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精讲精练之理解文章内容
【基础知识网络】
理解文章内容是文言文阅读的重要考查内容之一,也是难点之一,它需要考生了解文中所写人物、事件,分析事件的起因和结局,从而理解文章内容,需要考生有较高的阅读能力。本专题主要就是帮生了解中考对这一考点的要求,明确命题形式和考查内容。其知识网络图如下: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中心句理解句子在文中的含义过渡句
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事件的起因结局整体把握文章人物的命运归宿【考点解读】
一、考点要求 “理解文章内容”就是要求考生能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根据题目要求准确把握文中所写的人、时、地、言、事、理、情等信息,明确文章的具体内容或文字背后隐含的信息。其中整体感知文章的中心内容和由把握文章引伸出的现实教育意义是这一专题的一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二、考查方式
本考点呈献方式一般为主观题型,也有少量的选择题。考查内容上有对一个词语的理解,也有对一个句子的理解和对某段内容甚至整篇文章的理解。
【金题解剖】 一、(2004,北京市东城区)阅读《出师表》选段,回答问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第①段诸葛亮向后主提出的应该_______________,不应该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原文回答)
(2)第②段文字着重记叙了刘备______________和诸葛亮_____________两件事。 [答案]
(1)开张圣听 妄自菲薄 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 (2)三顾草庐 临危受命
[解析] 两段文字都选自课本。第(1)题实际上考查的是诸葛亮对后主的劝谏,又要求用原文中的话回答,这就降低了难度,从文字“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一句中可直接找到答案。第(2)题是诸葛亮对自己二十一年事迹的概括。
二、(2004,广东省)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太宗有一骏马,特爱之,恒于宫中养饲,无病而暴死。太宗怒养马宫人,将杀之。皇后谏曰:“昔齐景公以马死杀人,晏子请数其罪云:‘尔养马而死,尔罪一也。使公以马杀人,百姓闻之,必怨吾君,尔罪二也。诸侯闻之,必轻吾国,尔罪三也。’公乃释罪:陛下尝读
书见此事,岂忘之邪?”大宗意乃解。又谓房玄龄曰:“皇后庶事相启沃,极有利益尔。”
(选自《贞观政要》)
(1)本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答:
(2)皇后谏言中讲到晏子历数养马人的罪状,晏子的真正用意是什么? 答: [答案] (1)(唐)太宗因爱马暴死欲杀养马宫人,经皇后劝谏才改变主意。 (2)劝谏齐景公不要杀养马宫人。
[解析]第(1)题考查的是对整段文字的理解,考生可联系全文归纳概括大意。第(2)题考查的是对故事寓意的理解。两题都要求考生有较高的理解领悟能力。
三、(2003,湖北荆门)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身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选出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针对楚王的发难,晏子运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进行反驳,使楚王陷于尴尬的境地。 B、晏子在席间的对话表现出其超人的智慧与胆识。 C、从文末楚王的话语可以看出,楚王尚能知错认错。
D、晏子用“橘生淮南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句话强调环境对人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答案]D
[解析] 此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要求选出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答案是D,错在“环境起决定作用”上,此句应是晏子的类比推理。
四、(2003,北京海淀)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选文中加点的“俨然”的意思是整齐的样子,“妻子”指的是妻子、儿女。
B.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渔人”的行踪是发现桃花源→进入桃花源→辞别桃花源。
C.“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表现了桃源人的淳朴、热情、好客。
D.“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一句中的“此人”指的是桃源人。 [答案]D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具体词语、句子的理解。答案是D,“此人”应该是指误入桃源的人。
五、(2003,烟台)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回答后面问题。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届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文段中加点词“进”指的是 ,“退”指的是 。 (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这句话在今天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答案]
(1)居届堂之高 处江湖之远
(2)心忧天下 我们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解析]第(1)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由“居届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可找到答案。第(2)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第一问考生也可答“忠君爱国”,此题只要答出关心百姓疾苦之意即可。第二问只要答出与答案类似的意思即可。
【技法解析】
一.确立全局观念,把握主要内容。
考生只有从总体上了解了文章的思想、内容、材料,才能做也有效的归纳概括。如例2广东2004年中考题中第一问。
二.明确题旨要求,领悟隐含信息。
文言文中有许多寓言、典故,需要考生把握、领悟其中的寓意。如例2广东2004年中考题中第二问
三.立足全文内容,明辨具体材料。
从全文内容出发,抓住有标志性词语的句子,如全文的中心句、段落的起始句、段末的总结句、作者评述性的文字等。如例1北京东城区2004年中考题。
