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Journal of Zhejiang Business Technology Institute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18 No.lMar. 2019
基于“三课堂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赵妮娜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浙
:
江宁波
315000)
摘要课堂教学、校园活动、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三个课堂,三者在载体内容、形式上各异,但其目标是一 致的。在实际的工作中,三个课堂各自为战,彼此之间的契合度不够,缺乏有效的融合贯通,降低了工作的实效性。在分 析三个课堂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可全面整合三个课堂教育资源,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形成教育合力,以提高思想政 治教育的工作水平。
关键词:三课堂联动;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中图分类号
“”
“”
:,718.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9565(2019)01-0-04
The Carrier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ased on Three
Classrooms Interaction
ZHAO Ni-na
(Zhejiang Pharmaceutical College Ningbo 315000, China)
,Abstract: The classroom teaching, campus activities and social practice are the three classroom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se three classrooms are different in terms of content and form but are consistent in the objectives. In real practice, the interaction and integration between them are not enough. This reduces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work.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hree classrooms, the paper integrates the education resources of these three classrooms, innovates the carrier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Key words: interaction of three classroom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arrier innovation
%
问题的提出
习总在北大120周年校庆师生座谈会上
作,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一直以 来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执着探索的课题。现在新媒体 时代,信息爆炸,网络对大学生的冲击很大,面对新 思想、新观念、新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原有 的教育载体已经不能满足工作的需求,不能适应高 校培养高
人才的
,
。 高校
体
,增强学
指出,大学是青年人放飞梦想的地方,教育要培养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人。人 才培养与育人育才相结合的过程,育人是根本,立 德树人作为检验标准,以立德为核心,以树人为根 本。作为德育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承担着育人工 作的重任,如何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
收稿日期:
和学生思想
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使其成为社会主义
2019—01—21
基金项目:2017年浙江省高职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课题“基于‘三课堂联动’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研究”(编号
2017B40) 性 成。
作者简介:赵妮娜(1981-),,浙江山人,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研究。
•
*
第18卷第1期2019年3月
赵妮娜:基于“三课堂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Vol.18 No.l
Mar. 2019
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人,开创工作新局面。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多方联动的系统工 程,需要整合学校、社会、企业等各种资源,以“三课 堂”建设为抓手和载体,打造“三课堂”联动机制,即 夯实以理论教学为主体的第一课堂,拓展以校园文 化、品牌活动为主体的第二课堂,创新以实习实训、 社会调查、志愿服务为主体的第三课堂,实现“三课 堂”的互动互融。发挥第一课堂“主渠道”作用,第二 课堂和第三课堂的“主阵地”和“主延伸”作用。全面 强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教育、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全面加强学生的德育、美育、智 育和体育,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实现学生学习理论文化知识和提高思想品德素质 的统一。2
思想政治教育“三个课堂”的内涵及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D要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这种手 段和方式即载体。所谓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是指在 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能够承载和传递思想 政治教育的内容或信息,能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所 运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一 种活动形式和物质实体”'1]。教育载体是联系教育主 体和 体
的
和
,
思想政治教育
主客体之间的信息传导功能,实现两者之间的双向 互动。
第一课堂是课堂教学。在课堂上,学生能获得 和系统 的
, 的
