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造林的树种选择
汪纯龙
(铁岭县森林勘测设计队,辽宁铁岭 112000)
摘要:随污染的不断加重,生态管理不断被重视,植树造林渐受到关注。作为一项系统的管理工作,规划造林中,树种的选择很重要。将此项工作落实具体,必须要兼顾:适应性,合适造地条件;目标性,确保林种多样化;首选乡土树种,选择最适合某地区的树种资源;在利用好乡土树种的基础上,不能排斥外来树种,引进新树种;挑选合适树种,确保顺利成活、生长正常、不早衰、稳定性强。所有林地造林中,干旱地树种选择最难最关键。要在植被类型调查、群落结构调查、树种结构调查、种源试验统计等等基础上,扩育树种繁育多样性,广泛开展种源试验,培育优质的抗旱种质。就相关技术要点做汇总阐述,以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树种;遴选;优化1 前言
植树造林工程中,树种的选择很重要和关键,直接影响到造林的成与败。造林树种选择不当,将造成林木成活率低,生长速度缓慢,难以成林,导致劳动力、种苗、资金等方面的浪费。由此,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造林是百年大计,而树种选择,则是此项工作的基础环节。对于此项工作,我们务必要认真对待。科学造林,树种必须具备有利于满足造林目的要求的性状,又能最适应造林地区的立地。关键性的技术环节,文中都将一一阐述汇总,为今后规划造林的树种选择献计献策。2 造林树种选择必须遵循的原则
选择造林树种必须遵循下列两项原则:
1)造林树种必须具备有利于满足造林目的要求的性状;2)造林树种又能最适应造林地区的立地。
上述两条原则,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一条原则是根据人工林经营的目的提出的,要求所培育的人工林必须能够充分地发挥人们所期望的效益,否则即使人工林生长十分良好,也满足不了森林培育的目的。第二条原则是根据树木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提出来的,是实现第一条原则的手段。
此外,在选择造林树种时,还应考虑种苗来源是否充足;栽培技术上有无困难;当地有无此树种造林经验和习惯以及造林成本等因素。因此,最好在以往已经造林成功的树种中或乡土树种中,选择造林价值高的树种或无性系进行造林。在当地缺乏适当的造林树种,或需要更理想的造林树种时,可以考虑从与造林地区气候十分相似的地区选择和引进树种,但必须进行栽培或造林试验,并在此基础上做出最后的选择,特别是从国外引进树种时。
3 规划造林树种的选择
规划造林中,树种的选择很重要。此项工作,不能单纯总结为选好树种、适合生长即可。同样,需要物种多样性、树种分层性等等。不同的林种反映了不同的经营目的,效益也不相同,所以在营造各种林种时,要严格按各林种对造林树种的要求,反复选择对比,加以确定。3.1 适应性和目标性
树种适应性,应有合适造地条件。这其中,造林地坡位,很重要和关键。造林地为全坡位,应自上、下坡位,酌情遴选树
种。之后,确定培育目标。
树种目标性,以市场为导向,确保林种多样化。森林景观资源管理,应以森林资源为主,自然景观为依托,人文景观为衬托,确保造林更吸引民众眼球。3.2 利用乡土树种
乡土树种,是最适合某地区的树种资源。此树种长时间饱受本地地理和气候条件的作用,外界环境无论怎么变化,乡土树种都能努力去适应,并将这种很好的适应能力更好的固定和遗传下来。由此,选择这样的树种造林,有着很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3.3 挑选合适树种
合适的树种,应兼顾:顺利成活、生长正常、不早衰、稳定性强。顺利成活,造林树种在此立地条件下,树木能顺利生长,抵抗冻害和高温能力强。即使有不良反应,随慢慢的长成,此现象能有很好的转变。
生长正常,处于某个阶段的树种,树高和胸径,都能达到一定的标准。不早衰,树种发育过早停止,树种苗龄被缩短,日渐进入衰老期。稳定性强,处于不断变化环境,生长量不受影响,不存在死亡现象。3.4 引进新树种
准备某地区造林,乡土树种是首选。但是,不能排斥外来树种。外来树种,是在外地引进树种。引种在造林工程中,有着悠久的历史,而且取得不错的引入效果。引入后,需对本地乡土情况,有一个仔细的比较,观察其后期生长情况,确定是否适合本地生长,最后在推广引种。4 干旱地树种选择
总结干旱地树种选择,将需要考虑的问题,做要点性技术性汇总。重点应兼顾的方面,有:植被类型调查、群落结构调查、树种结构调查、种源试验统计等等。干旱地区树种的选择,遵循的基本步骤:第一,调查植被类型、群落结果,根据调查了解,掌握干旱地区林地生物抗逆性能。经综合性的数据分析,遴选适合本地种植的林种。早期用于人工繁育造林试验,确定栽种品种的抗旱性能。这一点很重要,可以说是,最基础的一点。第二,扩育树种繁育多样性,尽量避免林种结构单一,通过不断开展的繁育试验,提升造林的成活率。同时,总结抗旱树种造林技术,确定造林树种配置,制定系统化的造林技术,促进生态林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第三,经确定的造林树种,应广泛开展种源试验,培育优质的抗旱种质。同时,根据不同造林环境,遴选最合适的种源。最好,进一步根据基因原理,组织杂交育种,将优质的亲本整合到杂交后代中去,确保高效造林。
参考文献
[1] 许友.浅谈造林树种选择设计[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
(34):232.[2] 铁筱睿,李建.当前造林树种选择的误区及对策思考[J].农业
与技术,2013,(4):53.[3] 李挺华,李玲.造林树种选择的五项原则[J].河南林业,
2003,(1):24.
·184·
Copyright©博看网 www.bookan.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