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主题内涵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已被打破,出现了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优越是:给全体学生提供参与学习的机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与竞争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交往与合作能力;有助于因材施教,真正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二、案例描述
[案例一]:一位老师在执教《高高兴兴出门去,平平安安回家来》一课时,在最后让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你怎样用今天学到的知识去宣传?听完这个问题,学生就围在一起开始交流,有的小组只有一、二个优秀的同学在发言,而还有几个则一言不发当听众;有活跃的小组,是你一言,我一语,抢着发言,谁也不听谁的;甚至有个别小组都没有人发言,而在那里闲聊,说笑,发呆„„教师走来走去,似在巡视,又似无所事事。几分钟下来,教师拍手示意大家坐好,请学生说说该怎么宣传。小组代表一站起来发言就是“我认为„„”、“我觉得„„”、“依我之见„„”。教师对小组汇报的评价也是“你说得真好!”、“你的意见真不错”。
[案例二]:一位老师在执教三年级上册的《妈妈的手》一课时,在新课伊始,播放了一位妈妈一天工作的影片,然后让四人小组交流:影片中的妈妈在一天中干了些什么?于是学生把小脑袋凑在一起,说开了。然后,教师请一位同学回答这个问题,学生把影片中妈妈所做的事都说完了,教师很满意地让学生坐下了。接着在课中教师让四人小组说说妈妈为自己做了一件什么事。小脑袋又凑在一起,五分钟后,老师喊了停,请一位同学来说说妈妈为自己做的使自己感动的事。然后又请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一读自己写下的想对妈妈说的话。
[案例三]:我在教学四年级下册的《沿着河边走一走》这一课时,在课前,我让学生以自愿组织的小组为单位(可以是好朋友,可以是邻居),对家乡的小河进行调查,并分发了调查表,告诉学生可以从水质,污染源,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这几个方面去调查,然后进行整理,课上交流汇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方式,自己的眼光,去了解去调查。对于他们自认为常见的事物,而且又能办到,所以都兴致很高,在课堂上用儿童独特的语言作了精彩的发言。有小组的代表说:“我们小组调查的是水质,我们发现我们那边的小河非常脏,上面漂着厚厚的一层工业油。我们还拍了照片带来了给大家看看。”、“我们小组调查的是污染源,我们发现我们小河的上游是一个公共厕所,每天都有人划着船去淘粪,中游是一个工厂,那一段的河水上面都是一层油,下游是一个菜场,小贩们把垃圾都扔到小河里。”“老师,我来补充,下游不光是小贩把垃圾扔到小河里,还有很多居民也是这么做的。”„„整堂课就都在学生汇报中热烈而井然有序地开展着。
三、案例分析
案例一中存在着假热闹的现象,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立即让学生讨论,教室里马上就会出现一片热烈讨论的场面。但只要稍加注意不难发现,这只是一种表面上的“假热闹”,实际上“活而无序”,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小组合作学习的规则,“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生在无规矩的束缚下,不知道说些什么,不知道从何说起,更不要说达到小组合作讨论的效果了。
案例二中教师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安排了三次小组学习,是不是有些多呢?看似体现了新课程的要求,但实际上有多少的教学实效呢?又如教师安排的“看影片说说妈妈干了什么事”、“说说妈妈为自己做的一件事”这两个环节,根本不需要学生交流就能直接回答的,有必要让学生一直处于一种毫无意义的扭头说一说,读一读的状态当中吗?这对他们的合作能力,团队精神等培养又有多大益处呢?
案例三中教师走出了以往的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课前的布置任务时,教师就很明确地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组合小组,然后给于明确的探究目标和记录表格,学生有了明确的分工后,都能饶有兴致地一起去探究,结果在课堂上取得了明显的效果,本堂课在团结协作中让学生分享经验,取长补短,学会尊重人和关心人。同时,又培养了与人交际的能力,社会实践调查能力,鼓励学生勇敢地走进生活,走进社会。
四、基本策略
1、合作形式要有实效。
目前,在品德课堂上,教师组织小组学习,目的是为了落实学生的主体性,想给学生更多的自由的空间,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与习惯。因此,在构建合作小组时,注意结构的合理性是非常重要的。一般小组人数以4——6人为宜,把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层次的学生。这样有利学生间的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当然,小组成员还应该是动态的,这样,不仅使学生有新鲜感,还可以给每个学生提供发展的机会。同时,我们在组织小组合作时,首先要做到分工明确,要有组长、记录员、汇报员、纪律员等,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有秩序地说。再者,教师应安排时间,加强合作指导,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操作、探究、讨论、交流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和互相补充、更正、辩论的时间,使不同层次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得到发展。
2、合作时机要选择到位。
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有利的时机和适当的次数让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同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明确的合作目的,不要单为了有合作的形式而合作,设计的问题一定要具有挑战性、探究性和创造性,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合作的欲望。教师还要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品德与社会》是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因此,本课程重视课前的调查探究和课后的情感延伸。所以,我们教师可以在课前的调查和探究及课后的延伸中适当地安排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
3、合作内容要引起兴趣。
鲁洁教授明确指出:“我们在标准和教材设计中所倡导的课程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它应当充满‘童趣’和‘童乐’;我们所建构的课程生活是一种快乐、积极的有意义的生活,促使儿童在这种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并从这种生活中得到身体的、精神的满足,快乐喜悦的享受。”因此我们在小组合作中要让小组围绕一个他们有兴趣、有争议的主题、活动,组织开展一些讨论性活动和合作性强的活动;在课前调查探究时,也可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任务。这样才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的发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