【拓展创新】 一.(2004,常州)阅读下面《不食嗟来之食》,完成文后问题。 齐(齐国)大饥(饥荒)。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
“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拔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
【拔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禾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答案] 齐国发生了饥荒。黔敖捧着食物和水对饥饿的人说:“喂,快来吃!” 饥饿的人说:“我不吃施舍的食物。”最后饿死了。 后来用这个成语表示带侮辱性的施舍。
[解析]这是2004年中考中一个全新的题型。第一问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整体理解,突出了考生对文章整体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的考查。考生只要能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出大意即可。第二问考查考生对成语寓意的理解,需要有较高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
二.(2004,鄂州)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恶少年愠其诞,瞳其夜归,分五六人栖道旁木上,相去各里所。巫过,下砂石击之。巫
以为真鬼也,即旋其角,且角且走。心大骇,首岑岑加重,行不知足所在。稍前,骇颇定,木间砂乱下如初。又旋而角,角不能成音,走愈急。复至前,复如初。手栗气慑,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惟大叫以行。行闻履声及叶鸣谷响,亦皆以为鬼。号求救于人甚哀。
试分析越巫夜归遇鬼后的心理变化过程,结合选文说说越巫是什么样的人? [答案] 心理变化过程:(1)心大骇,首岑岑,行不知足所在(2)走愈急(3)手栗气慑(4)惟大叫以行(5)号求救于人甚哀
越巫是一个散布迷信、装神弄鬼但又胆小怯懦的可悲可怜可笑可叹的人。 [解析]文章是节选的一段文字,考生只要联系所学内容整体把握,就能较好的解答出来。本段文字以快如闪电的动感语言写出了越巫三次遭砂袭击时由慌到怕到惧的动作及情态。作者巧妙地选用了巫师作法时使用的两样道具角和铃。“鬼”初现时,他尚能“旋其角,且角且走”,“鬼”再现时,他已“角不能成音”,“鬼”又现时,则“不能角,角坠;振其铃,既而铃坠”了。这精彩的侧面描写配合简短的正面描写(“心大骇”“首岑岑”“行不知足所在”“手栗气慑”“惟大叫以行”“号求救于人甚哀”),于我们脑海中凸显了越巫可悲可怜可笑可叹的鲜活形象。
【快乐闯关】 [知识能力关]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②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A.“夫战,勇气也”意思是大丈夫打仗,靠的是勇气。“一鼓作气”在选文中的意思是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B.“彼竭我盈”中,“竭”和“盈”意思相对,揭示了敌我双方士气的对比,“彼竭我盈”之时正是的有利时机。
C.选文第①段写了曹刿在长勺之战中的言行,表现出曹刿胸有成竹,指挥若定,善于把握有利战机。
D.选文刻画人物精练传神,如“公将鼓之”“公将驰之”仅仅8个字就刻画出了鲁庄公急于求成,轻率寡谋的特点。
二.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题目。
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君将哀而生之乎?则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自吾氏三世居是乡,积于今六十岁矣,而乡邻之生日蹙,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非死则徙尔。而吾以捕蛇独存。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吾恂恂而起,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谨食之,时而献焉。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是哉!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又安敢毒耶?
(1)理解文段内容,按要求填空。
①本段文字引述的是蒋氏悲痛的哭诉,表明全段答话核心的一句话是: ②蒋氏把自己跟乡邻的遭遇作了两次对比,请各用一句话(尽可能利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回答对比的结果。
(2)对下面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蒋氏大戚,汪然出涕。”蒋氏听说要恢复他的赋税竟然大哭起来,“赋敛之毒”可知矣。
B.“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引起下文,直贯至“捕蛇独存”。极言赋敛之苦。 C.后面句子朗读时的停顿应这样划分:而/乡邻之生/日蹙 D.“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以尽吾齿”的意思是:(献蛇)回来后就可以很有味地吃着那土地上所有的东西,以满足我牙齿的需要。
(3)蒋氏捕蛇九死一生,却不以捕蛇为苦,反而自得其乐(“熙熙而乐”)。造成这种反常心理的根本原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回答(不超过10个字)。
三.读下面文言文段,完成题目。
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 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也。
用自己的话概括这一段的内容。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远,而日中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①,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日中如探汤②,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注释:①盂:古代的圆口器皿。②汤:热水。 (1)两小儿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2)这则故事可以给我们以多方面的启示。请写出你所得到的一种启示。
五.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余闻而愈悲。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吾尝疑乎是,今以蒋氏观之,犹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1)文中写作者曾经对一种社会现实表示怀疑,哪句话概括这一现实?
