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之殇读书笔记
【篇一:古典之殇读后感】
“纪念原配的世界”王开玲开篇便如此写道。人们不禁会发问何为原配的世界?为什么要纪念?难道这不是原配的世界?
也许引用狄更斯的双城记便足以回答“那是最美好的时代,那是最糟糕的时代;那是智慧的时代,那是愚昧的时代;那是信仰的时期,那是怀疑的时期;那是光明的时期,那是黑暗的时期.??”那样的时代似乎更像是现在这个时代,复杂无比。
时间上溯到5000年前,那时虽然任就是洪荒时代,一切的文明任就处于萌芽。而一切任就是原本的面貌。随着时间的渐渐推移,临海而渔,欲林而猎的渔猎文明被农耕文明所取代。人么不必再去为生活东奔西走,只需守着一方土一片天便可安然一生。人与土地依然其乐融融。
在一季又一季的谷物收割后,一年又一年春夏秋冬的交替后,一代又一代的人生老病死后。渐渐地一生困守在一方土的人们不再满足,开始去探寻世界的奥秘。于是哥伦布,麦哲伦,达伽马等航海家开始探寻世界、阿基米德,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开始寻找宇宙的奥秘。终于在爱因斯坦,瓦特,法拉第等一系列科学家的发明开始改变世界。工业时代开始取代农业时代。
终于自人类诞生以来的原配的世界开始渐渐远离。
霓虹灯取代了萤火虫,消灭了黑夜;噪音取代了夏夜的唧唧虫鸣,剥夺了耳根清净的权利’高楼林立的城市取代了荒野,遮住了地平线??谁还记得从前的世界?谁还记得生活本来的样子。对着越走越远逐渐消失的那个原配的世界除了说声再见,我们还能做点什么?
人们不再夜不闭户,也不会路不拾遗。彼此之间不再是相信,而是猜疑。乃至于帮助都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变成成功的踏脚石。谁还会觉得为松板的晶亮,幽林里的气息,昆虫引人自省的鸣叫而觉得神圣?谁还会看见城市就头痛?谁还会听见春天树叶绽开的声音?谁又会觉得河川是我们的兄弟?谁还会把野兽视为手足?难道这种远离自然的存在方式算是生活?
那么怎样才算是一个好的时代?我觉得凡是好的东西都应该免费或者傻瓜也能活得好好的。
最后借海明威的话结束这篇不知从何谈起的读后感吧——“这世界很美好,值得我们去奋斗”
(字数823)
【篇二:古典之殇阅读心得】
自然之改,心灵之变
——《古典之殇:纪念原配的世界》阅读心得
b-b1-0459-6
庆幸读了这本书。作者怀揣着一颗赤子之心将其怀念古典,纪念曾经美好的世界,对比今日种种现象,以一种富有逻辑确饱含深情的方式抒发出来。这是一本每读一段都会引起人思考的书。又似乎在阅读的同时,被作者引领者,追溯起曾经的记忆,好像神游到作者描述的曾经的古典的美好世界里。
但这本书不仅仅是追忆过去,而且难得的是没有抛弃今天。带着现实与过去对比着、反思
着。与仅仅是夸赞古典的只情不理的呻吟不同,可以看出,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其实是针对现实社会的。可能是给现在一种启发,给生活在现在的人一些启发。正如序中所说:“这是一本追溯古典、保卫生活的书。”我认为作者的另一高明之处即是客观存在的自然家园与人的精神家园的同步叙述。正如书中所感:“物性决定人性,物境塑造心境。”作者立足于自然景物或生活细节:比如黑夜,河流,荒野,校歌,放学路上,感叹着客观实景,人们生活方式真实改变的同时,其实是在追究人们精神上,心灵上的改变。作者说:“我希望自然恢复古老的面目。”他在呼唤自然回归其原始面貌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呼唤人们回归心灵的原始与美好。作者做到了如序中所说:“这是一本修复记忆,唤醒感官和心灵美学的书”。
