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二战时期产生的主要军事学说

二战时期产生的主要军事学说

来源:意榕旅游网


闪击理论

由德国人古德里安创建的战争模式(英译Blitzkrieg或lightening war),也叫闪电战,是二战期间德军首先并且经常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战车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破坏敌军后勤补给的方式赢得围歼敌军的机会从而取得胜利。

战略层面

运用装甲、机械化步兵与火炮,以及空军优势,于作战层面进行高度协同。

扰乱敌人的战略部署,达到使敌军在兵力分配与指挥上的混乱。

以侧面迂回方式,避开敌人强有力的防御正面,切断他们的后勤补给。

战术层面

“闪击战”大略可略分以下几个阶段:

集结(Aufmarsch):意即在攻击发起之前,将兵力彻底集中于一个狭窄的正面上。 由于该战术需“形成重点”(Schwerpunktbildung)之故,真正的攻击正面还会比集结面更窄。

展开(Gefechtsstreifen):为了突破后维持必须的冲力,机械化将会成梯次纵深部署。

突破(Einbruch):“形成重点”后所造成的压倒性优势武力,以决定性的冲击力突穿

敌人战线。 突破的任务一般交给战车担任,战车将以营或连级单位组成“宽椎型”或者“椎型”进行突破。

突穿(Durchbruch):此阶段是突破之延续。在完成突破之后,装甲主力以及其他机械化支援单位会穿越打开的缺口,并进入敌人战线开始向敌后深入。

击虚与钻隙(Die Flächen und Lückuntaktik):突破时期结束,开始全速向敌后方做大纵深的突进。这样的做法扬弃了传统的向两翼席卷的战法。一旦通过突破口后,各纵队即成扇形展开,沿着若干向前延伸的平行道路向前分散推进,以避免交通壅塞现象发生。突进纵队面对敌人时,如无须做战斗时则尽量避免,选择绕开,尽可能采取迂回渗透的手段,只有在没有办法的情况才实施战斗。至于绕过的敌人则由后续赶上肃清之。在领先挺进的装甲后面则是机械化步兵,以填补装甲推进后产生的空隙,后面才是徒步运动的一般步兵师。

席卷(Aufrollen):现在整个突进将以敌人的交通线为目标,进行分割并包围遭孤立的敌军主力。 步兵围歼包围网内的敌人,装甲则从前线补给整合战力后再继续往下一个目标推进。

弱点

为了过于追求的行军速度,以至于自己的后方留下了一些敌军。但只要留在后方的敌军只要没有被完全消灭,就容易以游击战方式向后方进行袭扰破坏后勤补给,阻挠突进前进,甚至进行集结发动。

闪电战的快速进军使补给线一夕之间被迅速拉长。旦补给跟不上,前方的冲击力大大减弱。攻势停滞,很有可能受到。同时补给线也容易受到力量摧毁。

理论关键点

装甲:该理论的实施前提在于至少某一区域内拥有优势的装甲、机械化步兵与火炮,依赖强大的地面火力为突进以最快时间打开突破口。

集团冲击:为保证突进的冲击力,在装甲作为先锋的前提下还需要集合众多机械 化步兵形成多层次的冲击集团进行突进。

集中攻击:为保障的伤亡最小化,后续多以围歼方式包围敌军。

渗透突击:为减少突进的损失从而降低了对敌防线的冲击力,通常突进在突破防线后都会以扇面形式渗透,遭遇抵抗时多以行军速度优势避免交战。

先头指挥所:突破敌防线后各指挥官会在先头,以其自身之观察掌握全局并随时将敌情向后回报。

大纵深作战理论

大纵深作战理论由苏联军事家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大纵深作战理论强调突击与追击,同时兼顾反突击。

基本原则

在兵团和的战斗队型中应建立突击群、牵制群、预备队以及火力群。突击群用于主要突击方向上实施进攻;牵制群用于辅助突击方向上作战,其任务是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保障突击群的顺利进攻;预备队用以完成战斗进程中突然出现的任务;火力群的主要任务就是保障突击群的快速突破。

卫国战争后,大纵深作战理论得到了很大的修正,它保留了这一理论的总的思想,但

根本改变了建立突击集团和战役布势、组织突破敌防御及发展进攻等项原则的内容。

战役军团的战役布势以及兵团和的战斗队型摈弃了战前突击群、牵制群、预备队以及火力群的区分,而是由第一、第二(个别情况下包括第三)梯队、合成预备队和各兵种预备队组成。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将在战役和战斗的整个过程而不仅仅在突破阶段发挥重要作用,因此在进攻战役中开始采用炮兵进攻和航空兵进攻的方式,即包括冲击前的火力准备,冲击的火力支援和纵深战斗时的火力护送,以便在敌防御的全纵深不间断地支援步兵和坦克战斗。

