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正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第5期 et a1.Randomised controlled study ofconjunctival autograft [21] Dua HS,Azuara—Blnaco A.Limbal stem cells of the ver.suIS amniotic m ̄bFane graft in pterygium excision[J]. comeal epithelium[J].Surv Ophthalmol,2000,44(5): Br J Ophthalmol,2006,90(12):1476—1480. 415—425. [13] 李淑珍.翼状胬肉逆行切除加羊膜移植的临床研究[J]. [22] I ̄karis I,Gabric N,Karaman Z,et a1.Limbal—conjunc— 眼科新进展,2O00,20(3):286. tival autograft transplnatation for r ̄urrent pterygium[J]. [14] 杜志山,于建国,邓怒远.羊膜移植治疗复发翼状胬肉 Eur J Ophthalmol,2002,12(3):177—182. [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O00,22(5):584. [23] GrisO,Guell JL,del CampoZ.L-蚰hal—conjunctival au— [15] 李建军,张铁明.丝裂霉素C在眼科的应用进展[J].国 tograft transplnatationforthetreatment of recurrent ptery— 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8,22(1):20—24. glmu[J].Ophthalmology,2000,107(2):270—273. [16] Fmcht—Pery J,Raiskup F,Ilsar M,et a1.Conjunctival [24] 庆惠玲,王丽娅,黄少华.不同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J]. autografting combined with low——dose mitomycin C for 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7,25(2):190. prevention of primary pterygium re ̄nzrrnece[J].Am J [25] 张瑛,张林军,周志云,等.巩膜表层血管烧灼联合推进 Ophthalrnol,2006,141(6):1044—1050. 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肉[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7, [17] LevyRL,Naidu S,JacobsonL.Safety and efficacy ofthe 29(1):65. technique of complete tenon’S membrane excision and mito— [26] 张振坡,宋国奇.逆行切除联合球结膜移植治疗翼状胬 mycin C in pterygium surgery[J].Eye Contact Lens, 肉[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7,29(1):62. 2005,31(3):105—8. [27] 郭小东,支育齐,古爱平.乙 醇分离联合曲安奈德标识翼 [18] 丁小燕.丝裂霉素C对滤过性手术眼的影响[J].国外医 状胬肉切除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7, 学:眼科学分册,2000,24(1):22—25. 25(1):122. [19] 管一沁,李云川,李兰.羊膜移植丝裂霉素治疗复发性翼 [28] 刘兆荣,周晓明,修方伟.准分子激光联合羊膜与自体角 状胬肉[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7,29(2):157. 膜缘移植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 [20] 姜文浩,陈嘉宁,张明昌.5一氟尿嘧啶治疗人羊膜移植 眼科杂志,2007,25(2):184. 后翼状胬肉复发的临床研究[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 收稿日期:2007—04—03;修订日期:2007—06—18 2007,25(1):116. 谷氨酸在缺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理研究概述 潘莉 (广西梧州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广西梧州543000) 关键词:脑缺血;脑损伤;谷氨酸 中图分类号:R6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817(2007)05—0835—03 近年来通过最新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cDNA探针联 运。