此书的主题我觉得是“改变”。每一个细节所讲述的都是自然的变化,同时也是人们心境的变化。为什么这么说呢?此书虽然一定程度上应“哥本哈根气候大会”的景,描写了很多自然被人类破坏的种种,借以抒发了作者对于自然环境保护的倡导。但是,本书至少一半的内容都是与人有关,与现实社会有关。这种对于人文世界变化的描写构成了本书的另半边天。其实自然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改变时相辅相成的。因为随着远古时代以来人在自然世界地位逐渐升高,成了世界的主宰,尤其是近现代时期,人们在贪婪地利用自然资源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几乎完全忽略了人对自然的破坏。自然的改变源于人的改变。而人的这些恶性又是由心灵或精神上的缺失造成的。人们在提高生活水平的同时,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从而忘记了我们的祖先曾经对自然的敬重,古典的精神也被抛弃了。所以“古典之殇”,不仅是自然世界之殇,更是人类的古典精神之殇。作者在呼唤让世界还以本来面貌的同时,也在呼唤古典精神的觉醒。所以读者在读书时,才会觉得真的与自己息息相关。书中很多主题其实是相关的,比如:丢失的脚步和每个故乡都在消逝,黑夜和耳根的清静,蟋蟀入我床下和萤火虫等等。每一篇,或多或少都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感悟。我比较偏爱文中主题是自然变化的章节而非实时性对于事件的评论,可能是下意识的寻求作者所描绘的古典的美好逃避现实阴暗面吧。在此针对一些片段谈谈自身感想。
最怀念的源自“那些消逝的歌”。歌本身天然就有引领人们精神的作用。听音乐可以让人身心放松,精神愉悦。而校歌,其实是基于一个学校的基本信息结合写作人想表达或宣扬的个别信息而作,换句话说就是类似于命题作文,是有目的的。这种目的性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校歌作为“歌”的部分,也就是音乐程度上的美感。更大的意义在于词中的文化性。我其实对校歌没有太深感情。我并没有经历作者文中提到的写校歌的很好的校歌。正如作者所说:校歌现在更多的被校服、校徽、校铭所取代。但是文中“你是哪个小学的?”这句话确引起了我的感想,对于故乡,对于学生时代的感想。虽然学生生涯还没结束,现在还在上大学,但是却已经在怀念以往的学生时代。大学与小学、初中、高中时的生活是截然不同的。当时可能无感,但现在觉得那真是一段,单纯、简单、美好的时光。我的故乡在北京,恰巧符合作者文中所提到的许多事物的发生地。现在在外,当遇到老乡时,多会问:“你是哪个区的?”“哪个高中的?”,如果是同一个区便会问:“哪个初中的?”。前面两个问题得到的答案可能会分析此人学习成绩好不好,学校实力强不强。但若是恰巧同区,问起初中时,确多是聊起自己非常了解、非常熟悉的事物,更是老乡间的虚寒温暖,唠唠家常了。每每问道这些问
题总会怀念起美好的旧时光,当时不见得美好,现在却只能用这个词来形容才最直接、最恰当。没什么对校歌的记忆,但对校铭是有的。我们中学的校铭是“老实、宜强、勤奋、创新”,真真中了作者文中对诸如此类校铭的鄙视。但是,这四个词却是我中学时代,每周一升旗仪式后都要大声呼喊的。现在提起,脑中还会想起在人头攒动的操场,集体大家一起呼喊的场景。倒不是内容有多么激励,只是现在想想现在连可以这样呼喊之后牢记的东西都没有了。在没有外力的情况下,我已经忘了用一些词汇或者段落或者文中激励、启发自己。那时的学生会主席也是升旗仪式的主持人总会站在领操台上带领大家呼喊。对于他来说,那一定是更加难忘的记忆吧。
最感动的源自谁偷走了夜里的“黑”里作者游武夷山在吃夜宵时忽然断电的片段。“等骚动过去,我猛然意识到:它来了,真正的夜来了。……几小时后,灯火大作,酒消梦散。”我
觉得这一段句句都好。原因在于对于黑夜,有谁能像作者这样有如此多的联想和情感。我们适应了不纯的黑夜,并且麻木于此。而作者确因为一次意外的与真正黑夜的邂逅中感慨着,神游着,像孩童一样欣喜着。读完后觉得自己虽比作者年纪小,理应更单纯,确无作者那般的赤子之心。因为在作者心里,古典的美好与自己息息相关,从未离开过。
最向往的源自再见,萤火虫。我同作者不同,作者小时候还见过萤火虫,童年的记忆中有与之有关的片段。可是我自出生以来并没有见过一次萤火虫。现在想想真是十分可惜。我甚至不相信我从没有亲眼见过这种生物——一种所有人多十分熟悉,细想来确不见得有多少人见过的生物。它的消失反映着人们所生存的环境的恶化,同时消失的是由“流萤”记载的古诗中前人所描述的美景。“若论对流萤的感情和消费程度,古代中国排第一”。现在却鲜少有人提起了。它不在我们的生活中,自然难被想起。但是在作者的引领中细细读来,确莫名存着对流萤的憧憬。我生出了想去看萤火虫的愿望。这是否意味着我是可以被启发的呢?一些在骨血中流淌的对自然,对美好事物渴望的基因是人所固有的,不能被磨灭的?我相信每个读过此书的人都会有此感想。
