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 中华书局版

八年级历史下册 第3课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教案 中华书局版

来源:意榕旅游网
第3课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知道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途径、结果,尤其要理解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是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

(2)提高收集、整理历史资料的能力和对比分析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学习用比较的方法来分清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所采取的不同方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认识我党创造性开辟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意义。感受社会主义制度来之不易,进一步认识应该为社会主义祖国的发展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通过“一五”的成就“三大改造”的完成,了解我党的创业精神和创新精神。 【教学难点】 1954年宪法的性质 【教学方法】

本课时所使用的教学方法有:讲述法、讨论法等。学习方法有:学生分组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西柏坡前往北京“赶考”,已经向中国人民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但是,由于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旧中国的国民经济已经处于崩溃的边缘,中国共产党

接过的是一个烂摊子,经济底子十分薄弱。经过三年的努力,我国的国民经济虽然已经超过

历史最高水平,但是跟其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新中国是如何摆脱这种落后状况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建设是怎样进行的呢? 一、第一个五年计划

教师: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当时的情况怎样?看书P15页,毛泽东那段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旧中国经济十分落后,工业基础相当薄弱。

教师:看幻灯片,从此图可看出到1952年底,中国此时的经济结构说明了什么? 学生:中国依然是个农业国,工业比重尤其是重工业在国民经济所占比例较小。

教师:看中国与印度、美国钢和电产量比较表,从表格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为此,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措施?

学生:中国重工业基础薄弱,不仅落后于美国,也落后于印度。 教师:2、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的是什么? 学生:发展国民经济 ,尽快改变工业水平落后的状况。 教师:3、想一想:第一个五年计划是在什么下制定背景的?

学生:(1)抗美援朝即将胜利结束,新中国能够有一个安定的周边环境。(2)民主革命遗留下来的任务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完成。(3)恢复国民经济的任务进行得比较顺利。 教师:4、记一记一五计划的时间: 学生:1953~1957年底

教师:想一想: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学生:(1)以苏联帮助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2)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 (3)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

(4)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教师:想一想:一五计划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优先发展重工业

教师: 想一想:“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学生:(1)对苏联成功经验的借鉴。(2)保障国家的政治独立和国防安全,尽快改变我国工业十分落后的面貌。

教师:议一议:一五取得的成就有哪些? 学生:(1)工业成就:

①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3.12) ②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1954)

③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并生产出第一辆国产汽车(1956) (2)交通成就:

①开始兴建包兰、兰新、宝成等铁路 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1957)

③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 (3)工业基地: ①东北工业基地形成 ②沿海原有工业基地加强 ③华北和西北新建一批工业基地

教师:动脑筋:你怎么看待第一个五年计划所取得的成就? 学生: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二、第一部国家根本大法的颁布

教师:1、记一记: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的时间 学生:1954年9月

教师:议一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的时间及内容是什么?

学生:时间:1954年9月;内容:①制定宪法;②制定几个重要法律;③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④选举新的国家领导工作人员

教师:2、记一记《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

学生:(1)内容:①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政治制度;②国家在过渡时期的总任务;③公民的权利和义务;④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2)意义:这部宪法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是全国人民大团结的宪法。它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明确规定了我国的国体与政体,为我国社会主义从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提供了法律保障。

教师:思考与讨论:结合毛泽东的讲话和课文中的相关知识,从性质、特点、意义及作用等

方面,谈谈你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认识。

学生:答:(1)1954年宪法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规定了我国的国家性质及人民的权利与义务;(3)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 (4)反映了过渡时期我国社会的基本状况和发展方向;(5)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志;(6) 是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三、三大改造

教师:1、三大改造的性质:

学生:是一场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私有制,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 教师:2、三大改造的方式有哪些?

学生:农业的改造;手工业的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教师:说一说三大改造的意义?

学生: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表明我国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顺利转变,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从此,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四、课堂小结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使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的颁布,标志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的基本形成。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五、板书

六、课堂检测

1、新中国成立到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过渡时期共有多少年? ( )

A、4年 B、5年 C、6年 D、7年 2、“一五”计划的中心任务是( ) A、建设现代化的国家 B、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C、优先发展农业

D、促使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3、下列哪一项成就不是“一五”计划之中取得的? ( ) A、宝成铁路 B、鞍山钢铁公司 C、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 D、南京长江大桥

4、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 A、1956年底我国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B、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C、1953年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5.为了改变下表中我国工业落后状况,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

A.颁布《共同纲领》 B.实行“一五”计划 C.进行抗美援朝 D.开展土地改革 答案 1-5.DBDA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