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第21卷第2期 2008年3月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Journal ofXi’anUniversityofFinanceandEconomics V_0I.21 No.2 Mar.2008 西部各省(区、市)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李 娜 (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西安摘710127) 要:文章通过构建具有西部特色的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 面对西部12个省(区、市)三次产业的竞争力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在产业发展上出现了以下 不均衡:地区间产业总体竞争力存在很大差距;某些省份静态竞争力和动态竞争力排名差距较大;同一省份内 部三次产业竞争力不均衡。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应利用当地资源优势,优化产业结构,将资源优势转化为 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关键词:西部产业经济;三次产业;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817{2008)02—0027—05 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态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 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 设计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时必 须考虑以下原则: 1.客观性原则。即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必须较 客观和真实地反映产业竞争力的内涵,既要考虑指 标体系的完整性,又要考虑各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 和可操作性。 地区产业竞争力的差异最终会反映在地区经济整体 竞争力的差异上。区域产业竞争力是指某一产业或 整体产业通过对生产要素和资源的高效配置及转 换,稳定持续地生产出比竞争对手更多财富的能力。 为了从宏观层面把握西部地区各省(区、市)三次产 业的发展状况,了解西部各省(区、市)三次产业的竞 争力,从而为西部各省(区、市)选择合理的产业政 策,进一步提升地区产业竞争力提供客观依据。本 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对 2.静态与动态相结合原则。产业竞争力既是一 个现状,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因此,应该分别从静 态和动态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地区产业发展的现实 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 3.可比性原则。产业竞争力基本指标体系既要 可以进行横向地区间的比较,又要可以与往年的历 史资料进行纵向比较,指标尽可能采用现有规范的 统计指标或对基础统计指标的加工改造。 根据以上原则,我们从以下两个方面构建指标 西部12个省(区、市)的三次产业竞争力进行比较分 析和评价。 一、西部各省(区、市)产业竞争力的指 标体系构建与评价模型 (一)指标体系的构建 体系:第一,为了全面地反映各地区三次产业竞争力 的不同特点,我们把产业竞争力分为农业竞争力、第 对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进行评价,目的在于通 过选取有代表性的指标反映西部各地区三次产业竞 争力的现实状况以及动态发展情况,从而对西部各 地区三次产业竞争力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比较分析。 二产业竞争力和第三产业竞争力;第二,为了体现各 地区三次产业发展的动态变化,对这三次产业又分别 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进行评价,其中动态指标均用 三年平均增长率来体现。具体的指标体系见表1。 收稿日期:2007—11—29 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2007KR55) 作者简介:李娜(1982一),女,陕西榆林人,西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政治经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发展经济学。 27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表1西部地区产业竞争力指标体系 静 第一产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农村居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农民人均纯收入、 第一产业竞争力 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农业土地生产力、农业机械化水平、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单位播种 态 面积化肥施用量。 立 第二产业总产值、工业利税总额、固定资产原价、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 竞 第二产业竞争力 总资产贡献率、第二产业专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新产品产值率、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产品 销售率资产负债率、市场占有率。 