此书从新唤起了每个人对古典的向往,对自然的向往。引领我们思考更多。但是它并不消极,因为:“每个人都生逢其时,每个人都结实地拥抱了自己的时代。每个人,都在厌恶与赞美、冷漠与狂热、怀疑与信任、逃避与亲昵中完成了对时代的认领。”“我们把一辈子,仅有的一辈子都抵押给它,献身于它了”。
【篇三:读书笔记,读书心得】
笔记一:
摘一节冰心的序——一本奇书(冰心):
我认识霍达,是从读她写的《国殇》和《民以食为天》开始的。我喜爱这位年轻的女作家,因为从这些文字里,我看出了她是一个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人。但我还不知道她是位多产的作家,她写的电影剧本、戏剧本等等,我都没有看过。直到她送给了我一本《穆斯林的葬礼》,我才知道她是回族,而且写作的才能是惊人的!关于回族,我知道的很少,因为我的亲戚朋友里,没有一个回族人。我只知道回族人都爱干净,不吃猪肉,男人们戴着一顶医务工作者那样的白帽;北京有一条牛街,里面住的都是回教人,还有教堂(清真寺),如此而已。看了《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就如同走进一个完全新奇的世界。书里每一个细节,我都很“陌生”,只有书中小主人公新月在北京大学生活的那一段,因为北京大学的校园就是燕京大学的故址,我对燕大校园的湖光塔影,还是熟悉而且有极其浓厚的感情的。回来再讲这本小说,我觉得它是现代中国百花齐放的文坛上的一朵异卉奇花,挺然独立。它以独特的情节和风格,引起了“轰动的效应”,这“效应”之广之深,大家知道得比我还多,我就不必细说了!现在,我知道这本书正在译成许多外国文字,在海外出版,虽然里面有些删节,我对此还是十分欢喜。我愿意全世界的读者都知道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五十六个民族之中,有十个民族是穆斯林,而且在中国十亿人民之中,就有一位年轻的回族女作家,她用汉文写出了一本极富中国性格的、回族人民的生活故事。关于这本小说,在中国的言论和评价,真是多得不得了,好得不得了。我们中国有一句古谚,说“百闻不如一见”,亦愿海外的朋友们,都来读一读这本中国回族女作家写的奇书!
笔记二:
《葬礼》中有两处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描写,父亲韩子奇在临终时是半信半疑地念着“清真言”去世的;而女儿新月在临终时则义无返顾地呼唤着她所爱的老师“楚燕潮”的名字去世。这两幕不起眼的伏笔其实是在暗示作者要表达的意图:穆斯林的上一代还在受着伊斯兰——这道宗教枷锁的控制,虽说半信半疑,但是无法完全摆脱。而穆斯林的新一代则已经大胆地冲破这道束缚美好爱情的枷锁——伊斯兰,将其彻底抛弃。两幕临终的描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作
者要表达的正是被她称为穆斯林的回回民族,在前进中的巨大的变革,回回民族要想发展,要想享受现代文明如爱情等等,在作者看来必须抛弃伊斯兰的枷锁。新月死了,可是在作者的笔下,新月是为了改变回回民族陈腐的现状而死的,她是回回民族变革发展的最前卫的烈士——用生命换取美好的爱情。作者在暗示回回民族要改变现状,像其他民族一样文明先进,不受宗教的束缚,必须要经过牺牲,像火凤凰一样的死去,然后获得新的生命。这是作者的理想,她爱自己的这个民族,但她的爱法与回族的穆斯林不同。她不认为回族的发展壮大在于恢复回族人对于伊斯兰的信仰,相反,她认为回族不像汉族等人那样享受美好的爱情与所谓文明的生活,障碍正是伊斯兰。因此这个民族要想获得发展,必须抛弃伊斯兰的枷锁。 笔记三:
韩子奇(代表回族的第一代革命者),没有完全的抛弃伊斯兰传统,但是他的伊斯兰传统已经有了动摇。韩新月(代表着回族的新一代革命者),已经完全
