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房晓敏;杨莉;雷天乾;徐元清;丁涛
【摘 要】以邻甲基苯乙酸为起始原料,经过氧化、酯化、肟化及溴代反应,最后与间三氟甲基苯乙酮肟缩合制备了杀菌剂肟菌酯.每步的反应产物均通过1 H NMR确认,总收率为17%.本工艺路线采用廉价的起始原料降低了生产成本,反应条件温和且易于控制,各步收率较高,有进一步研究与应用价值. 【期刊名称】《化学研究》 【年(卷),期】2014(025)001 【总页数】4页(P16-19)
【关键词】邻甲基苯乙酸;杀菌剂;肟菌酯;合成 【作 者】陈伟;房晓敏;杨莉;雷天乾;徐元清;丁涛
【作者单位】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精细化学与工程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精细化学与工程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精细化学与工程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4;开封博凯生物化工有限公司,河南开封475000;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精细化学与工程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4;河南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精细化学与工程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4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TQ460.2
肟菌酯是由先正达公司率先开始研制,并由德国拜耳公司开发的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1],具有广谱的杀菌效果,对几乎所有的真菌病害(如白粉病,锈病,霜霉
病,灰霉病和稻瘟病)都有明显的抑制效果. 还有耐雨水冲刷,药效持久,环境友好等优点[2-3]. 其作用机制独特,与目前已有杀菌剂无交互抗性,对1,4-脱甲基化酶抑制剂、苯甲酰胺类、二羧酰胺类和苯并咪唑类农药产生抗性的菌株依然有效[4]. 因此,肟菌酯的出现对改善我国农药结构,减少农药残留,降低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5].
作为如此优秀的杀菌剂,肟菌酯的合成成为各大农药公司的研究重点[6-10]. 文献报道肟菌酯及其片段的合成方法较多. WENDEROTH B等[11]在1992年的专利中以邻甲基苯甲酸为原料,经过氯代,氰基取代,肟化,水解,NBS溴代反应,最后合成了产品. 其优点是方案简单,易于控制;缺点是使用了毒性较大的氯化亚砜,甚至是剧毒的氰化钾,不易实现工业化. HORST等[12]在1993年的专利中以苯酞为原料经过开环,氰基取代,肟化,水解,最终得到产品. 此方法实验步骤少,减少了溴代反应,总体的收率得到提高,但开环时还是使用了氯化亚砜,污染了环境. 同济大学张荣华教授[13]在2007年的文章中以邻甲基苯乙酮为原料,经过氧化,酯化,肟化,最后再通过NBS溴代反应制得产品. 此路线采用的是常规试剂并且反应容易控制,但是采用的原料价格较高,提高了成本,不利于工业化生产. 李焰等[14]在2005年以乙二酰氯单甲酯和邻溴甲苯为原料,经过铜锂试剂偶联,肟化,NBS溴代反应,最后得到了产品. 反应的步骤也较少,收率高,但使用活泼的格式试剂,难以实现大规模生产. PFFIFFENR[15]在1996年的专利中以邻甲基苯乙腈为原料,经过NBS溴代、氧化、肟化、水解反应制备产品,但收率不高. 综上所述,作者根据各方案的利弊,以文献[13]报道的路线为基础,设计了以廉价的邻甲基苯乙酸为起始原料,先经高锰酸钾在碱性条件中氧化,然后经过酯化,肟化,溴代反应,最后经过缩合反应合成肟菌酯的工艺路线(见图1). 1.1 仪器和试剂
核磁共振采用瑞士布鲁克AVANCE 400型核磁共振光谱仪测定(TMS为内标,
CDCl3为溶剂);熔点采用北京泰克仪器有限公司X-5型显微熔点测定仪测定. 全部试剂都是市售分析纯,柱层析硅胶和乙酸乙酯,石油醚均为工业品. 1.2 合成步骤
1.2.1 2-(2′-甲基苯基)-2-羰基乙酸的合成
在500 mL的三口瓶中依次加入10.0 g(0.067 mol)邻甲基苯乙酸、200 mL水和4.0 g (0.1 mol) NaOH,然后分批加入KMnO4,每次加5.0 g(当溶液的颜色变为棕色时添加),总加入量为21.0 g(0.134 mol). 加毕,室温下反应10 h,再加入饱和NaHSO3水溶液直至紫红色消失. 过滤除去固体杂质,用10%稀盐酸调节溶液的pH至1,用3×50 mL乙酸乙酯萃取,无水硫酸镁干燥,减压蒸馏得到无色液体产品8.3 g,收率为75%. 1H NMR (400 MHz, CDCl3) δ:10.28 (s, 1H, OH), 7.80 (dd, J = 7.6, 1.3 Hz, 1H, H-4), 7.48 (td, J = 7.5, 1.5 Hz, 1H, H-2), 7.36 (t, J = 7.5 Hz, 1H, H-1), 7.28~7.25 (m, 1H, H-3),2.68 (s, 3H, CH3). 1.2.2 2-(2′-甲基苯基)-2-羰基乙酸甲酯的合成
在250 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5.0 g(0.03 mol)2-(2′-甲基苯基)-2-羰基乙酸和30 mL甲醇,滴加2 mL浓硫酸作为反应的催化剂,加热回流2 h. TLC检测反应完成后,旋蒸除去甲醇,经柱层析(乙酸乙酯:石油醚=1∶10,体积比)得到浅黄色油状产品4.2 g,收率为83%. 1H NMR (400 MHz, CDCl3) δ:7.68 (d, J = 7.9 Hz, 1H, H-4), 7.49 (td, J = 7.5, 1.3 Hz, 1H, H-2), 7.32 (t, J = 7.9 Hz, 2H, H-1,3), 3.96 (s, 3H, OCH3), 2.60 (s, 3H, CH3).
