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卷第1期 2010年2月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JOURNAL OF GEO.INFORMATION SCIENCE Vol_12.No.1 Feb..2O10 三江平原挠力河上游流域水文过程及其 驱动力模型研究 张素梅 一,王宗明h,张 柏 ,宋开山 ,刘殿伟 ,李 方 ,任春颖 (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长春130012;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 摘要:以三江平原挠力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选择年均流量和洪峰流量两个水文参变量,对流域降水、耕地面 积和各水文参变量的统计回归分析,分别建立水文过程的单因素模型,用于分析气候变化、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 过程的影响。在定量区分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的水文效应基础上,利用最小二乘法建立基于降雨量和耕地面 积两种因素的流域水文过程驱动力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1956~1975年间降雨量对水文过程的影响非常显著, 之后影响逐渐降低,总体上为气候模型对年均流量的模拟能力高于洪峰流量;(2)流域耕地面积,自1954年以来 不断扩张,但未对水文过程产生显著影响,对洪峰流量的影响高于对年均径流的影响;(3)研究区的水文过程驱 动力模型的模拟效果较好,相比单因素模型,年均流量和洪峰流量的模拟精度均得到较大提高,RMSE分别为 0.5和1.04;对年均流量的模拟精度更高一些,决定性系数为0.933;(4)总体上,研究区水文过程受气候变化的 影响程度高于土地利用变化,但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尤其是对洪峰流量的影响呈增大趋 势。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气候变化;年均流量;洪峰流量;三江平原 1 引言 随着水资源短缺及水污染问题Et益加剧,气 候及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水资源的影响成为水 文科学研究的重要领域¨J。流域水文过程是全球 气候变化及地表响应综合作用的整体 j。气候变 化是导致水文过程变化的重要原因 ,国内外在 候和土地覆被变化的水文效应对流域水资源管理 更具实用价值。 挠力河流域是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分布集中、 面积最大、景观类型最丰富的地区。1956年以来, 该地区经历了三次大规模农业开垦,这种大规模 土地开垦导致自然湿地和森林快速转化为农业用 地,减弱了该区的蓄水、调洪功能。系统评价长 时间序列的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方式改变协 同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水循环的影响程度, 可以为挠力河流域土地利用科学管理、水资源的 不同气候类型区开展了气候变化的水文效应研 究 ,说明降雨是影响径流变化最主要的气候 , 因素。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人类活动的主要表 征形式,同样是影响水文过程的重要因素 可持续利用提供依据。 相关研究’ 在不同尺度上探讨了土地利用变化 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在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的驱 动下,流域径流发生相应的变化,必然给水资源 管理、农业,以及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一系列的影 响 。虽然气候与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对径流的 形成是最关键的,但是,哪种因素在径流形成过 程中的作用更大难以说清¨ ,因此,定量区分气 收稿日期:2009—08—12;修回日期:2009—10—24. 2研究数据与方法 挠力河为乌苏里江的一级支流,发源于完达 山山脉那丹哈达拉岭、黑龙江省七台河市与密山 市之间的对头砬子,流经七台河市、宝清县、富 锦市和饶河县,在东安镇人乌苏里江,全长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2一YW—Qo6—03)。 作者简介:张素梅(1982一)女,河南巩义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资源环境模型。E.mail:zsm一2004@126.con 通讯作者:王宗明(1976一),男,内蒙古敖汉人,博士,副研究员,从事生态遥感信息、生态系统模型和全球变化 的区域响应研究工作。E—mail:zongmingwang@neigae.ac.cn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596km。挠力河流域位于黑龙江省东部地区的三江 平原腹地,地理坐标为131。31 E~134。10 E,45。 43 N~47。35 N。流域气候属中温带湿润半湿润大 陆性季风气候,7—9月为雨季,年平均气温为 3.5℃,全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53.3mm。