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暂无
来源:《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9年第3期
高华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穴位敷贴与中药汤剂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甲钴胺进行治疗,观察组则给予中药穴位敷贴和自拟补气养阴通络方式联合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MDNS评分比较,两组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MDNS评分比较,两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正中神经传导速度(MNCV、SNCV)及腓总神经传导速度(MNCV、SNCV)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β-内啡肽的相关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穴位敷贴和补气养阴通络方联合在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治疗时,能够发挥出明显的临床治疗效果,且相对于甲钴胺而言,效果更佳,能够改善各项症状与神经传导速度,可靠性与安全性极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药穴位敷贴;甲钴胺;补气养阴通络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9.03.058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糖尿病并发症,其发病率最高,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肢体麻木、痛感与腹胀等,使普通治疗用药方案得不到显著的临床疗效,从而影响患者正常生活[1]。为此,我院采取中药穴位敷贴和自拟补气养阴通络方式联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中男50例,女40例;年龄41~69岁,平均(52.15±4.02)岁。观察组中男52例,女38例;年龄42~70岁,平均(51.25±4.2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两组患者均在入院后进行治疗,即降糖、营养神经、科学膳食、合理运动等,此外进行血压、血糖与血脂情况的监测与控制。在此前提下,对照组给予甲钴胺进行治疗,即静脉滴注甲钴胺1500 μg,且添加25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每天进行1次,静脉滴注30 d后完成1个疗程。观察组选择中药穴位敷贴和补气养阴通络方式联合进行治疗。中药穴位敷贴:玄参20 g,怀牛膝15 g,丹参15 g,黄芪20 g,延胡索15 g,当归15 g,川芎15 g,冰片、赤芍、细辛、红花各10 g,选择水、乙醇进行挥发油的萃取,并且添加羊毛脂研细,在其中添加凡士林,混合均匀进行研磨即可,运用双侧涌泉穴、足三里、三阴交进行贴敷,剂量为每天1剂,使用30 d完成1个疗程[2]。补气养阴通络方:桃仁12 g,赤芍15 g,黄芪20 g,地龙10 g,天花粉15 g,川牛膝10 g,川芎15 g,延胡索10 g,当归15 g,丹参30 g,红花12 g。辨证加减:瘀阻重患者添加水蛭,肺热津伤型患者添加沙二冬药材,肝肾亏虚型患者添加熟地、怀药、桑寄生药材,若是患者出现水肿症状,应添加猪苓、泽泻药材,脾虚湿盛病患者添加苍术、苡仁药材,若是患者下肢出现显著的灼热感,添加黄连、黄柏药材。剂量为每天
1剂,采取水煎服的方式,每天口服2次,分别在早餐与晚餐时间,持续服药30 d,即完成1个疗程[3]。
1.3观察指标(1)中医证候积分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积分(MDNS)评价依照中国《中药新药治疗消渴病的分期辨证与疗效评价标准》。(2)神经传导速度(NCV)。运用肌电仪(型号为DISAl500)针对所有患者进行正中神经、腓总神经传导速率的测定,主要包括上肢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3)实验室相关指标。接受治疗前后采集患者晨起的空腹静脉血,且行空腹血糖(FB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lc)测定,β-内啡肽采用日本日立生化株式会社试剂盒、酶联免疫吸附法联合测定。(4)临床效果。痊愈:患者症状表现、体征全部消失,神经传导速率下降至正常范围;显效:患者症状表现、体征都获得明显的缓解与改善,MDNS分数减小超过70%,神经传导速率提升幅度大于10%;有效:患者症状表现、各项体征有明显的改善,MDNS分数减小30%~70%,神经传导速率提升幅度是5%~10%;无效:不符合上面标准与指标。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两样本的Wilcoxon秩和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比较(表1)
2.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MDN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MDN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医证候积分、MDN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正中神经传导速度比较(表3)
2.4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腓总神经传导速度比较(表4)
2.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表5)
3讨论
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概率和糖尿病病程存在密切的关系,通常来说,病程的长短是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决定性因素,但其中的机理尚未得到解释,目前能够确定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影响因素具备较强的多元化[4]。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微血管病变、代谢紊乱。(1)微小血管病变会使局部微循环系统产生严重的紊乱问题,使神经内膜营养不足,特别是氧气不足,多元醇通路代偿性处于激活的状态,神经细胞纤维性就会产生问题,自由基浓度的不正常现象就会使相关神经因子不足。(2)代谢紊乱使营养供应异常,供养路径产生障碍,神经纤维以阶段性的特性出现髓鞘脱失的现象,使神经轴索产生严重的再生问题[5]。
