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意榕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小学民间文学实施故事教学策略探微

小学民间文学实施故事教学策略探微

来源:意榕旅游网
语言文学研究 小学民间文学实施故事教学策略探微 贺洪琴 (杭州市濮家小学教育集团,浙江杭州 310004) 摘 要: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属于幻想性的民间口头叙事文学。它具有和其他文体不一样的特性。介于这类文体具有故 事性强、极富想象力的特点,再加上符合孩子的童心,作者提出用“故事教学”教学。把讲述作为教学的重要方式,带领学生感 受神奇的想象、离奇的情节、神性的形象,了解其叙事结构和语言规律并迁移运用,促进言语增值。 关键词:民间文学 故事教学 教学策略 小语教材中有很多神话、民间故事,深受学生的喜爱。一 些教师采用“学习字词、整体感知、分段感悟、感情朗读”这种 千篇一律的教法。未能抓住该类文体的本质特点,难以让学 生学会阅读。那么这类文体到底该教什么,怎么教呢? 一二、故事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概要复述,把握叙事结构,培养概括能力。 既然是民间口头文学,故事就要好听好记,否则就没法 流芳百世。好听好记,就意味着故事情节是类型化的.是有 规律的,是有模式化的叙事结构的。教师在引导学生整体把 握故事时,要让学生厘清故事发展的先后顺序。梳理出“离 奇”的主要情节,再利用模式化的叙事结构.把主要情节串 、故事教学的意义和界定 从语文课程的属性和学生的语文素养看,“语文课程是 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 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该 联起来简要复述。 1.标志性时间+主要情节。 神话经常采用“很久很久以前”开头,给人历史悠久的感 觉,激发听故事的兴趣。中间用“过了不久”“多少年过去了”做 是语文实践”。可见阅读的功能不是读懂内容,而是教会“如 何阅读”.如何“语用”。引导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发现语言的秘 妙,习得语言,并得体、准确地使用。 从第二学段的阅读、口语交际目标来看,要求学生能复 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的语言,关 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讲述故事力求具体生动。 过渡,“从此以后”做结尾。叙事结构,大多按时间顺序,条理清 晰地叙事。如《盘古开天地》,先找出“很久很久以前”“一天” “天地分开后”“盘古倒下后”4个标志性时间段.思考做了什么 事.然后把富有传奇色彩的主要情节浓缩成4个小标题:巨人 沉睡、开天辟地、顶天立地、改天换地。这些“创世神话”大多以 时间为序,叙事结构基本为“世界混沌一片——神开天辟 地——神顶天立地——身体化为万事万物”。 2.标志性人物+助人/阻挠。 从文体价值和特点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是人们通 过口耳相授、代代相传下来的民间文学,它需要后人传承下 去。这类文体想象离奇,故事性强,人物特点突出,往往有模 式化的叙事结构,稳定情节,便于人们记忆。 感受民间文学奇特的想象,学习语言特色.并迁移运 用.最终掌握这“类”文体的阅读方式,便是其教学价值所在。 我们无须太多的内容分析,让孩子们自读自悟,在了解语言 特色的基础上,复述故事.就是最好的语言习得和运用。 有些神话人物较多,如古希腊神话。我们先找出主要神 的名字,然后思考这些神做了什么事,把主要事件串联成课 文大意。这些神话大多以人物事件为序,叙事结构基本为 “人类遇到困难——好神帮助——坏神阻挠——神牺牲”。 普罗米修斯看到人类没有火的悲惨情景,决心冒着生 命危险。到阿波罗那里盗取火种。宙斯气急败坏,派火神给 完整又生动地把故事讲好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 现。