、
、政
任课教师的生动讲解,人脑人心。而教师的言传身 教,也能让学生从中汲取正能量,实现“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第二课堂是校园活动。主要是以各类校园实践 活动为载体,通过喜闻乐见的文娱活动、积极向上 的主题党团日活动、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丰富多 样的职业技能竞赛等,充分发挥隐性载体作用,是 教育的主阵地。将爱国主义、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 等融人校园活动中,润物细无声地使学生受到感染
和熏陶。以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为载体,将思想政 治教育寓于校园文化之中,既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 变化,又能满足大学生多方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第三课堂是社会实践,它是第一课堂的延伸和 补充,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积极参加顶岗实习、 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是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延伸。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 生能贴近、融人社会,在实践中感悟理论知识,使在 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培育的核心价值观、社会责任 感等更有生命力,更加稳固。
三个课堂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 作用等方面表现不尽相同,但在目标上却是一致 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第一课堂,但不局限 于第一课堂,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第一 课堂的理论教学,为其提供理论支撑,更要充分发 挥第二、第三课堂的重要作用和独特优势。3 !三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所存在的问题
3.1融合度不够,整体协同性有待提高
根据系统论的相关原理,当系统内部各要素按 照最优化原则进行合理配置时,系统的整体性功能 就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 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所承担的育人任务单靠一 个载体无法完成,需要统筹各个部门、协调各方力 量、形成育人的合力,完成育人任务。“三个课堂”都 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载体,都承担着教育任务, 但实际中“三个课堂”却各自为战,缺乏有效的融合 贯通,彼此之间的契合度不够,降低了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的实效性。
3.2第一课堂重专业轻思政,重理论轻实践,重 灌输轻启发
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孤岛”现象明显,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两张皮现象未能根本改 变[4]。$第一课堂”被狭义定义为思政课堂,主要由辅 导员负责,而与其他专任教师无关。“全课程育人” 的大思政格局与理念没有真正树立起来。高校思政
• 55 •
18卷第1期2019年3月
第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Vol.18 No.lMar. 2019
课原应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现在很多学校却常将重 点放在了理论知识的讲授上,对实践教学环节有所 轻忽,再加上课堂教学方式的缺乏创新,致使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欠缺,教学效果不好。
3.3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联系不够,缺少有 效的理论指导
第二课堂是隐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教育内 容和形式更为丰富,具有思政政治教育的导向功能、 凝聚功能、转化功能和开发功能,对落实立德树人意 义重大。虽然各高校都建立了第二课堂思政教育模 式,但对第二课堂的价值认识存在偏差,对它的教育 理念和体系建设缺乏研究,尚未构建起完整的第二 课堂框架体系、评价体系和保障体系,第二课堂和第 课堂 重 节。 思政教
了对 二课
堂的理论指导功能,对第二课堂的活动关注度不高、 参与不多,导致第二课堂缺乏正面的思想引领和理 论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不强。
3.4第三课堂的认识不够,利用效率不高
课堂 为课堂教育的
,
实
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在知识的 转化和运用中,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培养了
的能 ,
学
待社会现象,树立正确价值观。但学生和家长对第 三课堂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认为实践可有可无,参 的积 性不 。
所在的学校为 ,
加社会实践的学生比例不到20),且多是社会调 查、勤工俭学、参观访问之类,与专业相关的知识咨 询、技术服务较少,不能起到真正锻炼学生的作用。
3.5新媒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信息量大、传播速 度快、互动性强等特点,为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一 大7台,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成为主动参与者,既 是信息的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传播者。但它也对思 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网络空间信息良 莠不齐,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信仰带来种
•
56 •
种冲击,大学生的甄别能力却有待提高。学生惯用 的**群、微信、微博等缺乏思想政治教育的话题互 动,网络新媒体对“一二三课堂”的价值引领工作发 挥不明显。打造正能量的媒体7台,有效拓展“一二 三课堂”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4
立足“三课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载体
