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成教育经验交流
胡美珍
人们常常说:习惯的力量是顽强而又强大,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小学阶段的孩子是处在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的最佳时期。小学三年级是学生各种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教师只有抓住习惯养成的良好契机,施展教育教学的魅力,就一定会促使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老师要给学生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
无论哪方面的养成教育,都需要老师给学生的行为规定一个目标或者要求。这个目标或者要求要尽量详细明确、具体,使学生能够看得见,摸得着,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理解、掌握和执行。
如:我班学生曾凡滔完成作业存在偷懒现象。因此我认为端正学生的作业态度,提出及时、认真、独立完成的具体要求。同时让小组长每天检查他的作业,自己也随时抽查他的作业。
二、老师要做到说话算数,做不到的话不要说。
老师由于各种原因,说话不算数。于是,学生也学会了老师的做法,对承诺了的却做不到,对老师的一些要求也毫不在意,因为他知道反正老师也是经常说了不算。所以,当老师想许诺或者警告学生的某种行为时,一定要考虑自己说出去的话能否做到。如果觉得自己无法实现,就不要随意讲,否则您的话将失去可信度,学生会对您的话充耳不闻。记得有一次
我和学生说中午听写生字,可是后来因为某些事情而没有做到。这样会让学生觉得老师说话不可信更会加重他们的惰性,还不利于好习惯的养成。反思过后才明白这样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三、老师要学会对学生说“不”。
养成教育就是要给学生的健康成长做一些规定,这些规定很有可能是暂时不被学生理解的,那么,只要是对的,老师就要坚持,就要敢于说“不”,尤其是说了“不”以后要坚持到底。每个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一些拒绝,这是一个人心理发育所不可缺少的“营养品”。
例如:每天预习新课,很多学生提出是不是可以不做,有的学生干脆就不做,老师就要坚持,就要敢于说“不”, 不做的学生要补上;还有课堂学生举手发言时要对学生说“不”,不能没有规矩。举手后不能说:“老师,我来!”对于这样的学生我是坚决不会叫他起来回答问题的。我相信老师和学生一起坚持检查,杜绝这样的事情发生就会慢慢的培养成一种好习惯。
四、老师要善于适时表扬鼓励学生。
著名教育学家陶行之曾说过:\"儿童都有希望获得被认可的天性。\"面对学生的点滴进步,教师都要以欣赏的态度来对待。及时的鼓励是非常有效的,这种鼓励不只是来自老师的,也可以来自学生自己。平时班级里我通过小组比赛选出表现好的小组进行奖励;平时学生回答问题积极我也会适当的表扬鼓励学生。还记得刚开学时我发现我班的周文博同学性格内向,不爱和同学交流更不爱在课堂上表现自己。我在课余时间常常和他交流谈心表扬鼓励他。后来他在课堂上回答问题积极,老师有问他就是必举手回答。
五、老师要不断强化,养成行为。
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学生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干扰而影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这是正常现象,是由于儿童受年龄特点的制约而造成的。行为习惯的最终形成则需要老师的常抓不懈、规范不止。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条款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当学生在不经意间犯错时,我就找到该生交谈并且让他读一读《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及时引导学生对照行为规范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纠正错误,避免以后再犯同样的错误。
同时,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我还经常与家长电话或者短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的督促学生养成好的行为习惯。
总之,三年级是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他关系到学生今后的成长,关系到学生在做人、求知的过程中,由他律向自律的过渡,更关系到我们今后为社会输送的劳动者的基本素质。因此,抓三年级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是奠基工程,我们要常抓不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