核心

在大纵深理论中,突破理论和追击理论是最关键的两个组成部分,同时也着重强调防御时的反突击。

大纵深理理论要求集团军司令员在选择主要突击方向时应考虑一系列因素,如方战役企图、敌军集团防御性质和集团编程、地形条件、己方状况和能力等。在选择方面军和集团军的主要突击方向时,总是力求把实施主要突击的地点选在敌人防御的薄弱处,或能保障最有效地使用各兵种。追击是为达到歼敌目的而向退却之敌实施的进攻,以插入退却之敌的后侧并实施合围,分割并歼灭或俘虏敌军集团,一旦发现敌人准备退却时,就应该立即转入追击,力求阻止敌军有组织的退却,在敌到达新的防御地区并与从纵深开来的预备队会合之前予以围歼。

要点

用坦克、炮兵和航空兵对敌人的整个战略纵深同时实施轰击,以摧毁敌人的防御。

为了实施突破,要求在主要突击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兵器,各集团军纵深配置,建立强有力的冲击梯队、扩张战果梯队、预备队,以及航空兵和空降兵等。

当打开一个突破口后,必须将快速兵团迅速投入突破口,以摧毁敌人在整个战役纵深内的抵抗,并协同其他兵种全歼敌人。

理论关键点

宽大战线:为避免防御时期过于集中而出现被围歼的可能并有利于争取时间集结进行反击,多采取避免决战而拉长战线的做法

口袋防御:为保障阶段最大程度的围歼敌军,在前期防御阶段多采取诱敌孤军深入的策略。

人海战术:为在突击阶段集中足够的兵力与火力优势,需要集结绝对优势的兵力发动反击。

跳岛战术

跳岛战术(英语:Island hopping),也作蛙跳战术,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後期,美军收复东南亚日军占领的诸多太平洋岛屿时所贯彻的战术。所谓跳岛战术,即是不采行逐一收复各岛的战法,而是收复一个岛屿後,跳过下一个岛屿,而攻占下下一个岛屿。特别是跳略过防守比较坚强顽抗的岛屿,通过跳岛占领,以海空封锁的方式来孤立敌军占领的岛屿,迫使其最後不得不屈服(或宁死不从的饿死),如此大幅提升收复的进度与成效。

特点

避过坚强的据点,改在防御薄弱的岛屿登陆。再利用充沛的工程能力和物资供应,快速地建立前进机场和港口,再对绕过的日军据点进行海空海空封锁。

狼群战术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纳粹德国的海军将领邓尼茨首创了海战的“狼群战术 ”,使纳粹德国海军在二战初期猖狂一时。

特点

行动中一般要派出数艘舰艇在海上进行游猎。当发现目标后,进行水下跟踪,一艘“狼头”舰来指挥 “群狼”的统一行动。

狼群中各艘潜艇从对方护卫舰队的间隙或侧翼隐蔽地穿过去,躲过其火力打击屏障,向目标靠近。

各舰艇在四面八方占领有利攻击阵位,隐蔽在水下,夜间突然升出水面,同时向目标发射鱼雷。

三种海洋作战战略

存在学说

特点

最初由马汉在《海权论》一书中分析日俄战争时而得来。存在舰队学说指舰队完全放弃要塞,仅将要塞视为舰队的供应基地。在作战模式上,是单独依靠舰队进行防御。即存在舰队学说本质上是一种极端的舰队至上主义,往往主张把所有的资源都集中到舰队建设上,忽视海岸防御和要塞的建设。存在学说主要是加强轻型战舰与轻型航母的作战能力。可以依靠更多的轻型舰队照顾更多的殖民地以增强自己的实力,最终获得胜利。

决战学说

特点

决战学说由最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处决地”作战计划而得来。“处决地”作战计划执行的即后来被称为“近代战争史上的‘绞肉机’”的凡尔登之战。决战学说指进攻一个敌方不愿放弃的军事要地,让敌方在那里投入全部兵力,然后加以歼灭,然后使敌方在军事上崩溃,从而逼其投降。决战学说主要是加强战列舰与航母的作战能力。可以通过强大的海空联合作战实力一举消灭敌方,最终获得胜利。

猎杀学说

特点

猎杀学说由最初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执行的远洋袭击战战略而得来。远洋袭击战是二战时期德国海军基于其作战军舰数量远远少于其对手英国海军,同时英国因为其本土是一个资源相对薄弱的岛国需要通过海洋运输运回大量的殖民地物资、资源才行。德国海军制定了依靠袭击舰(主力为战列巡洋舰)与潜艇猎杀英国航线,以迫使英国投降的战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