答: (2)作者面对蒋氏诉说的悲惨遭遇表示同情的语句是:
答: (3)作者把改变黑暗社会现实的希望寄托于封建统治者,表现出阶级局限性,这一语句是:
答: [创新能力关] 一.(2004,烟台市)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④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2)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 的重要性,推出了 的结论。
二.(2003,丽水)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乙]人有卖骏马者,比①三旦立市,人莫之知。往见伯乐,曰:“臣②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③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④之贾。”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战国策·燕策二》)
[注释)①比:连续,接连。②臣:先秦时代,普通人之间有时也谦称自己为“臣”。③还:音义同“旋”,围绕,绕圈子。④朝:早晨,也指一天。
(1)[甲]文第二段交代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一句话是
[乙]文介绍这匹骏马“一旦而马价十倍”的原因的一句话是
实际上这都证明了[甲]文提出的 这一观点,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
(2)我们常以“千里马”比喻
(3)从这两则短文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请谈谈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三.(2003,南宁市)阅读下列文字,回答问题。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举进士,连不得志于有司,怀抱利器,郁郁适兹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时,苟慕义强仁者皆爱惜焉,矧燕赵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闻风俗与化移易,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而观于其市,复有昔时屠狗者乎?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韩愈《送董邵南游河北序》)
董生“怀抱利器”却“连不得志于有司”,这跟《马说》中的哪些说是一致的?董生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 四.(2003,海南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扁鹊见蔡桓公
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1)对本文说明的道理,有下面四种理解,请选出最妥当的一项。( ) A.说明扁鹊医术高超,是我国古代的名医。 B.说明扁鹊治病救人,有高尚的职业道德。
C.告诫人们,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能拒绝批评帮助。 D.告诫人们,过分骄傲自信而不相信群众是错误和危险的。 (2)由本文内容演变成的一个成语是 五.(2002,江西省)阅读文言文,完成(1)一(6)题
……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①命其婿作序以夸客②,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③,汎④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⑤,乃矍⑥然曰:“天才也!”遂请成文,极欢罢。
勃属文⑦,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⑧,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
(《新唐书·王勃传》)
[注释]①宿:事先。②夸客:向宾客夸耀(女婿的才能)。③勃:指王勃。④汎然:轻松、愉快之意。⑤语益奇:(勃文)语益奇。⑥矍:惊惶貌。⑦属文:写文章。属,连缀。⑧寤:睡醒。
(1)都督开始为什么对王勃的欣然接受不高兴?后来又为什么改变了态度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2)王勃的创作过程有何与众不同之处?请用自己的话回答。
答 【读写平台】
游白水漈记 施元孚
象浦之源为洄溪,溪穷则有白水漈。北枕万山,合诸谷之水至此垂而为瀑,从皆以为奇,而余未之游。
己巳(1749年)季秋,碧环院僧释明招余游。明日溯溪,抵漈口,既午饭,北走山谷中,仰视白水蒙蒙,垂潭高百余丈,然皆缘崖而下,视诸悬瀑殊远不及,窃慨所见之不逮所闻也。
偶坐潭南,见瀑两畔叠有壁痕。僧曰:闻尚有二潭,当在其间,遂结束,从潭左上,至中潭,状如半月,度以大,纵一横十,其瀑中注,其水深黑,其壁环抱瀑前,如人拱手胸次,而水由中出。余既异之,急脱去衣帽,拔峻崖,直上上潭,深广似中潭,而壁整直,状如奇画,诡异尤甚。余由壁端至瀑前,瀑隆隆作殷雷鸣,飞洒射人,壁端狭不可避;俯首下睇,若立百仞墙头,辄为股栗。会樵者集大潭南,见余走瀑中,拍掌哗笑,余亦大声疾呼,声撼崖谷,鸣瀑轰赫,壁若动摇,疑中有潜龙,震惊而出,窃又快所见之逾所闻也。
将穷瀑端,山斗立不可上,日且暮,相携而去。 [参]
[知识能力关] 一. A 二.(1)①吾斯役之不幸,未若复吾赋不幸之甚也。②第一次:乡邻们非死即徙,十室九空,自己却“以捕蛇独存”。第二次:乡邻们鸡犬不宁,自己则“弛然而卧”“熙熙而乐”。(2)D(3)苛政猛于虎或赋敛之毒甚于蛇
三. 制定“礼”的缘由。(“礼”是怎样制定出来的。) 四.(1)因为判断大阳远近的标准不同。(2)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会得出不同的答案。(用不同的标准看待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五.(1)苛政猛于虎也。(2)余闻而愈悲。(3)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创新能力关] 一.(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得道者多助 二.(1)[甲]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乙]伯乐乃还而视之,去而顾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人才(3)要善于发现人才
三.①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说法一致(意思对即可。)②反映了当时由于受腐朽的选拔所约束,许多有才华的人得不到赏识、重用的社会现实(意思对即可)
四. C 讳疾忌医 五.(1)都督想让女婿在众宾客面前“露一手”,而王勃年少气盛,不知谦让,因而生气。没想到后来王勃文章越写越奇,都督也心悦诚服地改变了态度。
(2)王勃写文章,开始并不怎么着意构思,而是光研磨好几升墨汁,接着喝酒,再拉过被子蒙在脸上睡觉,等到醒后,提起笔来,一挥而就,写成文一字不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