业 争 第三产业总产值、第三产业劳动生产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第三产业专业技术人员数、旅游 第三产业竞争力 总收入、人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房地产经营总收入、人均批发零售及餐饮业、第三产业 力 从业人员比重、第三产业占GDP比重。 竞 动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增长率、农村居民家庭生产性固定资产原值增长率、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增 第一产业竞争力 长率、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率、农业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增长率、农业土地生产力增长率、农业 争 态 机械化水平增长率、单位播种面积用电量增长率、单位播种面积化肥施用量增长率。 第二产业总产值增长率、工业利税总额增长率、固定资产原价增长率、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增 竞 第二产业竞争力 长率、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增长率、总资产贡献率增长率、第二产业专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 力 增长率、产品销售率增长率、资产负债率增长率、市场占有率增长率。 争 弟三广L业思严但瑁长率、弟二严业劳动生严翠瑁长翠、弟二严业从业人员效增长翠、第三严业 第三产业竞争力 专业技术人员数增长率、旅游总收入增长率、人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增长率、房地产经营 力 总收入增长率、人均批发零售及餐饮业增长率、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增长率、第三产业占 GDP比重增长率。 (二)评价模型 力的得分。 由于竞争力评价指标之间存在比较密切的相关 性,为了消除各自变量问的相关性,本文采用多元统 二、西部各省(区、市)三次产业静态竞 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评价西部各省(区、市) 争力比较分析 三次产业的竞争力。 鉴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所有的静态指标均采用 1.主成分分析方法 2005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2006年中国统计年 主成分分析方法是把反应样本某项特征的多个 鉴》、各省统计公报以及西部12个省(区、市)统计年 指标变量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变量的多元统计方 鉴。表2是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的西部各省 法。在区域经济研究中,描述某种区域特征的统计 (区、市)三次产业竞争力的静态得分和排名: 指标往往比较多,而这些指标又常常存在一定的相 表2三次产业静态竞争力排名 关性,既不完全独立又不完全相关,这就给研究带来 \、得分 很大不便,主成分分析方法是解决这一问题较为理 排名\ 第一产业 排名 第二产业 排名 第三产业 排名 想的多元统计工具,可以在不损失或尽量减少损失 内蒙古 0.244761 6 0.746477 5 1.425551 2 原有信息的情况下,将多个具有相关性的指标重新 广西 0.827893 3 —0.34069 7 0.659312 3 组合成少数几个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从而使分析 重庆 1.125689 2 —0.30117 6 0.624001 4 简化。 四川 1.272079 1 1.290613 3 2.512716 1 2.用主成分分析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的主要步骤 贵州 一0.96144 l1 —1.14652 10 —0.5989 8 第一步:对指标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有逆向指标 云南 一0.29758 7 1.287238 4 0.027422 7 西藏 一1.30581 12 —1.68066 12 的先转为正向指标,然后采用标准化方法使指标成 陕西 0.450991 5 1.452051 2 0.519359 5 为无量纲的标准数据。 甘肃 一0.73266 9 —0.86294 9 —0.82171 9 第二步,对标准化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 青海 一0.94937 10 —0.83735 8 —1.25791 11 M个主成分,并获得各个主成分的特征向量和主成 宁夏 一0.35358 8 —1.84779 l1 —1.19598 10 分贡献率。 新疆 0.67903 4 2.44213 1 0.049626 6 第三步:计算主成分综合得分和三次产业竞争 注:由于西藏的部分数据缺失,第二产业的评价结果中 不包括西藏地区。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李娜:西部各省(区、市)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从第一产业的得分和排名情况来看,四川省第 产业静态竞争力排名第一。四川省作为一个农业 大省,全省热量资源丰富,雨季长、雨量多,全年为农 一西和云南地区无论是产业规模指标、效率指标还是 销售能力及管理能力相关指标都处于领先地位,因 此,其综合排名分别为第二和第四。