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彦《解语花·上元①》
风销绛(焰)蜡,露浥红莲,灯(花)市光相射。 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 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 萧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因念都城放夜,望千门如昼,嬉笑游冶。 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年光是也,唯只见、旧情衰谢。 清漏移,飞盖归来,从舞休歌罢。
【作品简介】 《解语花·上元》由周邦彦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词人飘流他乡,逢元宵节的忆旧感怀之作。此作结构缜密,厚重顿挫,极具匠心。 【注释】1 上元:正月十五元宵节。2 销:金属融化,词中指蜡烛在微风中一点点减少。3 绛蜡:红烛。绛
蜡一作“焰蜡”。4 浥:沾湿。5 红莲:指荷花灯。6 桂华:代指月亮、
月光。传说月中有桂树,故有以桂代月。7 素娥:嫦娥。8 放夜:古代京城禁止夜行,惟正月十五夜弛禁,市民可欢乐通宵,称作“放夜”。9 千门:指皇宫深沉,千家万户。10 钿车:装饰豪华的马车。11 飞盖:飞车。
【翻译】 微风里,慢慢变短的,是那一支支红蜡;露水打湿了外面的灯纱,那是一朵朵荷花。月亮的清辉,向琉璃瓦上不断地倾洒;那细细云丝飘散后,月宫里嫦娥的身影变得更加清晰,似乎马上就要飘然而下。近处几位淑女,新衣穿得素淡高雅;这南方楚地美女,纤腰细不盈把。洞箫与腰鼓此起彼伏,老人与孩子身影杂沓,麝香满街弥漫,笼罩着远近人家。 我于是想起了早年,都城里解禁的上元夜,看家家户户灯火通明,正如白天,到处都是嬉戏笑谈的绿女红男。豪华的马车上,少女们罗帕遮面;相逢的地方,总少不了随马的红尘,在人影里变暗。风景如同今年,不同的是,当年的激情已大大衰减。星移斗转,随着那些马车飞也似地驶还;我分明看到,那欢快的舞步一点点放慢,婉转的歌声一点点淡远。
【赏析】 “绛蜡”即“红烛”。元宵佳节,到处都是辉煌灯
火,所谓“东风夜放花千树”,而作者却偏在第一句用了个“销”字,意谓通明的蜡炬在风中逐渐被烧残而销蚀。但由于第三句“花市光相
射”骤然振起,可见元宵的灯火是愈燃愈旺,随销随点,纵有风露,不害其灿烂闪灼的。
“红莲”指莲花灯,“绛蜡”是真,“红莲”是假,“风销绛蜡”是写实,“露浥红莲”则近于虚拟,由于在灯烛的映射下莲花灯上宛如沾湿了清露。这就不仅写出节日的盛妆,而且还摹绘出新春的生意。当然,周词毕竟含有消极成分在内,第一句也同下片“旧情衰谢”、“舞休歌罢”等句暗自呼应。因为元夜灯火纵然热闹通宵,也总有灯残人散之时的。
“桂华”一语,当然包括月中有桂树和桂子飘香两个典故,但更主要的却是为下面“耿耿素娥欲下”一句作铺垫。既然嫦娥翩翩欲下,她当然带着女子特有的香气,而嫦娥身上所散发出来的香气正应如桂花一般,因此这“桂华”二字就不是陈词滥词了。
然而作者的笔触并未停留在这里,他又从天上回到人间,写“时序风物”和“人家宴乐”之盛美。但作者把这些全放到背景中去写,突出地写只有在良辰佳节才出来看灯赏月的女子,故紧接着绘出了“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的窈窕形象。“淡雅”二字,恰与上文“素娥”相映衬。“萧鼓喧,人影参差”是写实,却用来烘托气氛,体现闹中有静。上片是作者眼前目击之景,下片则由当前所见回忆和联想到自己当年在汴京元宵赏月的情景,用“因念”二字领起。
“都城放夜”是特定的时间地点:“千门如昼”写得极空灵概括,然而气派很足:“嬉笑游冶”转入写人事,即都中士女在上元节日总的活动情况,其中也包括作者在内。这些都是写上元应有之文,也是题中应有之义,可是着重点却在于“钿车罗帕,相逢处,自有暗尘随马”。 底下作者自然而然转入了自嗟身世。“年光”二句是说每年都有这样一次元宵佳节,可是自己饱历沧桑,无复昔日情怀,那种嬉笑游冶的轻狂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于是以“清漏移”三句作结。一到深夜,作者再也无心观赏灯月交辉的景象,流连追欢逐爱的风情,于是就乘着车子赶快回到官邸(“飞盖归来”有避之唯恐不及的意味),心想,任凭人们去狂欢达旦吧。
结尾之妙,在于“从舞休歌罢”一句有两重意思。一是说任凭人们纵情歌舞,尽欢而散,自己可没有这等闲情逸致了;二是说人们纵使高兴到极点,歌舞也有了时,与其灯阑人散,扫兴归来,还不如早点离开热闹场合,留不尽之余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