流域土 壤类型属于沼泽土和草甸土之间的过渡型土壤。 挠力河流域总面积为24 863km 。流域内地势南高 北低,西南及东南部较高,中部较低,山地丘岭 区面积为9 517km ,平原区面积为15 346km 。其 中,宝清水文站以上区域为流域的上游部分,面 积3 605km ,占山地丘陵区的38%,这部分是整 个挠力河流域主要的径流形成区,是本文的研究 区域 2.1数据获取 研究区土地利用/覆被相关数据集的时间跨度 为1954—2005年,共分为6个时间段,1954年、 1976年、1986年、1995年、2000年和2005年。 1954年以1:100 000地形图作为数据源,1976年 采用Landsat MSS影像,1986年、1995年和2000 年采用Landsat TM卫星遥感影像,2005年的数据 为中巴资源卫星遥感数据。它们均以近红外、红 光与绿光波段的标准假彩色合成。1954年土地利 用/覆被数据的提取,以1954年的全要素1:100 000 地形图作为数据源,利用地形图直接判读的方法, 进行土地利用数据矢量化获取。1976—2005年土 地利用/覆被数据提取方法参考“东北地区土地利 用/覆被时空特征分析”¨引,通过人工目视解译得 到。根据研究区的特点和分析精度要求,将研究 区土地利用类型进行归并处理,共分为7种类型: 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乡工矿用地、未利 用地和湿地。其中,湿地为天然沼泽湿地,不包 括人工湿地;耕地包括旱地和水田。在应用地形 图和遥感影像提取土地利用信息过程中,应用各 种来源的与土地利用相关的图件数据(如不同时期 的地形图、三江平原植被图、沼泽分布图、中低 产田分布图等)作为辅助参考数据,以提高解译精 度。1976年数据解译结果以部分县市与农场的土 地利用详查图进行辅助解译与验证。1986年、 1995年、2000年的三江平原土地利用/覆被矢量 数据,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数据中心沼泽 湿地与东北数据分中心提供,为中国土地利用/覆 被数据集(NLCD)的一部分,并已得到广泛验证和 应用。2005年遥感数据解译结果于2006年7—8 月期间对广布于三江平原的数百个典型地物类型 进行了验证,同时通过咨询当地农户与农场专 家,对解译结果进行了修正。结果表明,以遥感 数据源建立的空间数据库的总体解译精度约为 92%_l4] 2.2 土地利用与水文过程变化分析指标及其量化 方法 本文采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和土地利用转移 率两个指标,以揭示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计算 公式及说明详见文献[15—18]。选择年均流量、 洪峰流量两个水文参变量分析流域的水文过程特 征。挠力河上游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 和耕地,其他土地利用类型均占较少面积,对流 域的径流影响较小。为使土地利用数据和流域径 流数据保持时段对应,以便进行同步统计分析, 将研究区对径流影响较大的两种土地利用类型(耕 地和林地)分别运用分段线性插值技术,获得1954 —2005年的连续数据系列。研究区的土地主要开 发为农业用地,因此,用农村人口增长率的3年 滑动平均值作为线性插值的权重,计算公式¨ 为: LU =£ 一l+rj(LU 一LU ) (1) 其中,. 为分段数,本文以1976年、1986年、 1995年、2000年四年数据为界,将1954—2005年 52年分割为5个时段,分别为1954—1976年,1976 —1986年,1986—1995年,1995—2000年,2000 —2005年;其中, , 分别表示 时段,第i 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时段末和初期的面积,r,为人IYI 增长率权重值。 2.3水文过程驱动力分析 因研究区内没有工业用水因素,水文过程主 要受土地利用变化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前人研 究 也证明三江平原地区的径流变化主要受人 类活动和气候的影响。历史上三江平原经历了三 次大规模的开荒高潮,第一次始于1956年,首 先,开始于密山、虎林、宝清和挠河等地,研究 区在此阶段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开荒运动。而在此 之前,研究区内几乎没有农业活动,因此,本文 将1956年作为研究起始年份,根据研究区土地利 用数据将整个研究时段划分为四个不同阶段分别 探讨水文过程的驱动力因素(其中,1995年和 1期 张素梅等:三江平原挠力河上游流域水文过程及其驱动力模型研究 145 2000年较为接近,因此,将后两个时段合并,其 余年份与土地利用数据保持一致),四个时段分别 为1956—1975年,1976—1985年,1986—1994年, 1995—2005年。 响权重系数,分别为 和/3,建立降雨量和耕地面 积两指标的水文过程驱动力模型。 Q= Q +/3Q 如 ∞ 如 加 m 0 (3) 3模型应用与结果分析 2.4水文过程驱动力模型建立 为分析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 的影响,利用1956—1975年的水文过程变量和降 雨(耕地面积)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建立水文过程 随气候(土地利用)变化的单因素模型,定量区分 气候因子(土地利用变化因子)单独作用对水文过 程的影响。 3.1流域径流变化的趋势分析 挠力河上游流域为整个流域的径流形成区, 年均流量均值为l6.21m /s,洪峰流量均值为 242.23m /s,自1956年以来该区年均流量和洪峰 流量呈现明显的递减趋势(图1)。流域水文过程 变化趋势为总体递减,局部波动起伏,其中,年 均流量和洪峰流量均值在1956—1975年间最高, 洪峰流量超过1 000ITI /s的年份有两年。