甲钴胺是使用率非常高的神经营养剂,其能够到神经细胞内,提升神经细胞卵磷脂合成的效率,且促进轴浆蛋白质的形成,使损耗部分得到一定的修复,提升神经细胞修复效率,促进神经髓鞘实现快速合成,进而促进神经细胞完成最终修复的目标[6-8]。在治疗过程中,DPN的运用效果并不理想,患者长时间持续应用后,四肢麻木、疼痛等症状虽得到一定的缓解,但彻底改善还有距离。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临床效果高于对照组(P<0.05)。
中医学认为,糖尿病神经病属于“消渴病”“痹证”等,病程相对较长,发病机制主要是消渴病持续时间长,元气弱化,气阴两虚,因此应采取正虚的治疗方式,治疗的关键就是气虚脉阻,进行补气养阴、疏通脉络[9-12]。中医外治法穴位贴敷,借助腧穴所具备的低电压、
大电容、高电位等优势,且结合中药药物亲和力的显著优势,能够达到内病外治的目标;汤剂内服是发挥全身功效,进而使得气血阴阳均得到有效调理。通过药理学的研究得出,黄芪能够改善患者机体中耐缺氧与应激性,强化免疫功能,有效调整血脂,缓解神经传导症状,有助于神经细胞实现自主修复;玄参、牛膝与当归缓解血流变学的各项症状,处理胰岛素抵抗的问题;川芎、赤芍、红花、丹参等能够控制氧自由基的合成与释放,使血管有效扩张,微循环的问题得到处理[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补气通络中药穴位敷贴结合中药汤剂针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进行诊治,能够缓解患者血液高凝、低纤溶的问题,使机体代谢渐渐恢复正常,避免氧化应激损害患者健康,使周围神经血液能够正常供应,缓解胰岛素分泌,改善靶细胞对胰岛素敏感性[15]。
综上所述,中药穴位敷贴和补气养阴通络方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能够发挥临床治疗效果,且相对于甲钴胺而言,效果更佳,还能够改善各项症状与神经传导速度,可靠性与安全性极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马凤荣.中医综合护理干预在气虚血瘀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7,14(4):140-141.
[2]侯荣.中药穴位敷贴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4):1518-1520.
[3]王国风,徐宁,杨涛.中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5,23(7):608-611.
[4]刘素芳,凌秋平,唐芳.老年糖尿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状况调查分析[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8,15(10):22-23.
[5]张宏颖,苏海玉,王永锟,等.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及神经传导速度的影响[J].中医药学报,2016,44(3):102-104.
[6]苏建平,许筠,翟晓丽,等.活血通络方联合甲钴胺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速度的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8(33):53-55.
[7]王焕从,赵军强.当归四逆汤加减联合a-硫辛酸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23):2575-2577.
[8]李玉桂,成那,彭程,等.α-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血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影响[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6,10(6):790-794.
[9]林坚,董建新.Hs-CRP水平变化在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治疗中的研究[J].中国医药科学,2016,6(2):166-168.
[10]李玉,齐玲,李军.高压氧联合a-硫辛酸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指标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6,22(13):1394-1397.
[11]侯荣.中药穴位敷贴联合中药汤剂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14):1518-1520.
[12]蔡文婷,李小毅,毛春谱.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IL-6及IL-10水平与神经纤维损伤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6,19(18):29-31.
[13]李洁,张波,郭雁冰,等.应用红外热成像技术评价声学经络共振疗法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影响[J].针灸临床杂志,2016,32(10):48-52.
[14]解卫华.穴位敷贴联合中药泡洗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护理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6,3(39):7802-7803.
[15]张爱民.中药熏洗联合穴位注射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160例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7,9(7):-65.
(收稿日期:2018-07-04)
(本文编辑徐晓静)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