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就业稳定性变化及国外研究综述
摘要:今年随着金融危机的扩大,就业压力越来越大。沿海很多省市中小企业大面积破产,这无疑是雪上加霜。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已经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此教育部也提高了2009年的研究生招收比例。据估计,2009年有2400万人口待就业。这样庞大数字恐怕很难让当前的中国经济消化。中国经济从早期计划经济中的劳动力分配到改革开放之后市场经济体制劳动力流动浪潮,可以说三十年中国就业稳定性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在评价这种变化是好还是不好之前,先要分析稳定性变化的原因及历史,这也是本文的核心。本文也着重研究了国外对于就业稳定性的研究。
关键词:就业稳定性;工资收入差距;劳动力市场分割
一、综述
就业问题应该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由于国有企业改革而被人们熟知的“下岗”问题而开始关注的。那时一批老国有企业职工纷纷失去工作,或是买断工龄,离开了工作了一二十年的老单位。有些敢闯的人就“下海”了,有些技术的可以到中小企业就业,而大多数既没有技术又没有“下海”的这些人,则失业在家。这些人多是拖家带口,每个月依靠低保过日子,或者是做一些违法生意,比如开黑车、倒卖物品、街头做点小生意。直至现在街头都很常见。但问题到了二十一世纪初就业问题降到了大学生头上,伴随宏观经济好快就就业人口就业率波动严重。结构化问题非常严重,热门行业人满为患,个个都想挤进去,但冷门行业无人问津。本科生作大专生的事,研究生作本科生的事。这种现象是不符合常理的。而农民工本来劳动力过剩,可在有些城市却找不到农民工,人口流动不均。印发的多种复杂的问题引发了从农民工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如果问题解决不好,则可能会引发社会问题。
二、就业问题历史背景
就业问题的历史要从新中国成立后说起,那时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体制从历史角度看,曾起过重要作用,但同时为日后经济体制改革留下了严重的弊病以至于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就业制度主要特点是对劳动力的计划配置、统包就
业、行政调配、城乡分割。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这套就业制度在一个时期内对于促进经济建设、加快工业化进程、扩大劳动者就业、保障社会安定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但是,其弊端十分明显。企业无法根据生产经营需要吞吐劳动力,经济效益不高,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铁饭碗”“大锅饭”的消极作用十分普遍。
70年代末,正值我国劳动力增长的高峰期,加上大量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城,造成劳动力供求严重失调,使得传统就业制度在无法延续下去。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下,主要通过国有、集体、个体经济共同发展,并通过私营经济和外商投资经济扩大就业。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促进了劳动就业制度的进一步改革。在建立养老保险金和失业保险的基础上,双方确立劳动合同,国家不再下达用人计划。充分利用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一优势,变人口压力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再说九十年代,92年邓小平南方讲话之后深化了分配制度,高校开始实行自主择业,不再分配。沿海城市飞速发展,涌现了大批的民工潮,远离家乡赚钱,短时间内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问题。
但到了21世纪,就业压力开始越来越大,出口不再是优势,沿海经济增长开始放缓,随着人们变得越来越富裕,廉价的劳动力已经不再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优势。如果中国经济增展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笔者认为8%是底线),那么将会蓄积大量的待就业人口,必然会为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
三、国外研究综述
(一)日美欧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就业稳定性:
1、非标准就业增加
在不同国家中,标准就业的内涵有很大的差异,一些国家将标准就业称之为正规就业,而另一些国家则称之为典型性就业。综合这些概念的共同点,如果将标准就业定义为全时的、长期雇佣的就业状态,那么非标准就业就是指非全时的、短期雇佣的就业状态,因此,可以从非全时就业和短期雇佣两个方面来考察非标准就业的演变趋势。非全时就业数据表明,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非全时就业1总量的比例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劳动力市场中的普遍想象。另一方面,在欧洲和日本,标准工作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长期雇佣,大部分欧洲国家有非常严格的长期雇佣保护立法,日本虽没有明确的雇佣保护立法,但它的长期雇佣制度已经成为一种隐含的社会规范。但从数据中看出大多数发达国家的劳动力市场中,已非标准就业
方式的劳动力比例在不断增加。
2、工作稳定性降低
根据美国1973年至2005年时间跨度最长的研究,考察员工在同一雇主处工作时间达到10年的概率。分年龄段的概率显示,1965年出生的男性员工比1914年出生的男性员工,该概率下降了大约20%。年龄在45至64岁之间的男性员工在同一雇主处工作达到20年的概率,1955年出生的群体比1914年出生的群体相比较,该指标下降了12%。这表明美国劳动力市场长期雇佣在逐渐消失,工作稳定性在逐渐降低。欧洲主要国家工作稳定性同样经历了下降过程,所不同的是他们研究的测量指标是不同时期的工龄中位数。同时他们也发现劳动力市场具有明显的市场分割现象,工作稳定性在性别和工作类型层面上存在显著的差异。
