争优势的社会复杂惯例。此处的IT能力不是人们直观感受上的一种技术能力,因为单单从有形的技术构件来研究IT能力,对于今天的企业来说显然是不够的。企业IT能力的研究应当从企业与信息技术交互作用的角度展开,而作用点就在于企业的IT资源。
三、基于资源观的企业信息技术能力的框架及内涵剖析
根据本文的定义,作者给出了企业信息技术能力的结构组成,如图1所示:
企业观认为企业在独特的公司资源的基础上进行竞争,而本文所定义的IT资源符合独特性
和难以模仿的特点:首先,创造一个集成的IT基础设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专业知识,随着企业建立了跨越整个组织的IT基础设施,同时这一设施将供应商和客户联系起来,企业就建立了关于硬件、软件的分布和管理及其他的支持服务的详细规则。尽管构成基础设施的单个部件具有商品的特征,但将这些部件集成在一起以建立适合企业战略环境的过程是复杂和不完全了解的,IT
图1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图解
基础设施这一复杂的技术资源是长期建立起来的,对其过程的描述和价值的估计是非常困难的。其次,组织文化和人力资源提供了竞争优势的强有力的形式,因为他们难以表达并需要同时操纵复杂的关系和技术。最后,基于资源的理论的一个主要贡献是它对无形的组织资源的明确认同,而信息技术例如群件和专家系统,当填充以企业特定的知识和洞察力时,就能够转变为特殊的资产,这种特殊的资产对于竞争对手来说几乎是不可模仿的。从本质上讲,IT能力是一种用来影响技术的企业范围的能力,因此它应更强调IT人力资源和IT与无形资源的结合作用,同时,IT能力需要对众多IT资源进行协调,而这一过程也是比较复杂的,因此,这种IT能力具有提供持续竞争优势的潜力,能够使企业从竞争中脱颖而出。
4.可操作性
尽管惯例有时对企业管理者来说难以了解,并且具有社会复杂性,但并不是无法控制的。企业的IT资源是IT能力与可操作性之间的一个支点。企业的IT资源包括IT基础设施资源、IT人力资源、IT组织文化资源、IT使能的无形资源,这些资源对企业来说是可以管理的,它们分别形成企业的IT基础设施能力、IT人员能力、IT文化能力和IT与无形资源这里有几个重要的因素:
1.IT能力深深扎根于企业的惯例之中从IT人力资源和无形资源的角度看,企业的IT能力不仅表现在企业的基础设施方面,更在于企业的文化和知识网络中。这种能力不是赋予单个人的,而是整个组织系统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能力,因此它是多数人工作的一小部分,而非少数人工作的主要部分。
2.IT能力的层次性
企业的IT能力可以分为IT静态能力、动态能力和创造性能力三个层次。IT能力的静态性主要表现为IT基础设施服务于企业基本职能活动的能力;IT动态能力需要企业的信息技术随着外界环境和企业内部业务流程的需要而灵活地构建和改变;IT能力的创造性则要求企业具有战略洞察力,在竞争对手之前快速构思新的IT应用空间并实施这些应用。这三种能力保证了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
3.战略性
本文定义的IT能力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惯例,它关系到企业的战略发展。基于资源的理论是一种战略研究的潜在的集成模式,基于资源的第4期张嵩等:基于资源观的企业信息技术能力分析
55
的互补能力,进而形成整个企业的IT能力。其中,IT基础设施能力可以支持IT静态能力和动态能力;IT人员能力和IT文化能力用于支撑IT的动态能力和创造性能力;IT与无形资源的互补能力主要
强调IT的创造能力。企业要形成优秀的IT能力,需要从上述资源入手。
上述几个因素之间具有一定的联系和影响:IT能力的层次性主要源于其战略性的需要,因为有效的战略需要对外界环境作出有效的反应甚至引导外界环境的变化,显示出一定的柔性,因此旨
在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IT能力也要具有一定的动态性和创造性;而战略性要能够体现在日常和具体的工作中,其实施的落脚点就在于企业的惯例及可操作性上。
在IT能力的构成要素之间也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IT基础设施为快速发动创新性的IT应用提供了平台;IT人力资源与IT文化资源使企业能够快速构思并实施这些应用;而IT与无形资源的互补能力使得企业能够影响或利用组织已有的无形资源,例如组织学习和知识。
四、信息技术能力对企业的启示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倾向于购买信息技术
应用软件包,或将企业内部的IT应用进行外包,有些企业获得了信息技术带来的收益,而多数企业却失败了,其区别不在于所需的技术和实施的过程,而在于企业是否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能力。
从信息技术能力的组成资源来看,企业应当从单纯的IT应用投资转移到与IT相关的业务、组织等因素上来,为此,企业应该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努力:1.注重信息技术基础设施柔性建设。随着环境竞争力的增加,迫切要求企业具有灵活的IT基础设施,从而改变战略和产品以对竞争对手的创新作出迅速的反应。IT应用和业务流程无法迅速变化,除非IT应用及业务系统运作所依赖的IT基础设施灵活并具有柔性,因此,IT基础设施的柔性和适应性是当今企业竞争力的关键部分。IT基础设施不同于IT应用,前者更注重将来的应用而不是仅仅局限于当前业务功能,因此,它必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2.IT资源的收益在于它在组织中释放信息的能力,因此建立企业的IT文化有助于信息技术的实施和运用,人为的文化和结构方面的约束会削弱它的价值。
3.IT人员能力相对于技术因素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具有强大的人力IT资源的企业能够将IT
业务规划流程有效地集成起来,同时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快地预见并建立支持企业业务需要的可靠的、成本合理的应用,并且更有效地同业务单元/部门进行交流和合作,从而预见企业未来的业务需求并在竞争对手之前创造出有价值的新产品部件。
4.企业应当注重对知识这种无形资源的运用,没有进行互补的资产,任何技术最终都会丧失竞争优势。在对企业知识进行系统管理的过程中,象群件和多媒体系统能够帮助阐明假设、加快交流的速度、抽取出隐性知识、构建有关历史记录并对其进行分类。渐渐地,企业知识根植于数据库和决策支持系统的程度决定了企业对环境变化作出反应的能力。因此,IT系统可以促进知识的体系化以及它的跨组织影响。
当前,业务流程重组、客户关系管理、组织学习甚至组织变革都对实施基于IT的战略能动性提出了挑战,这就使得IT能力在实现企业经营目标时显得更为重要。我国的IT产业是个新兴的产业,企业的战略方针和支撑其实现的IT能力之间有着极大的差距,如何正确深入地理解信息技术的价值和潜力,将IT确实应用到我国企业的战略运作中,是企业家和经营家将要和正在面临的问题,IT能力框架的提出,可以为国内企业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提供一个切入点。