1.2.3 (E)-2-(2′-甲基苯基)-2-羰基乙酸甲酯-O-甲基酮肟的合成
在250 mL的三口瓶中加入4.0 g(0.022 mol)2-(2′-甲基苯基)-2-羰基乙酸甲酯和25 mL甲醇,室温下搅拌10 min,然后加入3.67 g(0.044 mol)甲氧基胺盐酸盐,升温至80 ℃,并在此温度下回流2 h,然后加入1 mL浓硫酸,继续反应3 h. TLC检测反应完成后,旋蒸除去多余的甲醇,加入50 mL水,然后用3×20 mL
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经柱层析(乙酸乙酯∶石油醚=1∶5,体积比)得到白色固体产品2.4 g,收率53%,m p: 59~61℃. 1H NMR (400 MHz, CDCl3) δ:7.35~7.29 (m, 1H, H-4), 7.27~7.22 (m, 2H, H-1,3), 7.11 (d, J = 7.7 Hz, 1H, H-2), 4.05 (s, 3H, NOCH3), 3.87 (s, 3H, OCH3), 2.19 (s, 3H, CH3). 1.2.4 (E)-2-(2′-溴甲基苯基)-2-羰基乙酸甲酯-O-甲基酮肟的合成
取2.0 g(0.01 mol)(E)-2-(2′-甲基苯基)-2-羰基乙酸甲酯-O-甲基酮肟加入到150 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20 mL CCl4作为溶剂,室温下搅拌10 min,然后分批加3.56 g(0.02 mol) N-溴代丁二酰亚胺,加入少许过氧化苯甲酰作为引发剂,在室温下搅拌30 min,然后升温至85℃,并在此温度下回流3 h. TLC检测反应完成后,旋蒸除去CCl4,向瓶中加入30 mL水,用3×20 mL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经柱层析(乙酸乙酯∶石油醚=1∶4,体积比)得无色的油状液体产品1.8 g,收率为62.5%. 1H NMR (400 MHz, CDCl3) δ: 7.49 (dd, J = 7.5, 1.4 Hz, 1H, H-4), 7.39 (dtd, J = 14.7, 7.4, 1.5 Hz, 2H, H-1,3), 7.15 (dd, J = 7.4, 1.5 Hz, 1H, H-2), 4.34 (s, 2H, CH2), 4.07 (s, 3H, NOCH3), 3.88 (s, 3H, CH3).
1.2.5 间三氟甲基苯乙酮肟的合成
取5.0 g(0.027 mol)间三氟甲基苯乙酮加入到250 mL的三口烧瓶中,加入30 mL甲醇作为溶剂,然后向反应瓶中加入3.67 g(0.053 mol)盐酸羟胺,室温下搅拌10 min,然后加入2 mL浓硫酸,升温至80 ℃,加热回流3 h. TLC检测反应完成后,旋蒸除去甲醇,加50 mL水稀释,然后用饱和NaOH水溶液把溶液调至中性,用3×20 mL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经柱层析(乙酸乙酯∶石油醚=1∶3,体积比)得白色针状固体4.2 g,收率为78%,m p: 68~69 ℃. 1H NMR (400 MHz, CDCl3) δ: 7.85~7.79 (m, 2H, H-5,8), 7.64~7.59 (m,1H, H-7), 7.41 (d, 1H, H-6), 2.33 (s, 3H, CH3).
