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淡水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现状
郭华兵 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范立国 吉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
张余广 东北林业大学
水生生物资源与水域生态平衡密切相关。淡水鱼类的人工增殖流放不仅影响着江河湖泊的水质质量及环境净【摘 要】
化水平,同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温室效应的缓解及自然界物质循环的维系,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必由之路。近些年来,中国淡水鱼类的增殖技术及放流手段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淡水鱼类人工增殖放流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淡水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现状,然后就目前中国淡水鱼类人工增殖放流过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相应的改进措施,展开了详细的论述。
鱼类 增殖 流放 现状 问题 改进【关键词】
一、前言
生态文明逐步成为了人们评判社会发展水平的新标准,面对这种“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新的社会理念, 我们应该深入思考我国现代渔业的未来发展方向。淡水鱼类的人工增殖流放满足人们对水域生态平衡的新期待,同时推进了现代化渔业新格局的构建。 但目前我国淡水鱼类人工增殖流放过程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不仅影响了水生生物资源的丰富,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威胁了我国淡水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及时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来完善淡水鱼类增殖流放活动的进行,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增殖流放现状
早在2006年,淡水鱼类增殖流放活动的开展已在全国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响应。近年来,随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逐步推进,一系列的增殖流放活动在各个地区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高潮。这不仅有助于我国淡水鱼类的科学养护及合理利用,同时对有利于淡水水域良好状态的维持。
与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同,水生生物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盲目一味的开采水生生物资源,最终将会导致这种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这将严重影响我国水域生物资源多样性的维持,不利于我国业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会严重阻碍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的向前推进。因此,确保自然水域生态环境的良好状态的维持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我国仍存在着诸多不利因素,例如:大规模的经济建设,特别是沿海沿河地区水上工程的开发,严重影响了我国自然水域的生态环境。除此以外,沿海沿河地区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造成了自然水域水质质量的大幅度劣化,从而严重减少了鱼类的种群数量。此时,进行科学有效的淡水鱼类人工养殖流放活动就显得尤为重要。将鱼类增殖流放与渔业捕捞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不仅确保了我国渔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同时很好的解决了水生资源过度消耗的问题。这将是我国现代化渔业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目前我国的淡水鱼类种群数量正在逐渐减少,水域生物的多样性也逐步受到破坏。同时,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也已经受到威胁,面对这一实际情况,淡水鱼类的增殖放流已成为各级渔业管理部门和有关水生生物研究部门开展工作的重要内容。国家应该充分地发挥水生生物增殖流放的作用,在已开展活动得基础上,完善不足,累计经验,加大相关科研技术研究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这样才能更快的促进水生生物资源的恢复,促进生态环境良好状态的维持。
三、渔业增殖流放中的问题
作为发展渔业过程中不可替代的部分,淡水鱼类的人工增殖不仅推进了水生鱼类的健康发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渔业行业的推进和生态环境的稳定。但在我国淡水鱼类人工养殖及流放的过程中,仍存在着以下问题:
1.增殖技术不足
淡水鱼类资源看似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实际上已快是“用之不足、消失殆尽”。科学有效的鱼类增殖技术对已开展的水生生物养殖流放活动来说是至关重要,它是实现淡水水域中鱼类资源再养护及再利用的前提条件。虽然我国已经在淡水鱼类的人工养殖技术、流放手段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
绩,但对目前鱼类资源的恢复来说,仍然是远远不够的。目前我国鱼类的人工增殖数量仍然无法满足渔业捕捞与鱼类恢复相平衡的要求。这导致了鱼类资源的持续减少,进而在很大程度强影响了渔业发展的可持续性。
2.资金支持不足
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是鱼类人工增殖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条件,而政府及时的资金投入是流放活动能够正常进行的重要保障。但目前我国对增殖流放方面的资金投入仍然缺乏,活动开展的宣传力度也明显不足,因此并不能及时发挥淡水鱼类人工养殖流放的最大效益。
3. 管理制度不完善“无规矩不成方圆。” 完善的管理制度是鱼类增殖流放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有效保障。近些年来,我国鱼类增殖流放监管体系虽然在不断地进行改进,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一些渔类行业负责人为了降低管理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从而削减增殖流放的活动力度,这严重影响了水域淡水鱼类的恢复。除此以外,部分的鱼类流放管理者缺乏管理经验,不能就实际问题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从而未能在鱼类增殖流放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发挥该有的监管作用。这些问题都限制了淡水鱼类管理工作的进行。
四、渔业增殖流放的改进
随着淡水鱼类保护活动的不断发开展,人工增殖技术、流放手段、管理模式进行了不断的革新,但仍然无法满足实际情况的需要。因而进一步提高鱼类资源的养殖技术,增强政府部门的资金投入,加大鱼类增殖流放活动的宣传力度,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等方面是必不可少的部分。
五、结束语
淡水鱼类的增殖流放在水域生物种群数量恢复的过程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科学有效开展鱼类增殖流放活动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渔业行业对淡水鱼类的有效保护,同时,也保证了渔业行业的捕捞质量。因此,在现代渔业发展的过程中,渔业管理者应学会积极响应人工增殖流放活动、加大活动的资金投入,端正管理态度、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从而确保淡水鱼类人工增殖流放活动开展的科学性,进而促进整个水域鱼类质量深层次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一 中国淡水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现状[J]《动物学研究》,2015.10.
[2]敖晓梅. 浅谈中国淡水鱼类人工增殖放流现状 [J]《生态与环境》 ,2016.01.
[3]陈瑞林. 我国淡水养殖鱼类遗传育种的现状和展望[J]《水生生物学集刊》,2016.02.
[4]毕雪芳. 海产鱼类养殖现状和人工繁殖新进展[J]《科学养鱼》,2015.07.
[5]左凤丽.几种中小型淡水优质鱼类的生物学及人工养殖发展现状 [J]《海洋渔业》,2015.03.
[6]张肖.上海海水鱼类人工育苗和养殖的现状与开发前景 [J]《中国淡水鱼类养殖学》,2015.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