胱氨酸在细胞内迅速被还原为半胱氨酸,一部分参与细胞 合高度特异性抗体等的应用,有关缺血性脑损伤分子生物学机 内重要自由基清除剂谷胱甘肽的合成,另一部分则出细胞氧化 理的新观念不断涌现,其中对兴奋性氨基酸一谷氨酸(Glu)在缺 成胱氨酸,重新参与xc一系统循环。 血性脑损伤中的作用及机理的研究较成熟。现已公认,兴奋性 2 Glu对中枢神经纳胞的兴奋毒性损伤机理 氨基酸(EAA)的过度释放是导致缺血性神经元死亡的重要机 Glu对中枢神经细胞继发性损害的作用机理尚不十分明 理。特别是对NMDA受体激活产生的细胞内Ca2 持续增高是 了,Glu的兴奋毒性作用主要是通过其受体(Glu R)介导的。目 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重要原因。现对目前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前,兴奋性氨基酸受体的亚型主要分为5型:即 N一甲基一D一 如下。 天冬氨酸受体(NMDA)、红藻氨酸(I )受体、2一氨基一3一羟 1 Glu的生化生理特性 基一5一甲基一4一异恶唑丙酸( Ⅲ)A)受体、1一氨基环戊烷一 正常状态下,神经元胞浆的Glu浓度在10mm/L,胞外则为 1,3一二羧酸( 6LCPD)受体和L一2一氨基一4一磷酸基戊酸(L 0.6tan/L,突触间隙为1/ ̄m/L,而在突触终端囊泡内可达 —AP4)受体。Glu可通过激活 6 A受体、I 受体、NMDA 100mm/L,胞内外Glu的浓度相差万倍以上。突触间隙内的 受体产生兴奋性毒性作用。脑组织损伤后Glu浓度明显升高, Glu主要通过Na 依赖的谷氨酸转运蛋白(Glutamate trans— 可使其受体激活,引起神经细胞下述变化:①Glu R活化可引起 porter,XAG一)摄入胶质细胞和神经元内使其失活。该载体蛋白 短期内Glu摄取的抑制和刺激Glu进一步释放,使神经细胞外 摄取一个阴离子,伴随两个Na 进入细胞内,同时一个K 和 液中Glu浓度过度升高,并形成恶性循环。Hu等…对l1只产 OH一排出细胞外,并至少有一个阳离子产生静电效应。因此, 期鼠的纹状体内注入25nmol/L NMDA引起兴奋毒性作用,进 Gh的转运伴随电流产生。正常生理条件下,x 将Glu摄入到 而测量亲和力和对其的抑制情况,发现对Glu摄取的抑制作用 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这种摄入依赖正常的电位差,尤其是细胞 在短期内(1h)是增强的,而在第1~5天呈现持续性的降低。 内外的Na 离子梯度。突触后膜受体脱敏是Glu活性终止的 这表明外源性Glu R兴奋剂NMDA在短期内可抑制Glu的摄 另一个机制,Glu与受体结合后,G蛋白与膜受体分离,传递代 取,引起Glu蓄积,造成同侧前脑广泛的兴奋毒性损害。由此提 谢性细胞内的信息,而同时Glu受体分子发生变构调节,对Glu 示脑组织损伤后Gh的过度释放可在短期内抑制Glu的摄取及 的亲和力下降。另外,在生理状态下Glu//l ̄氨酸转运体(Xc一) 刺激神经细胞更进一步地释放Glu,形成细胞外液Glu的蓄积, 释放一分子的Gh,摄取一分子的胱氨酸入细胞内,两者藕联转 造成继发性脑损害。②Glu R的活化可引起神经细胞去极化, ・—-——835・—-——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07年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第5期 使神经细胞兴奋性增高,导致Na 、K 、C1一、Ca2 等离子通道 的通透性增加,使细胞内外离子分布异常,引起神经细胞的多 种生理生化特性改变。神经细胞去极化后首先破坏细胞内外 的a一平衡,使Cl一通道开放,细胞内a一增加,渗透压增高,导 致细胞肿胀。此后Ca2 通道开放,大量的Ca2 进入细胞内,并 使细胞内原贮存的 释放,造成细胞内cd 超载。而细胞 内Cla2 超载一方面可引起神经细胞的脂质和蛋白质代谢紊乱, 另一方面Ca2 进入脑血管壁,可通过钙调素或直接作用于内皮 细胞,刺激胞饮转运增强,细胞收缩,使血脑屏障紧密连接扩 大,通透性增高,最终导致脑组织水分增多,神经细胞肿胀,细 胞膜损伤,蛋白质水解,引起不可逆性蛋白质变性而致神经细 酶体裂解,大量溶酶体从胞质溢出,促使神经元细胞自溶。 缺血性脑损伤时神经元的破坏主要以坏死为主,部分细胞 可出现凋亡。死亡方式主要有:①急性坏死:Glu R过度兴奋导 致神经细胞去极化,大量的Na 内流造成细胞内处于高渗状 态,加上还原型谷胱甘肽下降,氧自由基攻击DNA,同时ATP 的耗竭使DNA损伤不能修复,DNA断裂;攻击膜性结构损害, 溶酶体释放,细胞结构破坏而坏死。②细胞凋亡:钙超载、氧自 由基、细胞信号系统等因素参与脑缺血时Glu毒性诱导的细胞 凋亡-l引。脑缺血后半胱天冬酶一3蛋白表达增多。xc一系统受 抑制使细胞内氧自由基升高,刺激中性神经的神经鞘膜磷脂酶 激活。细胞膜性结构上存在丰富的神经鞘磷脂,可在中性神经 胞死亡。③Glu R的活化还可引起神经细胞葡萄糖利用的增 加,抑制某些蛋白质的合成,胶质细胞肿胀,巨噬细胞的活化。 