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最终稿)

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最终稿)

来源:意榕旅游网
厦门市低碳城市总体规划纲要

1 低碳城市的内涵

低碳城市从宏观层面讲是指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耗增长及CO2排放相脱钩。从微观层面讲,低碳经济包括下列三个方面的经济活动,在经济过程的进口环节,要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等高碳性的能源;在经济过程的转化环节,要大幅度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包括提高工业能效、建筑能效和交通能效等;在经济过程的出口环节,要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湿地等增加地球的绿色面积,吸收经济活动所排放的CO2,即所谓碳汇。

应着重探索建筑、交通及生产三大领域内的低碳发展模式。人类活动造成的温室气体中,主要源于四大领域,分别为交通、建筑、工业及森林减少,在所有CO2排放中,森林减少占10%,城市生产、交通及建筑碳排放量约占城市总的碳排放量的90%以上(其中交通18%,建筑28%(包含运行与施工过程),工业44%)。在城市发展中,首先,应最大限度减小化石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产值的能耗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使城市发展与碳排放脱钩;其次,在城市发展中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能源;再者,要在城市中加大森林、沼泽及湿地等生态系统的规模,最大限度地吸收储存CO2,减少已经释放的大气中的CO2含量。

1

2 厦门发展低碳城市的总体目标 2.1 现状

依据厦门市每年的经济规模,对未来城市CO2排放量进行测算,从总体上明确未来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2008年,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560.02亿元,万元产值所消耗的能源折合为0.6t标煤(GDP按照2005年价格计算),每吨标准煤排放CO2为2.46t,以此可计算厦门2008年CO2排放量为2245万t左右。厦门总CO2排放量中,工业占绝对的比例,其次为交通及建筑使用中的CO2排放(附图1)。未来需要重点关注居民的生活方式、城市功能结构及产业结构。

10%18%交通建筑工业碳汇44%28%

图1厦门市各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比例

2.2 总体目标

根据未来十年各项指标的发展预测,可以确定厦门市未

2

来不同阶段碳排放模式。

2005年,厦门万元GDP的能耗为0.65标准煤/万元。2005年到2008年厦门单位GDP能耗下降速度为年平均2.56%,而如果在此基础上乘以1.3的系数可达到3.35%,假定以此平均数作为未来CO2排放惯性发展模式,并且假定未来厦门GDP增长率保持年14%的速度发展,2020年GDP总量将为2005年的7.14倍,而单位GDP能耗将降为2005年的60%,2020年CO2排放总量可控制在2005年的4.28倍。

 2020年厦门单位GDP能耗可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40%;  2020年厦门单位GDP为0.39t标煤/万元GDP;  2020年厦门CO2排放总量控制在6864万t。 厦门低碳城市整体规划进度表详见附图2。

3

4

2.3 建筑使用碳减排 2.3.1 总量控制

建筑使用阶段CO2排放包括住宅生活及公共建筑,厦门市建筑CO2总排放量由2000年的185.2万t 增至2008年449.05万t,年均增速为11.7%,且公共建筑使用CO2排放普遍偏高。

建筑碳排放已占据社会总碳排放的20%以上,包括居住及公共建筑,而且建筑使用阶段的碳排放比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年上升。

2020年建筑使用碳排放控制在1922万t。 2.3.2 居住建筑碳减排

城市住宅生活碳排放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城市家庭生活能源利用结构,包括空调、热水、家电及炊事中各能源所占的比例。2005年统计显示,厦门居住建筑CO2排放量已达到152.46万t。厦门城市家庭生活能耗逐年上升,据统计,平均每平方米居住面积年能耗消耗带来的CO2排放量达到11.31kg。

2020年居住建筑CO2排放总量控制在652.53万t。 2.3.3 公共建筑碳减排

公共场所碳排放计算包含酒店、办公及商业等公共空间的空调和采暖。据研究,使用中央空调的大型公共建筑的能耗为普通建筑能耗的2倍~3倍,不同公建类型平均每年每m的电力消耗存在巨大差异。2005年统计显示,厦门公共建