复述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感悟力和理解力,丰富和存 储语言材料,并把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复述还可以 直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增强记忆力和当众言说的自信心, 对于书面表达有促进作用。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故事教学就是一种极好的体 他最严厉的惩罚。把他压在高加索山上,派鹫鹰啄他的心 脏。后来赫拉克勒斯拯救了普罗米修斯。 3.标志性地点+主要磨难。 如《文成公主进藏》,学生先找出公主进藏经过了哪些 地方?遇到了什么困难?公主是怎么做的?发生了什么变化? 地点 路纳 达尤龙真 乃巴山 遇到什么困难 大河、沼泽 恶鸟 高山 怎么做 搭桥过河,撒羊毛 写血书.造石屋 背山 变化 内地桥、牛羊肥壮 树木稠密 留下公主脚印 现这类文体特点又加强语用的好方法。即:关照文体特征, 以指导学生讲故事、写故事、演故事为主要手段.以品味神 话特色语言,把握离奇情节,感受神性形象和文化为内容, 建构起一种“故事教学法”。在故事教学中将词句理解、要点 概括、文意把握、文章主旨、阅读想象、听说读写等融为一体, 促进学生语言的增值。 一50— 2017年第7期(总第747期)夫放赘封 衄哥鹫昀旺 学生在梳理故事情节后发现:它的叙事结构是围绕三 巴,啄食他的肝脏。白天,他的肝脏被吃光了,可是一到晚上, 肝脏又重新长了起来。” 人物上的人格化:动植物乃至整个大自然会说话,有思 想……写法拟人化。 次磨难写的。而且每次磨难叙述都有规律,即按照“地点—— 遇到困难——克服困难——变化”的顺序把三次困难串联 起来,简要复述就水到渠成。 这样的概要复述既训练了学生提取信息和概括的能 3.揣摩离奇情节,体验语言情境。 神话中最令孩子印象深刻的一定是离奇的故事情节、 力,又抓住了神话最神奇的情节,还把握了神话的叙事结构 大多以时间、地点、人物为序,结合磨难展开。 (二)-i:'-t-细复述。习得语言规律,塑造神性形象。 不可思议的人物及动物.一旦看到这些,阅读期待便瞬间燃 起。让他们详细复述故事中的不可思议之处,就是神话最 “神”之处。 1.品析关键词句,走进神幻形象。 神话中的主人公都有神性的魔力,正义、勇敢、善良、强 如《文成公主进藏》,当学生简要复述后,老师让学生抓 住觉得最不可思议处详细复述。有的讲公主的动作:剪了一 把羊毛撒在地上,就走过了沼泽。背乃巴山。这是常人难以 拥有的神力。讲的时候要把公主无与伦比的神力讲出来。有 的讲神鸟会讲话非常不可思议。要把故事中人格化的地方 大、为民造福,满满的正能量,寄托了先民想征服自然、改造 世界的美好憧憬。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塑造主人公形象,牵 一发而动全身。如提拎“辛苦”这个关键词感悟女娲寻找彩 石的艰难。 在概要复述的基础上(讲故事的1星级),抓住表现 “辛苦”的关键词“几天几夜、找啊找啊、零零星星的小块、终 于……”用上了这些好词,说得几乎和课文很接近了。(讲故 事的3星级)。再想象寻找彩石过程中心情的变化讲故事(讲 故事的5星级),在这个分层推进的复述环节中,学生抓住关 讲神奇。有的讲公主的举动和西藏的变化很神奇,讲述时要 把人们的憧憬讲出来。然后四人小组,每人选一个离奇之处 合作讲故事。 又如《渔夫的故事》老师设疑:现在你就是王后,什么时 候讲故事停下来,才能保住性命。你就把那个片段讲精彩。 学生兴趣盎然.纷纷找自己认为可设悬疑之处讲故事。有的 说在魔鬼钻出瓶子露出凶相时戛然而止;有的说在渔夫想 办法智斗魔鬼时停止;有的说在魔鬼解释为什么要恩将仇 报前截住…… 键词句,一边品析,一边讲故事,既训练了语言表达,又感受 了女娲为了人类不辞辛劳、甘于奉献的高大形象。 2.关注神话语言,感知语言特色。 民间故事和神话的语言介于书面语和1:3语之间.充满 幻想的传奇色彩,深受儿童喜欢。 (1)语言节奏的音乐美 通过这样的详细复述.学生发现了民间文学之所以那 么引人人胜.就是因为情节充满奇幻色彩,过程一波三折, 悬念不断创生.才那么扣人心弦。同时也挖掘了故事背后的 创作背景、人物形象、文章主旨、语言特色、情感体验。只有讲 述出这份神奇和情感,才能真正感受到民间文学的魅力。 (三)创造性复述,激发神奇想象,释放神性力量。 1.想象补白,再创神奇。 神话有极大的想象空间,用好这些“空白点”,不仅能开 语言节奏明快,富有音韵美。如《开天辟地》“轻而清的 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渐渐下降,变成了 地”中包含多个反义词,对仗工整,节奏分明。 