排在后四位的 耕期,具有很好的自然生产条件,2005年四川省第 一地区分别为宁夏、贵州、甘肃和青海,虽然青海地区 的产业效率以及管理水平排名都靠前,甘肃和宁夏 自治区的产业效率排名也在中游水平,但是,因为其 产业规模比较小,导致它们的总体排名比较靠后。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是调整现代经济结构、增加 产业总产值达到1481.14亿元,第一产业人均生 产总值达到6357.097元,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生产 效率,四川省均在西部各省区市处于领先地位。重 庆和广西的第一产业静态竞争力分列第二和第三, 这与他们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是分不开的。排名第 四位的新疆地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正在逐年提高, 目前已形成了棉花、粮食、甜菜、林果和畜牧等优势 主导产业。第一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第五位的陕西 省第一产业生产规模和生产条件在西部地区中都处 于上游地位,但其第一产业生产效率指标却相对比 较落后,这与陕西省内农业剩余劳动力多有很大关 系。另外,陕西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也需要进一 步提高。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产业综合竞争力排名第 六,虽然其第一产业生产规模不大,但是它的生产效 率指标在西部各省区市中排名非常靠前,这与内蒙 古地广人稀有一定的关系,内蒙古自治区可利用耕 地709.1万公顷,人均占有0.36公顷,是全国人均 耕地的4倍。排名后三位的分别为西藏、贵州和青 海三地区,其中西藏和青海主要是因为第一产业生 产规模较小,生产条件相对落后;而贵州则应该着重 提高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和第一产业土地生产力。 从第二产业的得分和排名情况来看,排在前四 位的分别为新疆、陕西、四川和云南。虽然新疆地区 第二产业的产业规模在西部各省区市中只处于中游 地位,但是新疆地区产业效益相关指标均排在西部 其他省区市之前。近年来,新疆地区工业经济快速 增长,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形成了以矿产资源开发和 农副产品深加工为主导力量,包括石油天然气开采、 石油化工、钢铁、煤炭、电力、纺织、建材、化工、医药、 轻工、食品等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现代工业体 系,其生产效率、技术创新能力、销售能力和管理水 平都比较高。四川是中国西部工业门类最齐全和优 势产品最多的省份,电子、机械、冶金、化工、医药、食 品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拥有攀钢、长虹、五 粮液、新希望、拓普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近年 来,其电子信息、生物制药、新材料等高等技术产业 发展也提高了其整体的第二产业竞争力。但是,四 川省第二产业劳动生产率、专业技术人员所占比重 和工业成本费用利税率等与生产效率和技术创新能 力相关指标数据在西部各省之中排名相对较后。陕 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市场经济发育、改善 投资环境、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 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从静态测评结果来看,第 三产业静态竞争力排名前四位的分别为四川、内蒙 古、广西、重庆。四川省2005年度第三产业总产值 为2836.74亿元,其第三产业发展规模是西部12个 省(区、市)中最大的。四川目前已初步建立了比较 完整的第三产业服务体系,并已逐步发展为批发零 售贸易业、餐饮业、运输邮电业、金融保险业、房地产 业等传统行业与旅游业、科研事业和综合技术服务 业等新兴行业并举的新格局。内蒙古地区近年来第 三产业发展速度非常快,除运输邮电、批发零售这些 优势产业外,旅游业和房地产业也成为了推动内蒙 古地区第三产业发展的新亮点,再加上内蒙古地区 人口较少,人均产值高,这就很好地解释了内蒙古地 区三产产出的高效率。广西2005年度第三产业总 产值为1652.57亿元,从业人数为882.2万人,第三 产业发展规模在西部地区中仅次于四川。新疆地区 虽然第三产业发展规模处于中游水平,但是其三产 生产效率则领先于西部其他地区,这说明了新疆地 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排名后四位的地区为西 藏、青海、宁夏、甘肃,这几个地区落后的主要原因是 其产业结构调整缓慢,而且没有形成完整的第三产 业服务体系。 三、西部各省(区、市)三次产业动态竞 争力比较分析 产业静态竞争力显示的是西部各省区市三次产 业的现实竞争力,而产业动态竞争力则衡量的是西 部各省区市三次产业发展的潜在实力,即在现有的 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的能力。与产业静态竞争力相 同,我们依然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别对三次产业 的动态竞争力进行评价,所有动态指标均采用2003 —2005年的三年平均增长率进行计算。表3是运 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得出的西部各省区市三次产业竞 争力的动态得分和排名: 29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表3三次产业动态竞争力排名 排名\\ 第一产业 排名 第二产业 排名 第三产业 排名 \ 指标还是效率指标,内蒙古地区的三年平均增长速 \ 分 度都快于其他省份,其第二产业总产值与劳动生产 率三年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34.9%和30.6%,三年 利税总额增长率为68.6%。