5

2

筑CO2排放量已达到296.61万t。厦门公共建筑数量的增多导致使用中CO2排放量不断增加,2008年全市既有公共建筑规模为2843.94万m。在公共建筑类型中,大型酒店、商场及超市规模上涨速度最快。

2020年公共建筑CO2排放总量控制在1269.49万t。 2.4 交通碳减排

厦门目前公共交通及私人小汽车交通CO2排放年增长趋势不断增大,2005年交通碳排放已占全市总碳排放量的18%。

2005年厦门交通运输CO2排放量为288.69万t。私人小汽车CO2排放量日益增加,主要原因在于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购买力上升;其次人口增长,土地扩张,城市空间距离增大,造成通勤距离增加,交通能耗增加;其三在于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发展速度滞后于城市土地的扩张速度。

2020年交通领域CO2排放总量控制在1235.58万t。 2.5 生产碳减排

2005年生产领域CO2排放量为705.68万t。生产用能及碳排放与企业管理、技术水平及工艺条件有关,根据统计资料,2005-2008年生产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见图3。

2020年生产领域CO2排放总量控制在3020.32万t。

2

6

1100.00二氧化碳排放量(万吨)1000.00900.00800.00700.00600.002005年2006年2007年705.68806.28914.13987.912008年

图3 2005-2008年生产领域二氧化碳排放量

3 分项规划

低碳城市的建设侧重在城市规划、可再生能源利用、建筑节能、地下空间开发、生态城市建设、低碳交通等重点领域,从而实现全市统筹、综合布点、协同推进(详见图4)。

7

8

3.1 以低碳为导向的城市规划(规划纲要详见附录一) 3.2 可再生能源利用规划

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在生产、生活领域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泵、天然气等清洁能源的综合利用。积极推广太阳能在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综合应用,努力让阳光“照亮厦门、温暖厦门、融入生活、推动发展”。该规划已由市建设与管理局组织编制完成(详附录二)。 3.3 建筑节能规划

建筑节能重点抓好新建建筑节能设计与建造、国家机关办公建筑与大型公共建筑节能监管与改造、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规模化应用及产业化、农村建筑节能等关键领域,通过加强行政监管、推进技术进步、完善标准规范、注重市场引导、强化舆论监督,全方位推进建筑节能目标。该实施规划已由市建设与管理局编制完成(详见附录三)。 3.4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规划

充分利用地下空间资源,把交通设施、商业街、商场、仓库、娱乐设施建设在地下,一方面可节省大量建设用地,另一方面地下的恒温恒湿条件较好,还可节省大量空调能耗。该规划已由市建设与管理局组织编制完成。 3.5 城市生态规划

城市生态城市建设着眼于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其规划

9

实施纲要提出着重打造五大生态体系:生态景观与安全格局体系;生态农业与循环经济体系;生态文化与人居环境体系;资源保障与高效利用体系,环境改善与污染控制体系。该“纲要”已由市环保局组织编制完成。 3.6 绿色交通规划

创建低碳机动化城市交通模式,首先应推行城市轨道交通为主、高速公路为辅的交通模式。从能耗方面来看,火车每吨公里的能耗只有118千卡,大货车是696千卡,中卡车(家用)达2298千卡。也就是说,同等货物通过铁路运输的碳排放仅为高速公路的5%至20%,而且单位运输用地可节约20至30倍。其次,在城市交通方面应下决心保留和扩展步行道,大力发展包括快速交通BRT、公交专用道、普通公交等,抢在大多数市民私家车出行习惯形成之前,以“快、准、廉、优”为目标来优化公交出行方式,减少交通的碳排放和城市空气污染。 3.7 低碳校园规划

校园是培育未来建设者的摇篮,肩负着教育、科研和社会服务重任的基地。根据国家颁布的《高等学校节约型校园建设管理与技术导则(试行)》,我局已组织厦门理工学院等一批高等院校开始建设低碳校园,将低碳理念、管理方式和技术措施贯穿于校园规划建设、运营维护、教育普及等全过程(详见附录四)。