Cazevieille C等 J贝Ⅱ发现,在缺血缺氧致神经中毒时,GIuR活化 可诱发乳酸氧化酶释放,一氧化氮(NO)合成酶活性增强,产生 过氧化物和NO,成为兴奋性作用的一种因素。 在正常情况下,Glu与胱氨酸通过Glu/胱氨酸转运体进行 转运,维持细胞内谷胱甘肽的合成。当细胞外Glu过多时,可抑 制Glu/胱氨酸转运体的功能,使胱氨酸进入细胞减少,Glu可使 细胞内氧化型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均减少,对还原型谷胱甘肽的 耗竭作用尤为明显 J。Glu亦可使谷胱甘肽还原酶活力下 降-4 J。细胞内谷胱甘肽的减少还可抑制H202对磷酸戊糖途径 的促进作用,使还原型辅酶Ⅱ(NADPH)合成减少,增加活性氧 成分对细胞的毒性作用-5 J。Glu使细胞内谷胱甘肽耗竭,从而 使活性氧成分积聚,推测Glu作用初期是生理来源的活性氧成 分不能被清除而积聚,后期则是初期产生的活性氧成分对细胞 损伤产生的结果。这些活性氧成分使脂质过氧化,降低细胞膜 流动性,改变细胞内蛋白质成分和活性,使染色质浓缩,DNA断 裂,最终导致细胞死亡。谷胱甘肽是脑细胞内清除活性氧成分 的主要物质-6 J,因此细胞外Glu过多时细胞内活性氧成分堆 积。从而对细胞产生毒性作用。 3 Glu在脑缺血时的变化以及对神经细胞的损伤机理 脑缺血时,Glu是最早释放的氨基酸递质之一。目前认为 缺血时引起Glu释放的机理是:缺血神经元大量释放的EAA使 突触后神经元持续去极化,并使之大量释放Glu,这样的恶性循. 环造成EAA在神经元外含量显著增加-7 J。同时缺血神经细胞 内ATP降解,转运Glu入神经细胞内的Glu转运体功能衰竭, 影响Glu重摄取功能,甚至出现Glu转运体向细胞外液逆向转 移Glu的现象,突触间隙Giu明显堆积-8 J。脑缺血结束时,EAA 浓度达高峰水平,再灌注后立即开始下降;或在再灌注后到达 峰浓度后逐渐下降。EAA胞外浓度升高与神经元释放增加,神 经元和神经胶质对其摄取减少或消失、腺苷诱导其释放的增 加、合成和降解异常等有关,并受缺血严重程度、持续时间、累 及组织的体积以及缺血发生部位的影响 8 J。 许多研究证实【10 2l,Glu对神经元损伤的机制主要与两个 过程有关。首先,Glu可引起由于去极化产生的Na 和a一以 及水分向细胞内流,导致细胞肿胀,这一过程是可逆的,GIu去 除后神经元功能即可恢复正常;其次,NMDA受体活化和去极 化后引起非NMDA受体激活,Ca2 通道开放导致大量的Ca2 内流并激活膜磷脂酶活性,引起一系列级联反应-l引。缺血后核 酸内切酶激活则能分解DNA片段,导致细胞损伤。DNA损伤 既有单链断裂,也有双链结构的破坏。脑缺血使NO合成增加 的同时,通过“急性兴奋毒性分子放大效应”引起Glu释放增加。 Ca2 内流以及自由基积聚是兴奋性氨基酸兴奋毒性的主要机 理。主要产生下列病变:①使细胞膜、细胞器膜的不饱和脂肪酸 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降解磷脂并使其活性丧失;②使细胞膜 对Na 、cd 以及大分子物质的通透性增加,细胞发生兴奋毒 性水肿和兴奋性递质释放;③使细胞的生物酶活性丧失或转化 为对细胞有害的酶;④破坏线粒体呼吸功能,能量生成障碍,溶 --・——836 -・—— 的神经鞘磷脂酶作用下形成神经酰胺,神经酰胺激活下游的半 胱天冬酶,介导细胞凋亡。神经细胞凋亡过程中,半胱天冬酶 一3起着执行者的作用,促进凋亡u 5I。 4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制剂的研究 缺血性脑损伤后神经兴奋毒性作用引起细胞坏死和细胞 凋亡同时发生,针对两条死亡途径的联合治疗应该比针对某一 途径的治疗更具有保护作用。近年来发现,腺苷及其受体激动 剂、Glu受体抑制剂、丫一氨基丁酸及其激动剂和某些钙离子拮 抗剂、神经节苷脂GM1等能抑制Glu释放或对抗Glu的毒性。 这些药物能有助于减轻脑缺血导致的神经元损伤【I6J。抗呆合 剂大、小剂量均可抑制Glu、天冬氨酸的升高。抗呆合剂还可升 高乙酰胆碱酶活力【¨J。张景湖 等的实验研究发现,天王补 心口服液能有效阻止脑细胞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降低兴奋性 氨基酸的兴奋性。此外,中药银杏叶提取成分及复方还少丹等 也有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释放的作用LIg J。 参考文献: [1]Hu B,McDonald Jw,Johnston MV,et a1.Excitotoxic brain injury suppresses striatla hogh—affinity glutamate up・ take in perinatla rats[J].J Neuroehemistry,1991,56(3): 933. [2]CazevleilleC,Muller A,Meynier F,et 1a.Superoxlde and nitic oxide cooperation in hypoxia/reoxygenation—。