《猴王出世》“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采用排 比,每句话都是三个字,第一个字是动词,后两个字是名词。 “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采用与(某动 物)为( )的排比结构;“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采 用对仗的形式,让学生把目光聚焦在语言文字上,发现神话 发孩子的想象力,还fi ̄3Jn强语言实践。例如:女娲辛苦地找彩 石,可能碰到了哪些困难?在哪些难找的地方找到了?学生的 想象很神奇。有在滚烫的岩浆里找到了红石头;有在山顶的 雪山上找到了白石头;有在埃及金字塔法老的皇冠上找到了 语言的秘钥。通过反复的边读边悟边讲故事,明白短促、跳 跃、有节奏的语言是为了表现一个顽皮、活泼、有灵气的石 猴形象。 (2)表达方式的绘画美 黄石头:有在一千年都没解冻过的冰湖里找到了蓝石头…… 学生借助教材空白点,通过想象,进行细节补充,并创 造性地复述,这样既增强了情节的离奇性,又增强了女娲的 语言形象生动,富有画面感。如《渔夫的故事》中魔鬼的 外形“魔鬼的头像堡垒,手像铁叉,腿像桅杆,口像山洞,牙齿 像白石块,鼻孔像喇叭,眼睛像灯笼”一连串荒诞简洁的比 神奇力量和伟大人格。还让学生捕捉到了神话的文体特征, 如夸张、想象、离奇、神性……是一次很好的语言实践。 2.读写结合,续编故事。 如教学《盘古开天地》“他呼出的气息,变成了四季的风 喻,让一个凶神恶煞的恶魔形象立刻出现在眼前。 (3)写作方法的虚化美 神话大多通过丰富的幻想、拟人、夸张塑造形象,反映 生活。正是这些虚化夸张的写法,才虚构出离奇的情节。 如数字上的夸张:“昏睡了一万八千年”、“天每天升高一 和飘动的云;他发出的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学生模 仿这段话的写法:他的( ),变成了( )的( ), 进行续编。学生写道:“他的五指,变成了壮观的五指山。他的 丈,地每天加厚一丈”、“这样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等,《渔夫 的故事》中“所罗门已经死了1800年”、“100年过去了,200年过 胡须,变成了绿油油的藤条。他的头发,变成了嫩绿的柳枝。他 的牙齿,变成了高大无比的山峰。”……讲故事的时候把书中 和自己想象的都说进去,就更神化了盘古的英雄形象。 又如教学《文成公主进藏》时,根据“地点——遇到困 难——克服困难——变化”的叙事结构发(下转第74页) 去,400年过去”,《夸父追日》中“一眨眼就跑了两千里”…… 情景中的幻想:《普罗米修斯》“狠心的宙斯又派了一只 凶恶的鹫鹰,每天站在普罗米修斯的双膝上,用它尖利的嘴 一51— 文化学研究 郑国权老先生。在聊天过程中.郑老先生非常热情地回答了 笔者的疑惑。笔者问:“您觉得南音若想继续发展下去,那么 他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怎么样的呢?”郑老先生思考一瞬,答: [8]张盈盈.泉厦两地南音唱词比较研究[J].福建艺术, 2008(06):34—35. [9]朱庆之.上古汉语“吾”“予,余”等第一人称代词在口 “情感。南音之所以能够发展到今天,固然有许多原因,但最 语中消失的时代[J1.中国语文,2012(03):195-210+287. [10]郭攀.古汉语“数(量)・名”二语序形式二论[J].古汉 语研究,2001(03):36.40. 重要的是南音唱的是‘情’,无论是友情、爱情、亲情,他们都 是能够打动人心、引起共鸣的。”郑老先生在最后反复强调, 无论南音怎样变,都要有真情。笔者深以为然,抛开语言词 汇语法不谈。南音必须是有情感的戏曲,以情动人。 笔者尝试对南音唱词古今表达格式的变化做了以上比 [11]黄聪聪.古汉语语序的合理性新探——以闽南方言 为例证[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05):157— 160. 较分析,希望对现代南音唱词的创作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2]俞允海.古汉语的语序颠倒现象[J].湖州师专学报, 1986(02):69-71. [13]马重奇.20年来闽方言研究综述[J].东南学术,2011 (O1):200-217. [1]郑国权.泉州弦管曲词总汇[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 社.2014. [14]郭祖荣.