10

4 低碳城市发展的对策措施 4.1 城市生活低碳化

推进城市生活低碳化,积极倡导生活简单、简约化,引导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节约能源。在生活模式和消费观念上积极引导居民使用高效空调、照明及节能家电等低碳产品,倡导低碳旅游、低碳购物、低碳装修等低碳消费意识。从源头上促进企业注重低碳生产、多出低碳产品。在公共交通服务上不断改进,推动节能型汽车的广泛使用来降低交通燃油消耗。 4.2 城市空间紧凑化

我市的城市化推进突出以中心城区拓展带动城乡协调发展,表现出由内向外、圈层推进的特点,即核心区(厦门本岛)→拓展区(岛外四大辅城)→延伸区(北部山区、重要的生态协调区),三个圈层共同构成我市的城市空间结构。

城市空间可进一步紧凑化。通过合理的城镇空间布局、产业结构组织及基础设施的合理安排,引导城乡各类要素向城镇集聚。在城市建成区,空间布局进一步调优。积极引导城区各项功能的合理分区,完善基础设施布局,避免城市规模过度扩张和功能的单一化(图5)。在社区空间层面,强调混合使用和适度高密度社区开发的策略,打破传统方式上的功能分区,不同的社区组团作为城市最小功能体,依靠公共交通联系,减少小汽车使用,发挥城市功能的综合优势。

11

图5 厦门城市空间结构图

4.3 产业结构调优,能源利用高效

第一,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优化技术密集程度高,控制污染性高的行业,淘汰落后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增加高技术及高附加值产品的比例,做到能耗低,节地、节能、节水及节材。

培育低碳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及能源设备制造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一步降低资源

12

和环境压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继续做大做强电子信息等支柱性低碳产业;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中介服务、会展等低碳服务业;培养动漫、科技服务、文化创新、金融业等低碳高产出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业,提高绿色农业比重。

第二,实行行业准入制度,政府从法规上设臵准入门槛,对国家禁止发展的行业和在厦门无竞争能力的劣势产业,在规定期限内应予以关闭或转移。

第三、转变企业传统生产方式,从“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废物排放”流程组成的开放式线性经济模式向“自然资源-产品和用品-再生资源”的封闭式流程为特征的循环经济模式转变。 4.4 可再生能源利用

针对未来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策略及战略,首先,从城市发展上,瞄准未来世界能源技术革命的方向,把可再生能源发展作为科教兴市重点领域,加速技术研发;其次,从新能源利用产业化上,改变传统燃煤为核心的产业链,使风力、太阳能、垃圾发电等新能源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从实践上分层次推进可再生能源产业园区、新型社区、大型公共建筑示范项目的建设;最后从法规建设及政策保障上,逐渐完善立法,推动可再生能源利用的市场化。 4.5 碳汇

13

但从目前发展来看,厦门发展碳汇的能力受土地面积的限制,缺少森林、沼泽及大面积植被的覆盖面积。

针对未来目标及措施,在加强绿化措施增加自然碳汇能力上,今后应进一步增加街头绿化、公园、沿溪、道路绿化建设,沿城市周边设臵防风林,保护现有沼泽地,在整个城市范围内做到生态平衡(图6)。

图6 厦门园林绿化图

4.6 CDM清洁发展机制

CDM清洁能源发展机制已为发展中国家低碳项目建设提供了巨额的资金支持。我市作为低碳先试城市,应充分利用CDM机制来实现碳交易,充分利用建筑、工业、交通、公共机构等领域的节能,在单体或系列项目中做好节能减排的组

14

合,将碳减排量用于申请CDM的国际资金资助。

我市CDM项目开发有较大的市场吸引力,垃圾填埋气(东孚垃圾填埋厂)回收利用、垃圾焚烧发电(后坑垃圾焚烧厂)、垃圾堆肥、污水处理沼气回收利用、污水源热泵、污泥发电等,都具有开发成为CDM项目的潜力。在建筑节能方面,我市264幢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的节能改造,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光伏、太阳能热水、与建筑结合的风力发电、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等)在建筑中的应用也可开发成为CDM项目,全市CDM项目潜在收益详见表1~4。

1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