1976一 假定土地利用无大规模变化,利用水文过程 随气候变化的模型模拟1976年以后气候变化的水 文参变量Q ,评价实际水文参变量值Q与模拟值 Q 之间的土地利用校准残差R ,计算公式为: R =Q—Q R =Q—Q (2) I985年流域年均流量和洪峰流量均值与前期(1956 —1975年)相比分别减少12.54m /s和211.94m / s,减少速率分别为66.1%和62.7%。1986-1995 以同样的方法(公式(2))模拟假定气候变化微 弱前提下,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得 到模拟的水文参变量Q ,以及气候校准残差R 。 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水文过程模型和气候变 化的水文过程模型,依据 和 运用最小二乘 法求得公式(3)中的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的影 年年均流量和洪峰流量又有所上升,均值分别比 前期增加17.9%和134.2%,其中,洪峰流量增加 非常显著,这是因为该时段存在两年洪峰流量极 大值(971m /s和910m /s),对该时段的洪峰流量 均值贡献较大。1995—2005年水文参变量又比前 期下降,分别减少24.2%和60.2%。 图1 挠力河上游水文参变量变化趋势(a.年均流量;b.洪峰流量) Fig.1 Changing trends of hydrological indexes in recent 50 years.(a.annual average discharge;b.peak discharge) 将水文参变量标准化后对比其在不同时段内 变化趋势的线性方程斜率(表1),可以看出,近 0.137,洪峰流量在1986年至1995年间变化最为 剧烈,直线斜率为0.149,可见,研究区的年均流 量和洪峰流量并未保持相同的变化速率。 3.2流域的气候与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50年来,年均流量比洪峰流量变化剧烈,但两者 基本保持相同的变化速率。研究区年均流量和洪 峰流量整体上呈递减趋势,但在不同研究时段的 变化趋势又存在差异。1956—1975年、1995—2005 年两个时段内,年均流量和洪峰流量呈减少趋势, 而在1976—1995年间呈增加趋势。年均流量在 (1)流域气候变化特征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近50年来,挠力河 上游流域年均气温呈递增趋势,降雨量呈递减趋 势(图2)。50年问多年平均气温为3.8 ̄C,降雨量 1976年至1985年间变化最剧烈,直线斜率为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多年均值为522.4mm。年均气温在1976—1995年 2 ● O 在1976—1985年和1995—2005年期间变化较大, 9 8 7 6 一 一廷 》 间变化剧烈,1976—1985年、1986—1995年间年均 均值分别比前期减少56.1mm和24.3mm。 气温均值分别比前期升高0.4℃和0.9 ̄C。降雨量 表1不同时段水文参变量变化趋势特征 Tab.1 Changing trend characters of hydrological indexes during the diferent periods 卯 ∽ 如 图2挠力河上游气候变化趋势( 年均气温;b.降雨量) Fig.2 Climate changing trends in recent 50 years.(a.annual average temperature;b.precipitation) (2)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 表2为挠力河上游流域1954—2005年土地利 用变化幅度数据。2005年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 516.12%和452.67%,1976—1986年问分别增加 86.83%和138.85%,这和研究区的历史状况相一 致,1956—1986年研究区正处于开荒运动时期, 型为耕地和林地,占土地总面积的89.08%。1954 —导致林地、湿地面积大面积减少,耕地面积急剧 增加。1986年以后,各种土地利用变化速度均有 1976年、1976—1986年两时段内,研究区土地利 用变化剧烈,尤其是耕地和城乡工矿用地。1954— 1976年间耕地和城乡工矿用地面积分别增加 所减缓,但总体上仍为耕地面积持续增加,林地、 草地、沼泽湿地面积持续减少,但变化幅度降低。 表2 1954—2005年挠力河上游流域土地利用变化幅度(%) Tab.2 Land use change in NaoH River upstream basin from 1954 to 2005(%) 耕地开垦对研究区径流变化产生较大影响, 段耕地与其他用地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表3)。由 转移矩阵可知,1954年以来,研究区其他土地利 为进一步分析耕地的变化情况,分别计算不同时 1期 张素梅等:三江平原挠力河上游流域水文过程及其驱动力模型研究 147 用类型开垦为耕地的面积明显高于耕地变为其他 类型用地的面积。研究区耕地转出比例呈递减趋 势,由1954-1976年的近40%减为1995—2005年 不变,但期间其他用地转为耕地的面积共占1976 如 ∞ 年耕地总面积的90.27%,这是因为1954年耕地 ∞ 如 m面积基数小,在1976年并未表现出较大的比例, 的12.57%,而耕地转入比例却呈波动变化,四个 但随着耕地面积的不断增加,1986—1995年10年 问,85.74%保持不变的耕地在1995年耕地总面 积中占90.43%,基本保持平衡。 时期转入比例依次为90.27%、56.16%、19.57%、 32.68%。