1.2.6 肟菌酯的合成
取0.25 g(1.23 mmol)间三氟甲基苯乙酮肟加入到100 mL的单口瓶中,加入10 mL DMF作为溶剂,然后加入0.08 g(3.33 mmol)氢化钠,室温下反应30 min;加入 0.35g(1.23 mmol)(E)-2-(2′-溴甲基苯基)-2-羰基乙酸甲酯-O-甲基酮肟,继续在室温下反应5 h;TLC检测反应完成后,加30 mL水稀释,然后用3×10 mL乙酸乙酯萃取,有机相用无水硫酸镁干燥后经柱层析(乙酸乙酯∶石油醚=1∶2,体积比)得白色固体产品0.41 g,收率为82%. m p: 69~71 ℃(文献[13]报道72.9 ℃). 1H NMR (400 MHz, CDCl3) δ: 7.86 (s, 1H, H-5), 7.79 (d, J = 7.9 Hz, 1H, H-8), 7.59 (d, J = 7.8 Hz, 1H, H-2), 7.51~7.46 (m, 2H,H-1,3), 7.44 (dt, J = 8.8, 2.8 Hz, 1H, H-4), 7.39 (td, J = 7.4, 1.6 Hz, 1H, H-6), 7.20 (dd, J = 7.5, 1.4 Hz, 1H, H-7), 5.15 (s, 2H, CH2), 4.04 (s, 3H, NOCH3), 3.82 (s, 3H, OCH3), 2.22 (s, 3H, CH3).
此路线中对于原料邻甲基苯乙酸的第一步反应是先酯化再氧化,还是先氧化再酯化的问题做了很长时间的实验尝试,结果发现先酯化再氧化的过程中,亚甲基的氧化变得比较困难,用碱性的高锰酸钾氧化速度很慢,并且生成了一个难以分离的杂质. 而调整反应顺序时发现,不光是反应的收率有所提高(产品收率75%),生成物的提纯也变得相对简单. 原因可能是由于邻甲基苯乙酸形成了分子间的氢键,影响了羰基的拉电子能力,导致亚甲基的电子云密度比较高,容易被氧化. 类似的问题也出现在第三步和第四步,经过多次的实验表明,先肟化后溴代的总体收率(33%)要高于先溴代后肟化的总体收率(19%). 此外,溴代反应中NBS的用量也会影响反应收率. 用量过少时溴代不完全,用量过多又会造成多溴代副产物. 图2是相同条件下NBS试剂用量对反应收率的影响. 可见,当NBS和(E)-2-(2′-甲基苯基)-2-羰基乙酸甲酯-O-甲基酮肟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时反应收率最高.
研究了以邻甲基苯乙酸为原料,经过氧化,酯化,肟化,溴代,然后和间三氟甲基
苯乙酮肟缩合制备肟菌酯的新工艺路线,总体收率为17%. 此路线避免采用氯化亚砜或者光气作为氯代试剂,全部采用常规的实验条件和药品,采用廉价的起始原料,降低了生产成本,并且每一步都有着较高的收率,每步反应的后处理也比较简单,没有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一些污染环境的杂质,具有进一步研究开发的价值.
【相关文献】
[1]刘长令.含氟农药的创制途径[J]. 农药, 1998, 37(8):1-3.
[2]李海屏.世界杀菌剂开发紧张及趋势[J]. 化工科技市场, 2004, 32(10):1-4.
[3]刘 飞, 黄青青, 徐玉芳. 杀菌剂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 世界农药, 2006, 28(1):10-15. [4]刘长令.近几年开发的农药新品种[J]. 农药, 1999, 38(6):39-42.
[5]赖以飞.新颖观赏植物杀菌剂diflumetorim[J]. 农药译丛, 1999, 21(2):58-59. [6]张国生.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的应用、开发现状和展望[J]. 农药科学与管理,2003, 24(12):30-34.
[7]CLIFF G,RICHARDSI C. Preparation of [(heterocyclylthio)alkl]phenyl acrylates as fungicides: EP, 299694 [P]. 1989-01-18.
[8]BRAND S, KARDORFF U, KIRSTGEN R, et al. O-Benzyloxime ethers and crop protection agents containing these compounds: US, 5194662 [P]. 1993-03-16.
[9]于康平, 李泽方, 张少华, 等. 杀菌剂中间体(E)-2-(2′-氯甲基)-苯基-2-甲氧亚胺基乙酸甲酯的制备方法: CN, 101139308 [P]. 2008-03-12.
[10]OBATA T, FUJII K, NARITA I, et al. Aminopyrimidine derivatives and harmful organisms preventive agent: US, 5124333 [P]. 1992-06-23.
[11]WENDEROTH B, BRAND S, SCHUETZ F. et al. Oximether derivatives, process for their preparation and fungicides containing them: EP, 03638181A1 [P]. 1989-11-13.
[12]HORST W, BERND W, REMY B, et al. Preparation of E-oxime ethers of phenylglyoxylic esters: US, 5221762 [P]. 1993-06-22.
[13]张荣华, 李 倩, 朱志良. 肟菌酯合成工艺[J]. 农药, 2007, 46(1): 29-30.
[14]李 焰, 周叶兵, 张洪权, 等. 新型含氟杀菌剂trifloxystrobin的合成研究[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5, 39(1): 54-56.
[15]PFIFFNER A, TRAH S, ZIEGLER H. Method for the production of phenylacetic acid esters: EP, 600835[P]. 1995-09-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