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的:
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 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学习古人豁达乐观的精神。
3、熟读并背诵课文。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睬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赏析课文典雅、精巧的语言。
2、难点:理解主客问答这一赋体传统手法在表达思想情感中的作用,理解作者在旷达的风貌之下寄寓的悲愤苦闷的复杂情感。
学法指导:朗读法、质疑探究法。 知识链接:
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 人称“一门三父子,娥眉共比高。”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
第 1 页 共 4 页
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挖苦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
2、关于“赋”:赋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借景抒情。屈原为代表的“骚赋”,汉代为代表的“辞赋”,魏晋以后的“骈赋”,唐代又由骈体转为“律赋”,宋代以散文形式写,称为“文赋”。著名的有杜牧的《阿房宫赋》、欧阳修的《秋声赋》、苏轼的《赤壁赋》。苏轼的《赤壁赋》摆脱了魏晋时期铺陈浮华、罗列词藻的文风,紧紧围绕着自己的“志”,追求真情实景。这篇文章的景物描写虽然笔墨不多,但是意境创造真切情新,景物描写优美自然,抒发情感也真挚朴实。在创作风格到达炉火纯青程度,成了千古不朽的名作。
3、写作背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其实是谏官李定、舒擅、何正臣三人断章取义地摘出他挖苦新法的诗句进展诬陷。“乌台”即御使府〕后经苏辙等人营救才免罪释放,被贬满黄州团练副使。从“乌
第 2 页 共 4 页
台诗案”到流放黄州是苏轼人生的重要转折,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自号“东坡居士”,并写了千古传唱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考虑的名篇佳作。
《赤壁赋》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
以赤壁赋为范本与打破口,理解苏轼的成熟与伟大,引导学生直面生活的坎坷与挫折。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著名作家余秋雨在《苏东坡突围》一文中这样写道:成熟是一种亮堂而不刺眼的光芒,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沉着,一种终于停顿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睬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冷淡,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900多年前的一天,苏轼从监狱里走出来,被人押着,远离亲眷,带着疲惫屈辱,带着累累伤痕,来到了当时偏僻、荒
第 3 页 共 4 页
凉的黄州,来到了赤壁,展开了与赤壁的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赤壁,走进苏轼的心灵世界,与苏轼进展一场超越时空的对话。
下面我先朗读一遍课文,同学们边听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注意文中字词的读音及断句。
2、把握文中作者情感的转换及朗读时应注意的问题。 3、在课本空白处记下你听此文的初步感受及理解。 二、老师配乐朗读课文
第 4 页 共 4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yrrf.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4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