五、结论
IT生产力矛盾(ITproductivityparadox)
19
效益,也就是说在IT投资与经济效益之间并不存在必然联系。事实上,大量的IT投资如果没表明大量的IT投资并未给企业带来显著的经济56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14卷
有提高企业的IT能力,则不可能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
国内的研究人员过多地从IS实施的本身,就事论事地探讨实施的关键成功因素,实际上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实施失败的根源在于IT的风险,而风险主要来自两个方面: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这两者对应于企业内部的技术IT能力和管理IT能力,因此IS实施成功与否实质上是企业IT
能力的一种综合表现。管理者如若能较好地理解影响IT成功的因素,就能够减少IT实施的不确定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IS的实施问题。
本文对与企业IT能力有关的IT资源进行了分类,随着认识的加深和对我国企业IT运用的进一步了解,可能还会出现新的IT资源和分类方式。另外,对于这一框架中各个组成部分的深入研究,正在成为作者目前研究的重点。
注释
Parsons,G.L.:InformationTechnology:ANew
CompetitiveAdvantage,inLeslieWillcocks,DavidFeeny,GerdIslei(Eds):ManagingITasAStrategicResource,England:McGraw-HillPublishingCompany,1997,PP43~63.
ThomasC.Powell,AnneDen-tMicallef:Information
12
CompetitiveWeapon,SloanManagementReview,1983,25(1),PP3~14.
Rockart,J.F.andScottMorton,M.S:ImplicationsofChangesinInformationTechnologyforCorporateStrategy,Interfaces,1984,14(1),PP84~95.
Ives,B.,Learmonth,G.P.:TheInformationSystemasACompetitiveWeapon:CommunicationsoftheACM,1984,27(12),PP1193~1201.
McFarlan,F.:InformationTechnologyChangestheWayYouCompete,HarvardBusinessReview,1984,62(3),PP98~13.
Bakos,J.Y.,Treacy,M.E.:InformationTechnologyandCorporateStrategy:AResearchPerspective,MISQuarter-ly,1986,10(2),PP107~119.
Rackoff,N.,C.Wiseman,W.Ullrich:ISforCompeti-tiveAdvantage:ImplementationofaPlanningProcess,MISQuarterly,1985,9(4),PP285~294.
Rockart,Short,J.J.:ITinthe1990s:ManagingOrganizationalInterdependence,SloanManagementReview,1989,30(2),PP7~17.
Kettinger,W.,Grover,V.,Guha,S.,Segars,A:StrategicInformationSystemsRevisited:AStudyinSustain-abilityandPerformance,MISQuarterly,1994,18(1),PP31~58.
MetaFJ,FuerstWL,BarneyJB:InformationTechnolo-gyandSustainedCompetitiveAdvantage:AResource-basedAnalysis,MISQuarterly,1995,19(4),PP487~505.
Ross,J.W.,Beath,C.M.,Goodhue,D.L.:DevelopLong-termCompetitivenessthroughITAssets,SloanManage-mentRevie,1996,38(1),PP31~42.
Feeny,D.F.,Ives,B.:ITasABasisforSustainable
11
TechnologyAsCompetitiveAdvantage:TheRoleOfHuman,Business,AndTechnologyResources,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1997,18(5),PP375~405.
13AnandhiS.Bharadwaj:AResource-basedPerspectiveon
InformationTechnologyCapabilityandFirmPerformance:AnEmpiricalInvestigation,MISQuarterly,March2000,24(1),PP169~196.
14P.Mulligan:SpecificationofACapability-basedIT
ClassificationFramework,Information&Management,2002,39,PP647~658.
15T.H.Davenport,J.E.Short:TheNewIndustrial
Engineering:InformationTechnologyandBusinessProcessRe-design,SloanManagementReview,1990,31(4),PP11~27.
M.Tyer,O.Hauptman:EffectivenessofOrganization-16
alResponsestoTechnologicalChange,OrganizationalScience,1992,3(3),PP301~320.
D.Hickson,D.Pugh,K.Pheysey:OperationsTechnolo-17
gyandOrganizationalStructure:AnEmpiricalReappraisal,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79,24,PP602~611.
18WilliamR.King:ITCapabilities,BusinessProcesses,
andImpactontheBottomLine,Informationsystemsmanage-ment,Spring2002,PP85~87.
Brynjolfsson,E.:TheProductivityParadoxofInforma-19
tionTechnology,CommunicationsoftheACM,1993,36(2),PP67~77.
(责任编辑:陈晓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