induced neuron injury[J].FreeRadic Bj0J Med,1993,14(4):389— 395. [3]Kato S,Negishi K,Ma watery K,et a1.A mechanism for glutamate toxldty in the C6 gliocyte involving inhibition of system uptake leading to glutathione depletion[J].Neuro・ science,1992,48(4):903. [4]Pereira CM,Otiveira CR.Glutamate toxicity on a PCI2 cell line involved glutathione(GSH)depletion and oxidatire stress[J].Free Radical Biologic&Medicine,1997,23(4): 637. [5]BenYosepthO,BoxerPA,RossBD.Ass毯鳓∞tofthe role of the glutathione and pantose phosphate pathways in the protection of primary cerebrocortical cultures from oxidative stress[J].J Neurochem,1996,66(6):2329. [6] Simonian NA,Coyle JT.Oxidative strses in neurode. generative diseases[J].Annu Rev Pharmacol Toxicol, 1996,36:83—106. [7]Dawson LA,c!jali S,Gonzalse C,et a1.Haracterization of transient focaI;S chemical—induced increases in extra cellular glutamate and aspartame in 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 [J].Brain Res Bull,2000,53(6):767—776. [8]Rae VL,Bowen KK,Demtxsey .Transient focal cerebral ischemia down regulates glutamate transporters GI 、一1 and EAACL expression in rat brain[J].Neurochemistry Res, 2001,26(5):407—502.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20o7年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第5期 [9]UehinoS,Nakamura T,Nakamura K.Real—time two— dimensional visualization of ischemia induced glutamate re* ne M,Tyminskia M.Molecular mechanisms of glu. [14] Amanditamate dependent neurodegeneration in ischemia and trau・ lease from hippocampus slices[J].Euro J Neurosis,2001,13 (4):670—678. maticbrain injury[J].Cel1 Mol Life Scio,2004,61(6): 657—668. [10]Haberg A,Qu H,Saether O,et a1.Differences in neuro・ ausen F,Lindquist H,Embark S,et a1.Oxygen free [15] Cltransmitter synthesis and intermediary metabolism between ardical dependent activation of extra cellular signal——regu. glutamatergic and GABA ergic neurons during 4 hours of 1ated kinas mediates apoptosis—like cell dea出after trau. middle cerebral arteryocclusioninthe rat:the roleofastro- matic brain injury[J].Neurotrauma,2004,21(9):1168— cytes in neuronal survival[J].J Cerebr Blood Flow Metab, 1182. 2001,21(12):1451—1463. [16] 张郁文.脑缺血与谷氨酸及抗谷氨酸兴奋性毒性研究进 [11]MddrumBS.Gtutamate asflneumtran.mfittreinthebrain: 展[J].蚌埠医学院学报,1998,23(2):138. reviewof physiology nad pathology[J].Nut ̄a,200O,130 [17] 唐一鹏,赵树民,孙丽萍,等.抗呆合剂对小鼠再灌注脑 (4s Supp1):1007s一1015s. 内氨基酸乙酰胆碱酶活力的影响[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 [12]Castillo J.Physiopatoblogy of cerebral ischemia[J].Rev 报,1999,22(4):16. Neural,2000,30(5):459—464. [18] 张景湖,王联发,张闻东,等.