内蒙古自治区伴随着 内蒙古 一0.016O5 4 2.706054 1 2.043659 1 广西 一1.26O76 12 —2.31963 12 —0.51039 9 重四庆 一0.88128 10 —1.470o7 11 —0.43147 7 川 一0.11018 6 —0.13746 7 —1.03854 10 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经济呈 现出强劲发展态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传统产业改 造升级步伐加快,能源、冶金建材、化工、机械制造、 农畜产品加工和高新技术六大特色优势产业占全区 贵州 2.023153 1 0.39597 5 0.905192 3 云南 一0.4747 9 —1.0693 9 —0.18251 5 西藏 1.9O6571 2 —0.69858 8 —0.48992 8 陕西 一0.37284 8 1.177403 3 —0.23105 6 甘肃 一0.24958 7 —1.12726 10 1.549718 2 青海 一0.92778 11 2.129272 2 —1.05821 11 宁夏 一0.07891 5 —0.10692 6 0.872186 4 新疆 0.442357 3 0.776064 4 —1.42866 12 在第一产业动态竞争力的排名结果中,贵州、西 藏、新疆、内蒙古四个地区位居前列。贵州省虽然第 一产业现实竞争力较弱,但是其第一产业发展速度 在不断加快,这与其生产条件的大力改善是分不开 的,贵州省2005年增加基本农田1.20万公顷,农业 装备水平也得到了快速提高,三年平均机械化水平 增长率达到15.2%。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产业总产 值三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8.5%,其发展速度在西 部地区中名列前茅。近年来,新疆地区第一产业实 现了从劳动密集型到科技密集型、从追求数量扩张 到追求质量效益的跨越式发展,先进栽培、节水技术 的推广使新疆农业产值不断提升,在提高产量的基 础上,新疆将“建设全国有机食品强区”作为农业发 展、农民增收的突破口,采取有机农业生产管理方 式,不仅获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而且改善了生态环 境。内蒙古全区充分发挥地区资源优势,在主要农 产品产区陆续选建了一批适合本地区资源特点和优 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农牧业产业化步伐在不断加 快。除此之外,内蒙古自治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三年 平均增长率达到了14.8%,是西部地区增长最快 的,说明其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广 西、青海、重庆和云南这几个地区的第一产业发展速 度较其他地区缓慢,需要进一步加快现代化农业的 建设,改善第一产业生产条件,以促进第一产业的快 速发展。 第二产业动态竞争力比较强的地区依次为内蒙 古、青海、陕西、新疆。内蒙古地区动态竞争力各项 动态指标均排在西部12省区市的前列,无论是规模 30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七成以上,成为名 副其实的支柱产业。青海省第二产业盈利能力在迅 速提高,其工业利税总额三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 83.9%。与第二产业静态竞争力排名相对应,陕西 和新疆的第二产业动态排名依然比较靠前,这说明 这两个地区的第二产业在坚实的基础上还在不断向 前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第二产业动态综合得 分最低的是广西、重庆、甘肃三个地区,说明其第二 产业总体发展较缓慢,应该注重劳动效率和科技创 新能力的提高。 第三产业动态综合排名前几位的地区为内蒙 古、甘肃、贵州,而排在后几位的地区为新疆、青海、 四川、广西。内蒙古地区第三产业总体发展速度在 12个省(区、市)中是最快的,其第三产业总产值的 三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42.3%,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率也高达39.2%,显示出较大的发展潜力。近年 来,甘肃省第三产业投入总量在迅速增加,下岗分流 人员多数也进入第三产业领域,社会资金投入第三 产业的力度加大,结构也由过去以国有单位投入为 主转向以非国有为主,这大大地促进了甘肃省第三 产业的发展。贵州省近年来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调 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三年平均 增长率为10.4%,另外其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也增强 了它第三产业的动态竞争力。排名最后的几个地区 第三产业各项动态指标值均落后于西部地区其他省 份,其中四川省作为西部经济大省,第三产业静态竞 争力排名第一,但其动态竞争力却只排到第十位,需 要加快第三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和产业结构的转 变。 四、结论与建议 第一,通过对西部l2省(区、市)三次产业静态 和动态竞争力的比较可以看出,西部各地区间产业 的总体发展状况表现出非均衡性。