对于日本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稳定性有一种普遍的看法,那就是在上个世纪末的金融危机后,日本引以为傲的长期雇佣制度开始解体。他们的研究分为1977-1987年和1987-1997年这两个时间段的差异,前面一段时期是日本经济泡沫破裂前的阶段,后面是金融危机爆发和经济泡沫破裂之后的10年,这样的时间设置能非常直观揭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对工作稳定性的效应。通过两个不同时期的不同年龄段的研究发现,日本的劳动力市场的不稳定性更容易发生在年轻的员工身上,而年龄较大的员工被视为企业的核心力量,工作稳定性没用大幅变化。
3、工作安全感下降
主要依赖工龄来衡量的工作稳定性的下降,既可能是由员工单方面的主动离职引起的,也有可能是由企业解雇引发的非自愿性工作中断所致,这说明,对员工在劳动力市场中的非自愿性工作中断进行研究,揭示工作安全感的演变趋势有一定的必然性。通过研究表明,在上个世纪90年代,员工普遍对自己工作没有安全感,他们悲观地认为自己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经历非自愿性工作中断的概率在增加,在经济衰退的时候,这种感觉越加强烈。员工对工作安全感的主官感知与工作实际的安全感是相吻合的。
(二)就业稳定性变迁的原因
首先是就业人口的结构性变动导致工作的不稳定。从美国的研究不难发现,由于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导致了男女劳动力参与率差异越来越小。女性劳动力的工资劳动力供给弹性在上个世纪80-90年代从56%下降到50%。由于老龄化趋势,发达国家就业人群中的年龄较大劳动力群体的绝对数量在不断增加。可以认为女性劳动力和年龄较大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份额越来越大,劳动力的就业状况会越来越不稳定。
其次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促使产业就业结构的调整。当前全球经济合作是生产要素的全球流动和全球性的配置。第二产业或制造业就业量急剧萎缩,美国和日本制造业就业比例同期分别下降了6.5%和7.0%。在第二产业中失
去工作的劳动力逐渐向第三产业转移。相对于第二产业的工作,第三产业的服务性工作被认为更具灵活性,工作更不稳定。
再次是技术进步破坏了企业组织结构和工作结构的稳定性。技术进步的加快,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就业稳定性和工作稳定性的下降。由于技术进步,扩大了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降低了对低技能劳动力的雇佣;改变了企业的组织形式,公司的很多业务和生产程序可以通过外包来完成;技术进步使远离工作成为可能,人们在家里就能够完成以前必须在公司才能完成的工作。劳动力市场中就业稳定性进一步降低。
(三)就业稳定性变迁引发的问题
1、收入不平等问题
研究发现,非标准就业比例增加会促使劳动力市场分割,进而引发社会不平等及再就业概率降低。由于受员工的教育水平、年龄等人力资本变量的影响,这样就引发了差别劳动合同的产生,从而导致稳定性差异。
2、人力资本问题
随着全球一体化和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技术劳动力自然获得高收入,但是低技术或者说受教育水平不高的劳动者来说收入偏低,那么对于遵循成本受益的企业来说自然不愿意为他们承担人力资本投资。因此,谁来承担低技能劳动力的再教育和培训费用,已经成为发达国家必须考虑的问题。进而引发终身教育和教育体制的问题。
3、社会保障问题
社会保障一直是世界各国努力的焦点,即使是社会保障如此完善的欧洲,关于灵活发展社保政策的争论仍然持续着。
4、企业竞争力问题
企业组织结构、管理结构、工作稳定结构的改变导致了雇佣关系的转变。一方面,企业使用大量的非标准就业员工,此举直接弱化了企业和员工之间的依附关系;另一方面,现代企业认识到拥有的知识的员工是企业的关键性资源,是企业竞争必须依赖的力量,是企业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主要来源。
四、总结
中国作为人口大国,就业是何等大事。先从计划中的稳定就业,到历史问题造成的大量待就业人口,然后是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吸收劳动力,至现在就业压力的增大,就业再稳定与不稳定见持续徘徊。就业稳定性是指劳动者参与社会劳动的数量在相当时期内保持着一定比例,包括:就业总量的稳定、劳动就业在产业间和区域间的转换替代弹性不高、劳动者个体总就业时间比较长。虽然对就业稳定性评价标准可能不一致,但总体而言目标是追求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但我国在就业稳定性的研究不多,实证研究更少。有一些关于就业稳定性与职工工资收入差距之间的联系。研究表明在不同收入组中,就业稳定性对工资收入的影响存在差异性,低收入人群的工资收入差距中,就业稳定所起的作用更大,而在高收入人群中这种差异则并不重要。而深入研究人口流动、社会结构变化、教育水平的进步等对就业稳定的研究少之又少。
注释:
①欧美国家非全是就业指的是一周工作时间少于30小时,而日本指的是少于35个小时。
参考文献:
[1]“就业稳定性与工资收入差距研究”罗楚亮《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4期
[2]“中国大学毕业生就业稳定性的变迁——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中国人口科学》2008年第2期
[3]“中国转型期就业潜力的综合测算”增学文《统计研究》2008年11月
[4]“工业化国家就业的灵活性和稳定性问题”彼得奥尔桑德琳凯斯《中国劳动》2005年7月
[5]“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毕京福王俊杰《山东劳动保障》2008年11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