新加天王补心口服液抗心 [13]Selvatici R,Marino S,Piubello C,et a1.Pmtdn ldnas C 脑缺血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科技,1998,5(2):78. activity,translocation,and selective iso form subcellular re. [19] 刘筱蔼,吴伟康.中药防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J]. distlibution in the rat cerebral cortex after in vitro ischemia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10):794. [J].J Neurosd Res,2003,71(1):64—71. 收稿日期:2007—01—22;修订日期:2007—02—28 糖尿病足预防护理与健康教育进展 黄庆娟 (广西钦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广西钦州535000) 关键词:糖尿病足;护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817(2007)05—0837—03 糖尿病(diabetsemellitus,DM)足部病变(又称DM足),是 可高出2倍。 在DM患者合并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的基础上,由于足部 3 DM足部相关检查与评价指标 J 损伤、感染等引起的严重下肢病变的总称。是最令DM患者痛 3.1足部皮肤评估患者有无皮肤干燥、皲裂;足部溃疡、坏 苦的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也是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疽;足癣;胫前色素沉着;胼胝等。 我国DM足患病率为0.9%~14.5%…。专家预测,到2010 3.2趾甲评估患者有无畸形趾甲、陷甲、灰趾甲等。 年。我国的DM患者有可能达到6000万【2J。DM足患病人数已 3.3足部畸形评估患者有无足趾畸形、关节活动受限等。 达到糖尿病患者的49.5%-3J。因此截肢者占了非外伤性下肢 3.4下肢大血管状态评估患者有无足背动脉搏动、下肢足 截肢患者的50%-4 J。且一旦一侧肢体施行截肢,有50%患者 麻木、足冷感、疼痛、水肿、安静时疼痛尤以夜间加重、双下肢皮 另一侧肢体5年内也不得不截肢-5 J。因此,DM足预防重于治 肤有无差异等。 疗,且早期预防确实有效-6 J,为避免患者一失“足”成千古恨,更 3.5感觉神经功能痛觉:用大头针轻压受试部位,以皮肤凹 好地研究、了解DM足预防的护理,笔者参考国内外近年文献, 陷为度,询问有无刺激痛感,有为正常,无为异常。位置觉:用 对DM足的预防护理措施行概述如下。 手指轻轻捏住受试者的大足趾或第2趾两侧,轻轻向前推或向 1 DM足的发病机理 后压,询问受试者方位,有方位判断为正常,否则为异常。冷热 DM患者的代谢紊乱本身并不直接参与DM足的发生发 温度觉:使用Tiptherm,分别用两端贴于受试部位1~2s,询问 展。DM足的基本病理变化是DM患者由于合并神经病变使足 冷热,感觉正确为正常,感觉错误为异常。触觉:用棉签上的棉 部感觉障碍,合并血管病变,使下肢缺血失去活力。在患者合 花轻划受试部位皮肤,能感觉到为正常,感觉不到为异常。震 并周围神经病变和血管病变的基础上,由于足部损伤,引起感 动觉:将处于震动状态的音叉置于第1跖趾骨部位,能感觉到 染、溃疡、坏疽、截肢 7 J。 震动感为正常,感觉不到震动感为异常。压力觉:使用尼龙丝 2 DM足发病的危险因素 (Semmes—Weinstein monofilament 5.07/10g)垂直接触受试点 根据病变因素的来源及其可控性,把发生DM足的危险因 (共i0点)压1~2s,施力大4,N好使尼龙丝弯曲,询问受试者 素分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大类 J:其中外部因素包括:肥胖、 感觉,全部能感觉到为正常,只要有一个点感觉不到即为异常。 血糖控制不良、足外伤、不适当的足护理、酗酒、吸烟、没有掌握 3.6运动神经功能有无肌无力、肌萎缩等。 DM有关知识及不依从性等。内部因素主要有DM病程长,男 3.7自主神经功能有无出汗减少、足热感、足背静脉膨胀 性,合并肾、眼睛病变,视神经受损,血管病变,视神经病变,老 等。 年,独居,足部变形等。外部因素病人自己可以进行控制,而内 4患者对DM足预防护理知识与行为状况的评估-9 部因素却不能,因而关注外因更重要。研究表明 8J,血糖控制 内容包括患者对DM足的认识、早期筛查知识;日常足部 不良和反复小损伤是DM足溃疡形成并致截肢的最主要诱因, 护理知识与行为;合理选择鞋子的知识与行为;合适袜子的选 血糖控制不良者比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的DM患者肢截率 择知识与行为;正确修剪趾甲的知识与行为;患者获取足部护 ・---——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