西部大开发战略 实施以来,内蒙古、四川、陕西加快了产业结构的调 整力度,依托资源优势确立了支撑自身经济快速增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李娜:西部各省(区、市)产业竞争力比较研究 长的主导优势产业,并以此带动产业的快速发展,因 水平,但是其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新疆地区第 三产业的动态竞争力在西部地区中排名最后,并且 新疆和陕西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明显低于其他省 此,其三次产业均表现出了较强的竞争力。而西藏、 甘肃、青海、宁夏等地区经济基础较差,产业规模较 小,还没有形成带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导产业, 区,这都说明这两个地区产业结构层次较低。第三 产业发展缓慢不仅影响到地区总体产业结构的优化 和升级,而且会对地区就业结构、消费结构和城乡差 异等多方面产生影响,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将有利于 地区经济总体增长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因此,这 因此,其三次产业竞争力相对较弱。在今后的发展 中,这些地区应该在结合自身资源优势的基础上,实 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组合,提升产业在地区间的竞争 力。 第二,有些地区的产业静态竞争力和动态竞争 两个地区在今后的发展中应该优化现有产业结构, 力排名差距很大。四川省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三次产业静态竞争力均排在前列,在中国尤其是西 部地区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四川产业发展的特点是 参考文献 规模大,但是,四川有8000多万人口,因此,人均水 [1]李闽榕.全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J].管理 平仍然比较低,三次产业动态竞争力都处于中游水 世界,2006(5). 平,与其西部经济大省的地位不尽相符。在今后的 [2]刘洋,甘红.区域农业竞争力系统评价[J].农业系统科 产业发展中,应该进一步提高产业效率,加强自主创 学与综合研究,2005(11). 新能力的培养,加快产业发展速度和产业结构高级 [3]游士兵,肖加元.农业竞争力的测度及实证研究[J].中 化的步伐。相反,贵州、青海等产业静态竞争力排名 国软科学,2005(7). [4] 中国人民大学竞争力与评价研究中心.中国3l省市农 靠后的地区,却有着较强的产业动态竞争力,这与其 业竞争力评价报告IN].中国信息报,2003—07—25. 产业发展基数小、速度快有很大的关系,为了使其保 [5]刁慕容,庄丽娟.我国六省市服务业竞争力的总体评价 持较快的增长速度,国家应该增强对这些经济基础 及对策研究[J].财贸研究,2004(4). 较差地区的产业扶持力度,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 [6]吴玉鸣.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的因子分析及非均衡差 的竞争优势,带动地区整体经济发展。 异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5). 第三,西部地区同一个省区内部三次产业发展 [7]魏后凯,吴利学.中国地区工业竞争力评价[J].中国工 现状也表现出了非均衡性。新疆和陕西第二产业发 业经济。2002(11). 展优势非常突出,无论是规模指标还是效益指标在 [8]朱春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3 西部地区均处于领先地位,远远超过了其他省区的 (6). [9]伦蕊.产业竞争力研究述评[J].学术论坛,2005(10).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Regional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 West 0f China LI Na (School of Economy and Management,Northwest University,Xi’an 710127,China) Abstract:This article constructed a serise of stnadard that suited the western raeas nad used the principal ocmpo— nents analysis method to compare regiona1 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n the west of China from the static state and the dynamic aspects.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western area industria1 development is imbalanced. First,industrial competitiveness is different from each other in the west of China.Second,the rank of some provinces’static state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dynamic competitiveness is very big.Third.industrise competi— tiveness in the same province is imbalanced. Key words:western industry economy;agricuture;the industry and the service industyr;industrial competitive— ness;the 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 method (责任编辑:任燕) 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