1954年至1976年虽有60%的耕地保持 表3 1954—2005年挠力河流域上游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Tab.3 Transfer matrix of land use in Naoli River upstream basin from 1954 to 2005(%) 注:转出率指由耕地转为其他类型用地面积占转化前耕地总面积的百分比,转入率指其他用地转为耕地的面积占转化后耕地总面积的 百分比。 3.3气候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响进一步分析。从1956—1975年降雨量与水文过 程间的相互关系(图3)可以看出,研究区降雨量 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呈非线性,降雨对年均流量的 影响较洪峰流量更显著。这是因为洪峰流量一般 分别拟合气候因子中的降雨、气温和蒸发与 水文参变量间的回归方程,结果表明,降雨和各 水文参变量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气温和蒸发 对水文过程影响相对较弱,与水文参变量问的关 系不显著。因此,未对气温和蒸发的水文过程影 由突发的极端暴雨事件引起,与年均降雨量的关 系相对较弱。 降阿量(ram) 图3 1956—1975年挠力河流域上游降雨与水文参变量的关系(a.年均流量;b.洪峰流量) Fig.3 Relationship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hydrological indexes in Naoli River upstream basin from 1956 to 1975 (a.annual average discharge;b.peak discharge) 运用图3中的拟合方程模拟1975年以后三个 时段的水文参变量,由模拟结果的RMSE和RE值 降雨量对研究区水文过程的影响不明显,对年均流 量和洪峰流量的模拟误差均较大,其中,年均流量 (表4)可知,基于降雨量的水文过程模型对流域年 模拟的相对误差为159.08%,洪峰流量模拟的相对 误差为233.92%。对比不同时段(除1976—1985年) 均流量的模拟能力高于洪峰流量。1976—1985年间, 148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的模拟误差可知,降雨量对研究区水文过程的影响 程度逐渐降低,模拟相对误差逐渐增高。 加 m 0 如 们 ∞ 表4水文过程随气候变化模型对水文参变量的模拟误差及其变化 Tab.4 Modeling errors of hydrological indexes based on climate change model 3.4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表现在近地 利用1956—1975年的耕地面积数据与年均流 量、洪峰流量数据分别拟合最优的回归方程用于 反映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由 结果(图4)可知,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径流影 响较小,对年均径流的影响达到了显著水平(R : 0.24,P<0.05),而对洪峰流量并未产生显著的 表的蒸散发、截留、填洼、下渗等水文要素及其 产汇流过程 卜 。对研究流域的耕地(林地)面 积和蒸发量分别作回归分析发现,土地利用变化 对蒸发的影响非常显著,其中,林地面积和蒸发 量的线性关系为,Y=0.008x一849.587(R =0.63, P<0.01),耕地面积和蒸发量的线性关系为Y= 一影响。这和前人研究有相似之处,如Lahmer等 人 指出耕地与其他用地间相互转化对于大中尺 0.005x+1 337.349(R =0.57,P<0.01)。综 上,虽然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并未对水文过程 产生直接的显著影响,但可以推断土地利用变化 度流域的水文过程影响不显著,K10cking等人研 究 结论为土地利用变化对水量影响比极端洪水 影响大 对蒸发过程的显著影响会间接地对径流结果产生 影响。 一妄 砬唧 : 露 耕地面积(hm2) (a) 耕地面积(hm ) (b) 图4 1956~1975年挠力河流域上游耕地面积与水文参变量的关系(a.年均流量;b.洪峰流量) Fig.4 Relationship between cropland area and hydrological indexes in Naoli River upstream basin from 1956 to 1975 (a:annual average discharge;b:peak discharge) 运用图4中的拟合方程模拟1975年以后假定 对比表4和表5可见,相对耕地面积,降雨 气候不发生显著变化前提下的水文参变量值,由 模拟的误差值可知,土地利用变化对年均流量的 模拟能力较差,相对误差不断增高,1986年以后 相对误差高达2 000%,这显示如果单纯用土地利 用模型模拟年均流量将带来极大的风险。由不同 量对年均流量的影响更大,各个时期的模拟误差 均为土地利用模型大于气候模型。对于洪峰流量 时段洪峰流量的模拟误差可知,耕地面积对洪峰 流量的影响逐渐增高,模拟误差由最初建模时的 而言,耕地面积的影响大于降雨量的影响,说明 改变土地利用方式,会对极端暴雨引起的洪峰流 量产生影响,由此可以推断,森林具有调节洪峰 的作用,开垦森林种植农田对年均流量不产生显 著影响,但会对雨季的洪峰造成较大影响。国内 学者王礼先等 曾指出森林植被可以大幅度减少 流域的暴雨洪峰流量。 94.03%降到1995—2005年的9.69%,模拟能力得 到极大的提高。 