恩格斯在晚年提出了 “合力论”的构想,认为事 物总的合力是由若干相互作用的要素力量所构成, 合力的大小取决于事物各要素力量的大小及方向[5]。尊重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尊重学生成长成才规 律,将课堂、校内、社会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探索“三 课堂”融通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创新“三课堂”载 体,强化实践、注重项目体检,实现“三课堂”的有效 贯通,形成思政育人合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思 想政治素质,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标。
首先要夯实课堂教学,发挥第一课堂的主渠道 作用。课堂教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 作用,要先确立“课程思政”的观念。思想政治教育
思政教 、 导 课教 ,
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每门课程、每个教学环节中, 一起挖掘所授课程中包含的“德育元素”,在课程教 学中做到专业知识和德育知识的融合,实现教学和 育人的有机统一,真正做到传道授业解惑。而鉴于 思政课多偏重于
的理论和 念,教
在
教材内容、吃透精神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上进行整 合,把教学内容分成若干个主题,以主题的形式进 行讲解,同时引人历史和现实中鲜活的例子,把枯 燥的大道理转换为学生乐于接受的小道理。并在实 际教学中,变“灌输式”教学模式为双向“互动式”教 学模式,采取“问题探究式”模式,创设问题情景,提 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可以按照不同的 主题组建学习小组,要求进行情景模拟、社会调查、
、
等, 使学生在积 主 、
趣的学习中掌握理论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团队合作 精神。另外,在思政课教学中,每门课程安排一定的
18卷第1期2019年3月
第
赵妮娜:基于“三课堂联动%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Vol.18 No.l
Mar. 2019
实践课时,可围绕教学主题或时政热点,或组织学 生撰写心得、社会调查报告,或开展经典阅读、分享 读书心得,或者组织学生参观、访问等活动。还要搭 建网络教学U台,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
其次要拓展第二课堂,发挥第二课堂主阵地作 用。校园活动历来是思政教育的重要阵地,要让学 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接受教育、升华思想,真正做到 正确的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要打造全员 化多渠道的特色育人队伍。以第二课堂为载体,思 政教师及学工干部共同实施思想政治教育,聘任思 政教师成为第二课堂的导师,由思政教师和学工干 部共同设计、组织、指导第二课堂活动,把思政课的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融人到活动中,这样的第二课 堂活动
思想 、政
,
地实 育人
标。也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融人校园文化活动中,打 造品牌校园文化。并坚持“以竞赛促进教学、以竞赛 提高能力”的思路,改变以往社团活动过多偏重文 娱活动,结合专业特色组织开展各类技能竞赛,积 极发动师生参加“挑战杯”竞赛、沙盘模拟大赛、电 子商务技能竞赛、医药购销等大赛,在竞赛中培养 学生
队 作
。
最后要创新第三课堂,发挥第三课堂的主延伸 作用。实习、实训、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创新创业等 是第三课堂的主要载体,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去体 会、感受和领悟,才能培育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要 做到这点,就要先完善全过程、多层次的思政育人 体系。根据学生的成长特点及不同阶段思想政治教 育重点,制定育人方案。以高职学生为例,四年(三 学年加一年毕业后跟踪),分别以“人文素质养成”、 “专业文化养成”、“职业人养成”“母校情怀养成”为 主题,形成有坡度的、系统化的思想政治育人机制。 要求充分利用军训、勤工俭学、社会调查、志愿服 务、科技创新、顶岗实习等社会实践活动,进行思政 素质实践体验,同时将思政素质纳人成绩考核,实 现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
校外的有机结合,实现三课堂联动机制。还要提高 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U。在进行志愿服务项目的选 择时,更加关注项目专业性,结合学生专业特色,有 选择地与相关单位建立长期服务基地,实现志愿服 务活动长期化、阵地化、专业化。同时,高校可以考虑 把志愿服务纳人人才培养计划,开设选修课或必修 课,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播服务理念,引导更多学生参 加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更要推动创新创业教 育,提升实践品质。根据专业性质的不同,分层开展 创新创业教育,大一、大二侧重于创新创业意识教 育,大三侧重于创业实践教育;建立“基地+团队'项 目”创新创业模式,开拓建设校内外创新创业实践基 地,组建创新创业团队,以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大赛、 企业任务等项目为载体,积极推进项目孵化与创业。 通过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开展项目研究,实现无缝对 接,导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效应让思想政治教育不 再是被动式的灌输,而是学生自觉的价值取向,同 时,通过项目实践,充分引导、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 热情,培养了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及职业精神。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 出版社,2006.
[2] 陈冲,杨延圣.#”引领下的中国特色高校校 园文化建设〇].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8):31-32.[3] 周越,曹培强.系统论视阈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株索----以石油高校为例,社科级横,2018,(7):138-140.
[4]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 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 等教育,2017,(1):43-46.
[5] 张帆,高继国.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载体合力的构筑[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 版),2016,(23).
【责任编辑:黄素华】
•
57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