地抛弃了伊斯兰传统,义无返顾地走向她的理想。这正是作者的希望——新一代的回族正在抛弃伊斯兰教的束缚。虔诚的穆斯林都带着阴黝的面孔,背离信仰的生活却标上解放的徽标;韩子奇临终的一声呐喊,仿拂人性被压抑许久,此刻才得以回归!楚彦潮的坟坑悲歌,不会是哈姆雷特与奥菲丽娅的东方版那麽简单吧?俗语云:听话听音。这种葬伊斯兰的“礼”,却还打着穆斯林的旗号,和“打着红旗反红旗”的丑类有什麽区别?试想,一个从未接触过伊斯兰教的教外人,如果很不幸的读到了霍女士的“葬礼”,对伊斯兰教该是怎样的恐惧和不安!“围城理论”又有了用武之地:信仰了的大唱孔雀东南飞;没信教的唯恐避之不急。其用心,可谓毒也。作品中没有几处真实的伊斯兰精神和值得吸取的教诲,最后韩子奇与其女二人的结局来看其信仰恐怕难以让人相信是穆斯林,父女二人结局说明作者的信仰或许也属此类。
笔记四:
故事发生在北京的一座四合院。在磨砖对缝的灰色砖墙簇拥着悬山式的门楼里,演绎着一
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却纠缠交错的爱情悲剧。
小说在相当广阔的时代和社会背景下,以独特的视角,真挚热烈的情感,冷峻的文笔,透过梁家的悲欢离合,回顾了中国穆斯林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探索了其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和特点。穆斯林文化与华夏文化的撞击和融合,回、汉两个民族在复杂曲折的历史进程中的矛盾、痛苦而又难以割裂的丰富情感,在小说里都得到了生动充分的展示。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梁新月、楚雁潮等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透过他们不同的生活道路,热情地讴歌了回族人民勤劳、善良、宽厚、仁爱的优秀品格,颂扬了她们对伊斯兰教的精神追求和干预向命运挑战奋发进取的斗志。同时,小说还深刻的鞭挞了种种反人道的陈规陋习和价值观念。强烈的民族历史意识,独特的哲学伦理观念和富于个性的文化心理,是小说具有很强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品位,因而获得茅盾文学奖。
小说结构恢弘,开阖有致,故事完整,情节紧凑,笔触细腻,流畅灵秀,令人读来荡气回肠,留下深沉的思索
笔记五:
伊斯兰教和他的信徒穆斯林对大多数的读者来说是一个神秘的事物,所以这也成为吸引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文中看到了一个个描写细致的宗教场面,了解了有关穆斯林的许多风俗。作者本人是一个虔诚的穆斯林信徒,但在书中她并没有故意神化宗教,而是用一种清新流畅的笔触缓缓的记叙描绘,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产生一种十分纯净的感觉。同时书中的另一个背景是故事发生在一个和玉器有关的家族中。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以玉来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气节。例如有“君子比德于玉”。所以全文中隐隐流露出一种
雅致宁静,与世无争的气息,但是玉同时也是一种财富,君子爱其品质,当然也会有人因为其价值而做出令人不齿的事情。文中作者分别用“月”“玉”为线索,分别描写了民国初期到解放前和文革前到文革结束社会复苏的两个时期跨越六十年的历史。在这段复杂纷乱的历史中,不管是对两类人物冲突的正面描写还是侧面描写,都流露出作者本人鲜明的爱憎之感,同时这种情绪也深深地影响着
读者的情绪。动荡的社会中容易产生悲剧,六十年中家族兴衰变迁,三代人命运沉浮,最终是一个个令人痛惜的爱情悲剧。读后会产生一种压抑的情绪,但却触及读者的心灵,令人有荡气回肠的舒畅,同时使人产生对历史对社会深沉的思索。仅仅是这单薄的一遍已经令我的心绪久久无法得到宁静了。在这大量文字的背后,更让我看到了知识的可贵,姐妹情深的碧玉两
人,皆因为所受的教育不同,对于爱情,对人生竟也产生了天壤之别。玉儿对于爱情的执着,对于自由的渴望,她的大胆,果敢与无畏,正体现了新时期中国青年的新气息!而作为一代妇女的代表,碧儿的迂腐和落后,以及对于爱情的盲目和对于生活的依附,又是我不得不为之悲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