1期 张素梅等:三江平原挠力河上游流域水文过程及其驱动力模型研究 149 3.5水文过程变化驱动力模型的模拟应用 时运用气候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水文过程模拟, 精度提高较大,也显示出基于降水和耕地面积的 由表4和表5可知,单独运用气候模型和土 地利用变化模型进行水文模拟存在较大的不确定 水文过程驱动力模型用于研究区的水文模拟具有 性,因此,运用上述基于降水和耕地变化的水文 较大优势。 过程模型在不同时段模拟的相对误差和最小二乘 对比不同时期的降雨和耕地面积的权重系数 法,确定挠力河上游流域水文过程驱动力模型, 可知,总体上研究区气候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 不同水文参变量取得最佳模拟精度时的模型参数 程度大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1956—1975年和 值(见表6)。由结果可以看出,所建立的模型对 1995—2005年两个时段内水文过程受气候和土地 研究区近50年的水文过程的模拟效果较好,年 利用变化两者的共同作用,气候变化的影响相对 均径流和洪峰流量的RMSE值分别为0.5和 高一些。1976—1994年间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 1.04,对比表4—6中的RMSE值可以看出,同 程不产生显著影响,其权重系数均为0。 表6耕地面积和降雨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因子值 Tab.6 Factor values of cropland area and precipitation that impact on hydrological processes 运用表6的参数建立研究区1956年以来50年 型对年均流量的模拟精度高于洪峰流量,年均流 水文过程随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模型, 量模拟结果的决定系数为0.933,拟合的直线非常 并对年均径流和洪峰流量进行模拟,结果见图5。 接近于标准线,而对洪峰流量的模拟结果的决定 由结果可知,该驱动力模型对流域的径流模型效 系数仅有0.816。由此可以推测,洪峰流量的影响 果较好,反映出了研究区水文过程的趋势。对比 机制较为复杂,除受气候和土地利用变化影响外, 年均流量和洪峰流量的模拟值和实测值吻合度直 还有其他因素的综合作用,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探 线与标准直线(图6)可知,研究区水文驱动力模 讨。 40 30 呈 £ 一 芝20 播 麓 露 誉 l0 O 年份 年份 (a) (b) 图5基于降水和耕地两种因素的水文参变量模拟结果与实测对比(a:年均流量;b:洪峰流量) Fig.5 Comparison of measured and simulated hydrological indexes based on precipitation and farmland area (a:annual average discharge;b:peak discharge) 150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0年 图6实测值和模拟值对比(a:年均流量;b:洪峰流量) Fig.6 Comparison of measured and simulated data(a:annual average discharge;b:peak discharge) 注:图中虚线为1:1标准线。 4结论 影响较微弱,1985年以后对年均流量基本不产生 影响。 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开荒运动使得三江平原 (3)研究区基于降雨量和耕地面积两因素的水 耕地面积迅速增加,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生态 文过程驱动力模型对研究区近50年的水文过程的 环境问题。作为典型湿地分布区的挠力河流域期 模拟效果较好,相比单因素模型,年均流量和洪 间也经历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剧烈变化,并使流域 峰流量的模拟精度均得到较大提高,RMSE值分别 内水文过程相应地发生了显著变化。此外,流域 为0.5和1.04。水文过程驱动力模型对年均流量 气候也发生了显著变化,对径流过程产生较大影 的模拟精度更高一些,决定性系数为0.933。总体 响,为定量区分耕地开发和气候变化对研究区水 上研究区水文过程受气候影响的程度大于土地利 文过程的影响,利用流域上游水文和降雨量数据、 用变化,但气候模型对洪峰流量的模拟结果显示, 耕地面积通过统计回归分析、最小二乘法建立研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过程的影响不容忽视。 究区基于降雨量和耕地面积两因素的水文过程驱 动力模型,获得如下结论: 参考文献: (1)流域自1956年以来的50年间,降雨量呈 [1]Ma z M,Kang S Z,Zhang L,et a1.Analysis of Impacts of 递减趋势,和此趋势一致,流域的年均流量和洪峰 Climate Variability and Human Activity on Streamflow for a 流量呈递减趋势,气候变化是导致水文变化的重要 River Basin in Arid Region fo No ̄hwest China[J].Journal of Hydrology,2008,352:239—249. 原因。气候模型对年均流量的模拟能力高于洪峰流 [2]Wilby R L.Green House Hydrology Progress in Physical 量,降雨量对年均流量的影响相对更显著。1956— [J].Geography,1995,19(3):351—369. 