谈丁马成先生的南音新词[J].福建艺术, 1996(02):57-58. [2]新加坡湘灵音乐社,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南音名曲 选[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0.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上[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五版)下[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谢英.现代汉语表达格式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 版社.2012. [15]王鼎南.求真、求新、求美——试论丁马成的南音改 革[J].福建艺术,1996(02):66—67. 『16]平山久雄.中古汉语鱼韵的音值——兼论人称代词 “你”的来源[J1.中国语文,1995(05):336-344. [17]涂秀虹.嘉靖本《荔镜记》与万历本《荔枝记》_一陈 三五娘故事经典文本的对比-9分析『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55—60+66. [6]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14. [18]孙佳佳.明嘉靖本《荔镜记》戏文研究[D].福州:福 建师范大学。2012. 指导老师:谢英教授 写故事中迁移运用。 [7]俞允海.古汉语的语序颠倒现象[J].湖州师专学报, 1986(02):69—71. (上接第51页)挥想象,创编故事,把公主进藏过程讲得更 艰辛更离奇,从而进一步感受公主勇敢智慧不畏艰险的美 丽形象。 (2)合作演故事,提高实践能力。 当学生经历讲故事、读故事、写故事之后。要给孩子一 在教学中,挖掘神话的语言现象读写结合,学生就能积 累语言,并在之后的讲故事过程中迁移运用。这样的语用巧 妙地将内容理解、语言揣摩、情感体验、文字运用都融合在了 一个成果展现的机会。让学生上台“演”.这是更高层面上的“创 造性复述”。笔者放手让学生自己组队准备,课内课外甚至 创编的故事都可以。然后分小组合作表演。观众看完之后进 行点评。这样既实现了阅读目标,又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 还锻炼了综合实践能力。此时的“文本语言”就内化为学生 的语言,“语用”就真正达成。 起,关照了文体的整体规范和风格,促进了语言的发展。 3.迁移运用,创演故事。 孩子对神话有着与生俱来的喜爱,所以上完课文就结 束了,未免意犹未尽。笔者就让学生将课内学到的文体阅读 方法迁移到课外群文阅读.进行一次“走进神话殿堂”综合 不同文体,学生从中习得的言语表达方式和阅读策略是 有区别的。阅读教学要因“体”选准语用点,教给语用方法。“故 性学习,拓展课程资源。 (1)创作编故事,实现语用表达。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当学生 把阅读中习得的语言规律迁移到写作中,这便实现了真正 的“语用”。如三下神话单元的口语交际、写作内容是:“神话、 事教学”能较好地解开民间文学这类文体的阅读密码。使“文 体阅读”与“语用学习”“比翼双飞”,最终促进学生言语“增值”。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 范大学出版社.2011. 传说中的人物真神奇,如果你也会变,你想变成哪个神话人 物,请展开想象的翅膀,编一个故事”。于是孩子们创编了大 [2]陆谦.谈神话类文本的价值取向[J].小学教学设计, 2011(9). 量离奇的神话故事,如《假如我变成孙悟空》、《当嫦娥遇上神 七》、《新神笔马良》、《精卫填海新传》,又如由《女娲补天》改 编成《女娲补人》…… 孩子们在创编中。自然地把神话故事的模式化结构、神 性人物、离奇情节、奇特想象、夸张、虚化、拟人等表达方法在 ——[3]余科峰.领着学生读神话[J]-/J、学教学参考,2011(8). [4]蒋军晶.神话这样教[J].教学月刊(小学版),2016(5). [5]周英顺.中小学语文神话类文本教学刍议[J].当代小 说(下),2OLO(5):7o_71. 7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