1975年间降雨量对水文过程的影响较为显著,之后 [3]Guo S L,Wang J X,Xiong L H,et a1.A Macro—scale and 影响程度逐渐降低,气候模型的模拟相对误差逐渐 Semi-distributed Monthly Water Balance Model to Predict 增高,其中,在1976年至1985年间对水文过程的 Climate Change Impacts in China[J].Journal fo Hydrology, 模拟能力较差,相对误差均在150%以上。 2002,268:1一l5. (2)流域自1954年以来,耕地面积不断扩张, [4]Wilby R L,Dawson C W,Barrow E W.SDSM—A Decision Suppo ̄Tool for the Assessment of Regional Climate Change 但未对流域的水文过程产生显著影响。耕地面积 Impacts[J].Environmentla Modelling and Software,2002, 对洪峰流量的影响高于对年均径流的影响,尤其 17:147—159. 是1985年以后,其对洪峰流量的影响远超过降雨 [5]Menzel L,Burger G.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and Runoff 对洪峰流量的影响。耕地面积扩张对年均流量的 Response in the Mulde[J].Journal of Hydrology,2002, 1期 267:53—64. 张素梅等:三江平原挠力河上游流域水文过程及其驱动力模型研究 151 [15]王根绪,李元寿,王一博,等.近4O年来青藏高原典型 [6]徐海量,叶茂,宋郁东.塔里木河源流区气候变化和年径 流量关系初探[J].地理科学,2007,27(2):219—224. [7]Lahmer W,Pftitzner B,Becker A.Assessment of Land Use and Climate Change Impacts on the Mesoscale[J].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2001,26:565—575. 高寒湿地系统的动态变化[J].地理学报,2007,62(5): 48l一491. [16]王根绪,张钰,刘桂民,等.马营河流域1967—2000年 土地利用变化对河流径流的影响[J].中国科学D辑, 2005,35(7):671—681. [8]温仲明,焦峰,张晓萍,等.纸坊沟流域近60年来土地利 用景观变化的环境效应[J].生态学报,2004,24(9): 1903一l909. [17]栾兆擎,邓伟.三江平原人类活动的水文效应[J].水土 保持通报,2003,23(5):11一l4. [18]栾兆擎,曹会聪,周德民,等.人类活动对别拉洪河流域 水文情势的影响研究[J].湿地科学,2008,6(2):258— 233. [9]Huang M B,Zhang L.Hydrological Responses to Conserva・ tion Practices in a Catchment of the Loess Plateau,China [J].Hydrologicla Processes,2004,18:1885—1898. [1O]Brown A E,Zhang L,McMahon T A,et a1.A Review of Paired Catchment Studies for Determining Changes in Wa— [19]罗先香,邓伟,何岩,等.三江平原沼泽性河流径流演变 的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2,57(5):603—610. [20]KlOcking B,Haberlandt U.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s on Water Dynamics—A Case Study in Temperate Meso and ter Yield Resulting from Alterations in Vegetation[J]. Journal of Hydrology,2005,310:28—61. Macroscale River Basins『J].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2002,27:619—629. [11]郑红星,刘昌明.黄河源区径流年内分配变化规律分析 [J].地理科学进展,2003,22(6):585—590. [12]陈军锋,张明.梭磨河流域气候波动和土地覆被变化对 径流影响的模拟研究[J].地理研究,2003,22(1):73— 78. [21]Calder I R.Hydrologic Effects of and—useL Change[M]. Chapter t3.In:Maidment D R ed.Handbook of hydrology. New York:McGraw—Hill,1993,50. [22]Krause P.Quantifying the Impact of Land Use Changes on the Water Balance of Large Catchments Using the J2000 [13]张树文,张养贞,李颖,等.东北地区土地利用/覆被时 空特征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57—58. [14]宋开山,刘殿伟,王宗明,等.1954年以来三江平原土地 Model[J].Physics and Chemistry of the Earth,2002,27: 663—673. 利用变化及驱动力[J].地理学报,2008,63(1):93— 104. [23]王礼先,张志强.干旱地区森林对流域径流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01,16(5):439—444. A Driving Force Model of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Upstream Basin of the Naoli River,Sanjiang Plain ZHANG Sumei 一,WANG ZongminghZHANG Bai ,SONG Kaishan ,LI Fang ,REN Chunying ,(1.Institute ofNortheast Geography and Agricultural Ecolog ̄ ,Changchun 130012,China;2.Graduate University ofChinese Academy fScioence,Beijing 100049,China) Abstract:During past five decades,land use and climate changed substantially in upstream basin of the Naoli Riv— er,Sanjiang Plain,resulting in huge hydrological changes accordingly.However,quantitatively distinguishing the hydrological responses to each factor・land use change and climate change,is not an easy issue.In this paper,the impacts of land use and climate change to hydrology in this region were assessed.First,based oil the hypothesis of one factor changes slightly,we built the functions.that hydrological processes responses to land use and climate change separately and forecasted the hydrological change resulting from cropland change and climate change re— spectively.Second.the impact of each factor to hydrologic change was quantitatively distinguished and then the hydrological processes driving force model was built based on precipitation and cropland area through least square arithmetic.Last,we gave a forecast model of hydrological processes with both natural and anthropogenic facto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between 1 956 and 1 975.climate had a strong effect on hydrological processes.However,after 152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2010正 1 975 the influence decreased gradually.Taking one with another.climate model behaved better to simulate annual average discharge than to simulate the peak discharge.Furthermore,cropland expansion that has being done since 1954 did not bring on significant change to hydrological processes.But comparing with annual average discharge, land use change impacted peak discharge more.Hydrological processes driving force model in this study was fairly ideal and it gave the modeling errors of 0.5 and 1.04,indicating the precision improved highly,which,was in con— trast to a single factor mode1.In addition,the dynamic model performed more suitable for annual average discharge whose precision improved more with the R of 0.933.As a whole,hydrologic processes in the basin were mainly af- fected by climate change,while the effect of land use change was weaker relatively but unneglectable,especially, effect to peak discharge is increasing. Key words:land use change;climate change;annual average discharge;peak discharge;Sa ̄iang Pl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